两年没回沈阳了,这次回去惊讶地发现沈阳竟然变成了旅游城市。
地铁、旅游景点和博物馆里尽是外地人。在大街上,拉个小行李箱的人比比皆是。尤其是在节假日时,外地人明显增多,地铁一号线和二号线总是人满为患。
五月二号那天,我为了倒视察,带着困意前往已搬到浑南的新辽博。没想到的是,以往人烟稀少的博物馆那天竟然人山人海,等待入场的队伍都快排到了地铁口。我询问了工作人员,这么多人多久能排进去呢?告诉我至少三小时,我一听立马打道回府。我一个退休老头时间有的是,每天都放假,没必要跟度假的年青人一起挤。
回城的地铁里,跟身边的一个营口来的小社牛唠了起来。小家伙是初一学生,典型的东北自来熟性格。他告诉我他是跟母亲和妹妹一起来沈阳游学的。我不明白啥叫游学,小社牛就滔滔不绝地给我解释起来,说所谓的游学就是家长或老师带着学生去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什么的,是一种新概念旅游。我说你们是一早来的?他点点头说:是的。我们经常是坐高铁来沈阳,早晨来,晚上回,来回才一个多小时。自从高铁通了后,辽宁其它城市到沈阳的旅程都缩减到两小时之内。这确实极大促进了沈阳的旅游业。
因为高铁的便利,北京人也在沈阳常客名单里。我一个外甥大学毕业后去了北京,在北京娶妻生子,两口子一个在高德地图,一个在北京华为,收入都不错。他们两口子就经常带着三儿子回沈阳过周末,回沈阳的最主要活动就是吃烤串。连吃带高铁费也比在北京吃同样的东西差不多。他们这代孩子都是吃烤串长大的,所以烤串对他们有着难以抗拒的诱惑力。这就像川普喜欢吃汉堡,我弟弟每次回沈阳必吃四季面条一样,都是小时候养成的胃口。
车到奥体中心时,接到一个微信,一看是我移民到加州的发小和同学,问我是否在沈阳。我说在啊,他马上回我说:我们见个面吧,我过几天就回洛杉矶了。我说那我们在中街老边饺子见吧。我现在对沈阳的饭馆已经不熟悉了,除了老边饺子我一下子想不起什么饭馆。等到了中街我才知道自己奥特了,中街地铁站里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我差点被憋在地铁站里。好不容易上了地面,可老边饺子馆已经满员了,很多外地食客都在门厅那排队等位子。我只好站在门口等我发小,好在没几分钟他就到了。见老边饺子进不去,我们决定沿朝阳街向北去找饭馆,以避开中街密密麻麻的人群。拐到朝阳街上首先看到的是网红喇叭哥的麻辣烫馆子,进去一看根本没位置,而且在视频里看着挺大的食堂,真进去发现非常狭窄,桌子也小,间距也小。除了一碗麻辣烫,小小的桌子上也只能再放瓶汽水,难怪喇叭哥动不动就给美女送汽水。
我们一路边走边找,一直走了大约四个街口才找到一个卖小笼包的小吃部,我们坐下点餐时发现这个小吃部竟然有一个送餐的机器人。吃完饭发小带我去逛中街美食街,这地方有点像成都的锦里,密密麻麻的都是小吃摊。路不宽,人特多,有点寸步难行。我这是第一次来这里,也是第一次知道沈阳还有这样一个地方,感觉我这个老沈阳人和外地人没啥两样了。我们被人流拥挤着好不容易走出胡同,到了中街地铁站,发现地铁站竟然因为人太多封了,不让下了。无奈之下,我们只好沿朝阳街往南走,顺道去故宫看看,我有二十年没去故宫了。到了故宫人依然不少,到处是一群群穿着古装服的人在拍照。故宫也不是我以前去过的故宫了,翻修的焕然一新,我都快不认识了。
曾经以铁西工厂大烟囱为代表的沈阳,如今已脱胎换骨成了一座旅游城市。连带着沈阳的烤串,烤鸡架都成了名小吃。各种创新小吃和外地美食可以说是应有尽有,但遗憾的是沈阳的老味道却所剩无几。
小时候家在太原街附近,离当时的美食街一步之遥。所以跟着开资三天乐的老爸没少去解馋,以至于沈阳这些著名小吃的味道早早就刻进了我的味蕾里。如今除了园路餐厅不见了之外,李连贵熏肉大饼,杨家吊炉饼,开封灌汤包,四季面条,西塔大冷面,马甲烧麦都还在,可味道大都变了样。唯一保持老味道的就只剩下西塔大冷面,也是唯一一家连饭馆位置都没变的沈阳老味道。这么多年,我几乎每年都去吃西塔大冷面,虽然饭馆翻新扩大了,但冷面的味道真是一点没变。现在西塔大冷面也成了老沈阳人寻找小时候味道的地方,虽然冷面的价格比我小时候贵了一百倍。
以前的李连贵熏肉大饼是肉汤和面,猪肉起酥,熏肉是肥肉多,瘦肉少的五花肉,夹进热乎乎外焦里软的饼里,吃起来满口流油,那香气按沈阳小网红的话说,真实香的脑袋能甩出十里地去。现在的熏肉大饼店到处都是,早市地摊上也常见熏肉大饼,但没有一家还保留过去的老味道的。
过去的吊炉饼真是上面一个炭火吊炉酪出来的,我小时候见过。出锅的吊炉饼闻起来就香喷喷的,现在满大街都是卖吊炉饼的,就没一家是用吊炉烙的。
开封灌汤包据说以前真是往里面灌鸡汤的(不知真假),现在都是包肉冻充数。关键是味道完全变了,我都怀疑做灌汤包的师傅小时候是否吃过真正的灌汤包。有一次几个大院发小请我在南市场的海洁灌汤包回忆老味道。可那包子就根本不是老味道,开封灌汤包是以肉馅细腻著称的,而海洁灌汤包里面尽是没搅碎的肉块和筋头。这就是像酸菜白肉的酸菜切的细和粗,那味道完全两样。
四季面条店现在开的也到处都是,但只有太原街那家一直有肉酥饼卖,那味道也确实是老味道。可今年我发现,肉酥饼变样了,变得五大三粗,也没有过去香了,我怀疑是做肉饼的师傅换人了,手艺没有传承下来。这真是大大的遗憾!
在工业化时代,工业模式席卷一切,餐饮业也不能逃脱。如果说标准化、连锁化只是餐饮工业的1.0,那AI化,无人化就是餐饮工业化的2.0,而预制菜则是餐饮工业化的必然产物。餐饮的工业化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收益,但却无法给客户提供丰富多样的口感,而餐饮是最需要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行业。如果烹调被定义为一门艺术或手艺,那烹调需要的是匠心和对烹调的热爱,而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心。
我知道我这些话完全脱离了时代,像一个农业时代人的梦呓。其实我就是怀念那些失去的老味道和我逝去的童年而已。
火热的文旅,丢失的老味道
为人父 (2025-10-30 13:54:13) 评论 (4)两年没回沈阳了,这次回去惊讶地发现沈阳竟然变成了旅游城市。
地铁、旅游景点和博物馆里尽是外地人。在大街上,拉个小行李箱的人比比皆是。尤其是在节假日时,外地人明显增多,地铁一号线和二号线总是人满为患。
五月二号那天,我为了倒视察,带着困意前往已搬到浑南的新辽博。没想到的是,以往人烟稀少的博物馆那天竟然人山人海,等待入场的队伍都快排到了地铁口。我询问了工作人员,这么多人多久能排进去呢?告诉我至少三小时,我一听立马打道回府。我一个退休老头时间有的是,每天都放假,没必要跟度假的年青人一起挤。
回城的地铁里,跟身边的一个营口来的小社牛唠了起来。小家伙是初一学生,典型的东北自来熟性格。他告诉我他是跟母亲和妹妹一起来沈阳游学的。我不明白啥叫游学,小社牛就滔滔不绝地给我解释起来,说所谓的游学就是家长或老师带着学生去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什么的,是一种新概念旅游。我说你们是一早来的?他点点头说:是的。我们经常是坐高铁来沈阳,早晨来,晚上回,来回才一个多小时。自从高铁通了后,辽宁其它城市到沈阳的旅程都缩减到两小时之内。这确实极大促进了沈阳的旅游业。
因为高铁的便利,北京人也在沈阳常客名单里。我一个外甥大学毕业后去了北京,在北京娶妻生子,两口子一个在高德地图,一个在北京华为,收入都不错。他们两口子就经常带着三儿子回沈阳过周末,回沈阳的最主要活动就是吃烤串。连吃带高铁费也比在北京吃同样的东西差不多。他们这代孩子都是吃烤串长大的,所以烤串对他们有着难以抗拒的诱惑力。这就像川普喜欢吃汉堡,我弟弟每次回沈阳必吃四季面条一样,都是小时候养成的胃口。
车到奥体中心时,接到一个微信,一看是我移民到加州的发小和同学,问我是否在沈阳。我说在啊,他马上回我说:我们见个面吧,我过几天就回洛杉矶了。我说那我们在中街老边饺子见吧。我现在对沈阳的饭馆已经不熟悉了,除了老边饺子我一下子想不起什么饭馆。等到了中街我才知道自己奥特了,中街地铁站里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我差点被憋在地铁站里。好不容易上了地面,可老边饺子馆已经满员了,很多外地食客都在门厅那排队等位子。我只好站在门口等我发小,好在没几分钟他就到了。见老边饺子进不去,我们决定沿朝阳街向北去找饭馆,以避开中街密密麻麻的人群。拐到朝阳街上首先看到的是网红喇叭哥的麻辣烫馆子,进去一看根本没位置,而且在视频里看着挺大的食堂,真进去发现非常狭窄,桌子也小,间距也小。除了一碗麻辣烫,小小的桌子上也只能再放瓶汽水,难怪喇叭哥动不动就给美女送汽水。
我们一路边走边找,一直走了大约四个街口才找到一个卖小笼包的小吃部,我们坐下点餐时发现这个小吃部竟然有一个送餐的机器人。吃完饭发小带我去逛中街美食街,这地方有点像成都的锦里,密密麻麻的都是小吃摊。路不宽,人特多,有点寸步难行。我这是第一次来这里,也是第一次知道沈阳还有这样一个地方,感觉我这个老沈阳人和外地人没啥两样了。我们被人流拥挤着好不容易走出胡同,到了中街地铁站,发现地铁站竟然因为人太多封了,不让下了。无奈之下,我们只好沿朝阳街往南走,顺道去故宫看看,我有二十年没去故宫了。到了故宫人依然不少,到处是一群群穿着古装服的人在拍照。故宫也不是我以前去过的故宫了,翻修的焕然一新,我都快不认识了。
曾经以铁西工厂大烟囱为代表的沈阳,如今已脱胎换骨成了一座旅游城市。连带着沈阳的烤串,烤鸡架都成了名小吃。各种创新小吃和外地美食可以说是应有尽有,但遗憾的是沈阳的老味道却所剩无几。
小时候家在太原街附近,离当时的美食街一步之遥。所以跟着开资三天乐的老爸没少去解馋,以至于沈阳这些著名小吃的味道早早就刻进了我的味蕾里。如今除了园路餐厅不见了之外,李连贵熏肉大饼,杨家吊炉饼,开封灌汤包,四季面条,西塔大冷面,马甲烧麦都还在,可味道大都变了样。唯一保持老味道的就只剩下西塔大冷面,也是唯一一家连饭馆位置都没变的沈阳老味道。这么多年,我几乎每年都去吃西塔大冷面,虽然饭馆翻新扩大了,但冷面的味道真是一点没变。现在西塔大冷面也成了老沈阳人寻找小时候味道的地方,虽然冷面的价格比我小时候贵了一百倍。
以前的李连贵熏肉大饼是肉汤和面,猪肉起酥,熏肉是肥肉多,瘦肉少的五花肉,夹进热乎乎外焦里软的饼里,吃起来满口流油,那香气按沈阳小网红的话说,真实香的脑袋能甩出十里地去。现在的熏肉大饼店到处都是,早市地摊上也常见熏肉大饼,但没有一家还保留过去的老味道的。
过去的吊炉饼真是上面一个炭火吊炉酪出来的,我小时候见过。出锅的吊炉饼闻起来就香喷喷的,现在满大街都是卖吊炉饼的,就没一家是用吊炉烙的。
开封灌汤包据说以前真是往里面灌鸡汤的(不知真假),现在都是包肉冻充数。关键是味道完全变了,我都怀疑做灌汤包的师傅小时候是否吃过真正的灌汤包。有一次几个大院发小请我在南市场的海洁灌汤包回忆老味道。可那包子就根本不是老味道,开封灌汤包是以肉馅细腻著称的,而海洁灌汤包里面尽是没搅碎的肉块和筋头。这就是像酸菜白肉的酸菜切的细和粗,那味道完全两样。
四季面条店现在开的也到处都是,但只有太原街那家一直有肉酥饼卖,那味道也确实是老味道。可今年我发现,肉酥饼变样了,变得五大三粗,也没有过去香了,我怀疑是做肉饼的师傅换人了,手艺没有传承下来。这真是大大的遗憾!
在工业化时代,工业模式席卷一切,餐饮业也不能逃脱。如果说标准化、连锁化只是餐饮工业的1.0,那AI化,无人化就是餐饮工业化的2.0,而预制菜则是餐饮工业化的必然产物。餐饮的工业化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收益,但却无法给客户提供丰富多样的口感,而餐饮是最需要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行业。如果烹调被定义为一门艺术或手艺,那烹调需要的是匠心和对烹调的热爱,而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心。
我知道我这些话完全脱离了时代,像一个农业时代人的梦呓。其实我就是怀念那些失去的老味道和我逝去的童年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