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应该说“洪堡重要”
特朗普在对媒体谈到美中关系表示,美国将允许60万名中国学生进入美国大学学习,中国留学生“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他们,美国大学系统将“很快崩溃”(go to hell very quickly)。
19世纪中叶,美国学者赴德国学习,引进了洪堡大学模式,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种模式强调学术自由、教学和科研并重,确立了现代大学的基本形态。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让欧洲的大量人才流向美国大学,而美国政府也在尊重学术自由的前提下大力资助各种科研,吸引了全球各地的杰出人才,让美国高校成为学术堡垒和前沿。
现代大学有两个起源:一个是1088年诞生的意大利波隆尼亚大学,从中世纪的修道院制度过渡到近代大学,波隆尼亚大学无疑是成功范例。另一个则是洪堡大学,后者享有“现代教育之母”尊称。洪堡大学的这份尊荣,来源于威廉·洪堡的大学理念或者教育理想。简单地说,这种理念包含两个最根本要素:一是通过科学的方式方法探寻真理,并在探求过程中实现人格的培养。二是治学应当超越经济、政治等功利因素,追求孤寂和自主的状态。前者诠释了大学教育对全面人才的塑造,后者则刻画出一个完整科研工作者和教学者的理想状态:独立、专注和最大化的调动资源。
1871年后,德国学校教育正式系统化、国家化:更多学校被成立,用来训练教育良好的年轻人。
洪堡两兄弟成长时期的普鲁士,面临内忧外患,先后经历了神圣罗马帝国的解体、普鲁士的惨败和1806年法国占领柏林。普鲁士王国民生的凋敝和任人宰割的局面催生了兄弟俩改革祖国教育体制的想法。威廉于1806年秋写信给当时普鲁士的外交部部长说:“我从未追求功名,始终对我居住的、我所热爱的国家感到满足,但却对自己的无所作为和不能为受威胁的祖国尽力而感到惭愧。”洪堡提出,一个国家只有通过教育普及智慧、美德、礼仪和知识,才能使这个社会的内在价值提高。于是,1809年受当时普鲁士内务部部长所托,洪堡从外交官调任为普鲁士王国内政部文化及教育司司长,掌管普鲁士所有的教育文化事务,并决心说服王国上层,在全社会范围普及终身学习的高等教育,并建立一所由国家资助、男女合校的高等学府,为疲软的普鲁士王国培养复兴的人才。
当时,洪堡在普鲁士王国上下奔走、力排众议,呼吁走科教兴国之路。他的诤言令原本无所作为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警醒,遂接受他的建议,决定超常规猛增教育经费,筹建一所重点大学,并决定每年为该校拨款15万塔勒。为此威廉三世甚至不惜将豪华的王宫——海因利希宫贡献出来作校舍。受洪堡影响,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国王提出了他平生最英明的观点:“我们必须以精神来弥补国力的不足。穷则思变,必须大兴教育,以此来挽救国家,使德意志民族重新崛起。”起初学校以国王的名字——弗里德里希·威廉命名,后改称“柏林大学”,但民众却喜欢以创始人之名叫她“洪堡大学”。
洪堡大学的创办宗旨是以学术自由与教研结合为圭臬,打造国际一流的高等学府,培育全球最杰出的高端人才。洪堡提出,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个性和道德的修养,二是对科学的探求。为此,学校请德才兼备的哲学家费希特出任首任校长,1830年则由大名鼎鼎的黑格尔继任校长。当时的洪堡大学不惜高薪聘请知名教授,却只用小钱去搞硬件建设。据悉,该校一名教授的平均年薪是1500塔勒,而当时柏林一个熟练工匠全家年消费仅为150塔勒,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年消费为750塔勒。就是说,一位洪堡教授的工资足以养活十户工匠之家或两个中产阶级家庭。与此同时,该校的研究经费比工资支出还多一倍。
此后,外表并不起眼的洪堡大学果然不负众望,吸引和培养了无数精英人物,在相当漫长的时期内成为世界学术的中心,并使柏林成为当时欧洲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洪堡大学的校训是Universitas litterarum。根据洪堡的理念,现代的大学应该是“知识的总和”(Universitas litterarum),教学与研究同时在大学内进行,而且学术自由,大学完全以知识及学术为最终的目的,而非实务人才的培育。洪堡认为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一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他说的科学指纯科学,即哲学。而修养是人作为社会人应具有的素质,是个性全面发展的结果,它与专门的能力和技艺无关。根据纯科学的要求,大学的基本组织原则有二:寂寞和自由。寂寞意味着不为政治、经济社会利益所左右,与之保持距离,强调大学在管理和学术上的民主性。在洪堡看来,自由与寂寞是相互关联、依存的,没有寂寞(独立)就没有自由。大学全部的外在组织即以这两点为依据。
洪堡大学的建立对后来德国的统一和崛起影响至深,它标志着普鲁士政府把教育改革当作国家崛起的一种手段。1871年,俾斯麦统一德国,德国开始了自己的强国之路。洪堡大学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可以说是世界学术的中心。许多知名学者、政治家都在这边留下了他们的身影,洪堡大学也产生过55位诺贝尔奖得主,成就惊人。
传统大学的功能是“教”,即传授知识。但洪堡认为,教育除了是“全面的”之外,还必须是“纯粹的”,即大学教育不能以眼前的暂时利益为目标,而应把追求真理当作最终目的。洪堡极其重视科学研究在大学中的核心地位,提出“教研合一”的主张。大学教师的科研工作是其教学的中心。只有一个在科研方面卓有成效的优秀学者,才会是最好的教师;教师只有实行“教研合一”的教学方式,才能培养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的传播和升华,则必须要落实学术自由。
特朗普应该说“洪堡重要”
谢盛友 (2025-09-02 12:37:46) 评论 (0)
特朗普应该说“洪堡重要”
特朗普在对媒体谈到美中关系表示,美国将允许60万名中国学生进入美国大学学习,中国留学生“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他们,美国大学系统将“很快崩溃”(go to hell very quickly)。
19世纪中叶,美国学者赴德国学习,引进了洪堡大学模式,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种模式强调学术自由、教学和科研并重,确立了现代大学的基本形态。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让欧洲的大量人才流向美国大学,而美国政府也在尊重学术自由的前提下大力资助各种科研,吸引了全球各地的杰出人才,让美国高校成为学术堡垒和前沿。
现代大学有两个起源:一个是1088年诞生的意大利波隆尼亚大学,从中世纪的修道院制度过渡到近代大学,波隆尼亚大学无疑是成功范例。另一个则是洪堡大学,后者享有“现代教育之母”尊称。洪堡大学的这份尊荣,来源于威廉·洪堡的大学理念或者教育理想。简单地说,这种理念包含两个最根本要素:一是通过科学的方式方法探寻真理,并在探求过程中实现人格的培养。二是治学应当超越经济、政治等功利因素,追求孤寂和自主的状态。前者诠释了大学教育对全面人才的塑造,后者则刻画出一个完整科研工作者和教学者的理想状态:独立、专注和最大化的调动资源。
1871年后,德国学校教育正式系统化、国家化:更多学校被成立,用来训练教育良好的年轻人。
洪堡两兄弟成长时期的普鲁士,面临内忧外患,先后经历了神圣罗马帝国的解体、普鲁士的惨败和1806年法国占领柏林。普鲁士王国民生的凋敝和任人宰割的局面催生了兄弟俩改革祖国教育体制的想法。威廉于1806年秋写信给当时普鲁士的外交部部长说:“我从未追求功名,始终对我居住的、我所热爱的国家感到满足,但却对自己的无所作为和不能为受威胁的祖国尽力而感到惭愧。”洪堡提出,一个国家只有通过教育普及智慧、美德、礼仪和知识,才能使这个社会的内在价值提高。于是,1809年受当时普鲁士内务部部长所托,洪堡从外交官调任为普鲁士王国内政部文化及教育司司长,掌管普鲁士所有的教育文化事务,并决心说服王国上层,在全社会范围普及终身学习的高等教育,并建立一所由国家资助、男女合校的高等学府,为疲软的普鲁士王国培养复兴的人才。
当时,洪堡在普鲁士王国上下奔走、力排众议,呼吁走科教兴国之路。他的诤言令原本无所作为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警醒,遂接受他的建议,决定超常规猛增教育经费,筹建一所重点大学,并决定每年为该校拨款15万塔勒。为此威廉三世甚至不惜将豪华的王宫——海因利希宫贡献出来作校舍。受洪堡影响,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国王提出了他平生最英明的观点:“我们必须以精神来弥补国力的不足。穷则思变,必须大兴教育,以此来挽救国家,使德意志民族重新崛起。”起初学校以国王的名字——弗里德里希·威廉命名,后改称“柏林大学”,但民众却喜欢以创始人之名叫她“洪堡大学”。
洪堡大学的创办宗旨是以学术自由与教研结合为圭臬,打造国际一流的高等学府,培育全球最杰出的高端人才。洪堡提出,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个性和道德的修养,二是对科学的探求。为此,学校请德才兼备的哲学家费希特出任首任校长,1830年则由大名鼎鼎的黑格尔继任校长。当时的洪堡大学不惜高薪聘请知名教授,却只用小钱去搞硬件建设。据悉,该校一名教授的平均年薪是1500塔勒,而当时柏林一个熟练工匠全家年消费仅为150塔勒,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年消费为750塔勒。就是说,一位洪堡教授的工资足以养活十户工匠之家或两个中产阶级家庭。与此同时,该校的研究经费比工资支出还多一倍。
此后,外表并不起眼的洪堡大学果然不负众望,吸引和培养了无数精英人物,在相当漫长的时期内成为世界学术的中心,并使柏林成为当时欧洲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洪堡大学的校训是Universitas litterarum。根据洪堡的理念,现代的大学应该是“知识的总和”(Universitas litterarum),教学与研究同时在大学内进行,而且学术自由,大学完全以知识及学术为最终的目的,而非实务人才的培育。洪堡认为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一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他说的科学指纯科学,即哲学。而修养是人作为社会人应具有的素质,是个性全面发展的结果,它与专门的能力和技艺无关。根据纯科学的要求,大学的基本组织原则有二:寂寞和自由。寂寞意味着不为政治、经济社会利益所左右,与之保持距离,强调大学在管理和学术上的民主性。在洪堡看来,自由与寂寞是相互关联、依存的,没有寂寞(独立)就没有自由。大学全部的外在组织即以这两点为依据。
洪堡大学的建立对后来德国的统一和崛起影响至深,它标志着普鲁士政府把教育改革当作国家崛起的一种手段。1871年,俾斯麦统一德国,德国开始了自己的强国之路。洪堡大学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可以说是世界学术的中心。许多知名学者、政治家都在这边留下了他们的身影,洪堡大学也产生过55位诺贝尔奖得主,成就惊人。
传统大学的功能是“教”,即传授知识。但洪堡认为,教育除了是“全面的”之外,还必须是“纯粹的”,即大学教育不能以眼前的暂时利益为目标,而应把追求真理当作最终目的。洪堡极其重视科学研究在大学中的核心地位,提出“教研合一”的主张。大学教师的科研工作是其教学的中心。只有一个在科研方面卓有成效的优秀学者,才会是最好的教师;教师只有实行“教研合一”的教学方式,才能培养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的传播和升华,则必须要落实学术自由。
特朗普在对媒体谈到美中关系表示,美国将允许60万名中国学生进入美国大学学习,中国留学生“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他们,美国大学系统将“很快崩溃”(go to hell very quickly)。
19世纪中叶,美国学者赴德国学习,引进了洪堡大学模式,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种模式强调学术自由、教学和科研并重,确立了现代大学的基本形态。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让欧洲的大量人才流向美国大学,而美国政府也在尊重学术自由的前提下大力资助各种科研,吸引了全球各地的杰出人才,让美国高校成为学术堡垒和前沿。
现代大学有两个起源:一个是1088年诞生的意大利波隆尼亚大学,从中世纪的修道院制度过渡到近代大学,波隆尼亚大学无疑是成功范例。另一个则是洪堡大学,后者享有“现代教育之母”尊称。洪堡大学的这份尊荣,来源于威廉·洪堡的大学理念或者教育理想。简单地说,这种理念包含两个最根本要素:一是通过科学的方式方法探寻真理,并在探求过程中实现人格的培养。二是治学应当超越经济、政治等功利因素,追求孤寂和自主的状态。前者诠释了大学教育对全面人才的塑造,后者则刻画出一个完整科研工作者和教学者的理想状态:独立、专注和最大化的调动资源。
1871年后,德国学校教育正式系统化、国家化:更多学校被成立,用来训练教育良好的年轻人。
洪堡两兄弟成长时期的普鲁士,面临内忧外患,先后经历了神圣罗马帝国的解体、普鲁士的惨败和1806年法国占领柏林。普鲁士王国民生的凋敝和任人宰割的局面催生了兄弟俩改革祖国教育体制的想法。威廉于1806年秋写信给当时普鲁士的外交部部长说:“我从未追求功名,始终对我居住的、我所热爱的国家感到满足,但却对自己的无所作为和不能为受威胁的祖国尽力而感到惭愧。”洪堡提出,一个国家只有通过教育普及智慧、美德、礼仪和知识,才能使这个社会的内在价值提高。于是,1809年受当时普鲁士内务部部长所托,洪堡从外交官调任为普鲁士王国内政部文化及教育司司长,掌管普鲁士所有的教育文化事务,并决心说服王国上层,在全社会范围普及终身学习的高等教育,并建立一所由国家资助、男女合校的高等学府,为疲软的普鲁士王国培养复兴的人才。
当时,洪堡在普鲁士王国上下奔走、力排众议,呼吁走科教兴国之路。他的诤言令原本无所作为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警醒,遂接受他的建议,决定超常规猛增教育经费,筹建一所重点大学,并决定每年为该校拨款15万塔勒。为此威廉三世甚至不惜将豪华的王宫——海因利希宫贡献出来作校舍。受洪堡影响,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国王提出了他平生最英明的观点:“我们必须以精神来弥补国力的不足。穷则思变,必须大兴教育,以此来挽救国家,使德意志民族重新崛起。”起初学校以国王的名字——弗里德里希·威廉命名,后改称“柏林大学”,但民众却喜欢以创始人之名叫她“洪堡大学”。
洪堡大学的创办宗旨是以学术自由与教研结合为圭臬,打造国际一流的高等学府,培育全球最杰出的高端人才。洪堡提出,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个性和道德的修养,二是对科学的探求。为此,学校请德才兼备的哲学家费希特出任首任校长,1830年则由大名鼎鼎的黑格尔继任校长。当时的洪堡大学不惜高薪聘请知名教授,却只用小钱去搞硬件建设。据悉,该校一名教授的平均年薪是1500塔勒,而当时柏林一个熟练工匠全家年消费仅为150塔勒,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年消费为750塔勒。就是说,一位洪堡教授的工资足以养活十户工匠之家或两个中产阶级家庭。与此同时,该校的研究经费比工资支出还多一倍。
此后,外表并不起眼的洪堡大学果然不负众望,吸引和培养了无数精英人物,在相当漫长的时期内成为世界学术的中心,并使柏林成为当时欧洲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洪堡大学的校训是Universitas litterarum。根据洪堡的理念,现代的大学应该是“知识的总和”(Universitas litterarum),教学与研究同时在大学内进行,而且学术自由,大学完全以知识及学术为最终的目的,而非实务人才的培育。洪堡认为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一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他说的科学指纯科学,即哲学。而修养是人作为社会人应具有的素质,是个性全面发展的结果,它与专门的能力和技艺无关。根据纯科学的要求,大学的基本组织原则有二:寂寞和自由。寂寞意味着不为政治、经济社会利益所左右,与之保持距离,强调大学在管理和学术上的民主性。在洪堡看来,自由与寂寞是相互关联、依存的,没有寂寞(独立)就没有自由。大学全部的外在组织即以这两点为依据。
洪堡大学的建立对后来德国的统一和崛起影响至深,它标志着普鲁士政府把教育改革当作国家崛起的一种手段。1871年,俾斯麦统一德国,德国开始了自己的强国之路。洪堡大学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可以说是世界学术的中心。许多知名学者、政治家都在这边留下了他们的身影,洪堡大学也产生过55位诺贝尔奖得主,成就惊人。
传统大学的功能是“教”,即传授知识。但洪堡认为,教育除了是“全面的”之外,还必须是“纯粹的”,即大学教育不能以眼前的暂时利益为目标,而应把追求真理当作最终目的。洪堡极其重视科学研究在大学中的核心地位,提出“教研合一”的主张。大学教师的科研工作是其教学的中心。只有一个在科研方面卓有成效的优秀学者,才会是最好的教师;教师只有实行“教研合一”的教学方式,才能培养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的传播和升华,则必须要落实学术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