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几本书。有一本是某旅美作家写的(洼地与韭菜)-阿姨论中国(人)的心理,现实与结局。另一本是“坂本图书”。看了一点台湾电视“女人我最大”节目一集,讲防晒美白经验的。在几种情景下,都仿佛遇到“熟人”。下面说说。
旅美作家刘仲敬出版的中文书“洼地与韭菜”,题目满吸引人,因“割韭菜”一说颇为流行,俗讲被蒙蔽的大众。刘作者笔力颇猛,抨击中国体制颇多。行文呢,又不像论文,没有引证考据之类,属于抒发一己之愤的文字,稍杂沓。其中多章以问答形式,想引出中国能向何处去的问题。其结论是,无处可去。即使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还是一盘散沙,搞不出民主来。我读后觉得作者只破不立,除了批判没有自己立国的主张。属帮闲文人吧。(这作者还写过一系列民族发明学讲稿系列。没拜读。不得要领。若他议论其他国家历史也跟议论中国似的,就不用看了)。他的某些论调,让我想起文城“大号蚂蚁”博主。即作者比“大号蚂蚁”影响大些,著述出版多些,可看他文章依然属于“穷议”,拿不出实质性主张办法,只有批判。故无论刘仲敬也罢,“大号蚂蚁”也罢,都是“只破不立”,高级牢骚罢了。
另读的“坂本图书”,是日本音乐家坂本龙一的读书笔记汇总。因我的一位老同学特喜欢坂本龙一的音乐,崇敬他个人的。故我也想探究一下他的故事。我只知电影“末代皇帝”的音乐是他写的,获奥斯卡音乐奖,想来是他高光时刻了。看了他的文章,才发现,那一刻是初放时刻,后期的高光时刻很多-获奖无数。他的读书笔记,涉猎极多,中国的庄子,八大山人,日本的文学家/电影导演/生物学家等等的著述,他都有阅读。且时时从对方的著述中,从其又破又立的创新性思路中,摘取能对自己的音乐创作有启发的星星点点,真真是勤于思考,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事业之中。他不成功就不可能有别人能成功了。我原说艺术是相通的,音乐家会从对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的观摩中汲取营养。不曾想坂本先生阅读范围更广,各学科的新经验他都有所涉猎,并伴随他的音乐创作终身。且他多次发声,声援公益事业。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很有读书人风范!很感慨!
再者是在看电视(女人我最大)的一集时,听几位台湾女士分享美白经验。其中一位刚游览欧洲,也走了“朝圣之旅”,120公里六天的行程。她回台后发现自己皮肤变差,积极进行医美作业,恢复好皮肤的经验。她也走了“朝圣之路”!我也想走“朝圣之路”!
受“三步两桥”博主博文的影响,我也在近日慢慢升腾起想走“朝圣之路”的念头,结果一查,朝圣之路有法国之路,西班牙之路等。近的两百公里,远的1400-~1600公里。而查“三步两桥”的博文,才发现她居然1400公里及1600公里的长距离“朝圣之路”都走过了!那路一条走完都近五六十天呢!估计我要走,也会跟这台湾女士一样,选六天120公里长的,小试牛耳就好。只是我估计“三步两桥”博主跟我,回来都不会花大力气“美白”,顺其自然就好。读书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旅行中洗心洗肺,是多好的体验,晒一身“黑皮”也是“纪念品”之一。
改日,我在晨练时走在一条大路上思绪飘远。这路,叫“old motor pkwy",是1902年左右,住曼岛的富人们为了能驱车去长岛,专门修的宽约四五米多的汽车道。这平坦的柏油路早已放弃不用了(后来修了其他通长岛高速),在此公园内的大约有二三英里长,路两边都是高树(曾经的公路绿化树),高高的树顶在路面高处行成交角,使得健行者即使在盛夏也是走在浓浓的树荫下,真是最好的健步道。隐约之间,我仿佛在走“朝圣之路”,那日一早,我在此路上,来回走一圈,一个多小时,时间赶赶的,道路始尾只是道路,中间空寂无他物,除了各自行走的附近健行的居民们。我的意思,我想象“三步两桥”博主走的欧洲“朝圣之路”,总得是柏油公路或修平的小土路,较平坦,周遭无人,只是树林草地或庄稼地,静静地,背着背包一个人走啊走啊,跟我此时走的林荫道有一拼,几百公里也是由几公里一段儿的路衔接起来的。只当我在做适应性训练吧!哈哈!
另外,我也想,为何一定是“朝圣之路”,也许目标设定在国内,“重走长征路”,或者是骑车走川藏之路,都是很好的目标,还更有情感联系。也许,走长路,走辛苦路,做到跟土地跟自然的连接,就达到了“洗心革面”的目的。
仅以此记在书中电视节目中遇到的“熟人”。
读书看电视遇到“熟人”
西安游子 (2025-08-07 17:24:43) 评论 (0)最近读了几本书。有一本是某旅美作家写的(洼地与韭菜)-阿姨论中国(人)的心理,现实与结局。另一本是“坂本图书”。看了一点台湾电视“女人我最大”节目一集,讲防晒美白经验的。在几种情景下,都仿佛遇到“熟人”。下面说说。
旅美作家刘仲敬出版的中文书“洼地与韭菜”,题目满吸引人,因“割韭菜”一说颇为流行,俗讲被蒙蔽的大众。刘作者笔力颇猛,抨击中国体制颇多。行文呢,又不像论文,没有引证考据之类,属于抒发一己之愤的文字,稍杂沓。其中多章以问答形式,想引出中国能向何处去的问题。其结论是,无处可去。即使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还是一盘散沙,搞不出民主来。我读后觉得作者只破不立,除了批判没有自己立国的主张。属帮闲文人吧。(这作者还写过一系列民族发明学讲稿系列。没拜读。不得要领。若他议论其他国家历史也跟议论中国似的,就不用看了)。他的某些论调,让我想起文城“大号蚂蚁”博主。即作者比“大号蚂蚁”影响大些,著述出版多些,可看他文章依然属于“穷议”,拿不出实质性主张办法,只有批判。故无论刘仲敬也罢,“大号蚂蚁”也罢,都是“只破不立”,高级牢骚罢了。
另读的“坂本图书”,是日本音乐家坂本龙一的读书笔记汇总。因我的一位老同学特喜欢坂本龙一的音乐,崇敬他个人的。故我也想探究一下他的故事。我只知电影“末代皇帝”的音乐是他写的,获奥斯卡音乐奖,想来是他高光时刻了。看了他的文章,才发现,那一刻是初放时刻,后期的高光时刻很多-获奖无数。他的读书笔记,涉猎极多,中国的庄子,八大山人,日本的文学家/电影导演/生物学家等等的著述,他都有阅读。且时时从对方的著述中,从其又破又立的创新性思路中,摘取能对自己的音乐创作有启发的星星点点,真真是勤于思考,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事业之中。他不成功就不可能有别人能成功了。我原说艺术是相通的,音乐家会从对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的观摩中汲取营养。不曾想坂本先生阅读范围更广,各学科的新经验他都有所涉猎,并伴随他的音乐创作终身。且他多次发声,声援公益事业。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很有读书人风范!很感慨!
再者是在看电视(女人我最大)的一集时,听几位台湾女士分享美白经验。其中一位刚游览欧洲,也走了“朝圣之旅”,120公里六天的行程。她回台后发现自己皮肤变差,积极进行医美作业,恢复好皮肤的经验。她也走了“朝圣之路”!我也想走“朝圣之路”!
受“三步两桥”博主博文的影响,我也在近日慢慢升腾起想走“朝圣之路”的念头,结果一查,朝圣之路有法国之路,西班牙之路等。近的两百公里,远的1400-~1600公里。而查“三步两桥”的博文,才发现她居然1400公里及1600公里的长距离“朝圣之路”都走过了!那路一条走完都近五六十天呢!估计我要走,也会跟这台湾女士一样,选六天120公里长的,小试牛耳就好。只是我估计“三步两桥”博主跟我,回来都不会花大力气“美白”,顺其自然就好。读书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旅行中洗心洗肺,是多好的体验,晒一身“黑皮”也是“纪念品”之一。
改日,我在晨练时走在一条大路上思绪飘远。这路,叫“old motor pkwy",是1902年左右,住曼岛的富人们为了能驱车去长岛,专门修的宽约四五米多的汽车道。这平坦的柏油路早已放弃不用了(后来修了其他通长岛高速),在此公园内的大约有二三英里长,路两边都是高树(曾经的公路绿化树),高高的树顶在路面高处行成交角,使得健行者即使在盛夏也是走在浓浓的树荫下,真是最好的健步道。隐约之间,我仿佛在走“朝圣之路”,那日一早,我在此路上,来回走一圈,一个多小时,时间赶赶的,道路始尾只是道路,中间空寂无他物,除了各自行走的附近健行的居民们。我的意思,我想象“三步两桥”博主走的欧洲“朝圣之路”,总得是柏油公路或修平的小土路,较平坦,周遭无人,只是树林草地或庄稼地,静静地,背着背包一个人走啊走啊,跟我此时走的林荫道有一拼,几百公里也是由几公里一段儿的路衔接起来的。只当我在做适应性训练吧!哈哈!
另外,我也想,为何一定是“朝圣之路”,也许目标设定在国内,“重走长征路”,或者是骑车走川藏之路,都是很好的目标,还更有情感联系。也许,走长路,走辛苦路,做到跟土地跟自然的连接,就达到了“洗心革面”的目的。
仅以此记在书中电视节目中遇到的“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