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冲击,跨越八个世纪的魅力

麦姐 (2025-08-05 06:37:31) 评论 (78)

沿着铁轨,遇见欧洲 (20)

视觉冲击,跨越八个世纪的魅力

从苏黎世前往慕尼黑的火车上,出乎意料,人特别多。欧铁通票上对这段旅程的标注是“非强制订座”,习惯了瑞士车厢的空旷,我们就大意了,以为上车肯定有座,而且我们是一等座车厢的通票,心想应该是没问题的。谁知上车后才发现一等座车厢里也几乎满员,好在我们仨还是分别找到了座位,只是不能坐在一起了。

车厢头顶上的行李架特别高,龙儿刚提起脚边的行李,旁边座位上一个大高个就顺手从龙儿手中接过行李,轻松地放到了头顶。要是在意大利或法国,我心下一定会有些紧张,可能还要怀疑他的动机。



三个半小时到达目的地 -慕尼黑中央火车站(München Hauptbahnhof)。火车站附近在搞维修,有些杂乱。下火车就到中午了,我们打算在去酒店的路上顺便把午餐解决了,结果只看到一家麦当劳。由于龙儿对瑞士的麦当劳印象奇好,就想试试慕尼黑的麦当劳。

澳洲麦当劳里工作的全是年轻人,而这家店恰恰相反,前台服务员全是大妈,关键是不会说英语,而且态度极差,非常不耐烦,搞得负责点餐的龙儿非常沮丧,只好随意选了套餐。我逗他:“来之前,你不是说德国人人都会讲英语?”他叹口气:“我错了,偏偏德语我一句也不会。印象中德国人都很严谨认真,看来是大妈们工作不走心呀。”艾玛,你的亲娘也是大妈,好吗?

尽管这段小插曲影响了我们对慕尼黑的第一印象,但并没有妨碍我们对它的期待。

慕尼黑,这座德国第三大城市、德国南部第一大城市,我的脑海中像过电影一样闪现的词汇是巴伐利亚、啤酒、汽车、纳粹、白玫瑰,还有慕尼黑惨案,如果有爱好体育的博友/网友,比如亮妈,比如水星兄,那在脑海中最先跳出来的恐怕会是在足球界赫赫有名的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

作为巴伐利亚州的首府,慕尼黑自然承载了这片历史最悠久、文化最独特的德国地区的精神与气质。那么,这篇游记就先从巴伐利亚(Bavaria)说起。

巴伐利亚位于德国南部,东邻奥地利和捷克。早在公元6世纪,巴伐利亚人就建立了自己的公国;1180年,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将战败的狮子亨利(Heinrich der Löwe)手中的巴伐利亚领地授予了维特尔斯巴赫(Wittelsbach)家族,从此,该家族世袭统治巴伐利亚700多年。

1806年拿破仑战争时期,巴伐利亚脱离神圣罗马帝国,加入拿破仑主导的莱茵联邦,正式升格为独立王国,政治地位大大提高;1815年,它成为德意志邦联的一员,德意志邦联是松散联盟,各成员拥有高度自治权,巴伐利亚是其中面积最大、最富有、文化与军事实力最强的邦国之一。

1866年,德意志邦联中军事最强大的两个成员国普鲁士与奥地利之间爆发了普奥战争,巴伐利亚支持的奥地利一方战败,德意志邦联被解散,巴伐利亚不得不接受普鲁士主导的 “北德意志邦联”体系,但它仍保持独立的王国地位。

1870年,巴伐利亚被卷入普法战争。翌年,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巴伐利亚王国被纳入统一的德国,但依旧保有高度自治权,例如保留自己的军队、邮政系统和铁路管理机构。

长期以来,巴伐利亚形成了强烈的区域认同:无论是对天主教信仰的执着,还是对保守主义价值观的坚守,都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传统节庆中。曾是巴伐利亚独立王国的首都,在德国统一后随之降格为州府的慕尼黑,自然是这种区域文化的典型代表。

我们入住的酒店附近有一大片开阔的绿地 -- 特蕾西娅草坪(Theresienwiese),草坪尽头,屹立着一座庄严又充满力量感的巨型铜像 --巴伐利亚女神像(Bavaria Statue)。雕像建于1850年,像高18.5米,连同基座总高近30米。里面是空心的,游客可以走雕像内部的螺旋楼梯登顶,透过女神头部橡叶花环上的观察孔俯瞰绿地与城市。可惜登顶只在每年的4月到10月开放,冬天是关闭的。



雕像背后,是一座古希腊风格的列柱廊殿 -- 巴伐利亚名人堂(Ruhmeshalle),墙上雕刻的是一系列洁白的人物半身雕像群,用来纪念那些为巴伐利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或政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体现了巴伐利亚地方精神的骄傲与传承。



这两处地标皆由巴伐利亚第二任国王路德维希一世(Ludwig I)发起建造,他希望展现一个强大且富有文化底蕴的“巴伐利亚民族”形象,向普鲁士与其他欧洲国家宣示其地位。

即便在德国统一之后,许多巴伐利亚人仍然保持强烈的地方认同感,他们保留着自己的传统服饰(皮裤、蓬裙等)、方言、节庆、啤酒文化,视其为身份标志。直到现在,在某些语境中,他们会更愿意说“我是巴伐利亚人”,而不仅仅是“德国人”。

眼前这个大草坪就是一年一度的慕尼黑啤酒节(Oktoberfest)的举办地,特蕾西娅草坪正是得名于路德维希一世的妻子特蕾西娅公主,他们于1810年在此举行了盛大婚礼。此后,庆祝活动演变为一年一度的慕尼黑啤酒节。



此处八卦下,路德维希一世是巴伐利亚第一任国王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约瑟夫(Maximilian  I Joseph)的长子,人尽皆知的茜茜公主是他的外甥女。茜茜公主的妈妈卢德维卡公主是路德维希一世的妹妹,而茜茜公主后来的婆婆是她妈妈的姐姐苏菲公主,即路德维希一世的另一个妹妹;更有趣的是茜茜公主的爸爸马克西米利安·约瑟夫公爵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国王弟弟的儿子,即路德维希一世的堂弟。

艾玛,晕了,这错综复杂的亲缘关系!近亲通婚,尤其是为了政治权力与王室利益,搞强强联姻,在中外历史上都不少见,巴伐利亚的维特尔斯巴赫家族与奥匈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姻亲结合,正是19世纪欧洲王室政治联姻的典型写照。

接着说慕尼黑啤酒节,它通常在每年九月末到十月初举行,我们到达的日子是12月初,自然已错过这场盛宴。但幸运的是,我们恰好赶上了圣诞节庆。特蕾西娅草坪北侧正举办着慕尼黑冬季重要的市集之一 -- Winter Tollwood Festival,灯光在寒风中摇曳,空气中弥漫着香料热红酒与烤杏仁、热栗子的甜香。摊位间人头攒动,有人在挑选手工艺品,有人围坐在篝火旁聊天取暖。我们感受着异国他乡的欢快气氛,远处那座尖顶的新哥特式教堂 -- 圣保罗教堂,在灯光的掩映中静静矗立,仿佛一位守护者,注视着这片属于冬天的圣诞世界。



到了慕尼黑,我们才知道它还享有"欧洲建筑博物馆"的美誉,这座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城市,完整保留了从中世纪到现代、跨越八个世纪的建筑艺术精华。漫步在慕尼黑街头,彷佛在翻阅一本立体的欧洲建筑史教科书。

哥特式的圣母教堂(Frauenkirche):慕尼黑最大的教堂,建于15世纪,远远就能看到这座绿色 “洋葱头”圆顶的双塔建筑。由于市政规定,市中心建筑不得高于100米,因此这座高达99米的教堂至今仍是慕尼黑的地标之一。





旧市政厅(Altes Rathaus):保留了哥特式尖顶与文艺复兴风格立面,是城市早期行政与市民活动的见证。



阿桑教堂(Asamkirche):外观低调朴实,但精美的大门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进入之后,一下就被华丽丽的内饰冲击到愕然。教堂由18世纪的先锋艺术家阿桑兄弟设计建造,镀金浮雕与天顶壁画令人叹为观止,集辉煌夺目于狭小空间,被认为是"德国洛可可艺术最辉煌成就"。





铁阿提纳教堂(Theatinerkirche):意大利巴洛克式建筑,建于17世纪,标志性的双塔结构和柠檬黄色立面。为庆祝王位继承人马克西米利安二世·埃曼努尔(Maximilian II Emanuel)的诞生,当时的巴伐利亚王室同时兴建了这座教堂与宁芬堡宫。



宁芬堡宫(Schloss Nymphenburg):巴伐利亚王室的夏宫 ,1675年落成,典型的巴洛克风格,由于离市区有些远,我们未能前往。文城才女博主逍遥白鹤写了图文并茂的精彩游,借张照片,谢谢白鹤姐的慕尼黑游记系列,如万花筒般,让人目眩神迷



(摄影:文学城博主逍遥白鹤)

新市政厅(Neues Rathaus):慕尼黑的又一地标,建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新哥特式风格,外立面雕刻如蕾丝般精美,仿佛一座石头宫殿。高达85米的钟楼上附设有机械木偶钟(Glockenspiel),每天定时演出,演绎16世纪的王室婚礼与骑士比武。





国王广场(Königsplatz):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广场,是19世纪路德维希一世打造的“希腊式”空间,三座仿古希腊神庙风格的博物馆环绕其间,展现出当时德国对古典文明的敬仰。纳粹时期,这里也曾是党卫军集会与阅兵的场所。



(网图)

巴伐利亚国家剧院(Bayerische Staatsoper):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正面有宏伟的柱廊和三角楣,门前是首任国王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约瑟夫的雕像。



慕尼黑王宫(Residenz):德国最大的城市宫殿。始建于14世纪,最初为防御性的城堡,后不断扩建,成为历代王室的官邸。宫殿集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与新古典风格于一体,自1920年起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内部包括10个庭院和130个展室,我们匆匆浏览了一下午,好像也没看全。与法国的凡尔赛宫相比,这里的参观体验非常好,游客较少,朴实的外观也让人感觉到低调有内涵。





王宫内长达69米的古物长廊(Antiquarium),装饰华丽,是德国文艺复兴风格的代表。



王宫的入口实在太难找了,进去后先看到王宫院子里的圣诞集市,逛一圈拍个照。



然后又在王宫院子里转一圈,天真蓝,拍张照发个呆,还是没看到入口。队友们只好去看贴在墙上的王宫布局图,发现入口在遥远的另一侧。时间已经过去半个小时。慕尼黑非常大气,王宫门票才10欧,王宫内的语音导览器免费使用,两个中国女孩在发放,看到我们是华人面孔,还特意告诉我们可以选择普通话。

虽然二战期间的盟军空袭严重破坏了慕尼黑,尤其在1944年,老城区的建筑损毁率高达80%,整座城市几乎一半被摧毁。但慕尼黑人战后重建却秉持“修旧如旧”的理念,努力按原貌恢复历史街区,使许多历史地标得以重现昔日风采。

对比之前去过的罗马和后来前往的维也纳,罗马以古代遗迹取胜,维也纳以“新艺术风格”引人注目,而慕尼黑的独特魅力,则在于建筑风格的多样性与连续性 -- 一座城市,容纳了历史与现代,并展现了欧洲建筑艺术数百年的演变。



(待续)

《遇见欧洲 10- 洛桑 (上)关键时刻,好心的女士拯救了我们》

《遇见欧洲 11- 洛桑 (下)物是人非,美好的世界渐行渐远》

《遇见欧洲 12-日内瓦(上)17个美好的目标,一个都没实现》

《遇见欧洲 13-日内瓦(下)终生挣扎,最终倒在这座安宁的城市》

《遇见欧洲 14-施皮茨 (上)美景的背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遇见欧洲 15-施皮茨 (下)他们的生活与日常,我们的童话与远方》

《遇见欧洲 16-伯尔尼 - 没想到旷世奇才,竟是世俗渣男》

《遇见欧洲 17-采尔马特 - 俊朗大气,堪为这个国家的形象担当》

《遇见欧洲 18-苏黎世 - 英雄崇拜,以一己之力重塑这个国度》

《遇见欧洲 19-列支敦士登 -低调富有,别具一格的生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