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美之途

雅美之途 名博

同济准院士王伟的复杂学历

雅美之途 (2025-08-23 13:04:01) 评论 (0)


在我文章发表后,同济医院前院长和华中科大前常务副校长王伟收敛了些。首先补上了他的本科院校,即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大学)。他是在1982年毕业的,所以他还没有写成现在的名称湖北民族大学医学院。

湖北民族大学的前身在1978年还是恩施师范专科学校,1998年才与以前的恩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综合性大学。

王伟写出本科院校是个进步,但是他还是耍了滑头,因为他毕业的院校是恩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与湖北民族学院无关。那时候根本没有湖北民族学院,应该写原始学校名,就像我简历里永远只写同济医科大学。

王伟到底是本科还是专科医学生?我的判断应该是不合格的本科,我们应该将他当专科生看待。虽然恩施医专号称办了77级与78级两届本科,但是王伟只完成了四年而不是通常的中国五年的本科医学教育,可以看他的官方网页写的:“1978.9-1982.6 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大学)”。如果他们是正规的本科,为什么只办了两届就停办了?猜测还是因为不合规。

文学城网友红米2015和美国教授与清华校友:“学校改名之后,原来的毕业生应该用旧校名还是新校名?或者二者都写上?现在王伟的简历里列出的本科是“1978.9-1982.6 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大学)”,但是查这个学校的介绍,1982年时还叫恩施师范专科学校,既非本科,估计也没有医学。现在的湖北民族学院或民族大学医学部介绍其前身是1958年创办的恩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于1998年与湖北民族学院合并。恩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于“1977和1978年招收了两届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王院长可能就是1978年那批的”。

我的回复:“应该使用原校名,所以我简历里是同济医科大学。谢谢你的用功,你肯定在清华是个好学生。清华校风好,同济美国牛人是不读材料就发宏论。五年前我的博文发表后导致同济迅速更改王伟的网页,这个知错就改的行为还是值得肯定的。在他的旧网页里的博士两年在重庆医科大学获得也存疑,硕士是在外校的第三军医大学取得的。我真不知道这种人怎么能混成同济院长的,我们当年在校时还是讲究原始学历的,可能是所谓德国的二年博士可以在同济横着走”。

王伟也将在重庆医科大学的神经内科博士改成三年,他的旧简历只写了二年。在国际教育市场,我们是不允许重复读两个同专业的博士学位的,因为那是浪费世界上的资源。你是发疯了需要读两个同专业的博士学位?应该学习雅美之途以同济的一个原始学位走天下。但是王伟不一样,他在40岁高龄还在德国杜塞尔多夫海涅大学得到同领域神经内科的二年制博士学位。



讲个王伟在广州耍横的故事,今天朋友亲口告诉我的。王伟被邀请去做学术报告,人家按照说好的时间派女生在七点钟去他的宾馆接他去报告会场。但是王伟那天在清晨六点就醒了,自己无所事事,他不仅报怨还把七点来接他的女士训斥了一顿。这让接待方很沒有面子,誓言再不会请他。更进一步是他的报告质量相当差劲,这种人现在居然在选院士。还好这家伙不是我的同济校友,因为在他的众多学位中无同济学位,我们只是希望他少伤害些同济。

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可以在德国二年拿医学博士?有些中国人甚至在德国一年就拿到德国的博士。

现在看来德国的医学博士(Dr. med) 就是一个笑话,尤其对中国的医学毕业生来说。我们说了太多哥大、UCL或哈佛的水硕,现在根据拥有的强有力的证据,让我可以定性德国给中国人的是“水医学博士”。

这真是世界之奇观,曾经引领世界医学的德国,现在也制备出大量的水医学博士。中国的国家学历与学位鉴定委员会一定要把好关,德国水医学博士充其量也就是一个进修经历。

德国对自己公民授予医学博士(Dr. med) 可以理解,他们都是通过实在的课程获得的,但是对于外国人则不是,因为德国人开怀,承认中国的医学院学历。中国学医的人士进德国实验室做些数据分析,写出甚至不用发表的文章,德国人就授予他们医学博士。然后他们直译德国的学位(Dr. med),那便是医学博士,这就是德国水博的来源。

可见先看我写王伟的博文:“同济有大量这样的德国博士,二年的德国博士,为德国视学生在同济的经历补加的一个学位,有人甚至一年就拿到这种德国博士。证书上有些“医生”或“博士”的字样,其实完全是翻译问题,也就是“Lost in translation”。我问过在美国的德国教授,他说那个学位就是一个笑话,德国正式的PhD都是很多年才能拿到的。既然如此,德国人在同济或中国其他医学院校经历的基础上给的那个Medical Doctor,不应该太在意,更不应该在简历上写明为“第二个博士”,我们美国的博士至少5-7年才能辛苦拿到”

ChatGPT认为德国“Dr. med”是“一种学术修饰”,德国人相当呆板,他们不去装饰房子,却要修饰学术?还是美国好,首先承认世界各地的MD, 你可以做研究,但是如果要美国MD, 必须入学去学几年的医学院。我在WashU的博士后期间可以发表七篇第一作者的原始论文,但是休想WashU的黄金MD学位。

再看ChatGPT如何解释德国的水医学博士(Dr. med):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之所以有人觉得“中国人可以在德国两年就拿医学博士”,主要和德国的医学博士(Dr. med.)制度与美国/中国的博士(PhD)制度不同有关。

1. 德国的医学博士(Dr. med.) ≠ 美国/中国的 PhD。在德国,Dr. med. 是医学学位的一部分,它更接近于一种“论文学位”,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科研博士。德国的医学教育通常是6年制( Staatsexamen ),类似中国的本硕连读或美国的 MD。医学生在学习期间或完成学业后,可以写一篇论文(Dissertation),通过答辩,就可以获得 Dr. med. 称号。这篇论文的要求通常没有理学博士(Dr. rer. nat.,相当于 PhD)的科研深度,有时只需 1–2 年。

2. 为什么中国学生(或其他外国学生)能两年完成?

中国学生很多在来德国前已经有临床或科研经验,可以较快进入课题研究。如果选择的是实验量较小或已有数据的课题,写作和答辩过程可以在 2 年左右完成。德国很多医学博士论文确实研究深度有限,更像是“mini-thesis”,所以周期短。

3. 与美国/中国的差别: 美国:要成为医生,一般走 MD(4年)+ 住院医师培训,而做研究需要 PhD 或 MD/PhD。美国 PhD 至少 4–6 年。中国:医学博士(医学 PhD)一般要求系统科研训练,周期 3–5 年。德国:Dr. med. 更像是医学学习的“学术称号补充”,而不是独立科研培养过程,所以短得多。

4. 评价与争议: 在德国本土,Dr. med. 并不被看作真正的科研博士,而是临床医生的一种学术修饰。如果中国学生想在学术界长期发展,通常会去攻读 Dr. rer. nat.(自然科学博士) 或 PhD,这些才和国际标准接轨。

总结:中国学生之所以能在德国两年拿到“医学博士”,是因为 德国的 Dr. med. 本质上是医学学位里的论文称号,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研博士,要求较低、周期较短”。



这个肖毅实名揭王伟的视频以前看过,采用了秘密录音,王伟在里面是满嘴脏话。同济美国校友:“我想起曾经在twitter上看到的有医生实名揭发王伟的信息。转发给你供参考。把我恶心坏了,这样的人能做到同济院长,现在还来评院士。网易新闻都报道过,所以完全不是空穴来风”。https://x.com/POMTQ/status/1770038756646514941?t=Ds0RYzFQUnWSzXOYFGrBiQ&s=05

同济美国校友:“同济网页代表学术论文第一篇是lancet的通讯作者,是关于Covid疫苗临床研究的,真是斜杠大叔,神经内科一夜之间变疫苗专家”。

我的回复:“是的,他还有什么中医的气在神经内科的应用,这次张旭院士推荐他,真丢脸啊。[偷笑]”

同济美国牛人:“你又跳进我挖的坑了?你这次打假将使王某终身与院士无缘,不担心被锤?[Grin]”

我的回复:“我五年前写原始文章时真害怕过,现在老了,无所谓了:https://blog.wenxuecity.com/blog/frontend.php?act=articlePrint&blogId=61002&date=202010&postId=10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