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1日
结束3天马赛行程后,7月12日清早,开车返回法国波多尔。头天决定顺路去参观一下尼姆Nimes著名的古罗马水道桥-加尔桥(Pont du Gard),水道桥这个名称是因为位于加尔省而得名。其它的中文翻译有强调输水渡槽功能的“加尔水道桥” ,以及音译为“蓬·迪·加尔”,中文普遍用加尔桥这个名称。
由罗马建筑师和水利工程师设计,堪称技术与艺术杰作的加尔桥是一座三层的古罗马输水渡槽或者水渠,是古代尼姆城供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横跨加尔河,是世界上现存的最高古罗马渡槽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开车到加尔桥公园的收费停车场,大约是上午10点多。停好车步行几分钟就到了加尔桥。当第一眼看到这座在青山绿水中的古罗马水道桥时,确实为它的雄伟壮观而惊叹,敬佩,加尔桥的气势磅礴与美难以言表,仿佛让人看到了古代强大的罗马帝国依然屹立于渡槽之上。我觉得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 出生地瑞士日内瓦)的感言也许表达了许多人的心声,卢梭作为杰出的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和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之一,在1738年首次造访加尔桥时,便被深深地震撼并发表如下感言:
有人告诉我要去看看加尔桥;我果真去了。这是我见过的第一座罗马人的作品。我期待着看到一座与建造它的工匠之手相称的丰碑。这一次,它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是我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只有罗马人才能带来如此震撼。这座朴素而高贵的作品,尤其震撼我,因为它坐落在荒野之中,寂静与孤独使它更加引人注目,也更能激发我的赞叹;因为这座所谓的桥,其实只是一条渡槽。人们不禁自问,是什么力量将这些巨石从采石场运到如此遥远的地方,又是什么将成千上万的人们聚集在一个无人居住的地方。我漫步于这座宏伟建筑的三层之间,尽管对它的敬畏几乎让我不敢踏足。巨大的穹顶下回荡的脚步声,让我仿佛听到了建造者们洪亮的嗓音。我感觉自己像昆虫一样迷失在这浩瀚之中。当我让自己变得渺小时,我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东西升华了我的灵魂,我叹息着自言自语:“为什么我没有生为罗马人!”
漫步于加尔桥公园,见到不少标牌,有公园地图,停车场开放时间(8am-午夜),河左右岸的设施信息,包括售票处,餐饮部,卫生间等都非常清楚。在河左岸的一个标牌显示加尔桥是尼姆古罗马渡槽的一部分,建于公元50年(网上有说公元前19~20年,我觉得应该以公园里的信息为准)。直到公元6世纪初(也就是说这个引水渠使用了差不多500年),它一直将于泽斯厄尔泉的水(Eure spring in Uzes)输送到内毛苏斯城(内毛苏斯是尼姆的古罗马名称)。
现在加尔桥的人行桥不是原始水渠的一部分,是后来在1743年至1747年在下层桥拱旁建造的一座“新”桥,以便道路车辆通行。除了修建人行桥外,也对古迹加尔桥进行了修复。走在人行桥上,可以零距离观察古水渠的细节,桥身砌筑工艺精湛,至今保存良好。据说这座桥建造时未使用砂浆,而是依靠对大量石灰石的精确切割和拼合,打造出一座挑战地心引力的结构。建造水渠的石料是就地取材,每块石头约6吨重,想象一下在近2000年前,人们是怎么把石料运到这里?又是通过什么手段搬这么高,垒砌成桥?真是难以想象,但毫无疑问,2000年前的罗马人做到了,而且屹立不倒到今天,也算是人类建筑历史上的奇迹之一。
除了到桥上走一圈外,还去了左岸的博物馆,但当天没开门。博物馆附近的橄榄树,令人倍感亲切。爬点坡就是左岸的观景点,也是最高层的水渠,有个门可以进入参观,但大门紧闭,不过在台阶处有一信息牌,如果想参观可以在售票处或者网上买票。我们也去了右岸的观景点,这边的水渠是铁网封闭,显然不让进入参观。最后去了河边,河水晶莹透明,凉爽宜人。河里不少戏水的,游泳的,还有划船的游客,真是一个消暑又消遣的好地方。
加尔桥右岸有一处以萨尔佩特里安(Salpêtrien)命名的洞穴,这是一个距今约1万9千年使用石器工具进行生产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洞穴已被列为历史遗迹,其重要性在于,它为法国南部地中海地区提供了最完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地层之一。
话说加尔桥是为了连接尼姆渡槽(近50公里的水渠)跨越加尔河所建。这座桥高47米,分为三层,最长一层长275米。三层拱桥,底层是人行道,有6个拱门,长约142米,高度为22米,间距16米~24米。中间层有11个拱门,长约243米,间距19米。我从照片上看,底层和第二层河上方的拱门好像更大一些。上层有35个拱门,间距为4.6米。上层总高度为7.4米(含水道高),拱跨也很小,因而实体部分占较大比重。桥的宽度下层为6.4米,中层4.5米,上层仅3米。为了抵御洪水,桥身呈轻度曲线,并在桥墩底部建有三角形分水装置以减少洪水的正面冲击,桥身上有的石头突出来,是便于日后如需修缮用来安装脚手架,真是考虑周到。加尔桥高架水渠的斜度为1/3000,落差约17米。总之,加尔桥长度是下短上长,但俯瞰看,却是下宽上窄,十分符合力学原理,有利于桥的稳固。
1985年,加尔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其标准是“人类的创造天才;文化传统的见证;对人类历史的意义”。名录的描述写道:“设计这座桥的水利工程师和建筑师创造了一件技术与艺术的杰作。”
几个世纪以来,加尔桥除了是旅游胜地外,还与法国君主有着悠久的联系,他们试图将自己与罗马帝国权力的象征联系起来。1564年,法国国王查理九世在环法之旅中造访了此地,一个世纪后,路易十四及其宫廷成员于1660年访问尼姆时,参观了加尔桥。19世纪中叶,拿破仑三世有意识地认同奥古斯都,并对罗马古迹给予了极大的尊重;他在19世纪50年代赞助了桥梁的修复,这对桥梁的保存至关重要。
自从加尔桥成为旅游胜地以来,许多小说家和作家也都曾到访过这里,比如上面提到的卢梭,还有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和19世纪中叶作家约瑟夫·梅里等。
到了20世纪90年代,加尔桥是一个备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但交通拥堵——车辆仍可通行于这座建于1743年的公路桥上,河岸两旁遍布着违章建筑和旅游商店。1996年,加尔省启动了一项为期四年的重大项目,旨在改善加尔桥周围的现状。项目由法国政府赞助,并与地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盟合作,把桥梁周围的整个区域划为步行区,并在北岸建造了一个新的游客中心。由于车辆交通的减少,重建工程确保了嘉德水道桥周围的区域更加安静,而新博物馆也为游客提供了更丰富的历史背景。如今,加尔水道桥是法国五大旅游景点之一,每年有一百多万游客来访。
拥有三层渡槽的加尔桥,其优美的拱门,展现了罗马设计与工程的和谐统一。它是有史以来最高的罗马渡槽桥,彰显了罗马人的智慧,展现了古罗马建筑和工程实力的非凡成就。感觉到此一游,太值了!
(这一系列到此为止)
附照片36张

1-加尔桥

2-加尔桥公园地图

3-河左右岸地图(按水流方向)

4-河右岸餐饮店

5-看到加尔桥的第一眼-惊呆了

6-萨尔佩特里安(Salpe?trien)洞穴

7-加尔桥右岸-突出来的石块是便于搭脚手架

8-建于1747年的人行桥-其实也可以通车

9-这是第二层的一个拱门

10-加尔河Gardon下游

11-加尔河Gardon上游

12-这个信息牌说加尔桥建于公元50年,左岸的水渠有12个拱门消失不存在了

13-这是左岸水渠的第三层也是最上面的一层-进入中间的门就可以参观水渠

14-进入水渠参观买票的信息

15-从左岸观景点瞭望人行桥

16-从左岸拍的加尔桥

17-左岸古老的橄榄树

18-左岸的博物馆-本想参观一下但没开门

19-左岸的梧桐树

20-加尔桥左岸一角

21-加尔河Gardon下游

22-右岸上山步道

23-第二和第三层拱门一角

24-从右岸步道看加尔桥

25-右岸的水渠用铁网封闭了

26-右岸的水渠附近的山洞

27-山洞的另一头

28-从右岸观景点瞭望人行桥

29-右岸上山步道

30-右岸一角

31-不让跳水和游泳的区域-标示的清清楚楚

32-加尔桥全景-注意第一第二层河上方的拱门比相邻的拱门大

33-有人划船

34-河里游泳的戏水的游客

35-河边拍加尔桥-河水晶莹透明

36-萨尔佩特里安(Salpe?trien)洞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