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存在
叁、拈花者谁
V. 用「心」如镜

佛法的修行是以「禅定」为核心。关于禅定,六祖慧能大师在《坐禅品》中说「但无妄想」,又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19】。这两句话,清晰道出了禅定的本质。浅白的说,我们的「心」每天对着外面的「相」,就像对着一幅流动的清明上河图。这个心照着这个图,要像镜子【20】照东西那样,任人物往来穿梭,不生起「想」的虚影,或者说,不生起言说分别。所以,禅定不是非要盘腿坐着,行住坐卧都可以。关键是要心里干净,不想没用的事。


【19】《六祖坛经。坐禅品》:「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20】《楞严经》中镜子的比喻:「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又《大乘起信论》:「三者、名为现识,所谓能现一切境界,犹如明镜现于色像。」
【21】《楞严经》卷一:「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