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情洒人间

青岛苍龙岭 (2025-07-04 04:45:34) 评论 (0)

                  父母之情洒人间



                         芮少麟

   “阿根,到校后千万写信回来,省得我们担心”。母亲立在驳岸上和我说。

    北风紧得厉害,幸有半斜的寒日照着,稍有暖意,否则,冷得站不住了。

    母亲又叮咛了我几句,说‘船上自己留意着,坐在里边些!倘使到西门晚了,就费些钱叫舟子送到你学校里吧! ’

  ‘倘使到西门晚了,请你们送我阿根到校里吧!他年纪只十三岁,独自出门,夜里很是不便的’。母亲诚恳真挚地对舟子说。两眼充满着希望和慈母之光。

   我是阳历元旦回家的,连亲河道冰断了,不能赴校;今天开洋了,所以坐班船到校里去。本来班船是在早上开的,现在因为早上冰断,饭后方才开行。

   船只慢慢地移动了…….。

   初次出门,未经世故的我,想到家里的快乐,已经够我心碎;现在再听了这个不幸的消息,几乎流出泪来!举目无亲,路不认识,以离家初客的十三岁儿童,处在这种境地,要不要烦恨,悲伤呢?在烦苦、悲伤的境地,再想到在家时父母体恤爱护的情景,那得不使我寸心如割?

    后来幸亏慈爱的陆先生,送我到校里。他对我初不认识,况在黑夜!——我感何极!

    时间积得久了,年龄也已长大了,可是陆先生慈爱的影子,和我当时的恐惧,颓丧的情景,并没有一些儿糊涂,并且愈久愈清楚,隐藏在我的心头。”

   ……

    以上是父亲写于1926年初,1930年发表在《无锡农民旬报》,题为《回忆》一文的片段。该文还将祖父对他的期望与家境悲切,用文字一一记载下来,不难见到筆者祖父母在穷困环境里,对父亲少年时的含辛茹苦及舐犊之情。时光流逝到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筆者之母也在《离乱十年》书中的《山水·文章·儿女》章节里,将他们对儿女的成长,予以寄望。显然,父母之情洒人间,和他们对子女的挚爱苦心,从这些字里行间,可得验证,并代代传承。

    在时移境迁的新世纪,人们重温前述两代人对子女的期望后,尽管时代和社会环境已有翻天覆地变化,各代家庭又或有不同,但即使当代中国,虽然倡导的主向与提法,已随政治形态调整,但对古往今来那“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共识,依然是人子的一致感受,更是所有前辈先人全力抚养后代所付辛劳的无怨无悔。试问,即使在社会相对平静时代,作子女者,当孝道教育几近完全缺失时,又有几人能扪心理解父母曾经的爱意、苦痛和久留心底的诉说?又有几人能抹掉似曾相识过“两眼充满着希望和慈母之光”的记忆?

    筆者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唱着《祖国进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和经历着“天大地大”“河深海深”不足以表其衷情等歌曲,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是多数在俄语抛弃、英语无缘环境里,被断档的一代人。我们接受过诸如“政治挂帅”、“阶级斗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又红又专”、“做驯服工具”、“划清界限”等训戒,却从未接受过“崇尚礼仪”、“当思父母”的人性孝道教育。家庭出身、社会关系不清、政治成分不纯等特有标签,更足以打击那些成长期少年心灵上的自尊与自信,是相同境遇者的伤悲。

    由于从小打上这类被当代社会蔑视的烙印,筆者从童稚起,就被父母教导要刻苦奋进,处处内敛,压抑情感,不要被倔强好胜误导,而“苦口婆心”四字,更是我对慈母毕生谆谆教导最刻骨铭心的体味。自己从稍微懂事的中学开始,一直在学校被严格要求“重在表现”、“向组织靠拢”“向党交心”中,战战兢兢地度过。在那种被歧视的特殊环境里,于自卑感驱使下,纵然再努力刻苦表现,渴望得到一视同仁,却最终难被信任与认可有“政治进步”资格。笔者大学期间,1960年甚至连赴上海出海专业实习的机会,也因这些特殊造就,受到被剥夺正常权利的无妄之灾。让下一代感受出身阴影,父母的内心被深深刺痛,而留下事与愿违的诸多遗憾与感慨,笔者则被牢牢打上“划不清家庭界限”、“阶级本质不良”的烙印,成为身心被损伤的一员。

    中国大陆是受封建王朝教育熏陶,及世俗血统论影响根深蒂固的社会。当人情、亲情被阶级斗争实践取代后,牵强附会、虚情假意、无中生有、添枝加叶,已成时代风尚,文革中无数“黑五类”子女,对出身无法选择,认识模糊,对其遭际的噩运,旋即变成对长者悔怨,乃至某种程度的迁怒,一些少年人甚至还有过非理性情绪。那些被人为标定的先天条件,和后天训导,不知夭折埋葬过多少过来人的美好幻梦,又使多少人,含冤蒙受阴影笼罩,为规避先天不可选择的影响,甚至在人性善恶上做出非理性选择,但他们又何曾知道那些划清思想界限的幕幕人伦悲剧,使其父母内心曾经感受到的创痛?!

    传统孝道教育缺失,导致对父母之爱与关怀的体味贫乏。对先父母平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戒奢以俭”、“俭以济贫,勤能补拙”、“信为立身之本”、“男儿当自强、自立,志在四方”等教导,和为子女含辛茹苦付出辛劳的未予体会,也成为筆者与父母,在感受时代教育不同中,或许有过所谓“代沟”之因。随时日流逝,和“生儿方知父母恩”的增长,及“血浓于水”的亲身感受,“当思父母”的忏悔之情,与日俱增。“鸦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对父母殷切培育子女成长的苦心,许多在“红旗下长大”的子女,为博取进步认可,在磨难中稍有体会、醒悟,再将其传承后人,已成时代特色。

    筆者每当反思父母在动荡时代的人生机缘,对因缘时会之说,颇有感触,深悟对宗教信仰和解释,并不像自诩为“无神论”者宣讲的那般简单。人不能没有信念目标,抑或信仰。信念与信仰,虽涵义有别,但其共同点,都是持有信奉者可确信并作为自我遵行的原则。一个有志向者,若无信念,与身体力行,持之以恒,难得圆梦。

    人生当世,是否有缘,无论是人缘或机缘,都在其中。命运为何?难说清楚。个体努力重要,利益的取得与决策,在风云变幻中,一些机遇能否出现,届时的“一念”或“三思”,是否得当,都易出现“差之一厘,失之千里”,或波及后代的结局性差别。任何人,包括伟人、政治家、革命者、名人、学者、科学家、直至商人、企业家或普通人,在他们人生方向,乃至后人的大方向中,都或有某种无法反悔的抉择。其观点与体会,至少要在知天命之后,才会愈加感觉强烈。在“当思父母”时,筆者更作如是想,亦愈发觉得在时代洪流下,壮志未酬,令人叹惋。

    笔者与父母互动中,感觉对个人影响最大的,不是学校,而是平时或寒暑假闲暇的随意聊天,尽管这类安静时日不多,也受到经历时代局限,但撰写先人一生出版资料时,体会尤深。基于对先人文学创作成果的判断自信,自己文学素养未受过文科系统教育,只能用《神州游记(1925—1937)》和《离乱十年(1937—1946)》重新问世,及涓涓细流汇成河的方式,弥补孝道教育缺憾,及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无法报答,他们若能笑慰泉下,才令我心安。

    可能是受传统文化影响,抑或个性缘故,父母平日家中的训导与学校里划清界限的“斗争哲学”不同。他们谆谆叙说的是“人在社会生活成长,要有爱心,要有抱负,要和睦相处,学会回报,要多为社会服务,凡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人既要学会自保,还要遵纪守法,有公德心,做好工作。上进的名利心要有,但不能只顾私利,要有不张扬的朴实之心,上过学、有文化的人,更应知道这道理”、“低调做人,勤奋做事,珍惜光阴,切忌沾染触碰陋俗恶习,要为子女做表率……”。笔者受此熏陶,一生未能有过成绩,但无论如何,也经历了“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在本职工作中,尽力所为,小有所成,业余时尽力为父母正名,将父母文坛业绩和点滴教诲,忆录下来,把子女打造成对社会有用之才,也算遂了先人事业上的东山丝竹之愿。

    人们皆知“望子女成龙凤”,是长辈对孩子未成年前的心仪目标,在任何社会,父母的主观心愿,不会改变。尽管条件有限,人人却难如愿,但将子女尽力刻塑成有用之材,扶送上正确之途,或能有点成就感,始终是每个父母曾有的身体力行。母亲1962年乳癌术后病情相对稳定,从高中语文转教英语。她常鼓励笔者说“你参加工作了,虽在机关不结合专业,但年轻时有点时间,若能学点英语,将来还会有用”,可惜文革抄家的大环境变化,和个人毅力欠缺,一误再误,让她不幸言中的心愿落空,成为笔者人生中“悔之晚矣”的缺憾。

     社会上“读书无用”的影响,避不可免。母亲见状,多次“敲木鱼”地说“即使目前读书暂时无用,但就怕你们没有真本事,书到用时方嫌少,有技能有知识的人,社会总有需用之处。现在目光短浅,不循序渐进,不踏实求知不行。若有需要技能,还怕真无用武之地?就怕你眼高手低,并无真本事!”。用当下话语讲,就是要打造出能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她那“仅求温饱非大志,成材矢志,立世有声,才算抱负”,为她晚年的如是说。

    先父母的点滴文学人生,和不合时宜的善良,能由人子忆念与记录,为三生之幸。笔者成年后母亲常说“上帝分配给每个人的智慧知识和社会财富,都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要紧的是珍惜人生,保持真善美的天性,仁爱社会,让个性拓展,增添光彩,成为特长,服务社会,少一些悔恨。做人过于率真,易受欺凌,城府太深,活得太累。记住一定不要作对不起他人的事……”。母亲从基督教义出发的感悟,使笔者追忆时,见微知著。

    在忆及“可怜天下父母心”时,笔者心境无可言喻,当更能体悟到他们的苦心挚爱,这也是当代未经磨难过的青年人,一时还体会不到的真情。

     明智父母,不溺爱子女。在望子成龙时,是温文尔雅,还是巧言令色;是知错能改,还是凡事硬拗;是谦恭有礼,还是刁蛮无理,都应在教育园地里,有明晰判断。对子女的良苦用心与期望呵护,天下父母人皆有之,他们将孕育爱意的一切付出,都希望变成对子女梦中的明天,然更值得注意的是以何种信仰为标准,东、西方社会有不同文化道德观的父母,在培养目标,与教育路途上,显有径庭。

      筆者早年旅美探亲时,曾见到台湾高中课本一篇必读名篇:美国麦克阿瑟元帅留给爱子亚瑟的《为子祈祷词》。这是西方广为推崇的一份珍贵精神遗产,是南太平洋战争初期,麦帅于菲律宾被日军重围下,战况绝望时,对爱子的内心寄望,与东方传统文化有某种相容性。它不仅从一般意义,示出那颗父亲特有的育子爱心,更说出世上做人的道德法则。祈祷词,文筆优美,情感虔诚、真挚,哲理深邃,堪为千古不朽名作。这一他山之玉,可供有意体会父母心,进德修业的读者借鉴,兴许能收异曲同工之效。录如下:

                   麦帅为子祈祷词

    主啊,教导我的儿子,在软弱时能够坚强不屈;在惧怕时能够勇敢自恃;在诚实的失败中,毫不气馁;在光明的胜利中,仍能保持谦逊、温和。教导我的儿子,笃实力行,而不从事空想;使他们认识您,同时也认识他自己;这才是一切知识的开端。我祈求您,不要将他引上逸乐之途,而将他置于困难及挑战的磨练与刺激之下;使他学着在风暴中站起来,而又由此学着同情那些跌倒的人。求您让他有一颗纯洁的心,有一个高尚的目标;在学习指挥别人之前,先学会自制;在迈向未来之时,而不遗忘过去。主!在他有了这些美德之后,我还要祈求您赐给他充分的幽默感,以免他过于严肃;赐给他谦虚,才能使他永远记着真正的伟大是单纯;真正的智慧是坦率;真正的力量是温和。然后,作为父亲的我,才敢轻声地说:“我总算这辈子没有白活”。阿们!

    在岁月流淌的长河里,当社会缺失严明法治、廉洁政治、文化包容、道德滑坡的多元环境时,将造成人们思维和内心世界的纷乱无序。在对子女教育熏陶上,若缺失人文素质提升的关爱,一味灌输趋荣逐利,潜移默化,涎羡浮华,曲线救国,虚构事实的夸耀炫示,那营造勾勒的,只能是谚语里所言“鹰有时飞得比鸡还低,但鸡却永远不能飞得象鹰那般高”的画面情景,值得深思!

    笔者八十多岁后,那被岁月凝聚成的一刻,和两代人期待的旧梦重圆,及血脉再相连的传承,共同促使我于“重吻大地照汗青”激励下,将酸甜苦辣咸,记录下来,而对先人的感恩图报,也成为我的一种挚念。

   先父母一生,情投志合,感情甚笃,音容宛在。在鱼龙混杂年代,他们历经国难烽烟,战乱离散,万里波折,蜀中苦甘,琴岗愁艰,风云勒逼,炼狱罹冤,政治摧磨,饥病相煎,但贫贱夫妻不畏险阻,纤尘未染,不离不弃,相守终生,留下几本口碑尚可的在典纪实,给后代树立起做人守志范例,望血脉再相连。

从宏观历史考量,抒写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先人的文坛悲运与他们的人性教育和情洒人间,已成展示终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