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之名》的专案组长郑雅萍:失去人性温度的“正义”符号

开通文学城博客,记录日常的生活与遐想。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以法之名》堪称本年度扫黑题材的代表作。剧中展现了东平市黑社会犯罪团伙与穿制服的保护伞相互勾结,肆意作恶,强取豪夺,行凶杀人,渲染出一幅令人胆寒的黑色图景。在剧终时,通过字幕交代所有涉黑分子最终落网,最大保护伞前政法委书记江旭东也被法办,接受法律制裁。公检法系统随之进行大整顿,标志着扫黑除恶与反腐斗争的重大胜利。

在这场正邪交锋中,有一个关键人物不可忽视。她是省检察院派往东平市的检查小组组长、后来的专案组组长郑雅萍。作为剧中的核心人物之一,蒋欣扮演的郑雅萍理应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然而她的形象却显得单薄,正能量太饱和,缺乏可信度。究其原因,是因为她作为角色几乎没有呈现出生活的多面性:无家庭、无社交,唯有一身制服与一双机敏的眼睛。整部剧结束后,这位所谓英雄却让人难以共情,也很难给观众留下持久印象。

人是活在关系中的,尤其是家庭关系。在本剧中,许多角色的行为动机都与家庭密切相关,家庭几乎成为理解人物性格与行动逻辑的关键路径。以“万海案”为例,万海之所以认罪,是为了保护儿子万潮的安全。他甘愿伏法,与警方保护伞达成协议,动机清晰可信,展现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爱护。万海的律师张倩翻供,乔振兴被逼录制假证视频,都是出于对女儿和家庭安全的担心。

作为最大的保护伞之一,江旭东的堕落也同样源于家庭。他之所以被黑社会头目禹天成拉下水,是因为十几年前,儿子江远因飙车撞死路人,禹天成用养子王大有替罪一年的代价,为江远摆平此案。自此,江旭东成为禹天成的筹码,一路开绿灯,纵容其在东平市做大。

几乎所有被拉下水的公职人员,其犯罪或腐败行为都与家庭密切相关。其中尤以检察官谢鸿飞最令人动容。在专案组上门抓捕的那一刻,他已经意识到命运终结,仍镇定自若,为母亲准备生日饭菜。他不愿惊扰午睡的母亲,执意完成最后两个菜后,才愿与调查组离开。这个场景令人唏嘘,即使他是罪犯,也透出深厚的人性温度,这正是郑雅萍身上所缺乏的一面。

更为震撼的是谢鸿飞跳崖自尽的情节。他在跳崖前请求洪亮转告老领导江旭东,感谢其多年来的提携和重用。他不愿揭发昔日同僚与领导,宁愿以死承担一切。这一行为虽有争议,却表现出他的忠义与担当。在剧中,尽管谢鸿飞是反派角色,但其对母亲的孝顺、对上司的感恩,构成了复杂而真实的人物画像。他试图以死亡换取对家人和同僚的保护,这份隐秘的情感深具感染力。

相比之下,陈胜龙与禹天成的决裂则更彰显了陈胜龙的小人之心。他与王大有本是市井混混,凭借禹天成搭救和日后的资本投身地产,成为东平市数一数二的纳税大户。按理说,他应对禹天成感恩戴德,也应满足于今日的荣华富贵。然而,他却因新能源项目交给江远而心生怨怼。他抱怨,尽管自己为老师做了诸多脏活累活,在对方眼中终究不过是一条听话的狗。他的背叛动机虽有逻辑,但缺乏情感说服力。同时,这个人物也是缺乏家庭背景的单面角色,无妻无子,使其行为缺乏情感支撑,显得冷漠而空洞。

剧中反复揭示的一个主题是:为了孩子、为了家庭而犯罪,是沦为保护伞腐败的重要根源。李人俊的堕落便体现于其家庭结构中。其妻柳韵身为开发区副主任,权力在握,成为陈胜龙腐蚀的目标。陈以半价出售豪宅、赠送豪华公寓等手段拉拢其妻及妹夫,以李人俊的检察长身份为背书。这些貌似人情往来的家庭行为,恰是高官滑入腐败深渊的隐秘推手。

洪亮的人物塑造则相对丰满。虽然张译的表演有些过于夸张,他的颤颤巍巍、撅嘴弄眼令人不适,但角色本身的处境确实复杂。他是江旭东的女婿,妻弟深涉黑帮,他在言行上的谨慎、察言观色的本能是情理之中的反应。这种窝在黑洞里自保的处世哲学,反倒使角色更具真实感。

反观郑雅萍,却缺乏这种多维背景。除了她之外,省检察院院长张放、洪亮的上司孙向群等高层官员亦属单面人。他们在对东平市黑恶势力的处理上虽起到领导作用,但前期的犹疑与保守亦令人质疑其立场与清白。不能说他们是上级就是正义的,就不是贪腐的。作为观众,也很难判断这些面孔正义的人物是否真正代表正义,因为剧本从未展示他们的内心世界与家庭生活。

当然,我们不能要求一部电视剧详尽交代所有人物的家庭关系,但对于郑雅萍这类关键角色而言,缺乏家庭与社会关系的交代,使她的正义显得单调而空洞,缺乏可信度。她的严肃、公平、正直缺乏生活厚度与情感支撑,因而难以打动人心,甚至显得机械与过分纯粹。这种失之立体的人物设定,使她在整部剧中虽为主角之一,却最终难以走进观众心中。

2025.7.11 于美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