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牛奶过期的日子想到退休——一位老医生反思 司徒
当我看到牛奶瓶上的标签写着“五天后过期”,我打开来尝了一口,味道依然新鲜,香浓可口,一点问题也没有。但我知道,虽然今天喝起来还是很好,五天之后它终究会变得不同,不再是现在这个样子。于是我心里想,还是尽快把它喝完吧——因为我知道,它的“好味道”是有时间限制的。
这种感觉,竟然和我现在的心情非常相似。
我快六十四岁了。1983年从医学院毕业,曾在中国当过医生,后来来到美国,在这里也做了三十多年的临床工作。这些年来,我始终热爱这份职业。回想当年凌晨三点,一个人开车冲向急诊室抢救中风病人的情景,那种紧张与投入,现在想起来,依然让我感到激动。
大约十年前,我停止了住院治疗工作,专注在门诊上。现在,我的知识比以往更扎实,经验更丰富,对复杂病例的判断更加准确。我依然喜欢看病,喜欢和病人沟通,喜欢那种“把问题解开”的成就感。大部分时间,我依然觉得这是我的使命,是我愿意每天走进诊室的理由。
但这两年,我开始慢慢有些不同的感觉。我看到很多七十五岁的病人,前一阵子还身体硬朗,生活独立,没多久就住进了养老院。我知道这并不是偶然。作为医生,我们对“75岁之后的人生状态”看得比别人清楚。这也让我意识到,也许,人生在75岁之前,是最有质量、最值得珍惜的一段时光。
于是,我开始问自己:我还要继续工作吗?要工作到什么时候?再做三五年,当然会多一些收入,但这些钱真的会改变我的生活吗?我真正需要的,是不是时间?是精神上的自由?是趁着身体还不错、思维还清晰的时候,去做一些一直想做但从未有空去做的事情?
科技在不断进步,医疗系统也在快速变化。人工智能开始进入诊断领域,我当然感兴趣,也愿意学习。但我也会想:学了以后,我还能用多久?我的这些努力,还能应用多少年?
医疗系统本身也不再是我年轻时熟悉的样子了。虽然我并不讨厌它,但我也清楚,我个人的力量已经无法改变它的走向。这种距离感,慢慢也让我有了不同的思考。
所以,接下来的五年、十年,我希望能过得更有意义。而“意义”两个字,并不一定只是继续帮助病人,继续重复现在的工作。有时候,放慢脚步,把时间留给自己,去追求内心真正渴望的生活,或许才是对自己最大的成全。
我现在的想法是,不急着做出永远的决定。我打算以“三年”为一个单位来规划我的生活——每三年,做一次审视,看看自己是否还想继续做医生,是否还热爱这份工作,是否身体和心理都还适合继续。如果一切都好,就再走三年;如果感觉不一样了,就调整方向,开启新的旅程。
每一个三年,都是一次重新选择、重新出发的机会。而这,也许是我喜欢的节奏。
从牛奶的过期日子想到退休 司徒
Kwseeto (2025-07-19 14:01:12) 评论 (2)
从牛奶过期的日子想到退休——一位老医生反思 司徒
当我看到牛奶瓶上的标签写着“五天后过期”,我打开来尝了一口,味道依然新鲜,香浓可口,一点问题也没有。但我知道,虽然今天喝起来还是很好,五天之后它终究会变得不同,不再是现在这个样子。于是我心里想,还是尽快把它喝完吧——因为我知道,它的“好味道”是有时间限制的。
这种感觉,竟然和我现在的心情非常相似。
我快六十四岁了。1983年从医学院毕业,曾在中国当过医生,后来来到美国,在这里也做了三十多年的临床工作。这些年来,我始终热爱这份职业。回想当年凌晨三点,一个人开车冲向急诊室抢救中风病人的情景,那种紧张与投入,现在想起来,依然让我感到激动。
大约十年前,我停止了住院治疗工作,专注在门诊上。现在,我的知识比以往更扎实,经验更丰富,对复杂病例的判断更加准确。我依然喜欢看病,喜欢和病人沟通,喜欢那种“把问题解开”的成就感。大部分时间,我依然觉得这是我的使命,是我愿意每天走进诊室的理由。
但这两年,我开始慢慢有些不同的感觉。我看到很多七十五岁的病人,前一阵子还身体硬朗,生活独立,没多久就住进了养老院。我知道这并不是偶然。作为医生,我们对“75岁之后的人生状态”看得比别人清楚。这也让我意识到,也许,人生在75岁之前,是最有质量、最值得珍惜的一段时光。
于是,我开始问自己:我还要继续工作吗?要工作到什么时候?再做三五年,当然会多一些收入,但这些钱真的会改变我的生活吗?我真正需要的,是不是时间?是精神上的自由?是趁着身体还不错、思维还清晰的时候,去做一些一直想做但从未有空去做的事情?
科技在不断进步,医疗系统也在快速变化。人工智能开始进入诊断领域,我当然感兴趣,也愿意学习。但我也会想:学了以后,我还能用多久?我的这些努力,还能应用多少年?
医疗系统本身也不再是我年轻时熟悉的样子了。虽然我并不讨厌它,但我也清楚,我个人的力量已经无法改变它的走向。这种距离感,慢慢也让我有了不同的思考。
所以,接下来的五年、十年,我希望能过得更有意义。而“意义”两个字,并不一定只是继续帮助病人,继续重复现在的工作。有时候,放慢脚步,把时间留给自己,去追求内心真正渴望的生活,或许才是对自己最大的成全。
我现在的想法是,不急着做出永远的决定。我打算以“三年”为一个单位来规划我的生活——每三年,做一次审视,看看自己是否还想继续做医生,是否还热爱这份工作,是否身体和心理都还适合继续。如果一切都好,就再走三年;如果感觉不一样了,就调整方向,开启新的旅程。
每一个三年,都是一次重新选择、重新出发的机会。而这,也许是我喜欢的节奏。
当我看到牛奶瓶上的标签写着“五天后过期”,我打开来尝了一口,味道依然新鲜,香浓可口,一点问题也没有。但我知道,虽然今天喝起来还是很好,五天之后它终究会变得不同,不再是现在这个样子。于是我心里想,还是尽快把它喝完吧——因为我知道,它的“好味道”是有时间限制的。
这种感觉,竟然和我现在的心情非常相似。
我快六十四岁了。1983年从医学院毕业,曾在中国当过医生,后来来到美国,在这里也做了三十多年的临床工作。这些年来,我始终热爱这份职业。回想当年凌晨三点,一个人开车冲向急诊室抢救中风病人的情景,那种紧张与投入,现在想起来,依然让我感到激动。
大约十年前,我停止了住院治疗工作,专注在门诊上。现在,我的知识比以往更扎实,经验更丰富,对复杂病例的判断更加准确。我依然喜欢看病,喜欢和病人沟通,喜欢那种“把问题解开”的成就感。大部分时间,我依然觉得这是我的使命,是我愿意每天走进诊室的理由。
但这两年,我开始慢慢有些不同的感觉。我看到很多七十五岁的病人,前一阵子还身体硬朗,生活独立,没多久就住进了养老院。我知道这并不是偶然。作为医生,我们对“75岁之后的人生状态”看得比别人清楚。这也让我意识到,也许,人生在75岁之前,是最有质量、最值得珍惜的一段时光。
于是,我开始问自己:我还要继续工作吗?要工作到什么时候?再做三五年,当然会多一些收入,但这些钱真的会改变我的生活吗?我真正需要的,是不是时间?是精神上的自由?是趁着身体还不错、思维还清晰的时候,去做一些一直想做但从未有空去做的事情?
科技在不断进步,医疗系统也在快速变化。人工智能开始进入诊断领域,我当然感兴趣,也愿意学习。但我也会想:学了以后,我还能用多久?我的这些努力,还能应用多少年?
医疗系统本身也不再是我年轻时熟悉的样子了。虽然我并不讨厌它,但我也清楚,我个人的力量已经无法改变它的走向。这种距离感,慢慢也让我有了不同的思考。
所以,接下来的五年、十年,我希望能过得更有意义。而“意义”两个字,并不一定只是继续帮助病人,继续重复现在的工作。有时候,放慢脚步,把时间留给自己,去追求内心真正渴望的生活,或许才是对自己最大的成全。
我现在的想法是,不急着做出永远的决定。我打算以“三年”为一个单位来规划我的生活——每三年,做一次审视,看看自己是否还想继续做医生,是否还热爱这份工作,是否身体和心理都还适合继续。如果一切都好,就再走三年;如果感觉不一样了,就调整方向,开启新的旅程。
每一个三年,都是一次重新选择、重新出发的机会。而这,也许是我喜欢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