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布扎布的次子名爲甘珠爾扎布,在其父巴布扎布與奉軍作戰陣亡後,曾由其義父川島浪速起名爲川島隆良,後帶往日本,先入早稻田大學,但不久就退學,後入陸軍士官學校,起漢名爲韓紹約。他爲人所記最多的是在一九二七年於旅順大和旅館同川島芳子結婚,這樣他的養父也成了他的泰山,亦爲一奇。不過結婚不足三年,在一九三0年川島芳子突然不知所踪。媳婦跑了,好似他也不太著急,因爲資料上並未有記載在川島芳子走後甘珠爾扎布有何舉動,也可能他倆有所約定吧。不久他又再婚,娶了貝子薩拉哈旺珠爾的女兒包秀榮。
説到包秀榮還有個故事。貝子薩拉哈旺珠爾排行老二,其父爲第十代科爾沁郡王,其族爲博爾濟吉特氏,該氏最大的亮點是大量出産滿清帝王后妃,計有二十余位。蒙古舊習大多與滿族舊習重疊,其中有兄弟可互相繼承遺産,女人亦爲財産。所以當他弟弟去世後,薩拉哈旺珠爾繼承的財産中就包括弟媳,而包秀榮旣爲他二人的結晶。在大陆百度的介紹文字中有“薩拉哈旺珠爾娶札薩克梅倫劉瑞庭之女劉榮華為妻,生有兩男兩女,之前曾與三爺遺孀生一女名包秀榮,後嫁於蒙古軍司令甘珠爾扎布為妻。”這樣的介紹容易使人誤解爲薩拉哈旺珠爾的品德有問題,實則蒙古人嫁女是帶有豐厚嫁妝的,婚後此嫁妝並不爲夫家所有,而仍歸女方自己掌控,因此若在丈夫去世後,遺孀它嫁則會帶走財産,由此而使家族失財並失勢,爲巩固家族勢力,所以才有此習俗,這樣的事情並非完全可由落後、愚昧等辭滙所能解釋清楚的,歷史就是歷史,要以歷史的眼光去看待。
甘珠爾扎布的經歷與其弟正珠爾扎布相同,有所異樣的是他曾在今天的河北省古北口地區帶蒙古騎兵與八路軍幾十次正面作戰交鋒,其勢奮勇,八路軍非其對手。他本人最後的結局也是由蘇聯移交並在撫順戰犯管理所關押,一九六六年被特赦後情况不明,據傳於一九七一年去世,也是文革期間。
説起滿洲國内的蒙古人是離不開陸軍興安學校的,這個由日本人創建的滿洲國軍事學校僅收蒙古人爲學員。興安爲滿洲國轄下之一區,位置大約爲現今的呼倫貝爾市一帶,民國時曾被規劃爲東九省之一,名稱爲興安省,但民國政府未曾管轄過該地區,光復後先由蒙古人自己管理,後來在蘇聯及蒙古聯軍的支持下成爲最早的東北解放區。満洲國時期該地區由日本關東軍及其支持的蒙古獨立運動人士管理,相當於滿洲國的一個特殊的自治區。表面上爲蒙人自治,但其自治是在日本人的直接控制之下。對内蒙古的管理,中國共産黨就是全盤接受了日本人對興安地區的管理方式並有所創新。
陸軍興安學校,今天也被稱爲興安陸軍軍官學校成立於一九三四年,隨著一九四五年日本天皇宣佈止戰無條件投降而結束,前後存續十余年,有人估計先後有學員三、四千名。其校學制四年,完全采用日本式近代軍事教育體係,係統化培養蒙古人軍官,學生畢業後全部作爲軍官被派往滿洲國的騎兵部隊。滿洲國軍的騎兵部隊卽是當時的興安軍,部署在今天的内蒙古東部,幾乎全爲騎兵。今天的大陸宣傳機構以“陸軍興安軍官學校實施法西斯殖民奴化教育,但激起了蒙古族師生的反抗”一句話來簡言該學校與學員的性質是不准確的。
首先應該明確的是蒙古人早期在依靠日本人方面是主動的,因爲日本人口頭承諾爲他們建立獨立國家並描繪了美好的籃圖,而且建立的陸軍興安學校也是按近代先進軍事科學係統爲標准的,最初蒙古人是懷著感激之心接受了這些日本人的“贈予”。雖然其教育過程充滿了嚴酷及苛刻的手段,但蒙古人爲了自己的目標可以説大多數都是心甘情愿的,周瑜黄蓋之交易。那麼爲什麼最後在日本戰敗時,興安軍及陸軍興安學校的蒙古人又對日本人進行集體屠戮呢?我想這與日本人口中説支持内蒙古獨立,可在實際上卻始終壓抑獨立行動並迫使蒙古人最終不得不在滿洲國的體制下進行自治有很大關係。這屬於被騙,亦就是由愛生恨其度更深。另一方面蒙古人處於絶望時的狂野本性也是因素之一。
不過日本人對内蒙的蒙古人亦算待之以實,除去沒有帮其實現獨立的夢想。比如以陸軍興安學校爲例,其辦學方向有以下幾點:以日本帝國的陸軍士官學校爲標准進行教育;學風相當地嚴肅慎謹,要求學生實事求是;展開對滿洲的研究並收集蒙古文獻;引導學生“不排斥漢民族”,嚴格注意避免養成與漢民族爭鬥的觀念。不過這所謂的“不排斥漢民族”成效甚微,原因是蒙古學員大多來自内蒙古東部、遼寧及吉林,這些地區在滿清末年及滿洲國時期,大批的漢人闖了進來,不但大量開墾草原,而且同化蒙古人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逼使蒙古人不得不從原來的牧塲遷移出去,成爲背井離鄉的流民。這些對那些陸軍興安學校的學員來説都是親身經歷的殘酷現實,因此“不排斥漢民族”成爲空話亦是必然。
所謂的“以日本帝國的陸軍士官學校爲標准進行教育”,當時學校的日本教官以“比個人的喜怒哀樂更爲重要的是國家民族”爲主綫貫穿全部。看見這一點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百姓會有相當深刻的體會,我想這也是大陆僅虛言其“實施法西斯殖民奴化教育”,而不點明其實的着眼點,因爲共産黨也實施着同樣的奴化教育。
關東急就章(93)
衍波襄平 (2025-07-19 17:43:30) 评论 (0)巴布扎布的次子名爲甘珠爾扎布,在其父巴布扎布與奉軍作戰陣亡後,曾由其義父川島浪速起名爲川島隆良,後帶往日本,先入早稻田大學,但不久就退學,後入陸軍士官學校,起漢名爲韓紹約。他爲人所記最多的是在一九二七年於旅順大和旅館同川島芳子結婚,這樣他的養父也成了他的泰山,亦爲一奇。不過結婚不足三年,在一九三0年川島芳子突然不知所踪。媳婦跑了,好似他也不太著急,因爲資料上並未有記載在川島芳子走後甘珠爾扎布有何舉動,也可能他倆有所約定吧。不久他又再婚,娶了貝子薩拉哈旺珠爾的女兒包秀榮。
説到包秀榮還有個故事。貝子薩拉哈旺珠爾排行老二,其父爲第十代科爾沁郡王,其族爲博爾濟吉特氏,該氏最大的亮點是大量出産滿清帝王后妃,計有二十余位。蒙古舊習大多與滿族舊習重疊,其中有兄弟可互相繼承遺産,女人亦爲財産。所以當他弟弟去世後,薩拉哈旺珠爾繼承的財産中就包括弟媳,而包秀榮旣爲他二人的結晶。在大陆百度的介紹文字中有“薩拉哈旺珠爾娶札薩克梅倫劉瑞庭之女劉榮華為妻,生有兩男兩女,之前曾與三爺遺孀生一女名包秀榮,後嫁於蒙古軍司令甘珠爾扎布為妻。”這樣的介紹容易使人誤解爲薩拉哈旺珠爾的品德有問題,實則蒙古人嫁女是帶有豐厚嫁妝的,婚後此嫁妝並不爲夫家所有,而仍歸女方自己掌控,因此若在丈夫去世後,遺孀它嫁則會帶走財産,由此而使家族失財並失勢,爲巩固家族勢力,所以才有此習俗,這樣的事情並非完全可由落後、愚昧等辭滙所能解釋清楚的,歷史就是歷史,要以歷史的眼光去看待。
甘珠爾扎布的經歷與其弟正珠爾扎布相同,有所異樣的是他曾在今天的河北省古北口地區帶蒙古騎兵與八路軍幾十次正面作戰交鋒,其勢奮勇,八路軍非其對手。他本人最後的結局也是由蘇聯移交並在撫順戰犯管理所關押,一九六六年被特赦後情况不明,據傳於一九七一年去世,也是文革期間。
説起滿洲國内的蒙古人是離不開陸軍興安學校的,這個由日本人創建的滿洲國軍事學校僅收蒙古人爲學員。興安爲滿洲國轄下之一區,位置大約爲現今的呼倫貝爾市一帶,民國時曾被規劃爲東九省之一,名稱爲興安省,但民國政府未曾管轄過該地區,光復後先由蒙古人自己管理,後來在蘇聯及蒙古聯軍的支持下成爲最早的東北解放區。満洲國時期該地區由日本關東軍及其支持的蒙古獨立運動人士管理,相當於滿洲國的一個特殊的自治區。表面上爲蒙人自治,但其自治是在日本人的直接控制之下。對内蒙古的管理,中國共産黨就是全盤接受了日本人對興安地區的管理方式並有所創新。
陸軍興安學校,今天也被稱爲興安陸軍軍官學校成立於一九三四年,隨著一九四五年日本天皇宣佈止戰無條件投降而結束,前後存續十余年,有人估計先後有學員三、四千名。其校學制四年,完全采用日本式近代軍事教育體係,係統化培養蒙古人軍官,學生畢業後全部作爲軍官被派往滿洲國的騎兵部隊。滿洲國軍的騎兵部隊卽是當時的興安軍,部署在今天的内蒙古東部,幾乎全爲騎兵。今天的大陸宣傳機構以“陸軍興安軍官學校實施法西斯殖民奴化教育,但激起了蒙古族師生的反抗”一句話來簡言該學校與學員的性質是不准確的。
首先應該明確的是蒙古人早期在依靠日本人方面是主動的,因爲日本人口頭承諾爲他們建立獨立國家並描繪了美好的籃圖,而且建立的陸軍興安學校也是按近代先進軍事科學係統爲標准的,最初蒙古人是懷著感激之心接受了這些日本人的“贈予”。雖然其教育過程充滿了嚴酷及苛刻的手段,但蒙古人爲了自己的目標可以説大多數都是心甘情愿的,周瑜黄蓋之交易。那麼爲什麼最後在日本戰敗時,興安軍及陸軍興安學校的蒙古人又對日本人進行集體屠戮呢?我想這與日本人口中説支持内蒙古獨立,可在實際上卻始終壓抑獨立行動並迫使蒙古人最終不得不在滿洲國的體制下進行自治有很大關係。這屬於被騙,亦就是由愛生恨其度更深。另一方面蒙古人處於絶望時的狂野本性也是因素之一。
不過日本人對内蒙的蒙古人亦算待之以實,除去沒有帮其實現獨立的夢想。比如以陸軍興安學校爲例,其辦學方向有以下幾點:以日本帝國的陸軍士官學校爲標准進行教育;學風相當地嚴肅慎謹,要求學生實事求是;展開對滿洲的研究並收集蒙古文獻;引導學生“不排斥漢民族”,嚴格注意避免養成與漢民族爭鬥的觀念。不過這所謂的“不排斥漢民族”成效甚微,原因是蒙古學員大多來自内蒙古東部、遼寧及吉林,這些地區在滿清末年及滿洲國時期,大批的漢人闖了進來,不但大量開墾草原,而且同化蒙古人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逼使蒙古人不得不從原來的牧塲遷移出去,成爲背井離鄉的流民。這些對那些陸軍興安學校的學員來説都是親身經歷的殘酷現實,因此“不排斥漢民族”成爲空話亦是必然。
所謂的“以日本帝國的陸軍士官學校爲標准進行教育”,當時學校的日本教官以“比個人的喜怒哀樂更爲重要的是國家民族”爲主綫貫穿全部。看見這一點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百姓會有相當深刻的體會,我想這也是大陆僅虛言其“實施法西斯殖民奴化教育”,而不點明其實的着眼點,因爲共産黨也實施着同樣的奴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