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碑的领悟 —— 来处即归途

许许定财心 - 财自在心自由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墓碑的领悟 —— 来处即归途

不愿结束的告别

这两天,我终于动手为父亲定墓碑。这件事拖了一年多,快两年了。说忙当然没忙到那个程度,其实是因为心里始终有一种“不想让这件事结束”的情绪。父亲走了,但我迟迟不肯给这个过程画上句号。也许,是潜意识里还不愿意彻底放手。

他去世后,我收到过两三封墓碑公司的信,不知道信息从哪里泄露的。这类公司我一个都不会用——再便宜也不会用。死者的信息被当成生意资源,令人反感。

有朋友猜可能是殡仪馆泄露的。也有朋友问我关于丧葬补助的事。我记得有一种最基本的服务,应该是政府给低收入家庭的福利,不花钱,但一切都很简朴。我们家当时没申请这些。需要的话,到时候这边医院的社工会给你提供相关资料,帮你梳理流程。最重要的,是生前最好和家人聊一聊,是选择土葬还是火葬。否则,一旦那天到来,家属本就情绪不稳,事前没计划好的人,真的会手忙脚乱。

都是生意,被操纵的亲情

我一个在广州的朋友讲起她的经历。她也是送走父亲。殡仪馆给她看了两张照片让她选:一个棺材被鲜花环绕,一个则光秃秃的。她当然选了有花的,要付几千块。结果火化前的仪式只有十五分钟,结束后那些花立刻被撤走,又拿去围绕下一个棺材。她说:“那些花不知沾了多少人的气息。”她很后悔,觉得堵心。我听了也觉得,这种形式主义简直是一种嘲讽。要是我,肯定什么都不要。干干净净地离开就好。反正马上就要火化,何必在意那十五分钟的“体面”?更何况,我们家从来就没有摆放鲜花的习惯。

其实加拿大这边的殡葬服务也一样是“一条龙”,但态度比较专业,不会硬性推销。鲜花、运花、礼堂布置各种项目一应俱全,都是可选项目,费用明细列得清清楚楚。我只选觉得需要的,也没在殡仪馆买墓碑。他们当然希望你顺手就定一个,但那肯定会加价。

当时最主要原因,我是想自己设计墓碑图样的。但亲人刚离世那阵子,整个人状态不佳,哪有心情动笔?现在情绪平稳了,却也没了那份心气。只想选一个大方、简单的款式就行。网搜了一个某墓碑之乡的网站,我打开一看……实在接受不了。那种扑面而来的土气,或者说审美差异吧,反正不适合我。

后来我找了一家网上定墓碑的公司,操作很方便。客服口音像印度人,流程专业,态度挺好。丧事终究也是生意,但这边相对合理。加拿大墓地的费用是一次性的,没有每年的维护费这一说。不像国内,不但墓地昂贵,据朋友说还得年年交费,而且使用期只有二十年。到期不续,就给你“清场”。

我们买墓地那会儿,销售还搞错了规定,说我们那一排可以立碑,结果签完合同才发现只能放平碑。他们道了歉,但我们也没太在意,平碑就平碑吧,简单就好。

土葬与信仰的悖论

关于土葬,我父母当年选择了这个方式,我当时非常意外,也不理解。他们一生口口声声是无神论者,从不谈灵魂、不讲来世,可到了生命的尽头,却选择了最传统、最具仪式感的归土方式。现在回想,也许所谓的“无神论”只是头脑层面的被动接受,而真正靠近终点的时候,人会面对自己灵魂深处真正的渴求。我不理解,但必须尊重,更要去执行。

名人都有墓志铭。什么我来过,我征服,我写过,之类的。现在真正要刻字了,才意识到:其实如果你的墓碑只有24x18英寸,根本没有什么写墓志铭的空间。这大概就是普通人的宿命。

墓碑,是一块石头,但也像是一种凝视,一种回应,一个迟来的告别。庄子说“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生死只是自然的流转。你终于得承认,这一生的来处,其实就是归途。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