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声音,不太容易听到
----写在母亲节
妈妈从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中学当老师,并兼做班主任。当她从老师岗位退休时,已经是桃李满天下。人民教师这个职业虽然不是高收入行业,但妈妈是个经济独立的女性。
妈妈成长的年代也是共和国成长的年代。伟大领袖当年亲自写道“妇女能顶半边天”。女性不仅从裹脚布里解放了出来,也在意识形态上与男性平等地站到了一起。
这样一个经济独立、受过良好教育、成长于提倡男女平等社会里的女性,按理来说应该是一个从传统男性社会中解决出来,拥有自己话语权的女性,但妈妈几十年一贯默默付出,我几乎听不到她的声音。
不是妈妈不说话,或者妈妈的声音过于轻柔,而是妈妈的意见很少是关于的需求。
我的记忆中,几乎不记得妈妈拍板决定过什么事情。
我家的事情一直都是我爸爸说了算。从小到大我的作文里提到父母,全部指向都是在谈到我爸爸。我爸爸在我眼里,从小到大都是神一样的存在,形象高大而且完美。
这样的情形,我一直都视之为理所当然。很长一段时段我都没有想过妈妈会怎么想,她的愿望会不会和爸爸不一样?

爸爸妈妈有一年到美国来看我。我决定带他们自驾游。大家兴高采烈地讨论着行程,爸爸在网上查出好几个想去的方,并对当地风士人情一一做了了解。最后计划出来后,我打印了一份给他们。爸爸把打印稿件交回给我时,我照例问了一下妈妈:
“妈,你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没有”妈妈从正在读的中文报纸上抬起头来说。
“那你有没有特别想要去的地方?”我问。
“没有,你们决定就好。” 妈妈笑着说。
不知怎么,那一刻,我突然想起,我妈妈在所有讨论的过程中没有说过她想去什么地方。我同时想到,这么多年,无论是吃喝拉撒,还是旅游逛街,妈妈从来没有说过她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而我们,也从来没有认真问过她。妈妈有没有特别喜欢的饭菜?妈妈最喜欢看什么样的电视节目?妈妈有没有想去又没有去过的地方?妈妈每次读完一本书会有什么样的感慨?妈妈很少聊她的的少女时光,所以我从来不知道意气风发时的妈妈有着怎样的梦想?
为此,我曾经认真与我爸爸谈过,要求他不要总是自做主张,要多征注妈妈的意见。爸爸在答应的同时也很委屈,一脸无辜地说:“我经常问你妈妈的意见,她总是说随便,她没意见。”
我父母结婚六年多年,感情几十年如一日的琴瑟和谐,到老了更是恩爱有加,所以我并没有权利自以为是地去责怪爸爸。

有一天我读到一篇文章,提到女性拥有话语权的三大要素----“经济独立、良好教育和提倡平权的社会”。妈妈以及妈妈那一辈的很多女性都具备了这三个条件,但她们最后彰显的依然是传统中国妇女的“美德”。
这里面一定有什么细节遏制了像妈妈这样的女性在更大的舞台上发挥作用。这个细节,让“妇女能顶半边天”成为一个很难实现的美丽愿景。
我并不想在这里讨论原因,这个问题约为给学者去思考。作为女儿的我,只是觉得惭愧。想到妈妈,脑海里都只是她怎么对我好,为我做了多少事,却想不起我做过什么满足了妈妈的个人需求。
这样的记忆其实很不公平,让我除了羞愧,还有一种负疚感。
所幸父母高堂身体依然康健,弥补虽然不足万一,感恩我有机会去特别为妈妈的爱好做点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