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角处遇见拐蒙田——一位躺平哲人的微光》
我是在日常散步、打坐、喝茶的间隙里遇见蒙田的。
不是在课堂,不是通过谁的推荐,而是在一次闲听《蒙田随笔》的时候,耳边传来一句轻声低语:“我不是为了给别人立传,而是为了认识我自己。”
那一刻,我仿佛听见多年后的自己,在向今天的我说话。
蒙田,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作家、波尔多市长,38岁辞官归隐,把自己锁进塔楼书房,开始写作《随笔集》。
这并不是因为消极避世,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回归。他要找回那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人”。
在如今这个节奏飞快、人人自媒体的时代,蒙田竟像一位四百年前的老友,在我心灵疲惫、想从“退而不休”慢慢走向“休而不退”的路口,等着我,与我对话。
一、“躺平”不是放弃,而是选择回归本心
蒙田并不讨厌官场,但他更珍视内在的自由。他写道:“最伟大的事情,就是知道怎样属于自己。”
这让我想起当今社会许多人在工作、名利、成就之间挣扎疲惫,但很少真正问过自己:“我是谁?我要怎样生活?”
我至今未曾躺平,却也逐渐学会,在某些选择中留一份清醒:不是急着“上场”,而是学会“退场”。
不是离开世界,而是离开被世界设定的路径。
二、“写我自己”——他是最早的“自媒体人”
蒙田写《随笔集》,没有系统,没有议题规划,全是他日常所思所感——从放屁、恐惧、懒惰,到死亡、友情与存在。
这让我想起如今的博客、自媒体,人人可以写生活、讲经历。只是我们常被数据和点赞绑架,而蒙田,只为自己写。
“我自己就是我书的主题。”他说。
写作,是他对生活的回应,也是他与自己的深谈。
三、身体、感官与心灵的统一
他说:“最真实的哲学,是学会如何生活。”
他不迷信理性,更重视身体、感官和直觉的感受。他喜欢骑马、旅行、午睡、聊天、喝酒——所有这些生活细节,都是“哲学”的一部分。
我过去三十年从不做体检、不服处方药,靠自己调养生活节律,在朋友们看来“另类”。
而今天,当我泡一壶茉莉花茶,晒太阳,听一段随笔,静坐半小时,身体像一颗落地的果实慢慢沉静,我更能理解蒙田说的:“我喜欢生活原本的样子。”
四、怀疑一切,尊重差异
他的座右铭是:“Que sais-je?”——“我知道什么?”
他不盲从任何权威,连自己的看法也持怀疑态度。他鼓励我们接纳不确定,宽容不同,这在今天尤为珍贵。
我年过花甲,也渐渐学会,许多时候不是要“争赢”,而是“放下”;不是要“改变别人”,而是“修养自己”。
几句随笔,几声回响
> “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的人,必然活得痛苦。”
——于是我在阳台喝茶,坐在自己选择的清晨里。
> “学会死亡,也就学会了生活。”
——于是我不再回避老去,而学会与每一日温柔相处。
> “话语一半属于说话的人,一半属于听的人。”
——于是我学会在说话之前先聆听,在表达中尊重彼此的不同。
结语:一盏茶,一本书,一颗心
或许你会说:蒙田当然可以“躺平”,他出身贵族,有庄园、有仆人,不必为温饱奔波。他的自由,某种程度上,是钱买来的。
你说得没错。我们大多数人,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躺”在一座塔楼里写书。但正因如此,蒙田的可贵,不在他能闲下来,而在他闲下来之后,还愿意认真地思考“人该怎么活”。他没有选择享乐、炫耀、怨世,而是用文字整理思绪,分享自己的迷茫、惧怕、偏见与转念。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条件不等于境界,富裕不等于自由。”
我见过很多身家丰厚却精神内耗的人,也见过收入普通却能在一杯清茶中,静心养神的朋友。
我们不能选择出生,但可以选择在能力范围内为自己留下一些精神缝隙。哪怕只是一天中那十五分钟的沉默与呼吸,也许已经是对这个时代最温柔的回应了。
我不是劝任何人躺平。
但此刻的我,愿意像蒙田那样:不逃避,不迎合,只是认真地活着,诚实地思考,慢慢写下对人生、友谊、健康、工作的点滴体悟
在这个纷杂的世界里,愿每一个心灵都能遇见那一处静土。也许,就在生活的某个拐角处,你会遇见另一个“蒙田”,也遇见更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