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慎坤的故事

心情记录、读书笔记、人生感悟、生活漫谈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近期,著名时评人蔡慎坤在油管上分二期讲了他的人生经历。

我听了以后,觉得很有趣,现将他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蔡慎坤,湖南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父亲早逝,母亲含辛茹苦,一手拉扯大他们兄妹三人。

1978年,他高中毕业,当时17岁,没有考上大学,就只能回乡务农。

他自己讲,他在学校的几年,没有学到多少知识,但培养了阅读的兴趣,嗜书如命。

他所在的生产大队一个知青与他相熟,调到县文化馆工作,在查抄封资修读物期间,知道他喜欢阅读,为他偷偷搞了一麻袋书,塞到他家床下,让他有空时读。

另外,他与公社的邮递员关系甚好,邮递员知道他爱阅读,就将学校、医院、机关订阅的报刊杂志前一天晚上放到他家里,第二天下午再拿走。

蔡慎坤放工回来,吃完晚饭,就抓紧时间阅读,常常一读就是十一二点,第二天出工晕晕乎乎,不在状态。

在务农期间,他开始为县广播站、县机关报写新闻稿。

有一次,一篇新闻稿上了《湖南日报》头条,他的才干被领导看中,务农二年后,他被安排进乡政府,成了一名专职通讯员。

据他自己说,通讯员他做得很成功,但毕竟年轻,新来的党委书记嫌他说话把不住门,不稳重,给他小鞋穿。

在乡政府呆了二年后,他主动辞职下海了。

他与两位老乡成立了一个摄影公司,为社会上摄影人员培训如何拍彩照,两年跑了全国1000多个县,毛收入150万元,去了成本,大约利润90万元。

合伙人中的一位,原来是开照相馆的,拿大头,蔡是本项目的组织者且业务员,也有近20万元的收入。

那可是1985年前后,一个工厂职工的收入一个月才三四十元,农民收入更低。

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蔡慎坤头脑灵活,很有经商天赋。

蔡慎坤在节目中自谦,说他在农村上学9年,因为一直处在运动之中,所以他的实际上学时间只有一年。

但是他后来的操作让人刮目相看。

大概是1986年,他以新闻写作者、文艺青年的身份,进入武汉大学,成了一名大学生。

我估计他上的是作家班,我老家的一个报社朋友也是这样上了武大,而那个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著名作家野夫也是这样上的武大,易中天当时是他们的老师,推动这个招生改革的是武汉大学校长、教育家刘道玉。

蔡慎坤当时能从湖南山村来到湖北武汉上大学,充分展示了他的能力。

他是直接插班进了大学三年级,两年之后,他拿到了中文系的本科毕业文凭,然后顺理成章,进入一家媒体,正式当了一名记者。

他在报社如鱼得水,业务搞得风生水起,直到去年有关部门调查他,找到他80岁的老领导,老领导还夸他工作热情肯干,没有做过什么坏事。

没有干满两年,一场全国性的风波平地而起,他们这一批青年记者都被扫地出门,就这样,蔡慎坤凭着新闻记者的敏感,随着大批的南行者,去了海南。

在科技厅下属的《大科技》杂志社做了一年多主编,因为薪水不高,且海南淘金热不断升温,他干脆辞职,进入一家私营房产投资公司,担任副总。

因为担任杂志社主编期间帮助一家信托投资公司老总发过文章,所以后来两人建立起了友谊。

有一次,他与这位老总聊起了自己公司的事情,老总说:“你们公司要投资房产的话,我可以贷款给你啊。”

蔡慎坤赶紧回去向老总汇报,老总让他在海口市里找房源,找到一家房产公司,该公司开发了三幢大楼,100多套房,完工一年多,只卖出去四五套。

蔡对该老总说:“这100多套房我们都要了,已卖出去的房收回来,款都退了。”

那个公司的老总激动的许诺他:“这笔交易一旦成功,我每套房给你2000元辛苦费。”

双方签完合同,向信托公司全额借了款,蔡的公司将全部的房产买了下来。

事后,他如愿拿到了辛苦费。这可以算是他人生的第二桶金。

蔡感慨,当时对方老总看到他诚信实在,在这笔交易后期,打算再送一套别墅给他,蔡左思右想,最终没有敢接受。

蔡慎坤手头有资金后,决定出来单干,于是注册了一家房地产投资公司,在海南琼山征用了2000亩地,准备搞一个运动类项目。

他原来的那个朋友去了海南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当了老总,见他项目批文都拿到了,大为赞赏,一下投给他8000万元。

他放开手脚,准备大干一场。

这时,海南的房地产泡沫已很严重,当时的总理朱镕基开始宏观调控,许多有意向的投资方都缩了回去。

蔡的公司向政府交了土地费用后,资金已所剩无几。

新千年即将到来,但公司基本不能再有什么作为了。

他只得另谋出路。

蔡的朋友、那个省信托投资公司的老总依然信任他。

有一次,蔡去北京出差,碰到一个老友,请他喝酒。

老友在北京开发了一个大厦,但后期缺钱,问蔡有没有办法。

蔡回到海南,向信托公司老总讲了这件事。

老总认为,这个事靠谱,同意拆借500万美金,并委托蔡去该公司挂职,以监控资金去向。

就这样,他就去了北京这一家房产开发公司,担任副总。

由于资金到位,大厦后期工程迅速完工,但销售困难。

公司老板让蔡多想点办法。

有一天,他参加武大校友的一个饭局,意外认识国字号大公司中海油集团办公室主任,也是校友,比他高二届。

蔡向主任讲述了公司房产销售不动的困境。

主任说,这样,你回去报一个成本价给我,我回去向集团公司汇报,争取我们买下来,作办公大楼。

一星期后,蔡向中海油主任报了一个略有利润的成本价,第二天,主任打电话给他,说:在你们报价的基础上,每平米给你们加价7000元,大楼我们要了。

大功告成。

这笔买卖三方都赢,蔡不仅为海南信托公司收回500万美金贷款,还为公司取得300万美金利息,皆大欢喜。

蔡在节目中说他在北京有几套房子,估计起码有一套房子是这个项目中得到的回报。

蔡在北京房产公司供职三年,完成使命后,回到海南,正式加盟海南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负责为公司追回资产。

蔡前后在海南闯荡了十年,作为商海弄潮儿,仍不失书生本色,笔耕不辍。

在繁重的商务活动之外,蔡除了在各大网站开专栏写时评外,还写了《海南十年反思》一书,在当时反响较大,高层领导都曾亲自与他对话。

海南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后期出现重大人事变动,经营也出现问题,因此蔡与原来的老总离开了公司。

老总去了首都机场有限公司当了副总,他则去了北京一家影视公司负责资金运作。

影视公司三年,蔡可以说是阅尽人间百态及官场文化,公司投资的几部电影基本都是亏损,几部电视剧略有盈余。当时的影视市场还远没有现在这样繁荣与成熟。

之后,海南省政府成立国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想起了蔡慎坤这个老将,邀请他回归。

在这个背景下,他再次回到海南。

2011年,他的老朋友、原信托投资公司的老总强势回归,担任中国农业银行广东分行行长。

在老朋友的呼召下,他来到广州,与一众朋友投资几千万,成立了一家科技公司。

公司成立不久,老朋友突患病去世,蔡顿失股肱。

蔡慎坤是《凤凰网》2011、2012十大影响力博主,他自述在凤凰博报上曾写过三千多篇时评,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他一直保持一天发表两篇时评的纪录。

2019年,他来到美国西雅图,探望女儿一家。不久疫情爆发,这样他就在美国呆了下来,一不留神直到今天。

一个山村的孩子,能够走到今天,真的不容易。

一个人在衣食无忧、养尊处优的状况下,明知有关方面不喜欢,不管不顾,写了海量文字,针砭时弊,为苍生社稷鼓与呼,没有一点情怀,没有一点追求,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我们多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少有虽千万人、我去焉的理想主义者。

勉乎哉!

                    2025年4月5日

百万庄大侠 发表评论于
常言道: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句话完全可以用在这位少年才子身上,除了天赋外他也是那个大时代的弄潮儿,在那个全民下海的年代,有不少下海的人都淹死了,这位下海后获得了(深水区)的合格证,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