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笼效应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有时我们从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的小事.便可看出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鸟笼效应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252/8714924?from=wj_catelistnews

陈旭 2025-05-08 美国《世界日报》艺文 家园小品

新年假期,外孙女堂哥一家从波士顿(Boston)到女儿家来作客。我女儿给两个小朋友一项任务─油漆新做的鸟巢,他们开心地做起油漆工。

女儿把照片传给我时,我第一反应是联想到「鸟笼效应」(birdcage effect)。其实,鸟笼与鸟巢作用是有满大区别的,鸟笼是把鸟儿关在笼子里喂养,让其衣食无忧,而鸟巢是做个小房子吸引小鸟来筑巢安家,没有限制它们自由的意图。

「鸟笼效应」也称作「鸟笼逻辑」(birdcage logic),据说心理学家詹姆斯(James)曾对他的朋友物理学家卡尔森(Carlson)说:「我很快就让你养一只鸟。」卡尔森说:「我不信,因为我从来没想过养鸟。」没过几天,恰逢卡尔森教授生日,詹姆斯送上了一份精美的礼物,那是一个做工精致的鸟笼。

卡尔森笑道:「不用费心,我只会把它当成一件精美的工艺品而已。」便顺手把鸟笼挂在了书桌旁边。从此以后,只要有客人来访,看到书桌旁的空鸟笼,几乎无一例外都会问:「教授,你的鸟什么时候死的?」卡尔森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向客人解释:「我从来没养过鸟。」

这种回答换来的是客人疑惑的目光,每一次都是如此。最后,他不想每次都忍受解释的麻烦,就买了一只鸟放入鸟笼,即使没人问,至少不需要解释。詹姆斯的「鸟笼效应」奏效了。因为别人送了一个鸟笼,所以才养了一只鸟。后来,「鸟笼效应」是指人们在偶然得到不需要的东西时,会买更多不需要的东西。

「鸟笼效应」被很多亚裔家长用来引导小孩做某些事,如给小孩报名补习班以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后来一厢情愿地报名愈来愈多的课外补习班。家长陷入「鸟笼效应」的圈套,以为小孩总会有一天会提起兴趣读好书,考个好分数变得聪明,但总有些小孩不吃这一套,触发叛逆心理,使得事与愿违。其实,这些叛逆的小孩或许是聪明的,他们不受「鸟笼效应」的左右。

在我记忆中,小时候在中国,总是羡慕那些玩鸟的人从花鸟市场买来漂亮的小鸟,关在鸟笼里喂养;而我们这些小孩没钱,就只能像鲁迅先生小说「故乡」里那样自己捕鸟。「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可抓到的野生鸟,关在笼子里精心喂养,却又总是养不活。到美国看到许多人家在房前屋后建好鸟巢,鸟儿来不来筑巢安家,那是鸟儿的选择。他们喜欢听鸟儿叽叽喳喳地鸣唱,也尊重鸟儿在大自然中自主而不受束缚地生活。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