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後:一切圍著自己轉

大陸移居香港新移民。老話說“井底之蛙”,在內地我只看到碗口大的天。來到香港,有了比較,才知世界如此精彩。我只說自己想說的話,不代表任何人。我希望中國好,期望中國有大的智慧,處理好國際關係,學會算大賬,不賭一時之快,能成就大事,令海外的中國人感到驕傲。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很多人退休後,好長一段時間,不能進入“放下”狀態,總覺得好悶,好煩,好無所事事,有的人甚至搞出亞健康的毛病,不是這裡不舒服,就是那裡不爽。

坦白說,真要“放下”,其實不容易的。好多事情,只能循序漸進,一步一步來,做到的先做,做不到的,索性放一放,以後何時修行到家,再“放下”不遲。



我在香港九龍和黃公園,有個早間聊天的小圈子,我是特別的喜歡。即使掛八號颱風,外面的樹枝搖得嘎嘎嚮,政府停止辦公,全港法定休息,我都照樣來到公園溜達溜達,迴廊坐一坐,看看風水。

我覺得,到一個有山有水的地方,傻傻地坐著是一種感受。無論大海,還是小水塘,只要空氣清新,有風吹來,人感到神清氣爽,心情就特別愜意。別人是否有這樣的感受我不知道,但我覺得比跑步要舒服很多。好像心跳也比較平穩。



我喜歡看風水,也是從小的德性。在我小的時候,我記得是文革十年期間,很多人都不喜歡唸書,我老娘就常嘮叨我:“這個仔一起床什麼事都不做,就喜歡望風水,也不知跟誰學的”。

看來,人類有些德行的確不容易改的,就像我的這個臭習慣。難怪有人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還是很有道理的。

其實,退休了,一切圍著自己轉,還是有很多快樂的事情值得做的。

我不說別人,聊聊我自己。

———一切圍著自己轉之生活悠哉悠哉,怎麼舒服怎麼來。

都說一覺睡到大天光。

COVID-19之後,我是沒有那個本事。夜間必去一次洗手間,還要喝幾口溫開水,然後又接著睡,好像是每晚的例牌。

我自認為自己是個懶人。年輕時打拼那是沒有辦法。退休了,節奏便一下子放慢了。現在醒來,再也沒有以前一樣,一邊刷著牙,漱著口;一邊催著太太燙著襯衫,找好準備出門的領帶。早上就像打仗一樣。

現在退休了也懶了。比如睡醒後,我不會急著起床,會先在床上折騰半個小時:踢踢腿;彎彎腰;扯扯身;搓搓臉;揪揪耳朵;以及摸摸喉結;再做下老父親教給我的私家保健操,感覺真的不錯。



怪不得人家說“一覺醒到自然醒”是一種享受,我是體會到了。過去常聽“懶人有懶人的活法”這句話,不知我這種算不算懶人活法?!

———一切圍著自己轉之“一日之計在於晨”。

早間心情好,幸福一整天。現在退休了,早餐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思慢慢做,慢慢吃,看看電視新聞,然後,灌好一尊水,背起我兒子送我的老書包,快樂而自在的去公園散步,吊單杠,見見比親人還親的香港本地人的聊天老友記。

很多到香港生活的內地新移民,知道我是大陸人,才60多歲,常用普通話問我:你這麼年輕,為何喜歡跟香港本地人泡在一起,不去賺錢,有點可惜了。

我說我很想學習正宗廣東話。因為和這些人聊天時,他們都說方言和俚語,很生活化,這是報紙,聽電台上學不到的。我不用花一分錢,能學到這些方言和俚語,也是一種收穫。我的理解,一點不亞於賺錢,也是一種樂趣。

都說人是群居動物,需要社交,需要說說話,這也許真的。我看早間戶外運動的人,無論男女,老的少的,大媽大伯,好像聊天是主題,運動反而成為輔助。

有些人天天聊一個話題,也是七嘴八舌,嘰嘰喳喳。像是生活八卦;國際風雲;漫無邊際,個個聊得甚歡。我在想:聊天是否一種比跑步更好的運動方式。科學上有權威解釋嗎?

中國老話常說“好漢不提當年勇”。但我感覺,很多人還是喜歡嘮叨過去,嘮叨自己的辛苦的歲月。



看來,要讓人不提當年勇,還是不容易做到。這或是年紀大了的人的懷舊情緒,亦或是一種修行。真要有本事修到這個境界,應該很不容易的。

———一切圍著自己轉之享受孤獨要本事,更要有強烈做事的衝動。

我來香港近20年,確是沒有幾個聊得投入的香港朋友。原因可能在我本人。我喜歡安靜,喜歡瞎琢磨,不怎麼愛說話,也不願意對人敞開心扉,傾訴衷腸。而香港人與大陸人教育背景完全不同,長殖民地的中西合璧的生活方式,大家雖然面孔差不多,都是黃皮膚,要深入交往其實不容易的。

我很理解香港同胞。內地朋友可能不大了解香港本地人的所思所想。他們看似表面冷漠,其實內心一團火。香港本地人在一起時,他們是談笑甚歡的。

也許香港人的這種做派,是中西合璧的。要怪只能怪香港百年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殖民地文化。這就像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的居民,對外來人口有些歧視一樣,香港人的優越感,也就不足為怪的。

我的經驗是:人心都是肉長的。好多事情,如果你懂得先來後到,讓人家覺得你有文明程度,講點公共秩序和公共道德,還是容易接受你的。

很多時候,我的廣東話也講得不好,有時也會被本地人歧視,但我只是笑一笑,從不去跟人家爭辯或耍狠什麼,也就沒有什麼了。他們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俗話說“一回生,二回熟”。港人都聰明的。很快就全盤接受你。

其實,任何移民他國的中國人,無論你是居住者,還是加入了所在國的國籍,只要你學會尊重和包容,並主動融入主流文化,有大眾都認可的價值觀,走到哪裡都沒有問題。

就像我的生活方式。

早間醒來,必聽互聯網新聞電台;然後,床上半個小時的保健運動;早餐過後去公園與老友記聊天(我是非常認可古人說的“遠親不如近鄰”的說法);然後爬樓梯運動健身(很奇怪,我爬樓梯竟然可以堅持下來);再回家打遊戲(也是我特別喜歡的娛樂);寫博客(我希望腦子轉得快而有邏輯);

接下來,開始做午餐(我從小就嘴饞,老了還改不掉這個鬼德性,還是繞有興趣想做點好吃的,他們說總想著吃,說明你還沒有老);下午必看娛樂和體育電視(比如英超西甲或網球公開賽);到了下午四點多鐘,就開始吃晚餐;休息一個小時,喝喝茶,我就會去海濱散步,必到天黑才回家。

6

如果睡覺前,還覺得自在,就閱讀一下自己喜歡的書籍,聽聽古曲,或抄抄佛經。一天就這樣打發了。

我的朋友說我很另類,不喜歡打牌,又不喜歡出來打麻將;註定了沒有朋友,沒有社交的歡笑;沒有一點情趣,但我就喜歡這種寧靜的自由自在的孤獨生活。

喜歡很重要的。一切都是喜歡才有樂趣。

很多人都說退休後,好多東西都可以放下,唯獨放不下子女。其實,我也有這個情結。所以,我好佩服民國時期的高僧弘一法師(李叔同),聽說他老婆兩次帶著孩子去福建看他,他竟然痛棄兒女情長而拒絕見面。可見一心念佛放棄凡塵的決絕。我估計,自古高僧都有這個本事。我是永遠成就不了高僧。



在我眼裡,子女是自己的生命的延續。你看著他(她)們,就開心快樂,這就足夠了。至於其他的需求,都無所謂了。我很認可慈禧說得一句話“可憐天下父母心”。你心裡裝著他們就很好了。

過去老話總講“十個手指有長短”。我理解,父母的本事也是十個手指的關係。兒女自有兒孫福。凡事不要勉強自己,量力而行,把自己的事情優先做好,不給子女添堵,添煩,十個手指中的一個手指,扮演好角色就非常好了。其他就圍著自己轉,中庸一點,慈悲為懷,快快樂樂過好每一天。

DShem 发表评论于
我认为学会感恩与尊重是快乐的开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