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两大坎:人云亦云和过度自信!

我命由天不由我?天是什么?我又是谁?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人生两大坎:人云亦云和过度自信!

嘿,老铁,咱又来唠嗑了!是不是有时候觉得自己牛得不行,觉得自己炒股能秒杀华尔街,创业能吊打马云,谈恋爱简直是言情剧男主?可现实咋样?老在各种坑里翻车,摔得鼻青脸肿!今天咱就来聊聊为啥人类老爱高估自己,尤其在炒股、创业、甚至追妹子的时候,容易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我给你讲几个发生在美国的段子,地道的美式故事,绝对生动又好笑,还会深挖一下那个“达克效应”——为啥越菜越觉得自己牛。重点是创业,咱多讲几个创业翻车的故事,告诉你咋避开这些坑。哦,对了,还得说说独立思考,不能老听别人的,但也不能瞎自信。

先说说我表哥Jake,纽约土生土长的“华尔街梦想家”。2021年,他迷上了Robinhood,成天刷WallStreetBets,觉得自己是下一任巴菲特。他跟我吹:“哥们儿,我研究透了,特斯拉肯定翻十倍!”我问他研究啥了,他说看了几个YouTube视频,外加“马斯克的推特有内幕”。结果呢?特斯拉一波回调,他的账户直接缩水一半。他还不服,嚷嚷:“是大机构搞鬼!”我心想,Jake,你那是自己把自己搞鬼了!心理学家管这叫“过度自信偏见”,研究说80%的人觉得自己比平均水平强,开车觉得自己是F1车手,炒股觉得自己能预测牛熊。可数据不吃这一套,统计显示,90%的散户炒股长期亏钱。Jake这波纯属觉得自己是股市之神,结果被市场按在地上摩擦。

这毛病不光在炒股上,创业更是重灾区。说说我大学室友Sarah,旧金山湾区的“创业女王”。她2019年搞了个共享滑板车公司,觉得自己要革电动车行业的命。她租了个超贵的办公室在Mission District,天天跟投资人吹:“这玩意儿比Uber还火,硅谷没我不行!”结果呢?滑板车老被偷,维修成本高得吓人,半年不到,公司破产,Sarah欠了一屁股债。她还跟我抱怨:“用户素质太差!”姐,你咋不怪自己没算好成本呢?这就引出了“达克效应”,心理学家Dunning和Kruger研究发现,能力越差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为啥?因为他们压根不知道自己差在哪儿!Sarah没研究过共享经济的盈利模型,就觉得自己是创业天才,殊不知她连现金流啥样都没搞清楚。

达克效应这玩意儿可有意思了,科学家研究说,它跟认知的“盲区”有关。你稍微懂点东西,就觉得自己天下无敌,但真高手反而谦虚,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还有多少没搞懂。心理实验里,大学生做逻辑测试,成绩最差的20%往往觉得自己答得最好,平均给自己的评分高达70分,可实际才30分!为啥?因为他们连错哪儿都看不出来。Sarah创业那会儿,顶多看了几篇TechCrunch的文章,就觉得自己能跟扎克伯格掰腕子。她压根没意识到,共享滑板车这行需要多强的供应链和政策支持。达克效应就像个放大镜,把你的无知放大成自信,让你觉得自己是宇宙中心,结果一脚踩空,摔得那叫一个惨。

创业翻车的例子多了去了。还记得我那哥们儿Mike,芝加哥的“餐饮梦想家”吗?他2020年在Wicker Park开了家网红咖啡馆,觉得自己能干翻星巴克。他跟我说:“现在人都爱ins风,我这店拍照一绝,生意肯定爆!”他花大价钱装修,弄了个花里胡哨的店面,还请了个“网红”来开业。结果呢?咖啡味道稀烂,服务员培训没跟上,顾客来了拍两张照就走,回头率低得可怜。仨月后,店关门,Mike还得打工还债。这也是达克效应作祟——Mike以为开咖啡馆就是装修好看、发几条ins就行,压根没研究过供应链、客群定位。他以为自己是餐饮界的乔布斯,其实连咖啡豆咋选都稀里糊涂。

还有个更夸张的,洛杉矶的Jenny,她搞了个“健康零食”品牌,觉得自己要引领食品行业潮流。她2018年众筹了50万刀,号称要做“无麸质、无糖、有机”的能量棒,听着挺高大上吧?她信心满满,觉得自己能进Whole Foods的货架。结果呢?产品口感像嚼纸板,包装设计土得掉渣,营销全靠她自己在TikTok跳舞。不到一年,公司倒闭,众筹的钱全打水漂。Jenny还觉得自己“只是运气不好”。心理学研究说,这叫“自我服务偏差”——成功了觉得自己牛,失败了怪运气、怪市场。Jenny压根没意识到,食品行业需要多强的研发和渠道,她被达克效应蒙了眼,以为自己随便搞搞就能成。

为啥老这样?科学家有答案。神经科学说,你大脑里有个“奖励系统”,每次觉得自己特牛,脑子就分泌多巴胺,爽得跟吃了个汉堡王似的。脑成像研究发现,自信爆棚时,前额叶和伏隔核跟嗨翻了似的。这机制在远古挺有用,没点自信,谁敢去猎猛犸象?可现在这系统老坑人。像Mike开咖啡馆前,觉得自己是“餐饮界的救世主”,那感觉爽得飞起,可现实一巴掌把他扇醒了。达克效应还跟“知识鸿沟”有关:你知道得太少,连自己的无知都察觉不到,所以才敢拍胸脯说“我行”。

不过,咱也得说句公道话,独立思考很重要,但不能啥都听别人的,也不能啥都不听。Jake炒股亏惨后,加入了个Telegram群,里面全是“炒币大神”,喊着“比特币要破10万刀!”Jake吓得不敢自己想了,全听他们的,结果又亏一波。Sarah创业失败后,也吓破了胆,啥决定都问别人,一个投资人说“搞AI吧”,一个朋友说“开瑜伽馆”,她听来听去把自己听傻了,最后啥也没干成。心理学家叫这“从众效应”,研究说人在没把握时容易跟风,但问题是大伙儿也可能在裸泳!那些“投资大神”说不定自己也在亏钱。你得有点自己的主见,但这主见得建立在真研究上,不是“我觉得我牛”那种盲目自信。

独立思考咋整?科学家说,最牛的决策是“有依据的独立思考”。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顶级决策者像科学家:先自己研究,提出假设,再找证据验证。比如巴菲特炒股,他自己读年报、算估值,但也会跟老搭档Munger聊聊,压测试试自己的想法。你得做功课,比如炒股得看财报、行业趋势,创业得研究市场和用户需求。然后找靠谱的人给点反馈,但别把脑子交给他们。Sarah后来学聪明了,重启了个小规模的餐饮项目,先花仨月调研了本地客群,还请了个餐饮老手帮忙看计划,但核心决策她自己拍板。这就对了:用数据和逻辑武装自己,听意见但不盲从,保持点“理性叛逆”。

那咋避免被自己的“迷之自信”和达克效应坑呢?我总结了几个招儿,科学又好玩,保准你听着想笑又实用。第一,照照镜子——不是真照,是反思自己。Jake现在炒股前都写“交易日记”,记下为啥买、预期啥,回头一看,傻眼了:“我咋那么天真?”心理研究说,记录能让你看清自己的“自恋”。我自己也试过,写日记让我发现自己挑女朋友的眼光…咳咳,有点盲目自信。试试,保准让你谦虚点。

第二,别老靠“感觉”,多看数据。炒股得看市盈率、现金流,别信TikTok上的“股神”。创业得算成本、调研用户,别觉得自己有“天赋”。我一朋友Lisa在西雅图,只投指数基金,她说:“我没那脑子斗市场,交给ETF得了。”行为经济学说,数据比你的直觉靠谱。Mike后来重开了个小餐车,先调研了半年,算清了食材成本和客流量,生意总算稳了。连追妹子都得看“数据”——我一哥们儿发现自己老发“在干嘛”被拉黑,改成聊点有趣的,成功率蹭蹭涨。

第三,找人“扎心”,但别把命交给他们。找个毒舌的朋友或者靠谱的导师,帮你戳破幻想。我在波士顿有个创业群,每次我有个“天才点子”,他们就跟群殴似的挑毛病:“你这计划,烧钱比火箭还快!”社会心理学说,集体决策能补你的盲点,但你得有主见。Sarah后来找了个餐饮顾问,帮她优化菜单,但她没听另一个“专家”让她all in烧烤。独立思考是门艺术:听意见,筛垃圾,自己做主。

最后,定规矩,别老觉得自己能“逆天改命”。Jake炒股设止损点,跌10%就跑,绝不幻想“抄底”。Sarah创业定预算,超支就停,别觉得自己是“天命CEO”。Mike餐车生意定了每天的原料量,多了不买,省得浪费。行为金融学说,规矩能管住你的情绪。追妹子也一样,定个“三次不回就撤”的原则,别老觉得自己能感动全世界。规矩是你的“刹车”,让你不被大脑的“嗨点”带飞。

说到底,达克效应就是个放大镜,把你的无知放大成自信,害你觉得自己是宇宙之王。可生活不是电影,你不是每次都能逆袭。炒股别觉得自己能打败华尔街,创业别觉得自己是下一个马斯克,追妹子也别觉得自己是“全民老公”。记日记、看数据、找反馈但自己做主,再加点规矩,你就能少摔跟头。独立思考是关键,但得是“有脑子的独立”,不是“我牛逼我说了算”。下次你觉得自己天下无敌,想想Jake吃泡面、Sarah还债、Mike关店、Jenny嚼纸板,笑一笑,冷静下来。嘿,你有啥“自信过头”的糗事儿?快八一八,咱乐呵乐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