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心语,一位美国华人心脏科医生的行医笔记
32. 血液粘稠度是个什么鬼?
作为心脏科医生,经常被中国国内的亲戚朋友问到血液粘稠度检查(在国内是一个体检项目)以及血液粘稠和心血管病之间的关系,而且国内朋友还经常向我转发有关血液粘稠的文章和视频。转发的文章还告诉大众血液粘稠度高的症状是“晨起头晕,晚上清醒”,“午餐后犯困”,“蹲着干活气短”和“阵发性视力模糊”。然后是各种讨论治疗血液粘稠的食疗和保健品。还有一个“养生汇”的视频,一个专家人物自称搞心血管很多年,说到心血管意外好发早晨6点到9点的最主要原因是晨间血液粘稠度高,睡前多喝水就可以预防了。
我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国人真是急病乱投医,什么都可以忽悠。
血液粘稠度是什么,我当然知道,医学院生理课上就学过,就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阻力,血液越稠阻力越大。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其中红细胞占了几乎50%的血液体积,因此血液粘稠度主要绝对于红细胞的多少和结构状态,以及血浆蛋白的组成(包括脂蛋白)。可以看到,影响粘稠度主要是一些特殊的血液性疾病,常见的高血粘度综合症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巨球蛋白血症和多发性骨髓瘤等等。其他的因素还包括吸烟,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炎症反应,脱水等也可以影响血液粘稠度的变化。比如,常规血液检查都要求晨间空腹,这样可以产生轻度的脱水而导致粘稠度增高。如此多的因素可以影响结果,因此结果不能说明单一问题和得到解决此问题的途径,所以这个血液粘稠度检查非常的不特异性,换句话说,它的高低结果没有临床意义,在体检时测和不测一个样。只有在上述不多见的血液疾病诊疗时有一些使用价值,但是往往也是辅助,那些特殊的血液疾病有各自的特异性诊断检查。当然真有这些情况出现则需要血液科专科会诊,治疗手段往往是特殊的血浆置换和放血治疗,太过专业,不在这里做讨论。本人在美国做心脏科医生这么多年,我还真没有开过一次血液粘稠度的化验单。中国国内遍地开花的“血液粘稠”是在偷换概念误导大众,更多的是为了商业利益而做的宣传。上面所说的那些症状,“晨起头晕,晚上清醒”,“午餐后犯困”,“蹲着干活气短”,与血液粘稠度高低没有关系。如果确实存在少见的“高血粘度综合症”表现,症状是自发性的粘膜出血,视网膜病变引起的视觉障碍,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头痛,眩晕,癫痫发作和昏迷,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那么,现代医学如何认为血液粘稠度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确实有一些研究关于血液粘稠度和心血管疾病的关联。有部分长期性的研究发现粘稠度与心梗,中风和心脏疾病有关。一项欧洲的研究发现在8年的随访中血粘度高的人群比血粘度低的人群有更多的心梗发生和心血管疾病的死亡。当然也有很多无关联的研究结果。我们需要看到影响血粘度的因素包括吸烟,高血脂,高血压,肥胖和炎症反应等等,这些同样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危险因素。有一项降血脂的他汀类药物研究发现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20年前有一项研究发现经常献血的男性人群有较低的心血管病发生率。献血可以降低红细胞数而降低血粘度,但是长期慢性的放血而产生的缺铁状态又增加血粘度。较低的心血管病发生率或许是来自经常献血的人群平时的生活方式更为健康。因此,血粘度和心血管疾病很可能是受到相同因素作用的并行的两种状态,而不是因果关联。
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关键措施依然是,戒烟,健康饮食,加强锻炼,控制体重,控制血脂,控制血压,控制血糖的基本原则。
那么,清晨心血管意外多发的原因是什么?
有数据表明在清晨心血管意外更易发生而且更为严重。很多研究指出这一现象更多的是生物活动昼夜周期的表现而不是行为的导致。清晨时人体的激素水平和神经递质升高而最为波动,影响血压变化,心脏血管更处于应激状态,更易发生心血管意外。有部分学者认为夜间的脱水状态也可能是作为一个促发因素,因为脱水可以增加心脏应急而加快心率,但是目前没有数据支持。
回到开头专家的话题,有一点专家是对的,就是保持身体水分充足,避免脱水状态。长期慢性脱水对身体不利,对心血管也有害处。有一项6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一天饮水5杯以上的人群比一天饮水2杯和2杯以下的人群更少死于心脏疾病。
那么,多少饮水量是合适的?
医学上没有具体饮水量的推荐和限制,建议听从自身的需求,保持体内水份出入平衡。在口渴出汗运动时应该增加饮水量,平时没有必要强求饮入过多水份。水份的摄入中建议足量的水果和蔬菜,它们同样是水份的来源,而且可以提供矿物质,维他命和纤维素。老年人由于口渴中枢会有障碍,需要定点提醒饮水防范脱水发生。如果不影响睡眠的情况下,睡前饮水,不反对。
在一些特殊的疾病情况下,比如心衰,肾脏疾病等等,有饮水量的限制,需要遵从医嘱。
血液粘稠度不是个什么鬼,查不查意义不大,体检检测完全没有必要。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以减少危险因素为主。饮水多少听从身体,同时避免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