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十七出雪山 千秋一塔震大都 (多图)

地主杂谈


做一个眉宇间写满风调雨顺的人,安静于暖,安然于心,不急不燥,清淡欢颜。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去年“十一”假期的一个午后,从北京鲁迅博物馆出来,我步行十几分钟,来到了妙应寺,就是人们熟悉的白塔寺。接过印有白塔剪影的门票时,我并未料到,自己即将走近一段跨越山海与时空的传奇。

白塔寺位于北京西城阜成门内的闹市一隅,700多年来,喧嚣与它擦肩而过,却从未扰乱它的沉静。记得年少时乘车路过,感觉白塔像一支倒插向天的洁白羽笔,似乎在无声地书写着古都的年轮。直到今日,我才第一次真正踏入塔下。

这座始建于元代至元八年(1271年)的古刹,因寺内巍峨的白塔得名“白塔寺”,它是北京现存的最古老的藏式佛塔。

穿过天王殿,白塔的上半部倏然映入眼帘,仿佛从天而降,令人心头一震。史载白塔通高约51米,气势恢宏。在湛蓝天空的映衬下,塔刹和部分塔身泛着温润的光泽,阳光洒落其上,熠熠生辉。

展厅中,一段展板让我第一次读到阿尼哥的名字。原来,正是这位17岁的尼泊尔少年,率80位工匠翻山越岭、跋涉千里,抵达元大都。他们历时8年,终于建成这座汉藏合璧的佛塔,也将自己的名字镌刻在中国历史中。

年轻的阿尼哥与工匠们在造白塔,AI制作,原创

 

当时的元大都,如同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西域画家、波斯天文学家、畏兀儿译官等四方才俊。在这些璀璨的群星中,阿尼哥是年纪最轻和最具才华的一位,非常令人瞩目。他既是建筑师,也是巧夺天工的匠人,尤其擅长佛教造像。晚年,他留下了大量佛像绘图与雕刻,技艺传世,影响深远。

“忽必烈为何舍近求远,要请喜马拉雅山麓的少年建塔?这个疑问让我脱口而出,问向身旁的讲解员。他说道:“传说忽必烈梦见西方有座发光白塔,国师八思巴为他解梦,说需请西域高工镇龙脉,其实是因为那时尼泊尔的佛教艺术与建筑技艺已冠绝天下。”

阿尼哥出身于尼泊尔帕坦城的工艺世家,自幼聪颖过人,酷爱建筑、雕塑和绘画。天资卓越、勤奋好学的他,年纪轻轻便掌握了高超的技艺。1260年,忽必烈命帝师八思巴在西藏修建黄金塔,并向尼泊尔征召工匠。年仅17岁的阿尼哥主动请缨,率80名工匠启程西行。在建塔过程中,他凭借非凡的智慧与技艺,解决了种种难题,仅用两年便圆满完成任务,技惊四座。次年,帝师八思巴将阿尼哥等人带至元大都,并举荐给忽必烈。

阿尼哥后来留在中国,官至光禄大夫,成为元代少有的外籍高官。展厅内悬挂着他绘制的佛像,线条柔美如流水。他不仅自己技艺高超,还倾心传授。汉族工匠刘元随他学艺,终成一代雕塑大家。尼泊尔的佛教艺术,就这样在中国开枝散叶。传说他晚年常来塔下静坐。某日,弟子发现他在塔边安详离世,手中仍握着一支画笔。

展厅里,一幅阿尼哥像下方立着明代成化年间(1465年)的石碑,碑文写道:“其制如盖,其色如雪”,生动描绘了白塔的风貌。碑上记载塔身高五约18.9米,与现代测量几乎一致,展现了古代工艺的精准。碑阴刻有明代重臣蒯祥等人的捐资名录,足见其在皇家地位。

石碑本身历经沧桑:康熙年间(1688年)寺毁塔存,碑文纪年被凿;基座上的斧痕,无声诉说着1900年八国联军的劫掠暴行。

2019年,尼泊尔文化部长来访,轻抚阿尼哥名字,提议在加德满都立双语碑。如今在帕坦广场,人们用尼瓦尔语和中文刻下:“匠人之心,无问西东。”

走出展厅,我绕塔缓行。塔身肃穆高峻,底部台基虽大多被围墙遮掩,却仍可感知其庄严的秩序。那微微泛白、温润粗糙的石灰层,触目如骨,仿佛时间亲手雕刻的肌理。塔基虽难全见,但其形制蕴含曼陀罗坛城的宇宙观念 - 层层叠起的莲瓣与隐匿的金刚圈结构,犹如将万象与次第封藏于地表之下。恍惚间,我仿佛看到700多年前的少年阿尼哥伏身其上,一笔一划地推敲着比例和线脚,将神圣理想落成千秋不朽的形状。

他从喜马拉雅走来,带来了技艺与信仰,也留下了青春。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什么是永恒 - 那个17岁就背井离乡的少年,用毕生心血浇铸的不仅是一座白塔,更是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 - 是信仰与艺术的化身,是灵魂对永恒的回应。元、明、清三朝更迭,带走了无数王侯将相的名字,却让“阿尼哥”这三个字,在历史的长河中愈发闪亮。

妙应寺/白塔寺

以下全部照片均为原创

 

元代古树

 

左边的一排房子是展厅

 

阿尼哥画像

 

阿尼哥画像下方的明代石碑

 

明代石碑全貌图

 

白塔的塔刹和塔身

 

目前能看到的仅是塔基上缘,其主体被围墙遮挡

 

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菩萨

 

 



文章中有些资料来自白塔寺和网络

渥太华郁金香 发表评论于
我小时候的照片有一张就是这个白塔为背景的,是我随我爸爸去北京探望堂大姑的时候……但我一直不了解这白塔的来历和传说,今天是康康给我补上这一课啦!真是长见识哦!阿尼哥的像栩栩如生,当时的匠人已经很厉害了!
渥太华郁金香 发表评论于
慢了一点只有坐板凳细品
每天一讲 发表评论于
菩萨保佑小康,心想事成,身体健康,哦弥陀佛 :)

我的好友妈妈,也是个官太太,每年组织一群衣食无忧的非富即贵的太太们去普陀山进香,叩头从下面一直叩上去,这次回上海,她和女儿来看我,额头有淤青,一问才知道原来如此。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