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神学家
一位巴黎的主教决定在巴黎圣母院附近建立一所培训新任神父的学校。欧洲第三古老的大学——巴黎大学(索邦大学)由此诞生。大约在1250年,一位来自意大利的神学学生因其魁梧的身材和极度沉默寡言被戏称为“哑牛”。托马斯·阿奎那的沉默并非愚钝,而是深思熟虑。他后来写道,沉思的生活比积极的生活更为崇高。
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古典知识在拉丁欧洲大部分失传,但其中一些在拜占庭得以保存。犹太-伊斯兰学者将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翻译成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柏拉图的哲学对早期基督教在理解精神信仰方面影响深远。在第二个千禧年的初期,大学的学者们,又将这些希腊书籍从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译本翻译回拉丁文。阿奎那对亚里士多德著作尤为惊叹,他亲自翻译了一些。
阿奎那将自然主义和理性主义与亚里士多德哲学融入基督教教义之中。他认为上帝是自然理性的光明之源,也是信仰之光的源头。自然理性与神圣启示都是通向知识的道路,它们相辅相成,而非彼此对立。因此,他弥合信仰与理性之间的鸿沟。他的著作极大地影响了西方哲学和基督教神学。他的自然启示思想后来启发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在《神曲》中,但丁在太阳天见到阿奎那。阿奎那的学说成为托马斯主义学派的基石,代表基督教经院哲学的巅峰。他的思想在16世纪特别有效地应对新教改革者对天主教神学的挑战。托马斯·阿奎那最终成为“中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神学家”。
在撰写其最重要的著作《神学大全》期间,阿奎那在48岁时突然停止写作。他在一次弥撒圣祭时经历神秘的异象,随后说道:“我所见之事,使我所有的著作都如同草芥。”他究竟是放弃他的理论,还是感到尽管自己的神学成就,语言仍无法表达他所体验到的奥秘?无人知晓。这一故事体现人类理性与神秘、不可言喻的神圣体验之间的张力。由于他提供的是问题的答案,而非像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样引导进一步的开放性思考,一些批评者争论他更像是一位神学家,而非哲学家。
信仰:将亚里士多德哲学融入基督教神学。
地方:法国巴黎圣母院。
问题:如果你的信仰与理性发生冲突,你会选择哪一方?

连接神学要素的循环结构体系
圣经讲述了上帝的创造、人类的堕落、上帝与以色列的立约、耶稣基督作为救主的降临,以及通过祂在天堂获得永生的盼望。基督教传统有助于解释和教导圣经,并实践敬拜和圣礼。了解圣经和传统,一位基督徒可能熟悉关于上帝、上帝的创造、人类、人生的目的、耶稣基督、原罪、救赎、圣礼等的关键要素和相关故事。那么,这些要素之间又有怎样的关联呢?
阿奎那被封为“教会圣师”,这一称号比“圣徒”更为罕见。在这里,“圣师”意味着“教师”。阿奎那是一位职业经院哲学神学教师,曾在科隆、那不勒斯、罗马和巴黎任教,并担任教宗神学家。他著述颇丰,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著作是《神学大全》。尽管未能完成,但该书论证了几乎所有天主教神学和西方哲学的关键内容。一些天主教徒认为它是除《圣经》之外最重要的神学著作。在历史性的特伦托大公会议上,为了应对新教改革,教宗甚至将《神学大全》与《圣经》一同置于祭坛之上。
《神学大全》是一部为神学初学者编写的系统教材,采用问答形式,涵盖上千个问题。书中的主要主题构成一个循环体系:上帝、创造、人类、人类的目的、基督、圣礼,最终回归上帝。
- 上帝是一切的起点和终点,万物从上帝而出,最终归于上帝。
- 受造物的目的在于彰显上帝的荣耀,并引导人类达到最终的归宿。
- 基督的肉身殉道是人类归向上帝的核心。
- 圣礼是神圣恩典的媒介,使人能够回归上帝。
七大圣礼包括洗礼、坚振、圣体、忏悔、终傅、圣秩和婚配。阿奎那肯定传统圣礼的神学地位,并认为每一项圣礼在信徒个人及整个教会的属灵生活中都具有特定的作用。然而,关于圣礼的理解和实践,也是新教神学与阿奎那的天主教神学存在重大分歧的地方。
信仰:关键的神学要素构成一个循环结构,从上帝开始,最终归于上帝。
地方:法国图卢兹的雅各宾教堂
问题:作为基督徒,你会阅读《神学大全》或除了《圣经》之外的神学书籍吗?

证明上帝存在的五种方法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探讨关于上帝或诸神的问题,例如:什么是上帝?有多少位上帝?上帝是否存在?上帝可以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上帝是什么样子的?这些问题有些难以用证据或事实来回答,因此常引发争论甚至冲突。托马斯·阿奎那运用自然理性和逻辑来解答这些问题。例如,阿奎那认为有限的人类思维无法直接认识上帝,因此上帝的存在对我们而言并非不言自明,尽管上帝本身确实存在。为了证明上帝的存在,阿奎那提出了著名的“五路”论证,即从五个方面进行逻辑推导:
- 从运动(变化)出发,
- 从因果关系出发,
- 从可能性与必然性出发,
- 从完美性出发,
- 从目的性出发。
第一个论证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动者”概念。世界充满运动(变化)。每一个运动都必须由一个“推动者”触发,而推动者本身也是被另一个推动者触发的。如此推及至最初的、未被推动的推动者,即“第一推动者”,这个推动者就是上帝。其他四个论证遵循类似的逻辑结构。
第二个论证同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每一个实体或事件都有其“能动因”(有效原因),而该原因本身也有其起因。追溯至最初的第一因,这个第一因就是上帝。
第三,现有的存在者是由已经存在的存在者所创造,而这个创造者又由另一个创造者所创造。最终,必然存在一个未被任何存在者创造的“必要存在者”,这个“造物主”就是上帝。
第四,世间万物都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完美,而最高层次的完美就是上帝。
第五,许多事物本身缺乏智能,却能在世界中按照规律运行。因此,它们需要由智能者进行设定或引导,而非由偶然随机来决定。这位全知的引导者或设计者就是上帝。
伟大的科学家艾萨克·牛顿相信上帝的存在,因为他无法相信结构如此精密且有序运行的宇宙仅仅是偶然形成的,这也为阿奎那的第二和第五个论证提供了支持论据。而关于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也被一些基督徒视为对第三个论证的支持。
信仰:认为上帝以多种间接方式展现其存在。
地方:意大利罗马的圣萨比纳大教堂;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圣多梅尼科马焦雷教堂。
问题:无神论者对上帝的存在有何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