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好文章,值得大家阅读,我用chatGPT改写成白话文如下。因为是逐段改写,前后有不一致的地方,请指正。
刘兰阶:日俄战争见闻录
1904年(甲辰年)爆发了日俄战争,战场设在中国的领土上,受害最深的就是中国人民,这种不平的事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吕镜宇先生、盛宣怀先生,还有沈仲礼、任逢辛、施子英几位先生,发起成立了红十字会,为的是救助奉天(今辽宁)地区的百姓。他们邀请我出关,我推辞不掉,就带着几个朋友一起北上。
当时中国还没有红十字会,临时也难以正式成立,所以我们就暂时借用“万国红十字会”的名义开展救援。战争开始后,整个辽东半岛都成了战区,地方广阔,灾情严重,办事非常困难。而最麻烦的地方在于:运送资金和粮食时,必须先跟日本和俄国方面交涉妥当,才可以行动;就连普通出行,如果没有事先交涉清楚,也不能坐他们的火车。那时我们的主权已经丧失,心中怎能不痛?
我在奉天工作了十几个月,亲身经历了各种危险和困难,眼见外国军队践踏我国土地,残害我国百姓的种种情形,我都一天天地记录下来,积累成了两卷手稿。希望能让同胞们了解一个国家不能软弱,否则人民将受尽苦难。这正是我们中国人必须上下齐心、自强不息的原因。
今年春天,裴伯谦同年向我索看那些记录,我到处寻找,却发现原稿不见了。只好凭记忆,把还能回忆起的一些事情写下来作为回应,但可惜这仅仅是原记录的一小部分罢了!
1913年秋天, 三湖(注)蠖慵自识。
光绪三十年(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吕镜宇、盛宣怀两位尚书,与沈仲礼、任逢辛、施子英三位先生一起创办了“万国红十字会”,以救助战区百姓。当时我正担任直隶地区的特用知县,应邀出关,协助办理分会的事务。
在五月初四那天,我到北京去外务部申请中、日、俄三国的通行护照。不料护照送到后,我发现上面写着“辽河以西”几个字,这样的限定范围根本无法使用,于是请求将“以西”两字改为“一带”,使范围更灵活一些。 外务部的官员却说,这句话是日本方面要求加上的,不方便更改。后来我亲自到日本使馆去核实,并请他们查看护照内容。结果发现,护照底稿上的“辽河以西”四个字,其实是外务部自己加上去的,根本不是日方要求。原来这帮官员既不懂地理,也分不清东西方向(注:辽西当时是中立地带,辽东才是战争主战场,我们红十字会当然必须前往辽东)。这件事耽误了我们很多工作。由此我才明白,外务部之前屡次在外交事务上失败,其实都是自己造成的!
刘兰阶:日俄战争见闻录
1904年(甲辰年)爆发了日俄战争,战场设在中国的领土上,受害最深的就是中国人民,这种不平的事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吕镜宇先生、盛宣怀先生,还有沈仲礼、任逢辛、施子英几位先生,发起成立了红十字会,为的是救助奉天(今辽宁)地区的百姓。他们邀请我出关,我推辞不掉,就带着几个朋友一起北上。
当时中国还没有红十字会,临时也难以正式成立,所以我们就暂时借用“万国红十字会”的名义开展救援。战争开始后,整个辽东半岛都成了战区,地方广阔,灾情严重,办事非常困难。而最麻烦的地方在于:运送资金和粮食时,必须先跟日本和俄国方面交涉妥当,才可以行动;就连普通出行,如果没有事先交涉清楚,也不能坐他们的火车。那时我们的主权已经丧失,心中怎能不痛?
我在奉天工作了十几个月,亲身经历了各种危险和困难,眼见外国军队践踏我国土地,残害我国百姓的种种情形,我都一天天地记录下来,积累成了两卷手稿。希望能让同胞们了解一个国家不能软弱,否则人民将受尽苦难。这正是我们中国人必须上下齐心、自强不息的原因。
今年春天,裴伯谦同年向我索看那些记录,我到处寻找,却发现原稿不见了。只好凭记忆,把还能回忆起的一些事情写下来作为回应,但可惜这仅仅是原记录的一小部分罢了!
1913年秋天, 三湖(注)蠖慵自识。
光绪三十年(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吕镜宇、盛宣怀两位尚书,与沈仲礼、任逢辛、施子英三位先生一起创办了“万国红十字会”,以救助战区百姓。当时我正担任直隶地区的特用知县,应邀出关,协助办理分会的事务。
在五月初四那天,我到北京去外务部申请中、日、俄三国的通行护照。不料护照送到后,我发现上面写着“辽河以西”几个字,这样的限定范围根本无法使用,于是请求将“以西”两字改为“一带”,使范围更灵活一些。 外务部的官员却说,这句话是日本方面要求加上的,不方便更改。后来我亲自到日本使馆去核实,并请他们查看护照内容。结果发现,护照底稿上的“辽河以西”四个字,其实是外务部自己加上去的,根本不是日方要求。原来这帮官员既不懂地理,也分不清东西方向(注:辽西当时是中立地带,辽东才是战争主战场,我们红十字会当然必须前往辽东)。这件事耽误了我们很多工作。由此我才明白,外务部之前屡次在外交事务上失败,其实都是自己造成的!
五月底,我从天津出关(指离开天津往关外地区),第一天到了山海关,第二天下午抵达沟帮子,换乘火车后,当晚到达新民府。由于护照的问题,不能越过辽河进入战区,只好暂时住在新民府分会,负责处理一些护送难民的事务。 当时正好是增子固中丞(即清朝官员增祺)担任新民府的地方长官,多亏他给予指示和支持,我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没有耽误。
七月份,我又转移到沟帮子继续按常规开展工作,但心情一直郁郁不畅,总觉得不安。夜里经常听到隆隆的炮声,有时还能看到东南方向不断闪烁的电光,大家都说那就是日俄交战的地方。 我想到当时局势的混乱,看到百姓陷入战火之中、家破人亡的悲惨景象,内心极其痛苦,忧虑得难以自控。
十月中旬,总会来电让我前往辽东一带。我于是将沟帮子分会的账目结清,交由魏、许两位先生接手处理。之后,我带着几位朋友搭火车前往营口的西岸。刚要过辽河,忽然炮声震耳、子弹如雨,在我们头顶上呼啸而过,这才知道日俄两军正在牛家屯交战,而此地距离战场只有五里多远。
牛家屯是日本设立的军粮仓库,据说里面存放的军粮价值三百多兆日元,是全军命脉所系。前方是鞍山站(属海城县),辽阳、奉天等地都驻有日军主力部队。左侧有辽河作为天然屏障,辽西为中立地区,按理说俄军不可以越界。
但没想到,俄军大约有八千人,打探到牛家屯只有几十名日本守军,就从新民屯渡过辽河,违反中立协定,向牛家屯进攻。当时土匪冯麟阁恰好带兵经过,双方激战了两个多时辰。 日军急忙发电报求援,但最近的援军距离还在百里之外,根本来不及赶到。如果俄军真能冲过来,守军寡不敌众,肯定全军溃败,粮台也将被毁。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日军急中生智:就在附近招募了六百多名劳工,每人发一元洋钱和一根黑木棍,顶在肩上,装作拿枪的样子,来回穿梭。几十名日军也假装开火,不停放枪。牛家屯的围墙不过齐肩高,一旦俄军冲进来放火烧粮,日本整个东线的作战能力就可能被毁灭。 俄军远远看到这么多人“扛枪”准备迎战,以为自己侦查出错了,竟然不敢继续进攻,还怀疑探子报告虚假,就把侦查兵杀了。直到日军从盖平方向的火车开来,只打了一轮枪,俄军就伤了几十人,随后撤退了。
虽然这个战果可以说是“天意”,但归根结底,还是靠人力与机智所致。日本天皇得知此事后震怒无比,认为这样一个极其重要的粮台,竟然只派几十人看守,倘若出事,后果不堪设想。天皇大发雷霆,主将大木也无言以对。 于是日本方面突然异想天开,竟然诬陷海城的王令理堂和辽阳的陈牧松泉等十几名书差,说他们与俄军通信、泄露情报,才导致这次俄军犯境。他们被押送到大连(青泥洼)审判。 当时袁宫保(袁世凯)与日方交涉,将王、陈两人保释回来,但那些书差已经被枪决了。后来我在天津与陈松泉先生相见时,他还不知道自己曾被牵连其中的详细经过。
我正要过辽河,手里拿着的护照上写着“辽河以西”字样,有它反而成了麻烦,真不如没有。所以我心中十分不安,只好把护照藏起来,不拿出来用了。 到了营口,日本人来查验护照,我便回答说没有。他们问:“怎么会没有护照?”我就回他们一句话:“我去贵国当然需要护照,但我是中国人,到中国的土地上来,怎么还需要护照?”日本人听了,知道我有理,也就无话可说,悻悻地走了。后来我们红十字会的会员进入辽东时,也都用这句话应对检查。
当王令理堂和陈牧松泉被日军逮捕时,增子固将军曾发电报,请袁宫保(袁世凯)派人处理这件事。恰好通永道晏诚卿观察(清代对“道员”的尊称)来到天津,袁宫保便与他商议,挑选一位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人选来办差。他听说我当时正在盖平,就决定由我就近担任处理。于是紧急发电邀我到天津。 我当时并不清楚是何事,匆匆赶到天津。一见观察,他就说:“让你代理海城县官职,你觉得怎么样?”我说:“能代理这样的大缺(重要职位),非常感激,但有三件事还需仔细考虑。”。 他问是哪三件事?我回答说:
**第一件事:**日俄两国为争东北之地,花了几百兆银子,战死几十万人,是为了中国的领土打仗的吗?这说得过去吗?从长远看,东三省恐怕最终也不会是我们中国的了。
**第二件事:**我是奉旨特选的“班补人员”,只要到省里报到,就可以补上一个缺。如果我去代理海城县,将军(指增子固)一定会把我长期留在奉天地方任职,这样我正式的补缺就遥遥无期了。
**第三件事:**海城县虽然是个大缺、地方富庶,如果我想借这个位置捞钱,每年能拿上几万两银子;可我有良心,绝不肯做那种事。但如果不捞钱,反而每年还得倒贴一两万两,我自己根本负担不起。
我再三考虑之后,觉得自己还是不适合,就只好辜负了袁宫保的好意。观察听完,也觉得我说得有道理。
营口分会临时借用了几间房子作为落脚的地方。当时局势非常紧张,风声鹤唳,谣言四起,朋友们整日低声议论、夜不能寐,人人神情憔悴、可怜兮兮。 我安慰大家说:“我们红十字会是来从事人道救援工作的,两国交战不会故意伤害我们。现在营口前面是大海,左边是辽河,这里是个四面受阻的绝地,了解军事的人都不会来这里争斗。大家应该放宽心,好好办正事。”然而朋友们当中还是有人半信半疑。大概是因为义务感终究比不上对危险的担忧——这也是人之常情。
当年俄国人打着“还辽”的旗号,取得了旅顺的租借权,并修建铁路贯通旅顺到哈尔滨,与西伯利亚铁路相接。沿线各站修建得宽敞坚固,明显不是短期驻用,而是有“久借不还”的打算。 而日本人早就把辽东看作是自己的囊中之物,现在被俄国抢走,自然怒火中烧,两国矛盾也因此日益激化,最终爆发战争。
日本人很狡猾,先从貔子窝(今辽宁普兰店东皮口镇)登陆,占据了海城、盖平等地,并从中间切断了俄国修建的铁路,甚至在各个车站架设炮台,阻止俄军通行。 俄军总司令此时还在旅顺,进退不得。他们竟然想出一计:打着我们红十字会的旗号开火车、扬红十字旗,从日军防线通过。等到日本人察觉时,列车已经开远了,追也追不上。这一招真是够奸诈的! 后来日本人就此事向中国提出交涉,但最后也没有什么结果。
山东人刘寿山,是个性格豪爽、有侠义风范的人。他在盖平(今辽宁盖州)开设“海号”商行,与俄国商人有生意往来,买卖做得很不错。 1900年庚子事变(义和团运动)期间,义和团进入盖平,怀疑刘寿山勾结俄国人,便将他关进黑牢,准备处死。恰巧俄军进入盖平,当地俄商察觉此事后,向俄军司令请求释放刘寿山,并派了四名俄兵保护他。
俄军进城后,军纪败坏,肆意抢掠三天,无所不为。刘寿山不顾个人安危,四处奔走救人,成功保护了不少无辜百姓。他还和俄兵协商,在夜间将几百名年轻妇女从城墙上吊出逃生;又请求俄军司令开城放出数千名老弱百姓。这一系列行动救了无数人性命,功德之大,世人无不称颂。 后来日军占领盖平,又把刘寿山抓了去。但一听到民间舆论纷纷称赞他的义行,便立即将他释放,并任命他为区长。我后来抵达盖平,所托各项事务由他办理,安排得井井有条。
当时日军实施海上封锁,不准船只通行。我们红十字会筹集的粮食原打算用火车从营口运来,走旱路约180多里,运输费用非常高。刘寿山建议我改为海运,并亲自与日军交涉,成功租用了几只船,将粮食运到望山(注:望山位于盖平和复县之间,晴天可望见泰山,因此得名——不过我在望山庙里住了几天,却始终没看到泰山)。 用海路运粮,不但让难民方便得多,还节省了逾一万串铜钱的运费。刘寿山不仅胆识过人,而且多次为本会立下大功,实在令人敬佩!
在关外(东北),一个官员的地位比内地还要显赫。盖平县有位中举的“孝廉”(举人),人虽身穿官服,却凶残如虎。 盖平县出产蚕丝,每年价值约三百万元,家家户户养蚕,而养蚕所需的主要饲料就是“椿树”。因此,谁家若有万株椿树,就如同拥有侯爵的家产一般显贵。 这位孝廉的邻居有一千多株椿树,被他强行霸占为己有。邻人痛苦哀求,跪地求情,请求把其中五百株“送”给孝廉作为寿礼。孝廉却说:“这些树本来就是我的,你何必‘送’?”邻人又增至八百株求饶,孝廉仍然不肯让步。 这位邻人走投无路、心如死灰,最后愤而将孝廉刺死,自首承担罪责。他的行为虽有过激之处,但其遭遇也令人同情!
盖平县靠近海边,土地贫瘠,气候寒冷,不适合种桑树(用于传统养蚕)。当地人改用椿树叶来养蚕:蚕长到半寸左右,就被放到椿树上任其自然结茧。虽然这种蚕丝颜色偏黑、价格便宜,但在山东、直隶一带卖得很畅销,俄国商人也有收购。 能将贫瘠之地变成有产值的良田,这是实业发展中很值得提倡的方向。 我后来调任广昌县(位于居庸关以内),那里气候与盖平相近,到处是山地,同样不宜种桑。我当时正计划请刘寿山帮我购买几万株椿树,用火车运到涞水,再往山区运送,同时雇人培训百姓种植和养蚕技术,希望借此在当地推广实业、改善民生。 不料后来在新乐任职期间,因长辈去世,我遵守守丧礼节回乡(称“奉讳南旋”),没能把这件事做成。至今想起来,我都为未能完成此志深感遗憾与愧疚。
当时的东三省巡抚周玉帅(即周馥),得知我们红十字会的护照无法通过辽河,感到非常遗憾。他致电总会,说可通过在北京的德国男爵司肯多福与日方交涉,想办法疏通。 等这位德国人来了总会,我们一起商议具体实施办法,敲定了薪资、伙食、翻译等费用,还筹措了战地开销的银两,并派许文卿与两位翻译陪同其出发。 在北京协商了一个多月后,日方终于同意让他通行至营口。谁知这位德国人却突然开始摆起架子,自命“奇货可居”,竟然电报总会,要求将关外分会所有成员都归他节制、听他指挥。 总会见我此时早已深入到营口以北数百里之地,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并将他辞退。 但为此人筹措的薪水与差旅费,早就花掉了不少,最后却一无所成,实在令人失望。
1905年正月初七,我从盖平出发前往海城,途中经过青石关。这是一处两山对峙的险要关口,中间只有一条窄道供火车通行。 正好遇到几千名日军也在这段路上行军,我们的人夹杂在他们当中,来往拥挤、非常不便。我便吩咐车夫绕道走摩天岭,虽然要多走二十里路,但安全一些。 (查资料得知,东北有三个摩天岭:一在凤凰城,一在辽阳,一在盖平与海城之间。这一处土名叫“巴岭”,说的正是我们绕过的这段。) 那天夜色昏暗,我内心也很警惕。忽然看到一团高约二尺的黑影,头戴纱帽,从车旁掠过,人和牲口都吓了一跳。到了大石桥,已是晚上十点多,客栈都住满了,我们差点找不到落脚的地方。我问路人刚才看到的那东西是什么,大家都说是“山神”。是真是假,我也弄不清楚。
到了二月下旬,海城和盖平两地的赈济粮食发放工作已经完成。我打算从营口前往辽阳。 但辽河一带有日军驻防,检查极其严格。没有日本都督签发的护照,根本无法通行。 我早上八点钟就到了日军都督府,翻译牧野说,都督要到九点半才上班,叫我到时再来。他随后离开了。 我等了一会儿,直接见到了都督,但语言不通,只能靠写字沟通。我写道,我是去辽阳赈灾的,请给我签发一张大船护照和一张个人护照,以便顺利通行(因为沿途水路设有关卡,没有船只护照船就会被扣,没有个人护照人也无法通过)。 都督便命令一位事务员写好两份护照,加盖印章交给我。我向他道谢,正准备离开,牧野刚好回来。 牧野一见我拿着护照,就说:“船的事不行。”我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们日军有八千人要去辽阳,船都不够用,怎么能给你用?” 我把已经签发好的护照拿给他看,他看了一眼,脸红不语,转身离开。这事让我再次感受到日本人的虚伪和刁钻,真是可见一斑。
1905年三月,我抵达辽阳之后,随即前往首山埠等地查看灾情。(注:首山即首阳山,山势不高,山上有一座供奉伯夷、叔齐的庙宇,山石崖壁上还有一块大手印。) 现场的情形惨不忍睹:尸骨遍野,房屋全毁,几乎无一完好。在东乡稍微还能看到几间房屋,地下还挖有一丈多深的地道,是当地人为了躲避炮火而修建的避难所。
当时有一位英国医生白大夫,是由本会另一位英国会员魏伯诗德邀请来的。白大夫到辽阳已经好几个月了,却始终没有亲自下乡考察,只听一些教会信徒的说法,就轻率地断言辽阳“并无灾情”。 如果照他这样说,那我们红十字会完全可以不设分会、不赈灾了。我随即向总会及其他相关地区电报,详细说明了辽阳的实际灾情。 白大夫得知此事后,到分会大吵大闹。我冷静地对他说:“我是红十字会会员,电报是我职责内的事情,我有权独立发电报。只需据实报告灾情轻重,为何非得先征求你的意见呢?”白大夫听后无话可说。 不久,魏伯诗德前来问我:“白大夫说这里没有灾情,您又说灾情严重,到底哪位说得对?” 我说:“您来了正好,不妨亲自下乡查看一趟,就能分辨真假。” 后来魏伯诗德走访乡间回来,紧紧握着我的手说:“您是个好人!”我笑着回答:“白大夫也是个好人,只可惜他没亲眼看到灾情罢了。” 魏伯诗德返回营口之后,立刻致电总会和袁宫保(袁世凯),称赞我办事踏实可靠。
我到了辽阳十多天,日军对我并不怎么热情接待,大概是因为我身份上属于中国官员。他们一听我是“官”,就有戒心,使我深感委屈,不禁长叹。 想到以前在天津认识的一位老朋友郑永昌(日本人号吉甫),他是郑成功的后代,曾担任日本驻天津领事——(戊戌政变时,正是他放走了康有为)。现在他在营口开设了一家“成功洋行”,专门为日军供应物资。 我便将辽阳的情况写信告诉他。他马上致信日军司令,为我担保,说:“此人虽然是官员,但赈灾已有数十年,从未私取一文。”日军司令这才改变态度,对我礼貌有加——我去时设酒招待,我走时不论风雨都亲自送出大门。 但他们还是不允许我前往前线战区。翻译对我说:“炮火无情,您何必亲身涉险?”我回答:“我们红十字会做的是救人之事,不亲到战地,怎能救人?” 经过几天交涉,对方才答应:只要我加入日本赤十字社,佩戴他们的会徽,我方红十字会徽仍可佩带,持有他们颁发的执照,无论是士兵还是军政司见了都会致礼,也就可以通行无阻了。 我说:“你们日本也有很多人加入我们中国的红十字会,我加入你们的赤十字社又有什么不可以?”于是我领取了会章和执照各六份,还给我的妻子和女眷一份。 没想到我们自己的一些会员却因此反感,说我这样做“形同入教”,感到不认同。我写信向总会汇报此事,总会电复表示赞成支持。 等我把辽阳的事务处理完毕,准备前往他处继续救援时,日军又不放行。我于是将多余的会章和执照分发给其他会员,这才畅通无阻。但为时已晚,已经耽误了好几个月。
我们设在辽阳的分会,原本是俄国人留下的医院,地方非常宽敞。门内西边有五间屋子,供工作人员办公和休息。后面四进厢房,用来收容受伤士兵和平民,总共有八九百人。 当时瘟疫盛行,很多人早上还好好的,晚上就死了。几位外国医生都不敢来分会,还劝我们赶紧离开。 没想到我们十几个人,上上下下,在那里住了好几个月,却平安无事。
一次大雨之后,院内积水达一尺深。我指挥开沟排水,结果发现地下埋着许多头骨——原来俄军战败时焚烧尸体,只把头颅埋在地里,打算将来带回俄国安葬。可战事久拖,归国无望,这些头骨就永远埋在异乡土地上。想到这一点,实在令人感到悲惨无比。 于是我与地方官商量,将这些遗骨集中,移至城外高地,择地厚葬。
辽阳的本地士绅官气十足,讲排场、重身份。我们红十字会的分会设在城东偏僻之处,离州署有三里多远。我为了节省经费,每天步行往返。有些人见了就嘲笑我,说:“你很快就要补上正式官职,身为大老爷还步行,不太体面吧?” 我回答:“现在这里物价奇高,鸡蛋一个就要两角,表芯纸每张八文,连稻草每斤都卖到百文以上,甚至运稻草的火车运费和运绸缎一样贵,真是闻所未闻。如果我每天乘车,一个月下来至少得花一百两银子。这都是公费,我若省下这些钱,可以多救几条命。你们不但不感激,反倒讥笑我,良心何在?”
日军不像俄军那样搭帐篷住宿,到处挤占民房(而俄军在撤退时还把老百姓的房子烧掉,免得日军使用,害得百姓无家可归、露宿风雨、生不如死)。 日军更是强行将老人孩子赶出屋子,把成年男子留下做苦工,对妇女肆意侵辱,无恶不作。老百姓去向司令部控告,也没人理会。
俄军在驻扎时,吃的用的都是就地采购,多少还能给百姓带点收入。而日军却把所需物资都从本国运来,用的军费高达数千万银元,全都是以“军用手票”支付,从一角到百元不等,强迫百姓收下流通(整个辽东一千多里地,没有一角现洋)。谁敢拒绝就被吊打,甚至打死,惨无人道。 关外百姓一向淳朴,很多人明知战区危险,却也无法逃避或不敢逃走。在战火之下被轮番蹂躏、哭诉无门,让人痛心不已!
我最多只到过战场前线三四里之地,不是怕死,而是因为家中还有老母在堂,不便轻易涉险(当时毛实君方伯也嘱托我:“你有老母在家,不宜亲身冒险。”)。 但我也见过一些外籍红十字会员坐在车上观战,有的还被炮火击伤。
据说日军打仗时奋不顾身,哪怕前面明知会死,也争先恐后往上冲。因为日本对阵亡军人会给予抚恤,连子孙后代都可享世袭荣禄,社会也会尊敬他们;而若逃跑,就是千夫所指,终身潦倒、难以立足。所以人人争死,战无不胜。 例如俄军在首山埠曾驻扎五万兵力,修有炮台,并设置了铁丝网防线,长两三里、宽两丈多,立着大木桩,拉着粗铁丝,上下布满一尺多长的铁刺,还沿网架设火炮,看起来几乎无法突破。 日军仅两万人,其中百余敢死队员爬上铁丝网被刺死,其余士兵就踩着他们的尸体冲过去。俄军也毫无办法。俄国炮台只能横向发射,不能向下打。日军就像蛇一样贴地前进,前人倒下,后人继续冲,等他们到了炮台下,俄军的炮已无法攻击,于是炮台被攻陷。 双方激战三天三夜,枪声不断,甚至短兵相接。据说这一战共死亡七万余人,俄军只剩一千多人,日军也仅剩数百,却仍无退意。最终俄军败退至辽阳(首山埠距辽阳仅二十里)。
俄军败退后,在辽阳城内外埋了许多地雷炸药。有一次因大雨引发电流,引爆了炸药,半夜轰鸣如雷。所幸那时路上无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我与军政司商量对策,雇工人找来几十根粗木,两端套上铁环,用长绳拉动,像滚木碌碡那样拖着走,这样才引爆了不少地雷。 但就在州署花厅西偏的一棵大树下,还留有几枚炸弹,至今(写作时间)仍无人敢动。
当时关外土匪横行,以冯麟阁、杜立山、金万福等人为首,手下往往带着几千到上万人,在各地流窜骚扰,百姓深受其害,生活无以为继。 这些土匪头目手下分支很多,其中有个叫吴双树的,年纪很轻,长相也颇为俊朗,却专门从事掳人勒索,案子积重难数。 那时,沈叔瞻(名金鉴,浙江湖州人)暂署辽阳知府之职,设法将吴双树捉拿归案。在审问过程中,吴对各项罪行都坦然承认、毫不隐瞒。 后来沈又追问他一桩特别严重的案子:腾螯埠抢劫案(注:腾螯埠距离城里几里远,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次劫案)。吴却笑着说: “父母官(他自称是罪人,称沈为父母官)太糊涂了!我认下的案件就已经够砍好几个头了,还要问腾螯埠干嘛?如果厨房里刚好有酒菜,就拿来给我吃了。” 说完,又自嘲地补了一句: 双树我不过才二十出头,再过几年,不知要浪费多少钱、害死多少人。不如现在就把我处决了,也就干净了。” 说完,就径直走出衙门口,准备接受处决。他那种视死如归、不畏生死的态度中,颇有几分豪气。 只可惜他从小缺乏教育,走上歧路;若能得到正当的引导和修养,或许能成为国家有用之才。这实在是令人感叹和惋惜的事。
从辽阳回营口走水路,最快也要四五天,如果能搭乘日本军用火车,一天就能到。但当时军务非常紧张,火车专门运送军队和粮草,像我们这样的人若想搭车,必须由本州政府发出正式照会。 我原计划在七月十六日出发,便在十四日那天去州署,请求办理文件。十五日那天,我又去见沈叔翁(沈金鉴),他说火车站的站长小山今晚会来,可以安排见面谈谈。 那天酉时(傍晚),小山果然和一位名叫佐佐木盛一的朋友一起来了。佐佐木原是盖平军政司的翻译,能讲多种语言,以前和我交情很深。老友重逢,我们握手畅谈,倍感亲切。 席间说起火车的事,小山说:“我今天刚刚卸任,已经向新站长交接,也打了招呼,安排你们搭车没有问题,请刘先生放心。” 十六日早上,我和几位朋友到火车站,小山已经在站前等候。他说:“我昨晚回来时,新站长已经休息了,原本打算早上再谈,谁知他清晨就进城了,不过很快就会回来,不会耽误你们上车。”说完便急匆匆离去。 我一个人在车站外来回踱步等候。这时,佐佐木看到我神色焦急,便请我上楼,摆酒招待我。他见我神情疲惫、手里还拿着申请表,说:“你放心,等时候到了我一定亲自送你上车。” 不久后我们一起下楼,小山也赶回来了。他陪我一起走到火车站月台上的高地,从这里可以远远望见州城,约有四里多远。沿路都看不到一辆火车。于是他陪我一起到车务处,对里面的人说:“这位先生是来办理红十字会事务的,现在要回营口,请尽快给他开票。等站长回来我们再详谈。” 我终于顺利上了火车。这时还有人私下批评我说:“你怎么临时才来办车票,太仓促了。” 我忍不住回应道:“你们知道其他分会的人手众多,还有日英翻译陪同,有时也照样被日军为难;而我这里,带的人不过寥寥数人,书记、翻译全由我一人兼任。一路上遇到兵丁、土匪,全靠我亲自周旋应付,所受委屈辛苦,不足为外人道。” “就像今天这件事——你们在接待室里多么舒服,而我一个年老之人,却要在站台边奔波徘徊,不知费了多少周折才得以上车。我们一起共事已有一年多,连你们都不能体谅我,那还谈什么别人的理解呢?”
当王令理堂和陈牧松泉被日军逮捕时,增子固将军曾发电报,请袁宫保(袁世凯)派人处理这件事。恰好通永道晏诚卿观察(清代对“道员”的尊称)来到天津,袁宫保便与他商议,挑选一位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人选来办差。他听说我当时正在盖平,就决定由我就近担任处理。于是紧急发电邀我到天津。 我当时并不清楚是何事,匆匆赶到天津。一见观察,他就说:“让你代理海城县官职,你觉得怎么样?”我说:“能代理这样的大缺(重要职位),非常感激,但有三件事还需仔细考虑。”。 他问是哪三件事?我回答说:
**第一件事:**日俄两国为争东北之地,花了几百兆银子,战死几十万人,是为了中国的领土打仗的吗?这说得过去吗?从长远看,东三省恐怕最终也不会是我们中国的了。
**第二件事:**我是奉旨特选的“班补人员”,只要到省里报到,就可以补上一个缺。如果我去代理海城县,将军(指增子固)一定会把我长期留在奉天地方任职,这样我正式的补缺就遥遥无期了。
**第三件事:**海城县虽然是个大缺、地方富庶,如果我想借这个位置捞钱,每年能拿上几万两银子;可我有良心,绝不肯做那种事。但如果不捞钱,反而每年还得倒贴一两万两,我自己根本负担不起。
我再三考虑之后,觉得自己还是不适合,就只好辜负了袁宫保的好意。观察听完,也觉得我说得有道理。
营口分会临时借用了几间房子作为落脚的地方。当时局势非常紧张,风声鹤唳,谣言四起,朋友们整日低声议论、夜不能寐,人人神情憔悴、可怜兮兮。 我安慰大家说:“我们红十字会是来从事人道救援工作的,两国交战不会故意伤害我们。现在营口前面是大海,左边是辽河,这里是个四面受阻的绝地,了解军事的人都不会来这里争斗。大家应该放宽心,好好办正事。”然而朋友们当中还是有人半信半疑。大概是因为义务感终究比不上对危险的担忧——这也是人之常情。
当年俄国人打着“还辽”的旗号,取得了旅顺的租借权,并修建铁路贯通旅顺到哈尔滨,与西伯利亚铁路相接。沿线各站修建得宽敞坚固,明显不是短期驻用,而是有“久借不还”的打算。 而日本人早就把辽东看作是自己的囊中之物,现在被俄国抢走,自然怒火中烧,两国矛盾也因此日益激化,最终爆发战争。
日本人很狡猾,先从貔子窝(今辽宁普兰店东皮口镇)登陆,占据了海城、盖平等地,并从中间切断了俄国修建的铁路,甚至在各个车站架设炮台,阻止俄军通行。 俄军总司令此时还在旅顺,进退不得。他们竟然想出一计:打着我们红十字会的旗号开火车、扬红十字旗,从日军防线通过。等到日本人察觉时,列车已经开远了,追也追不上。这一招真是够奸诈的! 后来日本人就此事向中国提出交涉,但最后也没有什么结果。
山东人刘寿山,是个性格豪爽、有侠义风范的人。他在盖平(今辽宁盖州)开设“海号”商行,与俄国商人有生意往来,买卖做得很不错。 1900年庚子事变(义和团运动)期间,义和团进入盖平,怀疑刘寿山勾结俄国人,便将他关进黑牢,准备处死。恰巧俄军进入盖平,当地俄商察觉此事后,向俄军司令请求释放刘寿山,并派了四名俄兵保护他。
俄军进城后,军纪败坏,肆意抢掠三天,无所不为。刘寿山不顾个人安危,四处奔走救人,成功保护了不少无辜百姓。他还和俄兵协商,在夜间将几百名年轻妇女从城墙上吊出逃生;又请求俄军司令开城放出数千名老弱百姓。这一系列行动救了无数人性命,功德之大,世人无不称颂。 后来日军占领盖平,又把刘寿山抓了去。但一听到民间舆论纷纷称赞他的义行,便立即将他释放,并任命他为区长。我后来抵达盖平,所托各项事务由他办理,安排得井井有条。
当时日军实施海上封锁,不准船只通行。我们红十字会筹集的粮食原打算用火车从营口运来,走旱路约180多里,运输费用非常高。刘寿山建议我改为海运,并亲自与日军交涉,成功租用了几只船,将粮食运到望山(注:望山位于盖平和复县之间,晴天可望见泰山,因此得名——不过我在望山庙里住了几天,却始终没看到泰山)。 用海路运粮,不但让难民方便得多,还节省了逾一万串铜钱的运费。刘寿山不仅胆识过人,而且多次为本会立下大功,实在令人敬佩!
在关外(东北),一个官员的地位比内地还要显赫。盖平县有位中举的“孝廉”(举人),人虽身穿官服,却凶残如虎。 盖平县出产蚕丝,每年价值约三百万元,家家户户养蚕,而养蚕所需的主要饲料就是“椿树”。因此,谁家若有万株椿树,就如同拥有侯爵的家产一般显贵。 这位孝廉的邻居有一千多株椿树,被他强行霸占为己有。邻人痛苦哀求,跪地求情,请求把其中五百株“送”给孝廉作为寿礼。孝廉却说:“这些树本来就是我的,你何必‘送’?”邻人又增至八百株求饶,孝廉仍然不肯让步。 这位邻人走投无路、心如死灰,最后愤而将孝廉刺死,自首承担罪责。他的行为虽有过激之处,但其遭遇也令人同情!
盖平县靠近海边,土地贫瘠,气候寒冷,不适合种桑树(用于传统养蚕)。当地人改用椿树叶来养蚕:蚕长到半寸左右,就被放到椿树上任其自然结茧。虽然这种蚕丝颜色偏黑、价格便宜,但在山东、直隶一带卖得很畅销,俄国商人也有收购。 能将贫瘠之地变成有产值的良田,这是实业发展中很值得提倡的方向。 我后来调任广昌县(位于居庸关以内),那里气候与盖平相近,到处是山地,同样不宜种桑。我当时正计划请刘寿山帮我购买几万株椿树,用火车运到涞水,再往山区运送,同时雇人培训百姓种植和养蚕技术,希望借此在当地推广实业、改善民生。 不料后来在新乐任职期间,因长辈去世,我遵守守丧礼节回乡(称“奉讳南旋”),没能把这件事做成。至今想起来,我都为未能完成此志深感遗憾与愧疚。
当时的东三省巡抚周玉帅(即周馥),得知我们红十字会的护照无法通过辽河,感到非常遗憾。他致电总会,说可通过在北京的德国男爵司肯多福与日方交涉,想办法疏通。 等这位德国人来了总会,我们一起商议具体实施办法,敲定了薪资、伙食、翻译等费用,还筹措了战地开销的银两,并派许文卿与两位翻译陪同其出发。 在北京协商了一个多月后,日方终于同意让他通行至营口。谁知这位德国人却突然开始摆起架子,自命“奇货可居”,竟然电报总会,要求将关外分会所有成员都归他节制、听他指挥。 总会见我此时早已深入到营口以北数百里之地,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并将他辞退。 但为此人筹措的薪水与差旅费,早就花掉了不少,最后却一无所成,实在令人失望。
1905年正月初七,我从盖平出发前往海城,途中经过青石关。这是一处两山对峙的险要关口,中间只有一条窄道供火车通行。 正好遇到几千名日军也在这段路上行军,我们的人夹杂在他们当中,来往拥挤、非常不便。我便吩咐车夫绕道走摩天岭,虽然要多走二十里路,但安全一些。 (查资料得知,东北有三个摩天岭:一在凤凰城,一在辽阳,一在盖平与海城之间。这一处土名叫“巴岭”,说的正是我们绕过的这段。) 那天夜色昏暗,我内心也很警惕。忽然看到一团高约二尺的黑影,头戴纱帽,从车旁掠过,人和牲口都吓了一跳。到了大石桥,已是晚上十点多,客栈都住满了,我们差点找不到落脚的地方。我问路人刚才看到的那东西是什么,大家都说是“山神”。是真是假,我也弄不清楚。
到了二月下旬,海城和盖平两地的赈济粮食发放工作已经完成。我打算从营口前往辽阳。 但辽河一带有日军驻防,检查极其严格。没有日本都督签发的护照,根本无法通行。 我早上八点钟就到了日军都督府,翻译牧野说,都督要到九点半才上班,叫我到时再来。他随后离开了。 我等了一会儿,直接见到了都督,但语言不通,只能靠写字沟通。我写道,我是去辽阳赈灾的,请给我签发一张大船护照和一张个人护照,以便顺利通行(因为沿途水路设有关卡,没有船只护照船就会被扣,没有个人护照人也无法通过)。 都督便命令一位事务员写好两份护照,加盖印章交给我。我向他道谢,正准备离开,牧野刚好回来。 牧野一见我拿着护照,就说:“船的事不行。”我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们日军有八千人要去辽阳,船都不够用,怎么能给你用?” 我把已经签发好的护照拿给他看,他看了一眼,脸红不语,转身离开。这事让我再次感受到日本人的虚伪和刁钻,真是可见一斑。
1905年三月,我抵达辽阳之后,随即前往首山埠等地查看灾情。(注:首山即首阳山,山势不高,山上有一座供奉伯夷、叔齐的庙宇,山石崖壁上还有一块大手印。) 现场的情形惨不忍睹:尸骨遍野,房屋全毁,几乎无一完好。在东乡稍微还能看到几间房屋,地下还挖有一丈多深的地道,是当地人为了躲避炮火而修建的避难所。
当时有一位英国医生白大夫,是由本会另一位英国会员魏伯诗德邀请来的。白大夫到辽阳已经好几个月了,却始终没有亲自下乡考察,只听一些教会信徒的说法,就轻率地断言辽阳“并无灾情”。 如果照他这样说,那我们红十字会完全可以不设分会、不赈灾了。我随即向总会及其他相关地区电报,详细说明了辽阳的实际灾情。 白大夫得知此事后,到分会大吵大闹。我冷静地对他说:“我是红十字会会员,电报是我职责内的事情,我有权独立发电报。只需据实报告灾情轻重,为何非得先征求你的意见呢?”白大夫听后无话可说。 不久,魏伯诗德前来问我:“白大夫说这里没有灾情,您又说灾情严重,到底哪位说得对?” 我说:“您来了正好,不妨亲自下乡查看一趟,就能分辨真假。” 后来魏伯诗德走访乡间回来,紧紧握着我的手说:“您是个好人!”我笑着回答:“白大夫也是个好人,只可惜他没亲眼看到灾情罢了。” 魏伯诗德返回营口之后,立刻致电总会和袁宫保(袁世凯),称赞我办事踏实可靠。
我到了辽阳十多天,日军对我并不怎么热情接待,大概是因为我身份上属于中国官员。他们一听我是“官”,就有戒心,使我深感委屈,不禁长叹。 想到以前在天津认识的一位老朋友郑永昌(日本人号吉甫),他是郑成功的后代,曾担任日本驻天津领事——(戊戌政变时,正是他放走了康有为)。现在他在营口开设了一家“成功洋行”,专门为日军供应物资。 我便将辽阳的情况写信告诉他。他马上致信日军司令,为我担保,说:“此人虽然是官员,但赈灾已有数十年,从未私取一文。”日军司令这才改变态度,对我礼貌有加——我去时设酒招待,我走时不论风雨都亲自送出大门。 但他们还是不允许我前往前线战区。翻译对我说:“炮火无情,您何必亲身涉险?”我回答:“我们红十字会做的是救人之事,不亲到战地,怎能救人?” 经过几天交涉,对方才答应:只要我加入日本赤十字社,佩戴他们的会徽,我方红十字会徽仍可佩带,持有他们颁发的执照,无论是士兵还是军政司见了都会致礼,也就可以通行无阻了。 我说:“你们日本也有很多人加入我们中国的红十字会,我加入你们的赤十字社又有什么不可以?”于是我领取了会章和执照各六份,还给我的妻子和女眷一份。 没想到我们自己的一些会员却因此反感,说我这样做“形同入教”,感到不认同。我写信向总会汇报此事,总会电复表示赞成支持。 等我把辽阳的事务处理完毕,准备前往他处继续救援时,日军又不放行。我于是将多余的会章和执照分发给其他会员,这才畅通无阻。但为时已晚,已经耽误了好几个月。
我们设在辽阳的分会,原本是俄国人留下的医院,地方非常宽敞。门内西边有五间屋子,供工作人员办公和休息。后面四进厢房,用来收容受伤士兵和平民,总共有八九百人。 当时瘟疫盛行,很多人早上还好好的,晚上就死了。几位外国医生都不敢来分会,还劝我们赶紧离开。 没想到我们十几个人,上上下下,在那里住了好几个月,却平安无事。
一次大雨之后,院内积水达一尺深。我指挥开沟排水,结果发现地下埋着许多头骨——原来俄军战败时焚烧尸体,只把头颅埋在地里,打算将来带回俄国安葬。可战事久拖,归国无望,这些头骨就永远埋在异乡土地上。想到这一点,实在令人感到悲惨无比。 于是我与地方官商量,将这些遗骨集中,移至城外高地,择地厚葬。
辽阳的本地士绅官气十足,讲排场、重身份。我们红十字会的分会设在城东偏僻之处,离州署有三里多远。我为了节省经费,每天步行往返。有些人见了就嘲笑我,说:“你很快就要补上正式官职,身为大老爷还步行,不太体面吧?” 我回答:“现在这里物价奇高,鸡蛋一个就要两角,表芯纸每张八文,连稻草每斤都卖到百文以上,甚至运稻草的火车运费和运绸缎一样贵,真是闻所未闻。如果我每天乘车,一个月下来至少得花一百两银子。这都是公费,我若省下这些钱,可以多救几条命。你们不但不感激,反倒讥笑我,良心何在?”
日军不像俄军那样搭帐篷住宿,到处挤占民房(而俄军在撤退时还把老百姓的房子烧掉,免得日军使用,害得百姓无家可归、露宿风雨、生不如死)。 日军更是强行将老人孩子赶出屋子,把成年男子留下做苦工,对妇女肆意侵辱,无恶不作。老百姓去向司令部控告,也没人理会。
俄军在驻扎时,吃的用的都是就地采购,多少还能给百姓带点收入。而日军却把所需物资都从本国运来,用的军费高达数千万银元,全都是以“军用手票”支付,从一角到百元不等,强迫百姓收下流通(整个辽东一千多里地,没有一角现洋)。谁敢拒绝就被吊打,甚至打死,惨无人道。 关外百姓一向淳朴,很多人明知战区危险,却也无法逃避或不敢逃走。在战火之下被轮番蹂躏、哭诉无门,让人痛心不已!
我最多只到过战场前线三四里之地,不是怕死,而是因为家中还有老母在堂,不便轻易涉险(当时毛实君方伯也嘱托我:“你有老母在家,不宜亲身冒险。”)。 但我也见过一些外籍红十字会员坐在车上观战,有的还被炮火击伤。
据说日军打仗时奋不顾身,哪怕前面明知会死,也争先恐后往上冲。因为日本对阵亡军人会给予抚恤,连子孙后代都可享世袭荣禄,社会也会尊敬他们;而若逃跑,就是千夫所指,终身潦倒、难以立足。所以人人争死,战无不胜。 例如俄军在首山埠曾驻扎五万兵力,修有炮台,并设置了铁丝网防线,长两三里、宽两丈多,立着大木桩,拉着粗铁丝,上下布满一尺多长的铁刺,还沿网架设火炮,看起来几乎无法突破。 日军仅两万人,其中百余敢死队员爬上铁丝网被刺死,其余士兵就踩着他们的尸体冲过去。俄军也毫无办法。俄国炮台只能横向发射,不能向下打。日军就像蛇一样贴地前进,前人倒下,后人继续冲,等他们到了炮台下,俄军的炮已无法攻击,于是炮台被攻陷。 双方激战三天三夜,枪声不断,甚至短兵相接。据说这一战共死亡七万余人,俄军只剩一千多人,日军也仅剩数百,却仍无退意。最终俄军败退至辽阳(首山埠距辽阳仅二十里)。
俄军败退后,在辽阳城内外埋了许多地雷炸药。有一次因大雨引发电流,引爆了炸药,半夜轰鸣如雷。所幸那时路上无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我与军政司商量对策,雇工人找来几十根粗木,两端套上铁环,用长绳拉动,像滚木碌碡那样拖着走,这样才引爆了不少地雷。 但就在州署花厅西偏的一棵大树下,还留有几枚炸弹,至今(写作时间)仍无人敢动。
当时关外土匪横行,以冯麟阁、杜立山、金万福等人为首,手下往往带着几千到上万人,在各地流窜骚扰,百姓深受其害,生活无以为继。 这些土匪头目手下分支很多,其中有个叫吴双树的,年纪很轻,长相也颇为俊朗,却专门从事掳人勒索,案子积重难数。 那时,沈叔瞻(名金鉴,浙江湖州人)暂署辽阳知府之职,设法将吴双树捉拿归案。在审问过程中,吴对各项罪行都坦然承认、毫不隐瞒。 后来沈又追问他一桩特别严重的案子:腾螯埠抢劫案(注:腾螯埠距离城里几里远,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次劫案)。吴却笑着说: “父母官(他自称是罪人,称沈为父母官)太糊涂了!我认下的案件就已经够砍好几个头了,还要问腾螯埠干嘛?如果厨房里刚好有酒菜,就拿来给我吃了。” 说完,又自嘲地补了一句: 双树我不过才二十出头,再过几年,不知要浪费多少钱、害死多少人。不如现在就把我处决了,也就干净了。” 说完,就径直走出衙门口,准备接受处决。他那种视死如归、不畏生死的态度中,颇有几分豪气。 只可惜他从小缺乏教育,走上歧路;若能得到正当的引导和修养,或许能成为国家有用之才。这实在是令人感叹和惋惜的事。
从辽阳回营口走水路,最快也要四五天,如果能搭乘日本军用火车,一天就能到。但当时军务非常紧张,火车专门运送军队和粮草,像我们这样的人若想搭车,必须由本州政府发出正式照会。 我原计划在七月十六日出发,便在十四日那天去州署,请求办理文件。十五日那天,我又去见沈叔翁(沈金鉴),他说火车站的站长小山今晚会来,可以安排见面谈谈。 那天酉时(傍晚),小山果然和一位名叫佐佐木盛一的朋友一起来了。佐佐木原是盖平军政司的翻译,能讲多种语言,以前和我交情很深。老友重逢,我们握手畅谈,倍感亲切。 席间说起火车的事,小山说:“我今天刚刚卸任,已经向新站长交接,也打了招呼,安排你们搭车没有问题,请刘先生放心。” 十六日早上,我和几位朋友到火车站,小山已经在站前等候。他说:“我昨晚回来时,新站长已经休息了,原本打算早上再谈,谁知他清晨就进城了,不过很快就会回来,不会耽误你们上车。”说完便急匆匆离去。 我一个人在车站外来回踱步等候。这时,佐佐木看到我神色焦急,便请我上楼,摆酒招待我。他见我神情疲惫、手里还拿着申请表,说:“你放心,等时候到了我一定亲自送你上车。” 不久后我们一起下楼,小山也赶回来了。他陪我一起走到火车站月台上的高地,从这里可以远远望见州城,约有四里多远。沿路都看不到一辆火车。于是他陪我一起到车务处,对里面的人说:“这位先生是来办理红十字会事务的,现在要回营口,请尽快给他开票。等站长回来我们再详谈。” 我终于顺利上了火车。这时还有人私下批评我说:“你怎么临时才来办车票,太仓促了。” 我忍不住回应道:“你们知道其他分会的人手众多,还有日英翻译陪同,有时也照样被日军为难;而我这里,带的人不过寥寥数人,书记、翻译全由我一人兼任。一路上遇到兵丁、土匪,全靠我亲自周旋应付,所受委屈辛苦,不足为外人道。” “就像今天这件事——你们在接待室里多么舒服,而我一个年老之人,却要在站台边奔波徘徊,不知费了多少周折才得以上车。我们一起共事已有一年多,连你们都不能体谅我,那还谈什么别人的理解呢?”
注一;三湖指高淳的石臼湖、固城湖、丹阳湖。在附近聚居的刘家人,自称“三湖刘氏”。
注二:此处日军指挥官名字可能有误
注三:此处椿字应为柞字。柞树、柞蚕、柞丝。

1905年三月,我抵达辽阳之后,随即前往首山埠等地查看灾情。(注:首山即首阳山,山势不高,山上有一座供奉伯夷、叔齐的庙宇,山石崖壁上还有一块大手印。) 现场的情形惨不忍睹:尸骨遍野,房屋全毁,几乎无一完好。在东乡稍微还能看到几间房屋,地下还挖有一丈多深的地道,是当地人为了躲避炮火而修建的避难所。
当时有一位英国医生白大夫,是由本会另一位英国会员魏伯诗德邀请来的。白大夫到辽阳已经好几个月了,却始终没有亲自下乡考察,只听一些教会信徒的说法,就轻率地断言辽阳“并无灾情”。 如果照他这样说,那我们红十字会完全可以不设分会、不赈灾了。我随即向总会及其他相关地区电报,详细说明了辽阳的实际灾情。 白大夫得知此事后,到分会大吵大闹。我冷静地对他说:“我是红十字会会员,电报是我职责内的事情,我有权独立发电报。只需据实报告灾情轻重,为何非得先征求你的意见呢?”白大夫听后无话可说。 不久,魏伯诗德前来问我:“白大夫说这里没有灾情,您又说灾情严重,到底哪位说得对?” 我说:“您来了正好,不妨亲自下乡查看一趟,就能分辨真假。” 后来魏伯诗德走访乡间回来,紧紧握着我的手说:“您是个好人!”我笑着回答:“白大夫也是个好人,只可惜他没亲眼看到灾情罢了。” 魏伯诗德返回营口之后,立刻致电总会和袁宫保(袁世凯),称赞我办事踏实可靠。
我到了辽阳十多天,日军对我并不怎么热情接待,大概是因为我身份上属于中国官员。他们一听我是“官”,就有戒心,使我深感委屈,不禁长叹。 想到以前在天津认识的一位老朋友郑永昌(日本人号吉甫),他是郑成功的后代,曾担任日本驻天津领事——(戊戌政变时,正是他放走了康有为)。现在他在营口开设了一家“成功洋行”,专门为日军供应物资。 我便将辽阳的情况写信告诉他。他马上致信日军司令,为我担保,说:“此人虽然是官员,但赈灾已有数十年,从未私取一文。”日军司令这才改变态度,对我礼貌有加——我去时设酒招待,我走时不论风雨都亲自送出大门。 但他们还是不允许我前往前线战区。翻译对我说:“炮火无情,您何必亲身涉险?”我回答:“我们红十字会做的是救人之事,不亲到战地,怎能救人?” 经过几天交涉,对方才答应:只要我加入日本赤十字社,佩戴他们的会徽,我方红十字会徽仍可佩带,持有他们颁发的执照,无论是士兵还是军政司见了都会致礼,也就可以通行无阻了。 我说:“你们日本也有很多人加入我们中国的红十字会,我加入你们的赤十字社又有什么不可以?”于是我领取了会章和执照各六份,还给我的妻子和女眷一份。 没想到我们自己的一些会员却因此反感,说我这样做“形同入教”,感到不认同。我写信向总会汇报此事,总会电复表示赞成支持。 等我把辽阳的事务处理完毕,准备前往他处继续救援时,日军又不放行。我于是将多余的会章和执照分发给其他会员,这才畅通无阻。但为时已晚,已经耽误了好几个月。
我们设在辽阳的分会,原本是俄国人留下的医院,地方非常宽敞。门内西边有五间屋子,供工作人员办公和休息。后面四进厢房,用来收容受伤士兵和平民,总共有八九百人。 当时瘟疫盛行,很多人早上还好好的,晚上就死了。几位外国医生都不敢来分会,还劝我们赶紧离开。 没想到我们十几个人,上上下下,在那里住了好几个月,却平安无事。
一次大雨之后,院内积水达一尺深。我指挥开沟排水,结果发现地下埋着许多头骨——原来俄军战败时焚烧尸体,只把头颅埋在地里,打算将来带回俄国安葬。可战事久拖,归国无望,这些头骨就永远埋在异乡土地上。想到这一点,实在令人感到悲惨无比。 于是我与地方官商量,将这些遗骨集中,移至城外高地,择地厚葬。
辽阳的本地士绅官气十足,讲排场、重身份。我们红十字会的分会设在城东偏僻之处,离州署有三里多远。我为了节省经费,每天步行往返。有些人见了就嘲笑我,说:“你很快就要补上正式官职,身为大老爷还步行,不太体面吧?” 我回答:“现在这里物价奇高,鸡蛋一个就要两角,表芯纸每张八文,连稻草每斤都卖到百文以上,甚至运稻草的火车运费和运绸缎一样贵,真是闻所未闻。如果我每天乘车,一个月下来至少得花一百两银子。这都是公费,我若省下这些钱,可以多救几条命。你们不但不感激,反倒讥笑我,良心何在?”
日军不像俄军那样搭帐篷住宿,到处挤占民房(而俄军在撤退时还把老百姓的房子烧掉,免得日军使用,害得百姓无家可归、露宿风雨、生不如死)。 日军更是强行将老人孩子赶出屋子,把成年男子留下做苦工,对妇女肆意侵辱,无恶不作。老百姓去向司令部控告,也没人理会。
俄军在驻扎时,吃的用的都是就地采购,多少还能给百姓带点收入。而日军却把所需物资都从本国运来,用的军费高达数千万银元,全都是以“军用手票”支付,从一角到百元不等,强迫百姓收下流通(整个辽东一千多里地,没有一角现洋)。谁敢拒绝就被吊打,甚至打死,惨无人道。 关外百姓一向淳朴,很多人明知战区危险,却也无法逃避或不敢逃走。在战火之下被轮番蹂躏、哭诉无门,让人痛心不已!
我最多只到过战场前线三四里之地,不是怕死,而是因为家中还有老母在堂,不便轻易涉险(当时毛实君方伯也嘱托我:“你有老母在家,不宜亲身冒险。”)。 但我也见过一些外籍红十字会员坐在车上观战,有的还被炮火击伤。
据说日军打仗时奋不顾身,哪怕前面明知会死,也争先恐后往上冲。因为日本对阵亡军人会给予抚恤,连子孙后代都可享世袭荣禄,社会也会尊敬他们;而若逃跑,就是千夫所指,终身潦倒、难以立足。所以人人争死,战无不胜。 例如俄军在首山埠曾驻扎五万兵力,修有炮台,并设置了铁丝网防线,长两三里、宽两丈多,立着大木桩,拉着粗铁丝,上下布满一尺多长的铁刺,还沿网架设火炮,看起来几乎无法突破。 日军仅两万人,其中百余敢死队员爬上铁丝网被刺死,其余士兵就踩着他们的尸体冲过去。俄军也毫无办法。俄国炮台只能横向发射,不能向下打。日军就像蛇一样贴地前进,前人倒下,后人继续冲,等他们到了炮台下,俄军的炮已无法攻击,于是炮台被攻陷。 双方激战三天三夜,枪声不断,甚至短兵相接。据说这一战共死亡七万余人,俄军只剩一千多人,日军也仅剩数百,却仍无退意。最终俄军败退至辽阳(首山埠距辽阳仅二十里)。
俄军败退后,在辽阳城内外埋了许多地雷炸药。有一次因大雨引发电流,引爆了炸药,半夜轰鸣如雷。所幸那时路上无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我与军政司商量对策,雇工人找来几十根粗木,两端套上铁环,用长绳拉动,像滚木碌碡那样拖着走,这样才引爆了不少地雷。 但就在州署花厅西偏的一棵大树下,还留有几枚炸弹,至今(写作时间)仍无人敢动。
当时关外土匪横行,以冯麟阁、杜立山、金万福等人为首,手下往往带着几千到上万人,在各地流窜骚扰,百姓深受其害,生活无以为继。 这些土匪头目手下分支很多,其中有个叫吴双树的,年纪很轻,长相也颇为俊朗,却专门从事掳人勒索,案子积重难数。 那时,沈叔瞻(名金鉴,浙江湖州人)暂署辽阳知府之职,设法将吴双树捉拿归案。在审问过程中,吴对各项罪行都坦然承认、毫不隐瞒。 后来沈又追问他一桩特别严重的案子:腾螯埠抢劫案(注:腾螯埠距离城里几里远,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次劫案)。吴却笑着说: “父母官(他自称是罪人,称沈为父母官)太糊涂了!我认下的案件就已经够砍好几个头了,还要问腾螯埠干嘛?如果厨房里刚好有酒菜,就拿来给我吃了。” 说完,又自嘲地补了一句: 双树我不过才二十出头,再过几年,不知要浪费多少钱、害死多少人。不如现在就把我处决了,也就干净了。” 说完,就径直走出衙门口,准备接受处决。他那种视死如归、不畏生死的态度中,颇有几分豪气。 只可惜他从小缺乏教育,走上歧路;若能得到正当的引导和修养,或许能成为国家有用之才。这实在是令人感叹和惋惜的事。
从辽阳回营口走水路,最快也要四五天,如果能搭乘日本军用火车,一天就能到。但当时军务非常紧张,火车专门运送军队和粮草,像我们这样的人若想搭车,必须由本州政府发出正式照会。 我原计划在七月十六日出发,便在十四日那天去州署,请求办理文件。十五日那天,我又去见沈叔翁(沈金鉴),他说火车站的站长小山今晚会来,可以安排见面谈谈。 那天酉时(傍晚),小山果然和一位名叫佐佐木盛一的朋友一起来了。佐佐木原是盖平军政司的翻译,能讲多种语言,以前和我交情很深。老友重逢,我们握手畅谈,倍感亲切。 席间说起火车的事,小山说:“我今天刚刚卸任,已经向新站长交接,也打了招呼,安排你们搭车没有问题,请刘先生放心。” 十六日早上,我和几位朋友到火车站,小山已经在站前等候。他说:“我昨晚回来时,新站长已经休息了,原本打算早上再谈,谁知他清晨就进城了,不过很快就会回来,不会耽误你们上车。”说完便急匆匆离去。 我一个人在车站外来回踱步等候。这时,佐佐木看到我神色焦急,便请我上楼,摆酒招待我。他见我神情疲惫、手里还拿着申请表,说:“你放心,等时候到了我一定亲自送你上车。” 不久后我们一起下楼,小山也赶回来了。他陪我一起走到火车站月台上的高地,从这里可以远远望见州城,约有四里多远。沿路都看不到一辆火车。于是他陪我一起到车务处,对里面的人说:“这位先生是来办理红十字会事务的,现在要回营口,请尽快给他开票。等站长回来我们再详谈。” 我终于顺利上了火车。这时还有人私下批评我说:“你怎么临时才来办车票,太仓促了。” 我忍不住回应道:“你们知道其他分会的人手众多,还有日英翻译陪同,有时也照样被日军为难;而我这里,带的人不过寥寥数人,书记、翻译全由我一人兼任。一路上遇到兵丁、土匪,全靠我亲自周旋应付,所受委屈辛苦,不足为外人道。” “就像今天这件事——你们在接待室里多么舒服,而我一个年老之人,却要在站台边奔波徘徊,不知费了多少周折才得以上车。我们一起共事已有一年多,连你们都不能体谅我,那还谈什么别人的理解呢?”
注一;三湖指高淳的石臼湖、固城湖、丹阳湖。在附近聚居的刘家人,自称“三湖刘氏”。
注二:此处日军指挥官名字可能有误
注三:此处椿字应为柞字。柞树、柞蚕、柞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