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伯甲骨文——造字(象形,指事)

今天是加拿大维多利亚女王节,每年以靠近她生日的一天纪念她。对于普通人来说,除了得享一天节假日外,就是实在地明白加拿大是英联邦国家。于我依旧是青灯古卷,只管做事,莫问前程。读古字谙古意知古人心,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修行。以敬畏虔诚之心面对几千年前的山河岁月里先贤灵魂,唯恐真心不足。恐伤知音稀之念越多,诚意越少。惟天聪明。

象形   

雨日月山水火舟云衣车

在界定文明的标准中,青铜器和城市是物质的,政治(宗教)及文字是精神的,造字是深化精神的过程,文字更是精神进阶的工具,神话是众人的梦想,梦想是众人的神话”,文字让神话成为人类不变的永恒,让梦想走进现实,因为古人把梦想刻在每一个汉字里,汉字用最少的笔画传递最丰富的内涵,它可以同时是事实、感觉、场景、过程、意境、情绪、思考交融的结果,成语是汉字造字思维的延伸,其背后是一个个有哲理的故事。象形字是造字的基础,正如哑语用手势比划象形的内容,它是全世界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看得懂的语言,就像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和毕加索的画在哪里都倍受推崇一样,《费加罗的婚礼》中费加罗用:“我胳膊上的象形文字”以证明出身高贵,潜意识中这种古老象形文字自带光环。人的意识最底层是名词,上一层是动词,造字象形文物质的名词最早出现,然后用动作意会动词,到了形容词,形声造字就多起来,因为感觉不纯是客观的,主观因素很多,正如菜咸了淡了、时间快了慢了、颜色深了浅了,凭个人感觉。象形文解决的主要是名词,下图是甲骨文和苏美尔原始楔形象形文比较(来自网络),人类的名词意识高度一致:



    王懿荣

雨(雨)yǔ

【牛伯】“雨”的本义是雨水(李白《书情赠蔡舍人雄》:“愧无横草功,虚负雨露恩。”)。又读yu四声,动词,下雨,落下。(“雨”字是1899年清末大学士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个字,遂史称王懿荣为“甲骨文之父”。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临时命他守城,兵败破城,王懿荣回家,集家自尽!此前王国维早已经在颐和园昆明湖自尽!)。

《说文解字·雨部》水从云下也。魏励:云层中降向地面的水滴。

【解析】甲骨文造字由一横指事天,冂象云,从天而降雨滴化作小点,“雨”是下雨的象形,但并非物理世界的单纯描绘,因为用上面的一横指代天空,是创造的意念表达。尽管书画同源,但在象形文可见指代的倪端。当代甲骨文研究第一人是1899年金石学家、大学士王懿荣(右图),第一个破译了药店所售的“龙骨”上的字就是“雨”,接着又认出了日、月、山、水,当时河南安阳小屯人出售甲骨当止血药。他收集这些甲骨并很快区分龟板和牛的肩胛骨(中间两图为牛肩胛骨和龟甲骨),经过查找史料典籍确认这些带字的龟板和骨是用来占卜的甲骨,甲骨文由此得名。

雨水让万物有机会雨露均沾,靠风推动的云降落成雨遍撒大地,灌满江河湖海,到处郁郁葱葱,养育出动植物交融的一片生机。雨水是决定农耕民族命运的至宝,它使先民们可以在远离河道的地区活下去。神话是众人的梦想,龙王求雨、海王求雨,雨神专职求雨。一百多年前王学士对甲骨文的艳遇就是“雨”,中原人对雨依赖的亘古不变的情结刻在基因里,今天的雨字还是3000多年前的那个雨。

◆“雨”的英语rain来自古英语rēn,re?n(),来自原始日耳曼语*regnaz(雨),可能源于原始印欧语*Hre?-(流向)。雨水的流向很重要,因为雨水在地面汇集成河流,大河流域是多数古文明发轫之地,两河文明、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

 火 山 火焰 

火(火)huǒ

【牛伯】“火”的本义是燃烧的火焰,发出的光和热。引申为焚烧(放火)。燃烧的东西(火烛)。枪弹(军火库)。战争。紧急,急迫(十万火急)。暴躁或发怒,愤怒(“他这个人是火性子”)。兴隆(“场面非常火爆”)。红色的(火烧云)。火灾(“天天防火,夜夜防贼”)。

《说文解字·火部》(燬)毁也。南方之行,炎而上。魏励:燃烧的火焰。

【解析】造字为火焰的象形文字,造字初期,字形类似“山”(左二图),或者同一个符号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表达不同的意思(一些汉字仍有类似用法,同一个字同一种发音在不同语境中意思完全不同,中文难点之一),后用两点火星以区别,语言精准、高效表达和象形字对语言的记录是漫长探索过程。阳光给大地万物生命,火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饮食、取暖、照明,甚至是打仗,总之,火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走向。庄子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此为“薪火相传”典故,意思是烛薪的燃烧是有穷尽的,而火却因此传下去,没有穷尽,千万年前的火种让华夏文明代代相传到今天。火在人类的词典里和太阳的一样都是阳性的,4,000~5,000年的马家窑文化遗址的陶器上有万字符(右一图),解为火或者太阳。右二图显示不同的火焰,燃烧介质、温度与火焰颜色的关系:左方的燃料没有预先混合氧气而产生黄色黑烟扩散火焰;右方的燃料预先混合充足的氧气供应使火焰不会产生黑烟,这样的火焰颜色和温度有关。不同的火焰形态产生不同的汉字,如“赤”“炎”,因为不同的火对人的意义重大。

◆“火”的英语fire来自古英语f?r(火),来自fuïr,原始日耳曼语*fōr(火)的正规化形式,最终来自原始印欧语*péh?wr(篝火)。许多原始民族都有对太阳和火的崇拜,火是黑夜中的光源和热源,是地上的人造太阳,白天,人们对太阳的崇拜可见圆形的巨石阵也称太阳神庙,似太阳圆形城市建筑布局,甚至古墓群圆形排列。黑暗降临后,围着篝火奏乐唱歌跳舞、驱赶黑暗、丰富文化,很多民族都有这种传统。建筑内用火炕、火坑、火盆、火桶等供暖设备让寒冷的严冬变得明亮、温暖如春,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不再畏惧黑暗和寒冷。火对人类的意义是随时可得的热和光,并从物质走向精神,鲁迅在他的《热风》里说:“不必等候火炬,你便是唯一的光”,火炬、光代表生命、正义和勇气。

◆“火药”的英语gunpowder一词可能是源于它的气味类似于英属印度时期的火药。中国人火药的发明辗转传到了西方,“蒙古的武器是从中国学去的,后来他们把火药传到了中亚和中东,从而有让奥斯曼帝国战胜欧洲联军的武器和装备。那时欧洲称奥斯曼帝国、卧莫尔帝国和帖木儿帝国为火药帝国。后来火药制作技术被德国掌握,很快被西欧发展出后膛枪,才开启欧洲称霸世界的路程”(潘兄),火器是扩张殖民的利器,这种强大的新式武器之极就是今天的核弹,让拥有者在战争中稳操胜券。但以这种形式扩张的文明,一定会遭到反嗜。无数历史证明了、未来还将证明,人文生态是一个复杂交织的、回旋轮回的平衡体系,非无止境强强联合的单极异军突起者便可独占那么简单,因为人类永远不能改变的是:地球是圆的。 

火对战争的影响,三国时期(AD220年-280年)的诸葛亮火烧战船因为小说《三国演义》的广为流传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今天仍用“点燃战火”指代打仗。火攻在西方战争中的典型要数拜占庭(东罗马帝国)的秘密武器“希腊火”(希腊语:Υγρ? Πυρ),一种水上燃烧的液体,用于海战,因为战船的木头的,绝杀密器助力海军强大得以成功扩张(公元8世纪)。在后来的航海时代的16世纪西班牙和英格兰海战中,英军使用装满炸药的船只火攻西班牙军舰,加上潮水和风向,尽管英军船只装备远次于西班牙舰队,依然大获全胜。火在战争中的特殊的作用还有中国长城的烽火台,延城墙成串的烽火台可以互相看到临近烽火台上燃起的狼烟,是长城沿路传递进犯敌情的重要手段。 



舟(舟)zhōu

【牛伯】“舟”的本义是船(《说文解字》:“舟,古者,共鼓、货狄,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像舟的形状(舟山岛)。“茶舟”,古人称搁茶碗的小托盘。

《说文解字》:船也。魏励:船。

【解析】造字是船的象形,象形文的造字上下左右是随意的,除非方向有特殊的意义。古人制舟的材料用木材和竹子做成的船和筏,欧陆人用木材和动物皮做成皮划艇、树皮船、浮筏和独木舟船。船对人类意义是革命性的,它让人的活动范围越过水域顺流而下火登陆彼岸扩大交流地域。在中国乘船顺长江、淮河和黄河而下横贯东西,水运古有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船是廉价的运输工具,今天的水运成本约是陆路的1/7。从吴王夫差时代为了北上进攻齐国而开挖运河的最南端,隋炀帝挖掘的黄河至淮河段,以及洛阳至北京段最有名,目的也是北上打仗和南粮北调,为加快工程速度,让河工长时间泡在水里下身腐烂而枯万骨,据载4年调用了540万民工(注:来自中文维基百科),完工后,隋炀帝坐船沿运河南下时让身着彩色服饰的妇女在河岸拉纤,满眼缤纷色彩随风飞舞旷世绝景,眼福有多饱满,王朝就有多短命。造船改写人类历史,水载舟亦覆舟,舟载王也灭王。

在西方,船对于以水上贸易开启的地中海沿岸地区的文明是决定性的。大航海时代根于造船技术发达,遇到强敌,船坚炮利就是孔武有力的标配。火力十足之余有个海战小故事,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军队为减少摩擦,给船的木板上涂上大量油脂,使战舰得以通过狭窄的航道进入金角湾,完成对君士坦丁堡的包围。16世纪英格兰人汉弗莱·吉尔伯特最先意识到凭舟海外探险的价值不仅仅是物质和贵金属,更是海外移民的窗口,把人口密集的英格兰失业者运往殖民地,不仅解决就业、增加财富,殖民地的农产品和英国的工业产品互通有无,开辟巨大的新兴市场,吉尔伯特写的《漫谈从西北航道抵达中国与东印度》一书鼓励国民不惧死亡为国服务赢的荣誉。船改变全球格局,今天的航海实力是经济、军事和金融能力的表征。

◆“舟”的英语boat来自古英语bāt(船),来自原始日耳曼语*baitaz,bait?(船,小船),来自原始印欧语*b?eyd-(打破,拆分)。出自岛国的英语boat来得很直接,没有经过法语、拉丁语的洗刷,可见那里的古人对于boat有着顽强的坚守。远古造小舟用木头,所以船的起源和拆解木头有关。20世纪的法国作家安东尼·埃克苏佩里《小王子》里有句话:“如果要造船,不是叫人搬木材、指派任务和工作,而是教他们去渴望无际的大海”,此一句足以描绘出海洋商贸文明的源动力和造船原材料。吃饱穿暖了有精力做有趣且有挑战性的尝试,船就是这么造出来的,也是对崇高目标憧憬的动力。无论是汉字还是英文,舟船托起人们的精神生活,《圣经》里灭顶灾难下助人得以保全物种的是诺亚方舟,中国圆梦的首个航天器起名“神舟”。 

(注)Xiong, Victor (2006), "Emperor Yang of the Sui Dynasty: His Life, Times, And Legacy" p.187-8,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ISBN 978-0-7914-6587-5。



云(雲)yún

【牛伯】“云”的本义是云气,云雾(《孟子见梁襄王》:“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引申指轻柔舒卷(“云鬓”,女人鬓发盛美如云)。比喻高(苏轼《书王晋卿画·西塞风雨》:“仰看云天真箬笠,旋收江海人蓑衣”)。表示说(不知所云;子曰诗云;人云亦云)。

《说文解字》山川气也。魏励:云气。

【解析】造字为表示气流的云团象形符号,多数再加上面的一横或二横指事天空,象形造字中已经饱含指事的意味了。云是“云”“雲”的合体字,“云”出现的较早,就是天上流动的云团。后来要表达云雨的关系,所以为可以带来降雨的云团另用了一个字“雲”,因为是否能降雨对农耕意义重大,特别是靠天吃饭的民生。天有不测风云,“不知所云”的说法,“云”既是“说”的意思,也有远在高处飘忽不定难以拿捏的暗喻。

在人们能够远航出太阳系外的今天,加拿大的气象部门按小时预报时,预报下雨最高的概率一般是90%而非100%,除非已经下雨,即便是肉眼看到雨雪将至,也常预报90%的可能下雨雪,想必是在人的智慧里对大自然保留起码的敬畏和谨慎,天有不测风云,南半球的蝴蝶扇翅膀都能引发北半球的风暴,留有余地就是给自己留条逃生的路。谦虚谨慎是富有远见的智慧,对自然对社会都如是。上世纪80年代上学期间,我和做老师的牛伯对话次数一只手能数的得过来,包括一词强力争辩(非学术),然后他忽然不说话了,明显不是因为理屈词穷的无言而哑口,正是他的沉默让我反思到自己的无理和他进退有据的智慧。

◆“云”的英语cloud来自古英语clūd(大量的石头,岩石,巨石,山丘),来自原始日耳曼语*klūtaz,*klutaz(块状,质量,聚集),源于原始印欧语*gel-(使混乱,紧握)。天上有质感的视觉冲击,造出乌云压顶的云彩cloud来,和汉字的“云雨”造字词源区别甚大。



衣(衣)yī

【牛伯】“衣”的本义是上衣。泛指服装(衣物)。服装覆盖物(地衣;炮衣)。穿衣(衣锦还乡)。又解甲骨文是右衣襟在前,而旧时的上衣是左衽,所以说有魂附体之义,“依”(衣钵)。遂有“衣”的偏旁字,多有为死者举行仪式有关(衰,睘)。

《说文解字·衣部》依也。上曰衣,下曰裳。魏励:上衣,泛指衣服。

【解析】造字为上衣的象形文字,可看出左右衽,甲骨文造字伊始一般上下左右部分,但衣字金文、甲骨文都是右衽,显然是文化习俗,仅仅简单三笔,不仅描绘出手臂可以插入的袖子、上衣上下的区别,还有左右衽文化特征,不佩服古人造字的天才么?!集字中右衽居多,和手多右力可能有关。中原传统的偏襟上衣有左右衽区分,现代西式衬衫也有左右衽区别,且男女不同,背后都是文化故事。

夏天穿上衣服是文明的萌芽,以别男女,也就和裸身的动物渐行渐远。最早的衣饰是下体遮羞,今天依然可见,比如相扑运动的服装。到了文明发达的时代,衣饰则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衣料、款式、色泽、做工都透出经济实力。古代帝王峨冠博带,王后珠光宝气,皇袍加身自带气场,平添高高在上的氛围。15世纪初,英格兰的亨利五世列阵是这样出场的:骑着一匹小灰马,头上戴着镶满珠宝的皇冠,穿着有豹子和百合花图案的外衣。用外显的实力无声地宣示自己的王权和能量,在位九年他取得中世纪英格兰最辉煌的军事成就。

◆“衣”的英语clothes来自古英语clāþas(衣服),clāþ(布料)的复数,相当于cloth(布料)+ -s(复数词尾)。布料要裁剪成上衣和裤子,加上内外之分,穿衣服一定不是一件,是否是加-s(复数)的原因呢?

指事

刀刃本末上下一二三四

物质的名词在意识的最浅层,用象形方法表达最直观,但对于稍微复杂的事物特别是主观感觉的字用象形描绘就过于繁复,歧义增多。于是就用标注记号特指要点,比如“刀”是一个象形字,在“刀”边加上一个点特指刀锋,即“刃”字;再比如“本”字是在“木”字上加一横指树木的根,根本的“本”字。指事造字的方法契合原始的人类同时用手势和语音沟通,直到今天人们在说话的时候依然喜欢用手势或者肢体语言加强语气,配以表情准确袒表达复杂内容。

象形造字已经含有指事的成分,指事造字方法可与全人类共情,比如数字6和9强调正反方向时,数字下面的“-”线,指下面,以区分6&9。罗马数字的4和6分别为IV和VI,V为5;9和11分别为IX和XI,X为10,造数字遵从右加左减的规则,“I”的位置有指事的意味,尽管符号有其文化含义(IV是古罗马神话主神朱庇特(即IVPITER)的首字,因此有时用IIII代替IV)。苏美尔古文明的楔形文字的发明是为记录畜牧、农耕、灌溉、地租等生产细节,是经营管理私有财产的工具。最初的楔形文字由图形符号组成,后来使用的图形文符号在表达抽象概念时会在图形符号旁边加上别的符号产生新的意思,类似汉字指事造字。和汉字不同的是楔形文后来走向表音,公元前2900年,图形符号因此从早期约2000个减少到大约600个,表音的结果。指事方法为人类自远古就有共通选择的造字方法。个性造字与人产生共鸣,很多人很久,字就留传下来,满足准确、简单、易懂、美观,却韵味无穷。 



本(本)běn

牛伯:“本”的本义是树木或草的根部。引申为事物的根源、中心的、主要的、本来、原来、自己方面的、版本、底本、册子等。本/末:指下面的树根/指上面的树梢(本末倒置)。本/根:泛指树根/侧重于指树的主根以外的旁根。本/该:指说话人自己方面(本人、本校、本国)/指上文说过的人或物(该人、该校、该国)。

《说文·木部》木下曰本。魏励:树根、草根。

【解析】造字在“木”的根部做上记号“一”或“▽”(楍)指事树下部的根或加粗。“树移死,人挪活”, 植物靠根系固定在地面上吸收植物营养水和肥,通过叶子的叶绿素光合作用生长、开花、结果,种子进入植物下一轮繁衍。植物的根是树生存的根本,所以引申出本源、成本这些在逻辑底层最本质的概念,“人本”是每个人生命的核心。超越树的形态,逼近植物生存的本质,就是根“本”的造字思路。老子的《易经》就是见万物本质之作,君子立本,本立而道生。但其实远在他之前的造字时期就已经对“根”和“本”有生命的大悟大彻,用一横直指核心的方法造字,点石成金。

像草木通过根和树叶和自然交换一样,人的生命和社会活动的底层逻辑也是交换,付出的就是代价即成本。为达到目标所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金钱,“成本”一词用得非常广泛,成本概念都是用于精确计算得失,从经济到政治再到精神的情绪价值。和造字相关的成本问题是历史成本(history cost),即只有时间才能决定的价值,如诚信、文物,特别是造字,生命过程定义了人的时间,历史证明经历的曾经存在。汉字是中国文化中历史成本最低,效用最高、广泛使用(亚洲汉字圈)的文字,历史的存在总是最合理的,这种合理使汉字传承没有断层,以至于不仅追溯几千年前的文化细节毫不费力,面对八荒来袭的拼音文字可以淡定自如,交流游刃有余。

◆“成本”的英语cost源自古法语 coster, couster(花费),源自中世纪拉丁语 cōstō(花费),源自拉丁语 cōnstō(站在一起),源自原始意大利语 *komstaēō,相当于 con-(一起)+‎ stō(站立)。2023年,维基百科英语词源cost一词解为:来自古英语cost(选项,选择,可能性,方式,方法,条件),来自原始日耳曼语kustuz(选择,试用),源于原始印欧语?éwstus(享受,品尝),也有认为来自原始印欧语?ews-(选择)。可见该词源的解释由出自古英语改为源出拉丁语,这应该是网站对英语单词溯源的释意的推进。

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的核心公式W=K+M(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剩余价值),资本家生产的目的就是获得成本之外的剩余价值,考虑成本是衡量利益得失的重要指标。金融市场价格定义的空头bears抛出,与多头bulls吸进相对,其立足点基于成本之外的盈利。成本是生产某一产品所耗费的全部费用,其中机会成本或称经济成本,指除了现在的行动外的最佳选择能实现的价值,即用现有资源做一件事就不能作其它事,比如嫁了甲就不能嫁乙、丙、丁,和甲生了一个孩子,但其实如果嫁给丁是最佳人选,可以生个三胞胎,就是说嫁给甲的机会成本是如果嫁给丁收获的三胞胎。在经济学理论里,成本如果没有特殊说明就是指机会成本。历史没有假设,成本是按照最佳行动实现的价值的假设。另一个概念沉没成本是指已经花费掉并且不可逆转也没有结果的资源消费。总之,成本概念是用于精算得失,以至于银行和企业有精算师这样的职业。

◆“本质”的高大上英语翻译为essence,来自中古法语 essence,来自拉丁语 essentia(事物的存在或本质),源自 esse(是),翻译为古希腊语 ο?σ?α (存在),源自 ?ν (存在,真实),ε?μ? (我是,存在)。有希腊时代就已经有的指向人本存在的构词思考,后来的存在主义占领现代哲学高位也就不足为怪,它是由漫长的历史成本积淀而成、然后拔地而起成熟的哲学思想大厦。电影《教父》台词:“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即洞悉本质的意义。科学的本质是认识世界的本性、组织方式和人在其中的位置。本质是看不到摸不到,但却是左右趋势的力量,外在客观规律存在于内在的认知中,而辨认真假是认识本质的第一步。根据文字对文明溯源,会追溯出文明对人类行为压倒性主宰的原因,即认知中的本质是对人无际的吸引力。

◆另一个常用的“(自然)本质”的英语是nature,来自古法语 nature(自然,本质(性格,品质)),来自拉丁语 nātūra(诞生,起源,自然构成或品质),来自 (g)natus(出生)。人类能够区别于动物使每一个作为人类个体有了的生命自豪,这种自豪的代价是要捍卫独立的心智、出让自己的部分自由、守住责任、义务的本分和道德的底线,一旦破防就会回到原始丛林的奴役。人生命的本质是时间流程中的体验,行为的本质是意义的推进文明的进步。

◆“根本”的英语fundamental,来自拉丁语fundamentum(基础),来自fundare(奠定(某事物)基础,创建),来自fundus(底部),源于原始印欧语*b?ud?-mn(底部)。和汉语一样,“根本”都是从基础的底部向上构建概念。



未(未)wèi

【牛伯】“未”的本义是树冠繁茂。因繁茂遮蔽,引申为否定词,表示没有(未卜先知)。一般情况下,“未”否定过去,“不”否定将来,但是有时“未”也当“不”讲(未能免俗)。“未”还可以放在句末,表示疑问(王维《杂诗》:“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说文解字·未部》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于未。象木重枝叶也。魏励:枝叶繁茂。表意。树叶重叠。

【解析】在甲骨文和金文的造字中“木”是象形字,在树梢部位一横指事树冠繁茂,枝叶重叠。用相同造字法,用于指事的一横稍有不同,就造出意思和引申意思完全不同的未末两个字。今天的字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方向不同或稍加点衡就是意思完全不相干的两个字:乌鸟、司后、千干于。未的引申意思从树冠繁茂到否定,符合否极泰来的思想,牛伯说汉字本义和引申意思反义的例子时有发生。预测未来的事情都是未卜先知,所有的文明都是以时间为支点,继承过去,面向未来。知道未知是智慧的起步,忽视对未知的未知,会成为最大的认知障碍。

量子纠缠对人类的影响未知,但我们知道我们不知道这个影响。道家用易经八卦理解世界,佛家讲业力,罗马化的梵语是karma,来自梵文??????,意思为行动、表现和功业。业力指因果关系的灵性原则(业力原则),即意图和行为会影响人的未来,好的意愿和善念产生好的业力,反之依然。通灵性的行为和心智定会产生后果,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明,正面的意念和能量有助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

◆未来的英语future来自古法语 futur(未来),来自拉丁语 futūrus(未来,将成为),来自sum (我是),源自原始印欧语 *b?uH-(成为,是)。未来就是将来存在的现实,这关乎人们对于未来掌控,英语(包括其他西语系语言)的语法有时态,以明确区分过去、现在、将来。英语用助动词的不同时态表达对时间的定位,过去的否定haven't(未曾),didn't(不曾),或者用副词not yet“尚未”;对将来的否定是will not,虚拟否定为should not。中文时间用多用语气助词、副词和上下文表达时间概念。西方有谚语:“安排好你的未来,否则就会有人来安排你的未来”,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未来者可追”,基于当下,对未来的追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上(上)shàng

【牛伯】“上”的本义是“掌之上”。又解是时间和次序在前。上帝。皇上。上边,高处。高位,君主,尊长(《史记》:“人告楚王信谋反,上问左右,左右争欲击之”)。告状(上访)。前往(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添加,安装(上油,上螺丝)。又读shang三声,上声,汉语声调之一。

《说文解字·部》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魏励:上部,高处。

【解析】甲骨文造字由下面的“一”(基准,地面)和上面一小横指事朝上的方向;金文则用“丄”表示基准面以上,也有再加一小横指事上面位置。西方人发明的复印机有符号指示有字一面的朝向,也是用一组横线的长短标示,短横在上,表示正面朝上。将近3000年前的表达今天看起来依然有国际范儿,因为指事方法是人类共通的符号表达方法,比如交通符号、男女厕所符号……

一个上字,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可谓是高度浓缩的字:魏征:“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上”指的是皇上、行政上司,名词。中国自古都是政府自上而下逐级下行管理,皇帝高高在上,此“上”为形容词,社会上层占据了绝大多数自然和社会资源,几千年历史记载的无外是争夺上位、卫冕高位,以便居高临下全能地掌控自己家族未来和社会的命运。形容人间极端的事用“上天入地”,天地是想象空间的极限,“上“为动词。今天人类的飞行器不仅仅早已经登上月球,而且在为载人飞出太阳系努力。相比上天,入地的地面勘探深度为前苏联人在20年前创造的12,262米,相当于地幔的1/3;而水下下潜的最新记录深度是2019年创造的10,927米,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是11,034米。目前上天和入地达到已知的极限。 

◆英语的“上”up词源也是和“下”相对产生,up来自于古英语的upp(上),来自原始日耳曼语*upp(上,向上),来自up-nó,即ub(下)+ 否定后缀nó。可见原始日耳曼语上下造词和汉字一样,都是成对造出来的。 



一(壹)yī

【牛伯】“一”的本义是一根算筹表示一,一个(基数1和序数1),张载《剑阁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又道家“初”(《说文·一部》:“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数字之始,启始。全满(一生)。全体,全员。一样。统一(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专一。另一。一旦。都。均。短暂或一次(笑一笑;一学就会)。一经,一旦(崔浩《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语气助词(略)。

《说文解字》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魏励:数目一。

【解析】甲骨文、金文“一”字为指事造字,数字概念在物理世界是没有具体形象的,它是人类最初的抽象概念之一,所以造字只能是用算筹或手指符号指代一。值得注意的是战国字“ 弌“,“弋”为声旁,“一”为形旁,以区分其它意思的一横,今天用大写的“壹”,是明朝才出现的,相传朱元璋发明1234大写,以防伪造,但其实上古时代就已经注意了混肴或防伪的问题 万物最初的起源“道立于一”。无论各类字典中如何解释“一”的起源,从字形来看有可能受到一根手指头的启发,包括算筹的发明,确定的说法是用草棍代替手指作为算筹推演数字八卦。因为语言产生之前,人们交流靠表情、简单的语言以及手势、肢体语言,从灵长类动物可以观察到。这样推论还有一个理由,就是从一到四都是平行的横线,到了五就变了字形,人的四个手指同向,大拇指与四指运动方向异向,功能是与四指配合抓握,罗马数字也是五用Ⅴ。所以至少人在早于文字发明、使用算筹的的时就受到了手指的启发。 

人对一的钟爱溢于言表,1522年印度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从阿拉伯传入欧洲,被欧洲人命名为阿拉伯数字数字,有着3000年历史的印度教有梵我合一,是我和我自己心中的理想合一;而中国古人天人合一是人和自然合一。物理学抽象出更高层次的统一理论以便能够简化问题、高屋建瓴统观全局,尽管依没有最终结论,但因之产生的弦理论、多维空间概念都突破了人类的传统思维抽象维度的极限。政治上,国人对民族和国家大统一矢志不移,西方人输出普世价值以统一认知。可见人们永不满足局部和阶段性结论,而对最终大统——无论是意识形态、地域的统一,还是物理学爱因斯坦的统一场,都无比钟爱。经济、物理、生物遗传的理论高度,总结到最后就是数学,然后靠推理发展,这一切都源于一。

◆“一”字的英语one来自古英语ān(一),来自原始日耳曼语*ainaz(一),源自原始印欧语*óynos(单一,一个)。

◆“第一”的英语first来自古英语 fyrest(第一,前面),来自原始日耳曼语*furistaz (最重要的,第一),是*fur,*fura,*furi(前面)的最高级,源自原始印度欧语*per-,*pero-(前进,超越)。词汇来自于向前超越最强者,就是后人说的第一first。当代阿拉伯世界的穆罕默德酋长很有软远见,他的名言是:“没有人会记得第二个登上月球的人”。英语的123的基数词和序数词的词源明显不同,序数词是按照强弱、先后秩序而来(见“二”)。

  三  二里头遗址陶文

三(三)sān

【牛伯】“三”的本义是用三根算筹指代天地人之道,假借为数字(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引申出“多”的意思(《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又解是三根簪子,“参”。

《说文解字》天地人之道也。魏励:数目三。

【解析】甲骨文、金文造字用三横或三竖,也有不同的字形,今天的写法依然是三横。在中文的概念里,除了具体数字,三表示多,事不过三,三是量变到质变的界限,就连汉字造字过了三字形也变了。在这种思维的框架下产生的三教合一,千年来共同完善治世(儒)、治心(佛)、治身(道)的社会形态。这种思维与西方相通,演绎推理的小逻辑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然后结论,就是人们最容易接受的思维转折点;再比如20世纪法国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论历史》历史三时段,即从长中短三个时间视角审视人类历史,他采用跨学科的方法阐述新视角史观:长时间历史看“结构”( 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社会组织、传统),关乎地理;中时间历史要看“局势”(人口、物价、生产、工资),关乎社会;短时间历史看“事件”(战争、革命、天灾、瘟疫),历史长河中的流星。三是人脑所决定的思维定势,纵横远近三部曲的节奏。

二里头文化是BC5000~BC3000仰韶文化(河南仰韶村)的延续,地处河南洛阳(华夏第一个王朝都城)的二里头文化(BC1900~BC1600年)出土陶器上刻的陶符(见右图)有:“一”、“二”、“三”、“?”、“×”、“个”、“十”、“∧”等数字符号,字形和成熟汉字相通,可以推论:系统的数字从侧面证明文字已经进入系统化阶段。这大概就是易中天先生把二里头文化作为文明发展重要节点的一个原因。

比较苏美尔楔形文和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如下:

  苏美尔古巴比伦

可以看出时间晚一些的古巴比伦楔形文和苏美尔楔形文一样,从四开始字形改观。和中文相似,三是质变的节点。苏美尔(Sumer)文明是以苏美尔语文献为主要标志,始于大约公元前4000年,地处两河流域即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一词源自古希腊语Μεσοποταμ?α ,由古希腊语μ?σος (之间) + ποτ?μ?ς (河流) + -ιος (词缀)而来,如此称呼是因为美索不达米亚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希腊语的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土地。苏美尔文明是早期的人类文明,苏美尔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建立国家,发明文字和滚印,建造寺庙和神殿。但后来被说塞姆语的阿摩利人占领,建立古巴比伦(Babylon)帝国,和苏美尔人一样,也使用楔形文字,但区别很大。和从二里头文化推断出的结论同理,成熟的数字表达从侧面反映他们具有成熟的文字,事实证明,他们的确有。那么,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系统文字的发现只是早晚的问题。

◆“三”的英语three来自古英语þrēo,þrīe,þrī(三),来自原始日耳曼语*þrīz(三),源自原始印欧语*tréyes(三)。

◆Third 是“第三”的英文翻译,来自古英语þridda(第三),源于原始日耳曼语*þridjô(第三)。英语序数词到了第三以后,造词和前边的第一、二完全不同。

  

四(四)sì

【牛伯】“四”的本义是算筹摆明数目“四”(家徒四壁;四肢;四合院儿)。金文像喘息呼气,就成了假借字。

《说文解字·四部》阴数也。象四分之形。魏励:数字四。

【解析】甲骨文造字就是四条横线指事数字。甲骨文的四还是四条平行线,到了金文就变成了“四”。 中华文化思想体系深受《易经》的影响,传说中第一版的《易经》叫《连山》,是5500年前的伏羲作,他是第一个有记载的王(牛伯),尽管尚未有足够考古发现证明这个传说,但3000多年前的造字细节无处不有《周易》思想的影子。有意思的是罗马字的数字也是从四开始不再是平行线而是“Ⅳ”,苏美尔楔形文到了四也变了排列(见“三”字图)。无论是哪一种文字都会避免过多笔画的繁复,简化表达必须有个转折点,数字到了四,就到了大脑定义新字形的节点,因为“三生万物”,后续数字的造字求简单,而且,可无限外展。以此思维造字,就一定会系统性的解决造其它字出现的类似问题。12至15世纪活跃于中国东北、朝鲜和俄国部分地区的女真族语素文字(其符号可同时表示语词和音节,文字表意兼表音,故称“意音”文字)不会超过十个笔画,见右图。

◆“四”的英译four来自古英语fēower(四),来自原始日耳曼语*fedwōr(四),源自原始印欧语*k?etw?r(待考),*k?etwóres(四)。英语从4开始,序数词构成是用基数词加上th,four(四)+ th(序数词缀)= fourth(第四)。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