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国内的人形机器人都是摆拍,主要靠录像和后期么?

打印 被阅读次数
https://mp.weixin.qq.com/s/Ubh9q-pVHtMzOqVAmC-BNQ

国内的人形机器人都是摆拍,主要靠录像和后期么?

 廖保平 廖保平
 
 2025年04月04日 20:00


Image

Image

日前,金沙江创投朱啸虎喊出“撤退宣言”: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项目,直言“20万一台的机器连咖啡都端不稳,央企采购只是面子工程”这番“泡沫论”立即引发讨论。

最近,也有网友说,他们刚去了深圳某知名机器人公司,看他们产品演示,感觉太弱鸡了,和他们在短视频放出来的根本不一样,试了几千次,拿成功一两次做营错。现在人形机器人都是摆拍,拼的是录像和后期。

确实,当某科技博主在深圳前海机器人产业园拍下“人形机器人流畅完成咖啡拉花”的短视频时,评论区瞬间涌入数万条“中国科技崛起”的欢呼。但三个月后实地探访的参观者发现,这台机器人面对最简单的端杯动作都频频失误,所谓的“智能交互”竟需要工程师躲在幕布后手动遥控。这场魔幻现实的对照,揭开了人形机器人行业“滤镜化生存”的冰山一角,在短视频平台上飞天遁地的钢铁躯壳,现实中可能只是披着科技外衣的提线木偶。

走进任何一场机器人展会,都能目睹精心设计的“科技奇观”:人形机器人在绿幕前表演后空翻,通过后期合成变身“功夫大师”;机械臂在特定角度抓取积木,经过剪辑变成“自主完成复杂拼装”。其实是行业普遍采用“千次测试取一帧”的创作逻辑:让机器人在固定位置重复单一动作,截取成功画面拼接成“行云流水”的操作视频。这种操作手法使得某款宣传片里灵活爬楼梯的机器人,实际连5厘米台阶都需要人工辅助。

更深层的失真发生在技术参数的包装上,某实验室测试数据显示,主流人形机器人动态平衡保持时间平均不足15秒,但经过慢放处理和镜头切换,短视频呈现出的却是“持续稳定行走3分钟”。更有多家企业将科研原型机的极限数据包装成量产机型性能,用“实验室神话”收割资本市场信心。这种虚实交错的技术叙事,正在制造出畸形的市场认知泡沫。

据统计,2023年国内机器人企业获得的2.3万项专利中,涉及外观设计和交互界面的占比占大部分,而关乎运动控制、力矩传感等核心技术的专利不足15%。这种“重表皮轻筋骨”的研发取向,导致行业陷入“展示技术”与“实用技术”的割裂。

资本市场需要持续的故事刺激,而技术突破需要漫长的沉淀周期。波士顿动力的Atlas机器人历经17年迭代才实现后空翻,而国内某些企业试图用PR团队的剪辑软件跨越物理定律。当算法未突破双足动态平衡的阿克琉斯之踵时,镁光灯下的机器人表演,本质是数字特效与机械结构的合谋。

清华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的测试数据显示,国产人形机器人平地行走能耗效率比本田ASIMO高三成,但在复杂地形下的摔倒概率却是后者的七倍。核心症结在于国内企业普遍采用“预编程+轨迹复现”模式,而非真正的自主动态平衡算法。这导致宣传片中丝滑的上下楼梯场景,实则是工程师预先录入的“固定剧本”。

当某企业展示机器人自主插花时,未披露的是其依赖提前布置的视觉二维码定位系统。行业内部流传的“三米法则”,即机器人有效感知距离不超过三米,暴露了国产激光雷达和视觉SLAM系统的性能局限。这种技术缺陷在短视频中被巧妙的镜头切换所掩盖,就像魔术师用障眼法隐藏道具。

撕开特效滤镜,行业仍有点点星光,优必选Walker X在未知环境中的自主避障成功率已提升至89%,达闼科技研发的柔性关节扭矩密度比特斯拉Optimus高15%。这些突破印证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田苗的判断:“在减速器、伺服系统等核心部件领域,我们与国外的差距正在从代际缩短到代内。”

更具启示意义的是非人形赛道突围,申昊科技的电力巡检机器人已实现98.7%的故障识别准确率,极智嘉的物流分拣机器人处理效率超过人工5倍。这些在垂直领域深耕的"务实派",或许比执着于双足行走的"网红派"更接近产业化的真谛。

是时候该拿开某些人形机器人的滤镜了,当某企业CEO在发布会现场直播机器人冲咖啡翻车时,意外收获的不仅是笑声,还有“真实研发”的舆论好评。这暗示着行业传播伦理的进化方向,与其用百万级后期预算制造完美幻象,不如坦诚展示技术爬坡的汗水和迭代。

防失联请加微信号:maisixiang2015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