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之国秘鲁:失落的印加都城

走遍千山万水,只为寻找初心。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自从西班牙的弗朗西斯科·皮萨罗于1531年活捉了印加帝国的君主阿塔瓦尔帕后,他便坐到了金山上。这个盛产黄金的帝国为他和西班牙王室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金银制品,让西班牙帝国有充足财力征服世界的同时,也让皮萨罗有足够的金钱建造他的新首都利马。而孝敬皮萨罗的这些黄金绝大部分都来自于印加帝国的首都库斯科(Cusco),它被称为“安第斯山脉王冠上的明珠”。

《地球编年史》的作者西琴先生说,在建于公元1020年的印加帝国前,位于圣谷中心的库斯科便是古印加帝国的首都,这个古老的帝国曾被神、半人半神和世俗君主统治过。不过,因为彗星撞地球而引发的剧烈地震以及随后的战争,古印加帝国的君主不得不遗弃库斯科,转而去马丘比丘另建了新都,此时是公元200年。

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

然而,跟库斯科1533年就被西班牙人占领的命运不同,马丘比丘像一个长居于山中的隐士。若不是1911年美国考古学家海勒姆·宾厄姆的无意间发现,在群山环抱中和圣河乌鲁班巴河边的它依然会“与世无争”。这里的马丘比丘,是史学家口中的印加遗址,而秘鲁盖丘亚语中的马丘比丘,则是一座高大巍峨的山峰。当宾厄姆爬上一段又长又宽阔的山脊顶部时,他的一侧是马丘比丘,而另一侧则是同样高耸入云的山峰,名为华纳比丘(Huaynapicchu),印加遗址就在两座山峰之间。

他说这里的景色太迷人了,由绿色植物覆盖的悬崖笔直插入下面奔流的圣河乌鲁班巴河。放眼望去,每个方向都有多石的悬崖,再远处还有云雾缭绕、白雪覆盖的群山。近处是一片用石头砌成的精美梯田,足有一百来层,每层都有近百米长,3米多高。梯田的旁边是仅剩墙壁的石砖建筑及被树木和青苔遮住的带漂亮纹理的白色花岗岩建筑,以及经过细致切割后被精妙拼接在一起的巨石建筑,这些巨石每块都至少重达10到15吨,他知道他发现了新大陆。没错,他的确发现了大“宝贝”。自从马丘比丘这个“大美女”走上历史的T型台后,各路考古学家和探险家便蜂拥而至,特别是它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更是吸引了全世界的旅行爱好者,前来一亲它的“芳泽”,我也是其中之一。但我来马丘比丘,更多的是来朝圣,因为这里留有神的足迹。

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

入住酒店时,酒店老板告诉我们早餐清晨5点开始,我们大为惊讶。原来马丘比丘提供3条不同的旅行线路,每条线路里还有不同的选择,最早的早上6点就开门了。我们真搞不懂,整个马丘比丘遗址占地才5平方公里,为什么售票弄得这么复杂,很多线路还有重合的地方?官方解释说,马丘比丘的空间有限,很多小路、楼梯、门口都很狭窄,一次只允许一个人通过,这会造成拥堵,多条线路可以将人群分散到不同区域。听起来很合理,但外国游客要走完三条线路中的所有路线,至少花1600美元。就这么贵的价格,马丘比丘的官方网站还“端着”,2025年第一天的门票到2024年12月下旬才出来,我对此太有意见了。

线路1被称为全景线路,内有4个分支,每个分支都包括遗址西部的一小部分,游客可以从这里俯瞰整个遗址。除了这个以外,第一分支涵盖马丘比丘山,全程至少4个小时;第三个分支包括太阳门(Intipuku),全程约3个小时;第四个分支通往印加桥,全程2个小时。这三个地点我们都想去,可分别买票会让我们的荷包迅速缩水,只能作罢。线路2是经典线路,可以同时游览上层和下层梯田,及考古中心的各个区域,包括著名的“三窗之庙”。这里的2个分支另外涵盖的只有上层平台和下层平台之分,时长都是2个小时。本来我们是想走线路2的,可是我们到秘鲁后,此线路还没开票,我们只能选线路3。

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

线路3是皇家线路,有4个分支,除了皇家区域外,三个分支分别可以去华纳比丘、月亮神庙(Great Cavern)和胡丘比丘(Huchuypicchu),后两者在安第斯山脉的雨季时很少开放。我们很幸运,买到了胡丘比丘开放时间最早的买票,上午9点。1月1号清晨,我们早早吃完早餐,7点就来汽车站排队,想早点去马丘比丘朝圣。谁知道,工作人员严查护照和车票上的时间,只允许8点的游客上车,我们想去马丘比丘烧“头炷香”的愿望彻底落了空。

没办法,我们只能耐心等待。当我们终于坐上车后,沿途的景色美得让我们心醉。高耸入云的群山层层叠叠,“身”着我们自踏上秘鲁的土地就鲜少看到的绿衣,圣河如一条白练在狭窄又陡峭的山谷中流过。它的上方,便是飘荡在山间丝丝缕缕的白云。那景象,就像一个仙境。虽然沿途的景色很美,但我却打消了走下山的念头。因为沿途窄窄的山路上没有行人道,路上一辆接一辆的汽车尾气能熏得我少活好几分钟。我们在如画的美景中来到马丘比丘入口,还不到9点,天上开始飘细雨,我们觉得天气预报真准。

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

线路3的入口跟线路1和线路2的入口不同,我们直接走到检票口,可服务生告诉我们只有到9点电脑系统才会显示我们票的信息。检票口没什么风景,我们只能干等,暗自庆幸,幸亏没买早一点的巴士票。等到我们进场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绵绵的细雨居然停了。我们沿着一条幽静的小路向前走,小路尽头是台阶上的印加仓库,仓库旁边便是悦人眼目的绿色梯田。站在这里,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震人心魄的动人画卷。远方是被一朵一朵的云雾遮掩的群山,这些群山姿态各异,向我们展示着各自的秀美和雄壮。圣河在幽深的峡谷中围绕着秀丽的普图库西山(Putucusi)绕了一个U型弯,跟我在西藏雅鲁藏布江看到的很像。但是,雅鲁藏布江U型弯的山上是一片青稞田,而这里的是高耸的群山。

更不同的是,此地扑进我们眼中的是一大片印加建筑遗址和上百米高的广阔梯田。西琴先生说,这里的城市布局都是仿照库斯科城而建的,它也被分成了12个区域,皇家宗教建筑群在西边,而一些处女和宗法阶层的居住地在东边,两者之间由一连串宽宽的台阶分隔开来,而耕种梯田的百姓则住在城外和农村周围。居民住房多用由砂浆粘接的大卵石建造,皇室的则用琢石井然有序地堆建而成,做工精致。东边的区域占尽了山顶每一平米的可用之地,向南延伸至城墙,向北延伸至尽头,向东到达农田和墓地。西边的区域同样始于城墙,转而向北仅延伸至神圣广场的边缘,有一条看不见的线标志着神圣广场不可侵犯。

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

我在梯田上走来走去,看可爱的羊驼在吃草。这些梯田的地表下方依次放着粘土和从小到大的砾石,它们可以引导雨水快速分流,避免局部坍塌。依靠着“孜孜不倦”的梯田,古印加帝国在此地存活了几百年,百姓也过着衣食不愁的生活。这里还有庞大的地下灌溉渠道网络,用于灌溉梯田。梯田的前方是干涸的护城河,它原本是能防止土地过度侵蚀的排水沟,同时是农耕区和城市区的分界线,并有助于隔离礼仪区。

站在梯田上,我眺望着让人心醉的远山近景,都没注意到先生一个人向前走去。走过排水沟不久,我便进入了曾经是神的领域。这里的巨石跟欧雁台的一样,外表光滑平整,巨石间没有使用任何粘合剂,却连一根针也扎不进去。不过,与欧雁台巨石建筑不一样的是,这里有一个被命名为皇室陵墓的建筑,它的外墙号称是全美洲最精美的城墙。其实,它不是真正的城墙,它是一块特大号巨石。

皇室陵墓

皇室陵墓

皇室陵墓的巨石

皇室陵墓上的太阳神殿

这块石头的神圣源于其底部,这里有一个被人工扩大及造型的洞穴,洞穴里用色泽纹理最纯的白色花岗岩琢石进行修缮过,里边的坚硬岩石被雕刻成了阶梯状结构,还有精雕细琢的石壁、做工复杂的壁龛和岩钉,它们的凿刻、外形、设计以及不用灰浆将巨石堆砌的方式,甚至超越了库斯科任何一座多边形巨石所造的建筑。而洞口的另一侧还有一整块大巨石,这块大巨石和洞口之间的不规则空间被大大小小的巨石无缝填充。如果说这不是神的杰作,还能是谁的呢?

在倾斜巨石的正上方,是被誉为“世界上最好有机建筑典范之一”的太阳神庙。它是马丘比丘遗址中最精美的神庙之一,呈半圆形状,像一个圆塔,内有7级阶梯,阶梯也由表面光滑的巨石建造而成。这些巨石无论是凿刻、形状,还是设计,都堪称罕见的完美,巨石之间依然没有使用任何粘合剂。神庙中有一个阶梯式符号、一个石雕、一个梯形壁龛和一块大花岗岩。每年南半球冬至时,阳光会通过一个梯形的小窗口直射到这块大花岗岩的中央。从这个梯形窗口往外看,还会看到印加文化中代表着五谷丰收的昴宿星。这种被称为“印加日历”的惊为天人的建筑难道不是神的手笔吗?

“印加之家”

“印加之家”

“印加之家”

“印加之家”

“印加之家”

“印加之家”

太阳神庙的前方是用相同巨石和建筑手法建造的“印加之家”。史学家们说,“印加之家”是一座最优雅的住宅建筑,内设多个围墙。中央庭院由装饰精美的两间大房间和两间小房间组成,配有漂亮的门楣和三面墙,但墙上的三扇梯形窗户被巨石严丝合缝地堵住,真不知道是怎么做到的。一个房间的底部有一个排水孔,房间的门都是梯型。庭院的地板上有两块小花岗岩,曾有一个陡峭的倾斜屋顶,但现在已经消失不见。有人说,印加国王就住在这里。也许古印加帝国的君主们的确住过这里,但我猜,最初此地是太阳神庙的一部分,那些房间里供奉的都是苏美尔的不同大神,它还是神的作品。但是史学家说们这些都是15世纪印加帝国君主帕查库提建造的第三处皇室庄园中的一部分,他们是在贬低我们的智商吗?

走出这些神迹,便是密密麻麻的印加人房屋,这些房屋中铺设了水管和排水管道,一条长约750米长的石渠从山上的泉眼中引来淡水,淡水流经城市中的另外16个喷泉,以保证城市的淡水供应,而废水则通过建筑墙壁和其它建筑物被排入130多个排水沟中。这些是公元3世纪建的吗?我很怀疑。在这些房屋前是主广场,主广场的正前方就是著名的神圣广场,广场两侧有两座最大的寺庙,其中“三窗之庙”的三面墙建于多边形巨石之上,有些巨石的重量超过3吨。在不用灰浆把巨石堆砌的墙上有三扇窗户,它们从巨石的墙上凿刻而出,窗台形状为梯形。“三窗之庙”只有三面墙,开放的一面对着7英尺高的石柱,它们都是用于观测天象的。

“三窗之庙”

圣石

圣石

圣石

神圣广场中还有规模庞大的主庙,主庙也有三面墙,用精美的巨石建造而成。寺庙中嵌有一块风筝形状的石头,据说代表着南十字星的形成。南十字星,正是尼比鲁星球的别称。北墙上弯曲的阶梯蜿蜒至山顶被夷平的一座小山上,小山上放置着平台是重约200吨的正方形巨石,意思是“拴住太阳”。这个“栓日石”的四个角对的正好是东南西北,三个角都对着一个山峰,只有对着东方的角没有,因为此地要迎接东方的太阳。在“栓日石”旁边的地上一个很隐蔽的角落里,有一个毫不起眼的圆圈印记。每年冬至,有一道阳光会通过一条缝隙照在这个印记上,这一天是古印加人的太阳节。神不神奇?

在遗址的最东端,有一块巨大的圣石。要去这里,得经过主广场,再爬上陡峭的台阶,那里仍然是一片印加房屋的遗址。不可思议的是,当我爬上台阶后,本来乌云密布的天空突然露出了蓝天,不一会太阳出来了。我心里埋怨天气预报一点儿都不准,让我上了当。我没戴帽子,阳伞在先生的背包里,我转圈找他,可他杳无踪迹。没办法,我只期待他能在圣石边等我。去圣石还得验一次票,我问验票的老头有没有看见我家先生,他说在里面,我很高兴。可是他根本不在那里,我只能对着圣石发呆,希望他能看到我。

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

这块巨大的石头底座宽7米,高3米,形状与它正后方的普图库西山相似,由位于同一区域的花岗岩石块制成。它是做什么用的?没人知道,但人们知道,它是马丘比丘最著名的建筑之一,在安第斯精神中具有深远的文化重要性,人们只要把手靠近它,就会充满山脉的能量。巨石就在胡丘比丘入口处,在这里工作人员要再次检查护照和门票,先生的护照在我手里,我想他一定进不去,说不定傻乎乎的他回到马丘比丘入口口等我。而我也不能一个人进去,因为水和午饭都在他的背包里。于是我走回了马丘比丘入门口,回程中经过城市中最大建筑群,据说可能是女性致力于精细工艺服务的“工业区”和帝国用于储存食物和货物,然后重新分配给帝国居民的“印加东方商店”等遗址,但它们都提不起我的兴趣。不过,站在这里的露台上,看着安第斯山脉飘飘欲仙的美景,我都不想走了。

走到大门口,先生依然不在那里,我买了一瓶水,又原路走回了圣石,把神迹又看了一遍。在检票处,那个老头说什么也不让我进,告诉我入场时间已过,急得我大哭,最后他发了慈悲。我沿着只能容一个人经过的陡峭台阶艰难地往在克丘亚语中意为“小山”的胡丘比丘上爬,途中什么人也没看到。就在我即将爬上山顶时,我看见我家先生正要往下走。他说他是拿着美国驾照进来的,并告诉我,上面的景色绝美。

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

他说得很对,我的眼前是马丘比丘恢弘的全景图。房屋、宫殿、寺庙和梯田,以及围绕它们的群山、白云和圣河交织在一起,像一幅立体画一样在我眼前徐徐铺开。嫩绿是画布,阳光是画笔,印加遗址是画中的精灵,而周围的群山是骨架,圣河则是骨髓,这是人世间最美的风景。我和先生坐在阴凉处,一边吃着午餐,一边欣赏着仙境,还看着各种蝴蝶在我们身边翩翩起舞,觉得我们太幸运了,也觉得马丘比丘被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名副其实。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天空开始飘细雨。紧接着,如纱的薄雾一层一层从山谷涌上来,让马丘比丘看起来如梦似幻,那真是世上最难得一见的瑰丽景象。我们从未想过,能在2025年的新年第一天,多维度地领略马丘比丘美若天仙的“容颜”,那是神挥舞的画笔。我们真心感恩神赠予的一切,他让我们可以望星空、追晚风、慢摇幸福的风铃。

路线

路线

 
lily0824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一洗凡尘' 的评论 : 不客气,谢谢你的留言。
lily0824 发表评论于
回复 'Matador ' 的评论 : 没错,谢谢。
一洗凡尘 发表评论于
感谢介绍马丘比丘-“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
Matador 发表评论于
原住民石砌堆得很好,唯没利用弧形的門頂和窗頂,這一點有別於其它地區的古代建築。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