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中的人

打印 (被阅读 次)

读爱伦·坡的小说《人群中的人》(The Man of the Crowd)

可能出于猎奇的心思?我个人偏爱那些黑色、另类、怪异的作品,爱伦·坡就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

提起爱伦·坡,大家会想到哥特小说,恐怖怪诞;他也是侦探小说的鼻祖,还出过一本幽默小说集,当然,他还是诗人,写《乌鸦》那样的诗。甚至,他还是个科学家、思想家,讨论宇宙、讨论上帝,如果你读过他的《我发现了》,你会同意这个观点。总之,他是个神人。我喜欢他的小说,因为它们黑色,散发着恐怖、死亡的气息,那些名篇《黑猫》、《泄密的心》、《一桶白葡萄酒》、《厄榭府崩溃记》,可以一读再读。

不过,今天我想说的这一篇有些不太相同,在爱伦·坡的作品中也不算名篇,但我觉得他写出了现代人的悲哀,我读此篇,真是心有戚戚。

故事以第一人称口吻讲述,大意是:

一个秋天的晚上,“我”坐在伦敦一家咖啡馆的临窗座位上,嘴里含着雪茄,腿上放着报纸,欣赏着来来往往的行人。起初,“我”看到的是抽象的人群。不久,“我”开始关注起行人来,观察他们的服装、举手投足等各种细节,以此来判断他们的社会地位身份。“我”看到春风得意的商人、衣冠楚楚的绅士、穿金戴银的职员、目光呆滞的赌徒、饥寒交迫的乞丐等等。这时,“我”被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给吸引住了,老头个头矮小,衣衫褴褛,但是脸上的表情却与众不同,他的神情中包含着谨慎、吝啬、贪婪、沉着、怨恨、凶残、得意、快乐、紧张、过分的恐惧——极度的绝望。而且他身上还藏着一把镶有钻石的匕首。出于好奇,“我”决定跟踪老人。于是,“我”跟着老人从人声鼎沸的广场来到灯火辉煌的集市,老人不停地追逐着人群,哪里人多他就去哪儿。集市散了,人少了,他就去剧场。剧场散场了,夜深了,他就去城郊,贫民窟,那里有一群群放荡的人。“我”跟着老人,又来到郊区的小酒馆,看到那里还有一群酒鬼。老人快活地尖叫一声,挤进人群。天快亮了,酒馆老板要打烊了。老人脸上流露出一种比绝望还要强烈的表情。他不肯就此罢休,又掉头回城,太阳升起来时,“我”跟着老人又回到人最多的咖啡馆。但是老人不吃不喝,又开始新的一轮在喧哗的人群中来回游走。

于是“我”明白了:“他是人群中的人。跟踪他是没有用的。我无法了解他,无法了解他的行为。”

小说开篇那一句法语:人最大的不幸,就是无法承受孤独。(Ce grand malheur, de ne pouvoir être seul.)

人群中的这个老人,他害怕孤独,想待在人群里,可他又并不与人交流说话,他拒绝了解他人,也拒绝被他人了解。他在人群里,却又是人群中的“局外人”。这不正是在孤独与异化中的现代人的写照吗?

他身上那把镶着钻石的匕首说明他并不贫穷,虽然衣着褴褛;而且他并不相信人群,他对人群有着极强的戒备之心,虽然他离不开人群。老人身处人群中,似乎找到了摆脱孤独的方法,人群一旦散去,他就变得更加孤独与绝望。

小说一开始就说,有一本德文书是不准人阅读的。书中有一些不得讲出的秘密。结尾时说老头的心是一本比这本书的内容还要多得多的书,也许正是因此,仁慈的上帝不准人读它,所以老人的心永远无人理解。

只有老头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吗?当然他不是唯一,人群中各行各业各阶层的人都是孤独的,无论高低贵贱,你把其中某人单独抽取出来,就是另一个老头。人人都感到孤独的无情侵蚀,他们也向往着在人群中寻找慰藉,但是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难以被他人理解,有人甚至会拒绝被别人了解,因此他们孤独的精神困境永远得不到消解。

小说中的“我”也是孤独的。“我”跟着老人走了一个晚上,却并没有想上前去结识老人的愿望,哪怕他径直站在那位老人面前,紧盯着他的脸,他们都没有想到要寒暄几句。
人群、老人和“我”,共同构建了一个现代文明都市里的现代人形象,他们身处人群之中,却无比孤独。

从阅读感受上来讲,《人群中的人》因为没有那些炫人耳目的元素,所以读上去,并没有阅读他的其他小说时的那种快感。这篇小说通篇只有现实主义的描写,但是爱伦·坡对那个“人群中的人”所做的近乎神奇的描述以及近乎天启的判断,则是对即将开始的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寓言式的预言。这个“人群中的人”的形象成为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人物,不管他以何种面目示人,他是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毕竟很少有类似于卡夫卡《变形记》中的变异事件发生。

都说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身处人群中,却永远觉得无法融入,孤独感更是翻倍。

为什么我说读此篇心有戚戚呢,因为我觉得我就是这样,比方在这儿,明明觉得很无趣了,一打开网页,真没有几个想点开来看的贴子,可是我还是要来,我甚至还在这里发贴,这是为什么?这就像那个老人,想要待在人群里一样,但又无法融入,甚至还拒绝融入。渴望关注又害怕关注。不光是在这里,在别的论坛也一样,在现实生活中也一样,我在哪里都一样,在哪里都觉得无法真正融入,总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我想不光是我有这种感觉,大家多少都有吧。。。

爱伦·坡真是神人啊,在那个时候就写出现代人的这种孤独感,疏离感。

从社会学上讲,人是群体动物;从哲学意义上讲,人又是孤独的。

人真是个奇怪的动物。

项狄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雪山草地' 的评论 : 因为只有这一段是我自己的心声:)
项狄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黄莺' 的评论 : 是啊。
项狄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十字小溪' 的评论 : 像个寓言,早在十九世纪就发现了现代人的通病
项狄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觉晓' 的评论 : 谢谢你的喜欢:)
十字小溪 发表评论于
爱伦坡的小说一直给人晦涩难懂的印象, 这篇也不例外。但他每篇作品都为后人开创了一种写作流派和技巧。如这篇, 在人群中通过观察细节来作某些推论, 后来被福尔摩斯大大地运用。顺便说一句, 老人衣袍底下露出的匕首, 寓示着犯罪。书评写得很出色,把原本深奥而枯燥的文字描写得如此生动。
黄莺 发表评论于
好思考, 所以有说, 人生难得一知己。
雪山草地 发表评论于
这段写得好! 其实没有绝对的融入,人是在社交中不断游走的。

“明明觉得很无趣了,一打开网页,真没有几个想点开来看的贴子,可是我还是要来,我甚至还在这里发贴,这是为什么?这就像那个老人,想要待在人群里一样,但又无法融入,甚至还拒绝融入。渴望关注又害怕关注。不光是在这里,在别的论坛也一样,在现实生活中也一样,我在哪里都一样,在哪里都觉得无法真正融入,总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我想不光是我有这种感觉,大家多少都有吧。。。”
觉晓 发表评论于
我喜欢的博客。愿你多多分享。谢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