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的国宝圣经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渔荫密树,夜博然明灯。
打印 (被阅读 次)

      “圣经”的英文单词Bible来自古希腊文τ? βιβλ?α,原意为“书籍”。历经跨越千年的撰写和编纂,圣经借助不同时空背景的人物之手,用预言、科学、历史讲述人类居住的星球,告知未来世界。截止到2020年10月,世界上共有大约7360种语言,2731种有圣经译本,其中704种翻译了全本圣经。瑞典有两本举世闻名的国宝级手抄本圣经:一本是《银圣经》(Codex argenteus),现藏Uppsala大学Carolina Rediviva图书馆;另一本是《魔鬼圣经》(Codex Gigas),藏于斯德哥尔摩的瑞典国家图书馆。两本圣经在图书馆中均有单间伺候,足见其地位之尊贵。古希腊文中“图书馆”一词βιβλ?οϑ?κη与“圣经”同源,后演变成拉丁文bibliotheca,瑞典文的bibliotek亦源于此,图为瑞典皇家图书馆。

      1648年7月中旬,在欧洲三十年战争的最后阶段,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 (Rudolph II,1552-1612,左图) 在布拉格的皇宫被瑞典军队洗劫一空,这两本圣经作为战利品,与其他宝物一起被带回斯德哥尔摩,呈献给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 (Kristina,1626-1689,右图) 并存放在皇家图书馆。鲁道夫二世是一个碌碌无为的统治者,他的政治失误导致了三十年战争的爆发。他还是文艺复兴艺术的忠实爱好者,对科学表现出浓厚兴趣,热衷于神秘艺术和知识,是同时代最大的收藏家之一。1648年10月,克里斯蒂娜女王代表瑞典王国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上签字,三十年战争宣告结束。

      《银圣经》包括《四福音书》的大部分内容,大约成书于公元六世纪初东哥特王国首都——现在意大利的拉韦纳 (Ravenna)。公元四世纪在哥特主教乌尔菲拉 (Wulfila) 主持下,将圣经从希腊文翻译成哥特文,用哥特字母表中的非官方字体写成,据称该字母表也是乌尔菲拉创建的。虔诚的东哥特人用金银制成字母,镶嵌在紫红色的羊皮纸上,制成了这部手抄本并因此得名,这本圣经可能是为东哥特王国国王狄奥多里克大帝 (Theodericthe Great) 复制的。哥特文是日耳曼语系中最古老的语言,随着东哥特王国被东罗马帝国征服而灭绝,用哥特文写成的书籍几乎已绝迹。《银圣经》是存世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哥特文书籍之一,因此是了解该语言及研究文化历史的重要文献,2011年收入UNESCO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图为《银圣经》及银制封面。

      16世纪时,《银圣经》在德国鲁尔区Werden的本笃会修道院中广为人知,16世纪末被鲁道夫二世收藏。原书共336页,但传到克里斯蒂娜女王手中时只剩下187页。1645年女王改信天主教并退位后,她的一位图书管理员Isaac Vossius将其带到荷兰,被瑞典Magnus Gabriel De la Gardie伯爵买下。1669年伯爵将此书配置了华丽的银制封面,捐赠给Uppsala大学图书馆。1970年10月《银圣经》的最后一页在德国的Speyer大教堂被发现并引起轰动,其中包含马可福音的最后几节经文。1995年,在Uppsala大学图书馆展出的部分《银圣经》被盗,一个月后在斯德哥尔摩中心火车站的一个储物柜中被发现,盗贼也缉拿归案。图为几百年来《银圣经》在欧洲的旅行路线。

      自17世纪以来,《银圣经》已出版了七个版本,并且全部上线。其中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版是1927年由Malmö Ljustrycksanstalt 印刷出版的摄影传真版。这一版本是由192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Uppsala大学教授Theodor Svedberg及助手用了十年时间研制成功,作为Uppsala大学成立450周年的纪念品。Svedberg十分着迷于借助摄影技术检测、揭示和还原手稿中丢失和不可见文字的问题,他将黄色滤光片、X射线和倾斜照明三种不同技术用于这一版本的制作,其中X射线的工作是在Uppsala大学医院的放射治疗科完成的。除了《银圣经》手抄本图片外,1927年版中还包括详尽的拉丁文介绍和有关照相程序的英文附录。图为《银圣经》的两张单页,每页底部的银色拱廊包围着马太、约翰、马可、路加四位福音传教士的会标。

      《魔鬼圣经》是世上现存的中世纪最大的手抄本书籍,大约1204-1229年间抄写于波西米亚地区 (今捷克西部) 的一所本笃会修道院,该修道院毁于15世纪。《魔鬼圣经》的木制封面包覆着皮革和金属装饰,全书由310张羊皮纸构成,长92厘米、宽50厘米、厚22厘米、重75公斤。这部圣经使用红、蓝、黄、绿和金色精心装饰,华丽精美,所有段首字母都使用夸张的花体字,其中有些甚至占据了半幅书页。《魔鬼圣经》包括《旧约》《新约》在内的全本《圣经》,全部用拉丁文抄写,其中《使徒行传》和《启示录》为古拉丁语译本,其他部分均为拉丁语武加大译本。该书收录了百科全书《词源》、《犹太古史》、《波希米亚编年史》,以及众多涉及史学、词源学和中世纪生理学的文章。

      现在很难确定《魔鬼圣经》的抄书人,人们猜测是一位名为Herman的修士抄写的。由于触犯了修道院的清规,他将被活埋处死。为了逃避严酷的刑罚,他发誓在一夜之间制作一部包含所有人类知识的书籍,以永久彰示修道院的荣光。午夜将近时,抄书人明白自己无法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于是将灵魂出卖给魔鬼,在魔鬼的帮助下完成了全书。他在第577页上用整页篇幅绘制了魔鬼撒旦的插图,该书得名于这幅插图及抄书人的诡异传说故事并闻名于世。在魔鬼画像的对页上,抄书人同样用整页篇幅描绘了耶路撒冷的天国景象 (左图),象征希望和救赎的,表明黑暗与邪恶善恶并存的事实。然而后来的研究表明,《魔鬼圣经》的抄写过程花费了20年以上的时间。

      15-16世纪间,《魔鬼圣经》存放在波西米亚地区不同的修道院,1594年作为礼物献给了鲁道夫二世。一些流行的中世纪故事包含了与《魔鬼圣经》中的传说相同的元素:与魔鬼达成协议以实现不可能,以及通过写作赎罪,这些元素也可在16世纪的浮士德传说中找到。尽管如此,《魔鬼圣经》并没有被宗教裁判所禁止,因而被众多学者研究。克里斯蒂娜女王前往罗马时,带走了大量手稿和书籍,但《魔鬼圣经》却留了下来,即使在中世纪结束后,仍然保持着魔力。1878年《魔鬼圣经》转入新建的瑞典国家图书馆,直到2007年才以租借的形式重返布拉格,在捷克国家图书馆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公众展示。左图为《魔鬼圣经》中的作者肖像,右图为边缘图片,两个圆形表示天堂和大地。

      1455年,欧洲第一部使用活字印刷术的主要书籍——拉丁文的《古腾堡圣经》(Gutenberg Bible) 在德国美茵茨问世,代替了人力手抄和木制雕版印刷,标志着西方图书批量生产的开始。更多的人能够自己阅读圣经和思考,从而推动了16-17世纪间宗教改革的迅猛发展以及基督教新教的诞生。宗教改革始于1517年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发表的《九十五条论纲》,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与欧洲三十年战争同时结束。1523年,古斯塔夫·瓦萨 (Gustav Vasa,1496-1560) 带领瑞典人民结束了卡尔马联盟的统治,创建了现代瑞典王国,死后被封为瓦萨一世。瑞典王国的建立,与宗教改革密切相关。左图是1550年代瓦萨一世的木制浮雕像,右图中部是1520年代马丁·路德夫妇的肖像画,均藏于瑞典国家博物馆。

      Uppsala大学图书馆收藏了一部1541年版的《瓦萨圣经》(简称GVB),这是在瓦萨一世统治期间第一部整本圣经的瑞典文译本。1520年代,瑞典的路德宗学者Olaus & Laurentius Petri兄弟试图引入新教信仰,1526年新约圣经被翻译成瑞典语并出版。这一行动得到正在进行中央集权政治改革的瓦萨一世的大力支持,他希望将一切权力集中到自己手里,不让教皇有任何机会干预瑞典政治。1527年,瓦萨一世没收了天主教会的财产,摧毁了教会的经济势力。《瓦萨圣经》的主要蓝本是马丁·路德1534年以来的圣经旧约德文版,也是德国近代语言文字的最佳范本。《瓦萨圣经》新约部分的文本也作了修订,全本由瓦萨一世任命的瑞典第一任路德宗大主教Laurentius Petri领导的圣经委员会出版。

      《瓦萨圣经》对于现代瑞典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部圣经建立了瑞典语中统一的单词拼写,特别是动词不定式以-a而不是丹麦语中的-e结尾,还定义了元音å、ä、ö的用法。《瓦萨圣经》分别于1618和1703年经过两次修订并再版,即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 (Gustav II Adolf) 的圣经和卡尔十二世 (Karl XII) 的圣经。前者的目的之一是使文本对读者更易理解,并在书中插入诗节。后者在1917年之前一直是瑞典的官方圣经,其中的语言影响了许多瑞典作家和芬兰的瑞典语作家,以及整个瑞典的社会和文化。例如被称为瑞典莎士比亚的18世纪北地诗人Carl Michael Bellman的一些诗歌,就是根据卡尔十二世的圣经版本追溯到的旧约故事撰写的,一直传唱至今。

噢颜颜 发表评论于
谢谢 介绍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