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华人简史》的后续

打印 (被阅读 次)

前一篇《在美华人简史》在公众号发出后,朋友读了纷纷过来表示:读得心中那个愤懑!而且觉得我没写完。1972年以后的历史,是我们活着的人亲自见证的,大家熟悉的俺就不写了。不过前一篇其实是书评,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

第一:移民国家反移民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实际上一直是反对移民的。不只是针对中国人,而是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会选一个不待见的团体进行攻击。

十八世纪末 反法国移民;

十九世纪中 反对爱尔兰和德国移民;

十九世纪后 反对中国移民;

十九世纪末 反对东欧和南欧移民;

二十世纪 先后反对过 日本,菲律宾,墨西哥,非洲, 中东移民……

反移民不是现在,而是一直是这个国家的主题。

第二:种族问题政治化

反华1880年从一个加州的局部问题,一下子发展成为全国性的运动,当时美国很多地方连中国人都没有。啥原因?还能有啥原因?选举。

1880年10月20日,一封用众议院信笺书写,以 James A. Garfield 署名,以1880年1月23日为签署日期的,写给H. L. Morey of the Employers Union in Lynn, Massachusetts的信出现在一个叫Truth的纽约小报,然后被民主党大量印发传送到达全国各处。信中以James A. Garfield的口气声称,“公司有权从最便宜的地方雇佣劳力,中国的劳力输出将合法和继续。”

此举极大损伤了James A. Garfield的人气。但对手民主党犯了一个大忌,美国大选的十月惊奇(October election surprises)不能给对手足够时间反击,从伪造信登出到大选有12天时间,James A. Garfield证明了信件是伪造的,并且让全国各个角落知道,并最终赢得了大选。

至此,以加州为代表的局部的排华彻底被炒作成了一个全国事件。

第三:《美国工厂》的启示

如果你还没看过奥巴马夫妇卸任后投资拍摄的《美国工厂》,我一定建议你去看看。

首先,这部记录片非常的真实。买下了俄州倒闭的GM转建为玻璃工厂的国内老板曹德望,允许制片人没有任何限制地在工厂跟踪采访,对后期影片剪辑也没有任何限制,甚至拍摄时间可以无限延长直到拍满意为止。

其次,这部纪录片非常的真实。无论是来到美国工厂工作的中国工人,还是被带到中国参观的美国工人,都不加掩饰也不刻意美化自己的文化,他们只是要一起工作。但沟通的效果却非常好。两个镜头:一个美国胖子在看了中国国内工厂的联欢会后在门外激动得眼含泪光,他说:We are one earth, we are brothers divided by the country; 一个因为动作慢被解雇的美国雇员,他说虽然被解雇了,但他承认他慢,不怨谁,反而非常珍惜和中国雇员在一起的经历和友情。

最后,这部纪录片非常的真实。相比修铁路的时代,这回倒过来是中国老板来了,雇佣的是美国工人。工资从GM的$24每小时,到玻璃工厂的$14每小时,工作强度增加,工作安全系数下降,不能成立工会。天下资本家一般黑?在$14每小时和失业之间,大多数美国人还是选择了宁可有工作。美国雇员终于认识到:“(GM)那个时代过去了,再也不会回来了”。认清现实,努力追上时代的脚步,学习中国人的吃苦耐劳,勤奋努力。这似乎也许恐怕是唯一的也是最好的出路了。

eeeet 发表评论于
谢谢楼下各位的回复。这个世界我看不懂,所以拼命读书。
迪儿 发表评论于
谢谢分享。我也买了这本书,还来不及读。
ahhhh 发表评论于
qun0,事实是美国工人的困难是国际化资本流动造成的。而中国工人是国际化的收益者。就像现在很多人恨AI, 恨特斯拉一样,美国工人害怕失去工作。
qun0 发表评论于
赞。楼主写得好。令人深思。现在美国工人一小时所获得的平均报酬大约是中国工人的3-4倍。但是美国种族主义者却把美国工人的困难嫁祸到中国人的头上。在这些种族主义者眼里,他们最高贵,根本没把中国人当成人来看待。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