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 as if your father were dead

freemanli01 (2020-08-08 15:10:56) 评论 (34)

这一篇前一段时间写的时候,还有不少感情掺杂,所以后来就隐藏起来了。最近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更清楚地看清了这个问题所在,重新恢复。

这么说吧,我经历过的我父亲对我的“所谓的”伤害,现在看来也就是一个普通人做为父亲、家长(他当时的年纪比我现在都小),根本无法处理、面对社会上的一些跟政治文化有关的压力,所以一些隐忍的恐惧,变成怒气突然爆发到我身上了。事后其实他感到无比后悔。而我当时也是觉得自己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后来成了一个心结,事后还觉得“我”受伤。文革中,毛泽东就像法海,指使许仙回家抓牛鬼蛇神,大义灭亲,虽不至于家庭破裂,但是伤痕似乎存留下来了。到我初中时文革已经结束了,但是文革的思维方式还在,直到大学毕业后读1984,那阵阵恐惧仍然能抓住我的心,还记得看完小说后,必须不断地放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才能慢慢驱散那些心中的压抑。

其实,现在如果认真回看的话,不应该是“我”受伤,因为“我”只是现在的“我”,过去的事情都不是“我”,是另一个“他”。是一个40多岁的人对一个十多岁的小孩的突然爆发的一种行为,都是政治恐惧的产品,并非故意。(可以说是一些类似1984的故事吧)。当我们把过去的事情不当成“现在的我”,而之当成一个故事时,自己才真正长大(才看清楚,惭愧!),很多事情都可以化解、释然的。我想这也是为什么Oprah能坦然谈论她曾经被性侵的原因吧。这里涉及一个detachment的心理过程。那已经不是“我”。

实际上,人类通常是使用时间来实现这个Detachment的,只有实现了心理上的detachment,人们才能轻松谈论历史,才能“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比如清朝的历史,刚立清朝的时候,大家都似乎仇恨满腔,反清复明,也可以说时汉贼势不两立。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就成了康熙爷了。都是历史的戏剧了。为什么不能当时就detach呢?为什么不能做到像耶稣那样,当时随时就知道“原谅他们,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样原谅人的人,世界上很多人会无法接受,(顺便想起前两天菲儿贴的萨达特被刺,想和平,也不容易)。人们很容易被仇恨所控制。

从这个角度解题,"Live as if your father were dead",也可以说,你不要把“父亲/母亲”当成“父/母亲”这个标签所指定的完美的样板,最好把他当成一个30多岁、40多岁的普通青年,很可能比你现在的年龄都小,根本不知道如何处理生命中所面对的事情的一个无助的人。需要你的帮助和接纳,从这个不把“父亲”当“父亲”的角度说,父亲是消解了,不存在了。存在的只是一个活生生的、有各种优点/缺点的人,一个挣扎着养家糊口,不断受到生命挤压,踉跄前行的人。反之,儿子也一样,也不是儿子,而是一个几岁、十几岁的普通小孩,也是有各种问题的人。

=================

今天在脑袋里和父亲打架,然后莫名其妙地就看见一个油管频道,介绍一本书《The Way of Superior Man》,其中两句话都击中了我。

  • 1 Stop Hoping for a Completion of Anything in life
  • 2 Live As if Your father Were Dead

第一句话很多年前已经知道,但是习惯上、潜意识上并没有彻底变过来。实际上世界上的事情确实有两类,一种事情是有终结的,一种是没有终结的。

  • 1.  不认识自己,这个无明是有终结的。佛教里的智慧,会消灭无明,智慧层面的东西是有终点的,某些道理,你懂了,就是懂了,不会再变得不懂。当我们知道自己是谁后,这个不知道自己是谁的无明就终结了。这个人就解脱了。
  • 2. “知识、活动是没有终结的。每天都有新情况,今天再努力,也扫不掉明天的落叶。所以不能期待一劳永逸,不要想着今天把明天的事给干完了。如果这样,明天干什么?

第二句话让我感到释放,我意识到某些事情只是存在于我的脑子里,是个影子。不知道别的人怎么样,但这显然是一个心理学规律,因为佛洛依德和荣格都论述过这个问题。我们到底是生活在现实的当下,还是无意识地生活在别人的期待和脑袋里的影子中。或许很多人还不能区分这两者的差别。

当那脑袋里的影子消失的时候,或者我们知道它只是影子的时候,我们就活在当下了。

-------

另一个相关视频,作者是Jordan Peterson, 多大心理学教授。从他那里看到了文化中一直试图摆脱的父辈的束缚,甚至让人想起“弑父情结”。这种文化一脉相承,“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这句话也有那个影子。

弗洛伊德说:"None could be a man, unless his father had died".
荣格说: "Yes, but that death can take place symbolically".

荣格说的话什么意思?从我们的思维方式上说,所谓的“父亲”(或者母亲),只是一个符号。当我们在脑袋想到“父亲”这个词的时候,通常会连带地出现一个权威的感觉,一个从小就看透你心思的人,一个你无法逃出其批评性观察的人,一个试图控制你的人。其实这两者(父亲vs 严厉权威)并不是必须一致的。当我们能通过观察,正视,发现真实的、面前的那个生物的人,并不是一个权威的人,他有很多困惑和无知的时候。你就可以把他如实地看成一个人,另一个隔壁的那种年纪的人。这时候,就可以说,“父亲”已经死了。从此他只是一个具体的人。

这个思维的解析分离,可以运用到任何一个人身上,母亲,也有他的缺陷和困惑。伟大领袖,也可以并不那么伟大,可以有很多可笑之处。老板,也是有很多自己的弱点和盲点误区。妻子,丈夫,并不是我们先入为主想象的“理想”丈夫和妻子。他们不过是另外一个人。

只有这时,当我们能摆脱脑袋里的没有检查的先入为主的概念时,我们才能活在当下。实时知道自己面对的那个真实的人,当下在干什么。

 

这一篇文字很短,我就全文录下了。书的作者是 David Deida,

-------------------

Chapter 3, LIVE AS IF YOUR FATHER WERE DEAD

A man must love his father and yet be free of his father’s expectations and criticisms in order to be a free man.

Imagine that your father has died, or remember when he did die. Are there any feelings of relief associated with his death? Now that he is dead, is any part of you happy that you need not live up to his expectations or suffer his criticisms?

How would you have lived your life differently if you had never tried to please your father? If you never tried to show your father that you were worthy? If you never felt burdened by your father’s critical eye?

For the next three days, do at least one activity a day that you have avoided or suppressed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your father. In this way, practice being free of his subtle expectations, which may now reside within your own self-judgment. Practice being free in this way, once each day for three days, even if you still feel fearful, limited, unworthy, or burdened by your father’s expectations. 

Deida, David. The Way of the Superior Man (p. 19). Sounds True. Kindle E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