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马克思:(3)共产主义

野性 (2013-01-29 22:17:38) 评论 (13)


前面说过,马克思对认识论其实没什么建树,他只是把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论和黑格尔的唯心辨证法嫁接了一下,反搞得他的唯物论不是个严谨的唯物论了。老马的得意之处不是用唯物论分析认知过程,而是用唯物论分析社会过程。他把“物质决定精神”发展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于是社会文化观念制度的变化就取决于社会的生产方式的变化,而推动因素就是生产力,于是经济基础就决定了上层建筑。既然生产力在不断发展进步,那社会文化观念制度就在不断发展进步。我不感兴趣争论老马对以往历史的解释是否牵强附会。过去的都过去了。我感兴趣的是老马因何预言未来社会走向共产主义。

 

社会大同的理想并不新鲜,古往今来谁不向往?!但大多数理性的人都认为那不过是梦中天堂,东方的桃花源,西方的乌托邦,美好期冀而已。而老马却信心百倍地论证它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


不是吗?在老马看来,剩余价值的被剥削,必然导致经济危机和两极分化。经济危机和被剥削者的反抗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而避免剩余价值的被剥削的根本出路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化,人人作平等的劳动者,按劳分配。进而,由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私心必是私有制的产品。可以推论,只要灭了私有制,人们就没了私心。之后,在按劳分配原则对生产力的大解放的条件下,人们的劳动热情高涨,大大丰富了物质产品,人的道德觉悟也空前提高,就可进入“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天堂了。哇,多好!

 

然而, 社会主义实验田在轰轰烈烈了近百年后终于宣告失败,重新进入资本主义。看上去挺美挺逻辑的事竟然行不通,问题出在哪里?

 

问题不在逻辑而在出发点。

 

就单纯的认识论而言,如果你认为认知的产品是物质与意识的交互作用的产物,就意味着你承认物质与意识各自独立存在,也就是所谓的二元论。那么,物质与意识谁是第一性,其实无所谓。问题是马克思的唯物论是一元论,认为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本原是物质。马克思骨子里接受了巴哈的机械唯物原理人吃什么就是什么”。

 

那么,人们不仅要问,既然世界本是物质的,而物质不仅产生物质,还产生精神,那精神也该是一种物质吧?!那就没有独立“精神”,“精神”就被否决了,还有何用?如果“精神”不同与物质,那它就是独立的,那就回到二元论了。马克思哲学家们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用“意识的反作用”、“主观能动性”来描述“精神”作用,说这是辨证唯物论。我不知道“意识的反作用”或“主观能动性”是马克思的原创还是后来者的弥补。即便是老马的原创,他也没把它当回事儿,“主观能动性”很空洞,就是个辩论中的一块补丁。

 

在老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 历史唯物论中,他实际完全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在论证共产主义的必然性时,历史唯物论这块基石下其实暗藏着另一个假设:人性是不存在的!

 

既然“物质决定精神”,“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是说人性是随外部物质条件而变的。人性既然是可变的,而且不是自己独立地变,那就意味着人性是不存在的!人性就是环境灌入的水,灌什么是什么!(这就是为何马克思的后人特别信奉“灌输”的作用吧!)

 

显然,老马骨子里是个彻底的机械唯物论者。这不怪他,怪巴哈,其实也不怪巴哈,怪当的生物学和心理学。那的生物学已经因进化论的发表把人为动物的一,无神大流行,灵魂说败退,生理学和心理学开始研究感,神元和反射的概念也有了,暗示子就是个装信息的容器和反射刺激的机器。念一直持20 初被行心理学家约翰·华生表述为著名的“一打儿童”论:

 

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 医生、律师、艺术家、巨商人,或者乞丐、窃贼。。。”

 

那时的遗传学不占优势,习得行为被不当夸大,而且将认知、情绪、动机混淆一起。行为主义不研究动机或者说干脆把动机排除在外。我前面曾类比计算机中程序和数据的关系说明脑功能与外部信息资料的关系,但那只是认知而已,而“动机”和“情绪”则是电脑没有的,电脑没有“个人意志” 或“主观能动性”!何时启动运行由人控制。现代行为科学知道“动机”和认知是两码事。比如各种成瘾行为,明知有害(认知无误)却仍趋之。比如懒惰,致使明知该做的也不做。


老马受当时科学知识的影响和误导,认为人性是可变的,特别是自私性是可变的。他以为消灭私有制就可以釜底抽薪地改变人性。他自信自己的学说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由此,后来苏联把遗传学定性为唯心主义,而毛泽东则大批人性论,就毫不奇怪。今天,我们知道,人性不是简单的后天认知,人的动机情感有本能的决定因素。人的基因决定人的自私性,即便环境可以调节人的行为,那也是个交互作用,不是简单的谁决定谁。基因的本性是复制不已,生生不息。在人类这种群居动物,基因给大脑装了一条指令:一切活动围绕两个目的:1. 个体生存 (利己原则),2. 种群生存 (利群原则)。显然,此二者导致个体行为和动机有时协调一致,有时相互冲突。一个繁荣昌盛的族群,一定是很好地平衡了个体与群体间利益和冲突。而两者平衡的失调必然导致个体危机或社会危机。一切国家制度道德观念都是为此平衡服务的工具。那么,什么样的社会组织原则可以最大限度地协调平衡个体与群体间利益和冲突,是古往今来每一个哲人和有责任心的社会组织者思考探索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以为环境变化可以改变人性是个美丽的误解。基因不变,人性不会变。如果说现代社会进步了,那不是人性变了,而是人性中的“恶”被法制社会大大地抑制了,当然,还远远不够!目前的世界,民主理性地改进社会已是主流意识,无需多言。

 
人的自私本性毁了共产主义。反过来说,老马没有认清人的本性!

马克思在错误的人性观前提下预言的社会理想
命中注定地破灭了。但无论如何,他真诚严肃社会使命感和嫉恶如仇的品格仍然值得我们尊敬。共产主义运动给那些不成熟的民族带来过灾难,同时也是一次极其宝贵的经验教训。而对另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则在客观上起到迫使其社会改革的作用,也算是一种历史功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