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小肥羊---温习中国式经历

AudreyFuSheng (2010-02-26 06:33:25) 评论 (23)

今天趁着纽约的雪意决定和老公出去搓一顿。老公提议去“小肥羊火锅城”。我久闻其名,从未入过其内,伴着飘摇的冬雪,热腾腾的火锅确实是个好主意。于是二人兴冲冲地开往法拉盛。

入内,人不多,室温比一般美国的室内低一些。侍者热情询问汤底选择,定白锅底,我们都不擅吃辣。像早茶店一般,我们在一张纸片上勾选火锅配菜,两人热情高涨,没怎么计数,当然在我的监测下,总共六七样物件,平均5美元一盘。趁我上厕所之时,老公又随兴点了三个冷盘,看他兴致高涨,我也没有查考价钱。老公在特别时节总要伴些小酒,在我的劝说下,终于接受10美元一瓶的日本清酒。

上锅底,确实优秀:枸杞西洋参看得见吃得着,红枣不如同仁堂的货好,勉强也算放了,汤也是有火候的老汤,这锅底算是比较有火锅范儿的。可是上的那一盘盘小菜,量是不多的,除了刀工,都是平常超市货,甚至连提刀工都是抬举了,因为实在不算讲究。

酒足饭饱结账时,终到瞠目结舌处:总共95美元,加了税103美元。所有都为手抄,没有打印账单。这实在大出我们二人的意外,这么一顿平常普通的火锅,怎么成了我们二人迄今为止最贵的一顿饭了。这个价钱怎么也得配一个布置讲究,有桌布有情调的餐馆吧,可是这个餐馆的布置,算可以,但决没到那个档次。炉子是电的,烟是没了,可火锅沸腾得不够劲道。

惊讶之余,我请侍者拿来计算器,算一下,确实没大错,然而四没有被舍倒罢,却莫名奇妙地都被进位了。仔细验单,原来汤底要21.95美元,这个我们事先未被侍者告知。算了,付钱,谁让自己掉以轻心,价格监测机制没有运作好。递卡!嘿,又来事儿了,被告之本店不接受信用卡。老公很生气,这么贵的价钱,不收信用卡,我们没带那么多现金。侍者说旁边就有银行提款机。老公还是不服气,不收信用卡,为什么还要收税。侍者说这是老板定的规矩,我们也没办法。这时,隔壁一桌的四个小青年刚吃完,一年轻女性插嘴道,法拉盛的餐馆都只收现金。别欺负我们不住在法拉盛,三菜一汤哪里收税啦。Rego Park附近的大四川,现金信用卡皆收,服务生每次都要重申一下,付现金可不用交税。老公跟他们你来我往了几个回合,侍者作妥协状,说那么你们就只交15%的小费,税只能我们自己从小费里面补了(这个情节熟悉伐,国内经常上演)。老公也无心恋战,最后我和老公凑了109美元现金。

此时餐馆里的人已经比较多了,旁边的一家三口点了一桌子菜。难道我们真的落伍了,对一餐两人花费百元惊诧莫名,没有心理准备。说实在话,我们家附近的东海渔港和Rego Park附近的东兴楼,以及曼哈顿的五粮液,绿杨村甚至山王饭店,都是我们比较喜欢的餐馆,但人家都是按规矩办事,账单清楚,价目明确,从未给过我们任何surprise,一般自己控制好,加了税最多70美元左右,也是酒足饭饱的。而且这些餐馆都是铺桌布的,做的菜都是有很多道工序的,餐馆的服务员都是穿西装的,厕所都是有两个以上蹲位的。

争执间,侍者说门口写得很清楚,只收现金的。离开时,我认了下真,询问在哪里写的,他们把我带到鱼缸旁边的一堵墙,原来是混杂在食品卫生条例等文件的一行30号字体,一眼看过去,决不明显。进门时根本看不到。出了门,心里真是“洼塞”(或郁闷),花的钱和吃的饭不成比例,还要添堵。老公又评论了一下,这些人真是贪心,两头骗。政府那里的税逃掉了,那就让点利给顾客嘛,结果东西不怎么精彩,价钱还要惊着顾客。一种对不公正的厌恶从内心腾腾升起,不行,连发票都没给我们,问他们要去,留个证据,万一哪天我较真要去有关部门complain。侍者的脸色已经比较难看了,我理解。发票是那种文具用品式的receipt,纸质是印度制造的水平。就一个总额,103美元,还有一个Paid图章。先保留再说。

我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的经历了,来美国这么多年,最早在南方的一个大学城,六年后来了纽约。只有经历过比打折标价还便宜的deal,和从来吃不完的美式餐馆,基本上没有过在餐馆被宰的经历。唐人街的老正兴也是上海人在窗口包着80年代的小笼包,厨师炒着比在上海能找到的还正宗的膏蟹年糕,烤箱里端出来的是热心热肚肠的枣泥酥,最后一结帐,才一个人15美元。我都心疼洗螃蟹的人。

这次让我重温了90年代在大陆上馆子被宰的那种“洼塞”感觉,现在中国的餐饮业好像已经被整顿得全都明码标价,童叟无欺了。出租车行业,也不再欺负人了,可怜“的哥”摇身成了被压迫的对象。不过一有机会,这种“宰人”精神一定会被发扬的,去年暑假回国,就被一位出租车司机绕城一圈。现在的中国,要宰就辣辣交一刀,几百万出去,砸出一个产权房。

我真的不希望曾经在中国饱尝的“宰人”文化,有一天会在美国遍地开花。移民文化中的糟粕部分不应该被diversify到美国文化中。希望我碰到的个案只是在法拉盛的这家餐馆,如果有法律程序将这种故意至消费者不快的经营模式加以遏制,那就更好了。如果有一天美国也让我每天心里添堵,那就是考虑海归的时候了,

我选择美国的理由跟勿来三的有点相似---对添堵文化的敬而远之。小时候被各种势力欺负,有阴影,属于弱势群体,美国这里比较保护小孩和妇女,暂时歇歇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