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坏的恶意和最好的善意

艾丽思笔记 (2008-05-31 10:36:12) 评论 (15)

上帝说,“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

佛说过类似的话吗,我不知道。不过史上最强圣人孔子他老人家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揣测圣人之心,已是源远流长的传统,恰如琢磨神的本意,也已汗牛充栋。单从字面意思来看,好像也解释得颇靠谱。 

上帝他老人家对人还真是不错,告诫咱们说话做事要有担当,出来混就一定要还的,你怎么对别人,别人也会同样对你,所以还是小心管住自己的嘴比较保险。 

从这个解读看,不轻易论断人,绝对是一个自我保护措施。 

但上帝还有另一层意思,除了他老人家,谁有资格去审判别人呢?有谁如他一般完美智慧,可以毫不脸红地指责别人呢。 

基于这点,可以看出人不应该妄自尊大,以为自己必定比别人更好。 

可是啊,就怕“可是”二字。

世间谁人不说人? 

为了缓解这个本性上的矛盾,孔子他老人家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论断是可以论断,但一定要顾忌别人的承受力,你自己受不了的话,不愿意接受的话,那就最好不要对别人说。 

此种做法,往低了说,是为人修养,往高了说,哈哈,就是道德了。 

道德这东西也倒了霉了,高低不就。 

强调它吧,弄不好就被骂为伪道德,这个最搞笑,因为凡伪道德者,与道德何干?例如若我买了一块假的翡翠,难道还称它为翡翠? 

贬低它吧,更多的人不干了。好家伙,清平日月,朗朗乾坤,竟然敢对道德不屑? 

道德左右为难,于是,自称左派右派的,都把它当作小李飞刀,各自追求见血封喉的意境。自称中间派的,把它熬成迷魂汤,遇上谁就立马灌一碗,晕了一个算一个。 

说起来呢,我最讨厌把人分派别。表面上是根据人家的立场来划分各自的地盘,实际上不过是告诉自己,谁谁是跟我一头的,支持我的,谁谁则是跟我不一心的,反对我的。 

茅盾当年提及鲁迅时,说他“老实不客气地剥脱我们男男女女,同时他也老实不客气地剥脱自己”,这话说得比较实在,因为是真的。 

鲁迅自己也承认,“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貌似大家对于他的说法也基本能接受,我想一来是鲁迅已然作古,再者他的一世为人大家都看到了,他实在是有资格如此说的人。 

想说类似言语的人,还是先掂掂自己的斤两,自我衡量一下是否说得出口。

再说了,鲁迅可以“不惮……”,你怕不怕?你怕不怕被说是居心不良?你怕不怕被说是不厚道? 

人绝非不可判断,人类就是靠着自省和相助才走到了今天。

善意和恶意,也绝非表面涵义,正如道德和伪道德不可混为一谈。

以道德来警世,不是不应该,反而已经是太难得了。但动辄把别人的劝诫都当成伪道德的高帽,岂非自愚和愚人。 

道德没有高低之分,却有真假之别。假的,根本不属于道德范畴,而真的,任是谁不让你说,你也该说。 

赞同你的,未见得是真心朋友,有时只是借着赞同你来反击别人。反对你的,更不一定是敌人,有时忠言逆耳。 

“做我的朋友,那就支持我吧。” 

谁跟你如是说,你越要问几个为什么。 

至于恶意和善意,可怜啊,人是可以高度矫饰的动物了,只怕自己跟自己也说不清,也只好扪心自问,过得去,就放自己一马,过不去,你自己看着办。 

谭嗣同有一首诗,写得好。 

曾经沧海,又来沙漠,四千里外关河。骨相空谈,肠轮自转,回头十八年过。春梦醒来波,对春帆细雨,独自吟哦。唯有瓶花,数枝相伴不须多。

寒江才脱鱼蓑,剩风尘面貌,自看如何?镜不因人,形还问影,岂缘酒后颜酡。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忽说此人是我,睁眼细瞧科。 

最后两句,惊动心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