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属个人视角

纯属个人视角

同居,只是一双新款的旧鞋

纯属个人视角 (2007-02-27 09:35:39) 评论 (3)
千百年来,我们把婚姻和家庭当作抵御寂寞的良方,其实我们从根子上就偏了。依靠结婚成家来解决寂寞,就象买体育彩票一样,的确总有人中奖,但永远是少数。我们习惯于把家庭和婚姻想当然地理解成寂寞的终结者,可是家庭崇尚稳定的特性和婚姻凭借法律的人为强制性,又怎么可能驯服人性这匹生性放浪不羇的野马呢。

人类需要性却碍着“传统”的面子,所以创造了“恋”。恋是性与爱的必然混合。但凡事一混合就变得不伦不类。

人类害怕孤独,于是创造了“婚姻”,但仅仅是婚姻又无法解决人性中贪婪的本性,于是“同居”作为一种探索性的社会现象,说不定还是社会潮流甚至是未来社会伦理结构的趋势,向短暂的“传统”——婚姻发起了攻击。(一夫一妻制的婚姻模式也就百十来年的历史,因此说它只是短暂的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整个人类都一直在试“新鞋”,看到底怎样的鞋子才合脚。人类,或者说人性是渴望穿“合适”的鞋的,而无关乎“新旧”。

合适,才是人性要寻求的彼岸,而新旧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因此,我们无法预测由同居取代婚姻的世道指日可待,但起码我们可以看见,人类在自身进化的过程中,变得更加“解放自己”,变得更加理性宽容和要求平等。

同居是一种平等。不是女权主义矫枉过正的片面追求,更别用女人吃亏男人占便宜的思路来丈量人类的同居活动在平等之路上走出了多远。同居首先是对以往(不是新旧)的生活模式和道德观价值观的调整而不是挑战,虽然这种调整可能首先发轫于有自由风气和历史传统的欧洲大陆,继而是北美洲的跟进。其实,随着媒体特别是娱乐媒体的开放,特别是互联网的开放,西方生活观价值观是直接以娱乐方式全面入侵中国的,中华文明的传承或许不会中断,但在生活方式方面,中国这块亚洲“传统道德”的处女地,沦陷是迟早一天的事情。八十年代的年轻人远比七十年代的人要“开化”,或者说胆子大,说白了就是历史传统的包袱少。

那么九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人呢?人性,是有个性的那种玩艺儿,不是机械产品,更不是可以编辑的软件。教育、教化固然可以起到塑造作用,但无法彻底改变它们。对于我们现有的和未来的儿女,仅仅用管束和防范就能控制他们的行为么?根本没有这种可能,即使有,比例也有限。在人类追求自由平等的潮流目前,全球媒体那种通过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进行的渗透蔓延,人类自身是缺乏天然抗体的。不但无法免疫,而且会“跟风”,会推波助澜。

同居,是人类为自己设计一种鞋子,向往穿新鞋的人都可以试着穿它,无论东方西方。同居只是人类探索合适自身的生活方式的一种形态,既非唯一也非终点。 在历史的长河中,同居现象只是毫不起眼的小小浪花,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象个没有见过海的内陆孩子那样惧怕甚或是诅咒。(本人并不因为自己在西方社会已经生活了十多年,而装腔作势好像身在界外、居高临下似的),在这里谈论同居,其实是理性分析未来人类可能选择的生活模式与婚姻结构,是用个人有限的经历和经验,去猜测和预想我们的后代将如何生活。

一百年前,住在京城的“皇阿玛”,想到过有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么?想到中华民国和可以纳妾而新中国曾经灭绝了娼妓么?想到当今的中国遍地桑拿洗头房,到处QQ一夜情么?想到现如今每家每户的独生子女,男孩人人是龙子龙孙,女孩个个都是还珠格格么? 同居还是结婚,是生活形式的选择,不完全是道德的取舍。

至于同居对现有的婚姻制度和潮流的冲击,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人类的进程中,冲击只是对活在当下的人的一种震荡,对于未来和历史,都是档案和云烟甚至是笑谈。

同居,真正可怕的不是对传统婚姻的动摇,令人不寒而栗的是它的追求平等自由的内在力量。同居的“同”字,就是最好的注解。一旦现在的年轻人,在意识上,真正觉醒,想到同居其实是一种自由的追求,是平等的思潮,那我们这帮老家伙就彻底绝望了。机灵一点的,赶紧与时俱进吧。如果硬要作者表态,谈谈对于同居的看法。坦率说,个人觉得,从自身的男性角度而言,无论同居还是结婚,都能投入,都能用心用情并获得快感幸福感归属感,那,就是一种人生享受,是境界,而非形式。形式,是太次要的东西了,讨论它干吗?

男人,关键是要有能力担当,而不是有意识要负责任,没有能力的承诺和信誓旦旦,都是扯鸡巴蛋,说穿了就是对于对方缓兵之计式的蒙骗。因此,同居和结婚形式真的不重要,男人要有能力承担才是关键。皇帝承担得起三宫六院,才有后宫佳丽三千,克林顿承担不起莱淫死鸡裙子上的一片“真迹”,他就得准备好从总统位置上下来。

中国式的道貌岸然是不肯承认性对人的天然诱惑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