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扫描(扫描中国 1 )

阁老 (2006-10-23 14:58:48) 评论 (5)

 

        只要稍稍留心一下新闻媒体,就会看到这样的新闻。

        某大学毕业生回到村里当村官。大学毕业生当擦鞋工。大学毕业生摆水果摊。大学毕业生求职, 500 元月薪就可以就职上岗 ------

        奇了怪了!中国的教育难道已经普及到大专?中国的大学生难道已经过剩到可以去当村官、擦鞋工、卖水果?一个大学生的价值难道只略高于上海的一个下岗职工?

        我不是说大学生不能当村官,不能去擦鞋、卖水果。但是我认为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的目的绝对不在于此,就大学生本身而言,至少也是学非所用,不能人尽其才。

        事实是,当今的中国,已经不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宣传邢燕子、侯隽回乡务农的时代。一个 13 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同龄人中的大学生比例仍然是少数。在一些技术性行业当中,整体的文化水平仍然偏低。在中国建设四化的大潮中,需要大量的大学生该是不争的事实。

        按理说,我们的大学生该是供不应求,可是却偏偏出现上述现象,而且大学生毕业后求职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现象。于是出现了一个怪圈:一边是人才奇缺,一边是人才浪费。

        人才的浪费,暴露了中国教育的弊端——学历的普遍虚高,而对虚高的惩罚便是文凭的贬值。纵观中国人才市场的现状,不能不使我们对教育改革的成果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扫描之一:从八十年代初到现在,中国新建立的官办、民办大学数以千计;理工科大学设立的文学院数以百计;加上各类走读的、函授的、刊授的大专院校,中国的大专院校数量恐怕逾万。然而这么多的学校加上扩招,每年还有相当比例的高中毕业生进不了大学。

        扫描之二:每年招生的录取分数线是个硬指标,全国性的重点大学是一个指标,各省市的大学又是一个指标。地区性的政策,出现了低分进重点、高分进普通的现象。比如北京学生进清华北大是 580 分,外省市的就得 620 分。由此江浙福建许多学得好的莘莘学子被挡在录取分数线外,而在上海则出现倒三角的录取,即市属大专录取分数线高于外地的大学录取分数线。

        扫描之三:以前,教师被尊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学校进入市场经济、知识成了商品后,教师成了“知识推销商”,一切都以金钱为交易。都说官场上有卖官买官,其实在大学里又何尚不是卖文凭买文凭,卖学位买学位。如今的硕士博士到底有多少真才实学?写出了多少高质量的论文?有多少学术成果?如果不是,那么这些硕士博士学位又有多少含金量?

        扫描之四: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在学校里到底是怎么学习的呢?换句话说究竟有多少人在发奋学习呢?看看大学四周空余的民宅成为大学生的鸳鸯居,看看那些沦落为“小姐”的女大学生,听听那些在课堂上不断鸣叫的呼机声,就可以测算有多少人在学习。想读书的人没书读,有书读的人不好好读,这就是冷酷的事实。如此,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究竟有多少是合格的人才不得而知。

        扫描之五:在每年进入大学的学生中,有多少是关系户的子女,有多少是领导的子女或者是领导钦点的需要照顾的子女,还有多少是教职员工的子女?如此多的关系学生和近亲繁殖的学生,把一部分本该可以入学的优秀学生关在了门外。我的一位在名牌大学担任校长的朋友说,如今是社会办学,我们要和各界打交道,有些人有些部门得罪不起,得罪了很多事情不好办。

        扫描之六:我曾在北京和天津的几所大学招聘应届毕业生,待聘的学生多数表示,外地不去,落后偏僻的地方不去,艰苦的地方不去,民营企业不去,军队基层单位不去,月薪低于 2000 元的单位不去。还有的表示可以先去试试,不行再跳槽。而用人单位的选择标准却是没有事业心的不要,没有真才实学的不要,不能吃苦的不要,不安心工作的不要。这种双向选择中的尖锐矛盾,是目前不少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重要原因。

        扫描之七:人才流动是好事,但是现在的人才都流到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以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特区,很少流到待开发的三北地区。一边是人才积压,一边却是人才奇缺。外企、合资企业是毕业生最向往的地方,往往是一个职位千人竞争。尽管是独木桥,希望渺小,但仍是蜂拥而上。

        有人问,中国为什么拿不了诺贝尔奖,看看教育界的现状不难找到答案。因此我认为:什么时候中国的教育真正改革成功了,那么人才就会大量涌现,中国跻身发达国家就指日可待,问鼎诺贝尔奖也就大有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