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wei999.com mirror

liwei999 (2006-04-05 19:53:59) 评论 (3)

English: Wei Li's Home Page (www.liwei999.net)

去家庭网页: Wei iDisk 日志(内部版)(需要口令)

This is www.liwei999.com  Wei iDisk 日志(公开版)


  • 在雅虎的影集存档 http://pg.photos.yahoo.com/ph/liwei999/my_photos
  • 【iDisk 每周一歌】
  • 本址中文分类索引 分类索引;  iDisk英语目录
  • 我的“正式”家页: www.liwei999.net; 我的“非正式”网页: iDisk 菜单
  • 【王知还老师作品】
  • 《李老夫子遗墨》。李老夫子(李咸升,号学香)是我的曾祖父。《李老夫子遗墨》收集了其徒子徒孙传抄的李老夫子遗作,包括诗词歌赋、喜寿挽联、序传杂文等,由他的门生编辑成册,内部发行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家传孤本上网。
  • 《李维:朝华午拾》
  • 爸爸的回忆录:《李名杰:人生记忆:风雨几春秋》; 爸爸的述职报告:《李名杰:四十年的行医生涯》《李维:朝华午拾-爸爸的行医生涯》
  • 哥哥的武汉介绍:《李扬新:湖光山色,两江奔流--武汉风景一览》; 请到我雅虎像册欣赏武汉美景
  • 【提醒】此页经常更新,回访浏览时请按“网页更新”按钮(F5),以便重新加载当前页面.



  • 06.03.29, 【后生可畏:侄儿李乐的艺术作品】
    • 刚收到侄儿李乐的三幅近作:作品1作品2作品3,真是了得,还以为是专业艺术家的作品呢。

  • 06.03.29, 【朝华午拾】:《一夜成为万元户》

      我198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留语言研究所,受到导师器重,春风得意。除了组里的日常研究开发外,每个周末都泡在所里,干些自己感兴趣的项目,都与世界语(Esperanto)的研究和应用有关。第一个项目是把自己的硕士毕业设计从封闭系统转为开放系统。这是我用 BASIC 编写的一款从世界语自动翻译成汉语和英语的系统 E-Ch/A。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是当年少有的一个一对多系统,也算填写了“空白”。这项工作的直接结果有三。一是在演示后,受到德国控制论专家 Frank 教授激赏,除了决定在他的控制论杂志发表该系统的论文外,教授还写了长信,要资助我到他的实验室去继续开发这个系统(“我非常希望,北京的李维硕士能到德国工作数月以便使他的国际语到民族语的翻译程序能适应我们的需要”)。这本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出国机会,又不用考TOFEL, GRE和到处发信申请。当年出国热已经持续升温,而我和太太却浑然不觉,自得其乐。并没有把这次机会认真当回事,加上我的老板和导师刘教授巧妙劝阻,说要继续开发可以,让Frank教授出钱,承包到语言所来。知道自己走不成(觉得中途离开,跟导师面子抹不开),我就做顺水人情,把我的同事兼师兄乔毅介绍给 Frank 教授,成就了他的出国。研发世界语系统的第二个结果是,我发表在El Popola Chinio(中国报道)上的世界语语言学特点的粗浅论文引起了一个著名的西班牙教授 Juan Regulo 的注意。这位老先生是世界语界老前辈,在他的大学和城市威望极高,以他名字命名街道、广场等。正值他退休,学校决定给他出四大卷印制精美的专辑,表彰他的贡献。其中一卷是关于世界语学(Esperantologio)的论文专集,于是老先生邀请我在《中国报道》的论文基础上,扩展加工,单成一章。我文思泉涌,洋洋洒洒写了17页,有老先生来来回回多次校改修正,发表了我平生第一次的 Book Chapter " Lingvistikaj trajtoj de la lingvo internacia Esperanto"(发表时老先生已经过世,他的去世在国际世界语界引起很多纪念,老先生千古!)。 我的世界语活动的第三个结果,是使我一夜之间成了万元户。在那个年头,市场经济刚刚萌芽,开始出现了第一批市场经济催生的万元户,但与多数知识分子无关。我们这些助理研究员,每月工资100元左右,即便加上工余的兼课外快(我由导师和师母引荐,在中国音乐学院兼职教授研究生英语,每课时不到10块钱,还要备课和自理交通),做梦也不敢指望哪天成为万元户。

      话说当年荷兰有一家软件公司 BSO,从政府申请到一笔科研资金,公司本身补足另一半,做一个以世界语为媒介语的分布式多语机器翻译项目 DLT。五年下来,成绩斐然,开发了一个很像样的原型系统(但是分布式翻译的设想有点超越时代,最终没有找到后续资金去做商业开发)。为了对多语言机器翻译做可行性研究,BSO 要求按照一个统一的依存关系句法的理论框架,对十几种主要语言编写形式句法,用来支持媒介语和自然语言的相互转换。他们看到我在世界语机器翻译上有研究,于是请我承包汉语的依存句法的编写项目。也算他们找对了人,我周末日以继夜,努力工作五六个月,编写了一部比较完整的汉语形式句法-现代汉语依存关系句法(A Dependency Syntax of Contemporary Chinese),给他们交活,极受欣赏。他们先给了我1000荷兰盾的支票作为报酬,于是拿到中国银行托收。大概是荷兰太遥远,需要通过多次银行间的中转,结果三个月了,钱还收不到,我就写信抱怨。过了一周,突然接到中国银行通知,让我去取一笔电汇。我跟太太去王府井中国银行,惊奇地发现在我的名下有1000美元汇款。拿到这笔折合人民币约万元的“巨款”,当时没有顾上高兴,一路走一路嘀咕,难道钱真可以从天上掉下来。太太甚至坚持这肯定是搞错了,说要回去把不义之财退还。第二天接到荷兰公司的信,才明白是他们邮寄的,作为对我的工作的额外奖赏,同时对支票不能及时兑现致歉(后来还是兑现了)。汉语是主要语言,我承包的项目对于他们的多语研究和寻找后续资金意义重大。后来乘我1989年去德国开机器翻译高峰会议,他们还特地邀请我和我的导师去他们的实验室访问一周,进一步探讨汉语用于多语机器翻译的一些问题。

      我跟太太开玩笑:“你不是说不义之财要退还么?” 太太感觉一夜之间成了“万元婆”,又是正当收入,甭提有多开心了。接下去好几周,她一个人逛遍了北京城的首饰店,仔细观赏品味各种首饰,但并没有购买。后来,太太告诉我,尽管只是 window shopping, 也很开心,因为以前想去看首饰,囊中羞涩,不好意思进去。如今成了万元婆,感觉好极了:我可以不买(当然还是舍不得),不是我买不起。太太对首饰的爱好就此培养出来,各种宝石如数家珍,平生最大梦想是做宝石生意,成为宝石鉴赏家。后来乘访问荷兰公司之机,在阿姆斯特丹的珠宝大街左看右看,终于咬牙,花了100多美元,给太太买了一枚红宝石戒指(我的导师也跟我一样,给师母买了一枚钻石戒指),她珍藏至今。后来太太笑着告诉我,经济上我是绝对被宰了,那么一点大的红宝石嵌在12k金的戒指上,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市场,也就值20美金左右。我一辈子挨宰次数很多,没有少受太太奚落,可这次做冤大头,反倒成了光荣业绩。

  • 06.03.18, 李扬缜:书言志,品自高 -- 访书法家郭俊峰先生
    • 我堂兄李扬缜撰文介绍书法家郭俊峰老先生。郭先生早年曾在李家崇实学校读书,书法启蒙于我的大叔爷“体罚式”教育(这种教育是私塾和半私塾的常规教育方式)。郭老先生的书法现在早已名扬四海,饮水思源,他还归功于当年的严格教育呢。

  • 06.02.23, 【幽默】N维中的juggler
    • 这是我在网上偶然看到的最富创意的签名档,甜甜特别喜欢,说:“cool, 3d to 2d!(三维变两维)”,随手留存(出处是华夏论坛某坛友),可博一笑。顺便一提,甜甜除了玩呼拉圈出类拔萃,也是juggling高手,就是到食品店采购,她也不忘拿两个苹果玩她的juggling. 不过目前还没有上升到同时玩三个球的水平。
    • 多数browser, 点击可看。如果下载(才500k),这个文件变成好几十张小照片,只有连续放才能出来效果。

  • 06.02.17, 莫言:我与180万擦肩而过---经历传销的日子
    • 这篇我侄儿最近撰写的亲历,描写他南下广东19天的传奇故事,道出了中国传销禁而不止,并导致部分人走火入魔和心理歪曲。写得很好,很细腻。想起在加拿大的时候,我曾被邻居朋友邀请参加过一次这样的聚会。聚会气氛热烈,圈内人的言谈举止,都象一个模子出来的。我这位朋友UBC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华人小厂的低薪工作,起早摸黑,看不到前途,终于投入传销队伍(国外并不违法)。他平时很羞怯,大姑娘似的,却也锻炼得四处推销,积极张罗。这些人由于生活不顺,又富裕时间,怀抱发财梦想,身边又有榜样,容易投入,并得到一些类似宗教组织的团体气氛和安慰。但跟黑社会还是不同性质。总的感觉是,如果无强迫现象,无伤大雅,戏唱不大,但也绝不了。从侄儿描述看,他们也没有太出格,他感觉被软禁和害怕,是正常的反应,更多是由于人在外孤苦无援的心理。
    • 这篇文字网上发表在《华夏快递》上:莫言:我与180万擦肩而过(打印版)又见又见《股飞论坛》转载

  • 06.02.14, Happy Valentine's Day! 甜甜画的情人节图片:

      ValentineTanya.jpg


    • “情人節禮物

      當電視密集強打著各式各樣情人節禮物時? 妳是否也在苦惱著要送給自己的情人一份怎樣的禮物呢 ? 是鑽石恆久遠? 還是花語表情意? 還是各種香水還他一身幽香呢? 沒想到送一份禮物竟然如此的困難,因為沒有一份禮物可以代表自己對他的愛意和情意! 那就學這本書中的Mooch來送一份"The gift of nothing"吧!” 摘自博客 Janet Cafe (http://spaces.msn.com/janet-cafe/)

    • 以上是我在网上搜索甜甜最喜欢的小书: The Gift of Nothing, 意外发现的,很惊喜:世界上优秀的作品,总会有共鸣。甜甜自从一两年前在一个图书馆看到这本书,马上就喜欢上了。一直没有买到,现在居然在网上发现了。博客主人好像是个富有童心和爱心的教师。甜甜让我表示感谢,于是我留言:搜索我女儿最喜欢的小书 The Gift of Nothing,到你这里,看到你情人节对此书的推介和翻译,很高兴,谢谢。这本书,今天已经给女儿念了三遍了,她还是要我上床前再念一遍。这样简单的文字(4岁幼儿读物),有这样的真情、幽默和智慧,令人惊叹!

  • 06.01.23, 甜甜本学期的 Science project,取材甜甜的数学发现:Clock Reading Experiment
    • 甜甜本来想做一个物理或者化学实验,可是想到的实验要不太简单,要不太难施行,所以我提议用她在时钟上的实验验证她早先发现的数学假设。甜甜总觉得这不象所要求的实验,我说,数学实验是“思维实验”,同样遵循科学的一般方法:(一)提出问题;(二)研究探索;(三)形成假设;(四)实验验证;(五)观察和结论。甜甜勉强同意了。为了把幻灯制作得丰富多彩,甜甜上网用Google寻找图片 icons (clock.gif,thinker.gif,happyperson.gif之类)。

      wei3.jpg



  • 05.12.22, 【朝华午拾】:《警察抓小偷的故事》: 快过节了,忙里偷闲,来段故事。

      这是一段十四年前在英国曼彻斯特的时候发生在我身上的真实故事。当时英国经济很糟糕,失业率接近20%,曼城市中心的大学附近有着欧洲最大的贫民窟,大白天也偷盗抢劫成风(多是无所事事、毒品成瘾的黑人 teenagers 所为),还不时听到黑帮火拼的枪声。最可气的是还有成群的高大凶猛的野狗出没,让人心惊肉跳。中国学生图便宜,就近居住在政府给穷人提供的房子里面,整天在贫民窟里受煎熬。不到一年,我两次被抢,一次亲眼看到身边朋友被抢劫,窃贼还分别光顾了我的办公室和宿舍,办公室电脑不好搬,就在上面撒了泡尿。后来一有机会,也不希罕那连续三年的 PhD 奖学金了,赶紧逃离。

      警察抓小偷在曼城为什么这么难?除了抓不胜抓、层出不穷外,还有一个独特的环境原因:那贫民窟的楼房是当年英国政府工党在台上时候建造的福利房,免费或底价租给穷人,其特点是,海大,窄长,前后上下贯通,楼道阴暗,各门洞完全类同,而且楼楼之间均有天桥相接,连绵数英里,象个硕大的迷宫。每次在贫民窟行走,看着那黑黝黝的钢筋水泥怪物,不知道有什么贼眼在寻找猎物,什么阴谋正在酝酿,哪个门洞会随时窜出不法之徒。这些不法之徒往往相互接应,有望风的,有行凶的,有假意相助的,警察一来,一窝蜂跑进楼房,上下左右贯通,如鱼得水,警察奈何。一般的抢劫发生太多,见怪不怪,你要是打电话报警,只要没出人命,那边不紧不慢给你登记注册,往往没有下文。

      话说圣诞元旦前后的一天,下午4点多,天尽管阴沉(英国天气给个晴脸本来就少见),还没到天黑时分。我从住在贫民窟的同学处出来,下楼看见一个黑人蹲坐在楼道上,心里就有点犹疑,但已经下楼在半道,也不好回去。轻轻说了声 “excuse me”,便强作正经从黑人身旁过去,想加紧步伐逃离。说时迟,那时快,那黑人一个箭步上前,挡住我的去路,手拿小刀(不是专事行凶的匕首,也就比削苹果的刀大一点),说:“摸你,摸你( 这是带有曼城口音的“Money, Money”)。这人站在面前,越发显得粗黑高大,那小刀也格外刺目,我哪里见过这个阵势,恨不能有地洞钻进去。我结结巴巴说,”I have no money“。他一边说,”check, check", 一边将黑手伸进我裤子和胸前口袋搜索,果然没有发现什么。正在我不知所措时,不料这家伙很有绅士风度地跟我说,“I am sorry”,然后一阵风似地消失在门洞,真是来有形,去无踪。我出得门来,看着阴惨的天色,半天惊魂不定。后来,遇到一个纽约客,谈起此事,她告诉我:“看来你们那里的强盗比较文明。要是在纽约,身上没钱,不捅你一刀才怪。我们出门谁敢不带保命钱。”

      后来我们到政府管理处申请住房,提到贫民窟的福利房,办事人员个个咬牙切齿,说:“这些房子统统炸平才对。设计建造这些房子的人应该被处死!” 贫民窟福利房成为曼城一个毒瘤。也不怪,把穷人如此密集地集中在一起,孩子从小耳濡目染,恶性循环,不成为犯罪温床才怪。

      这些都是10多年前的事了,据说现在英国经济发展良好,贫民窟治安也许改善了吧。纽约市的治安由朱市长起头治理,也大为好转,现在成为国际大都市犯罪率较低的地区了。

  • 05.12.16, 【李老夫子遗墨】版面 进一步更新,正文之后附上了我当年的手抄节选,并新补充了两个附录。
  • 05.11.20, 万圣节之夜讨糖(trick or treat).
    • 前不久的万圣节之夜,甜甜跟往年一样,身着公主服(这次从迪斯尼专卖店买的是灰姑娘套装,前几年的万圣节也是从专卖店买的迪斯尼人物白雪公主和木兰),挨门挨户讨糖,叫trick or treat, 意思是你不给糖果等点心(treat),我就调皮,跟你捣乱(trick)。今年在好朋友Adam家汇合了10几个孩子,大家嬉闹一片,甜甜玩得很开心。有关家庭录象四个片断上网。甜甜跟Adam兄弟俩一起讨糖,然后在Adam家兴致勃勃地跟Adam互相交换战利品。Adam身着古罗马拳击手(gladiator)的服装,他的弟弟Peter身着綠色巨人史瑞克怪物(美国著名童话电影《Shrek》的主人公)的服装。所以甜甜讨糖时这样介绍道:"This is Shrek on a diet (因为Peter比较瘦小,而怪物史瑞克很肥胖高大,所以甜甜戏称Peter是“减肥中的史瑞克”). I am Chinese Cinderella(“我是中国灰姑娘”). And this is a gladiator with curly hair(Adam卷发,所以说他是卷发拳击手). "

  • 05.11.09, 【甜甜成长花絮:甜甜的天才发现】

      前两天,甜甜盯着墙上挂钟看了很久,很兴奋地跟我说她有一个重要发现:“Dad, I have a discovery: if you multiple the minute hand number by 4, and then add it to the minute hand number, we get the reading! This is a rule with no exception, and I have tried every minute hand in whole numbers. This rule works!”大体是说,要想知道分针所在读数,可以拿4乘以分钟所指整数,再加上分钟所指整数。比如,5分钟等于1乘4加1;10分钟等于2乘4加2;15分钟等于3乘4加3,以此类推。这是甜甜独立思考,用归纳法总结出来的规律,说明这个九岁的小家伙是个爱琢磨的孩子。我随她一起逐一验证,果然正确,心里有些诧异,她怎么绕过这个弯的呢,因为美国小学数学教育远比国内落后,四年级才刚开始介绍代数的概念,还没有用到代数。我问她,你是不是从书上或者老师那里看到的,她摇头,说这完全是她自己的发现。

      为了表明是她自己的得意发现,她又注视挂钟良久,继而大叫:“Dad, come here, I have another theory: if you multiple the minute hand number by 3, and then add it to the even number in sequence, we also get the reading! Isn't this also a discovery?” 甜甜的第二个理论是,分针所在读数等于3乘以分钟所指整数,再加上分钟顺序向下的偶数,比如,5分钟等于1乘3加偶数2,10分钟等于2乘3加偶数4,以此类推。甜甜问我这算不算一大发现。我说,如果理论经实践验证无误,就可以算是发现。"So let's verify it",甜甜说,"1 times 3 plus 2 equals 5 minutes; 2 times 3 plus 4 equals 10 minutes; 3 times 3 plus 6 equals 15 minutes, ....... They are all verified: I got another discovery!"

      我跟甜甜说,我也有一个发现:分针所在读数等于5乘以分钟所指整数。甜甜不屑一顾地说,这算什么发现呀,这是 common sense(常识),人人都知道呀。这时候,我觉得有必要因势利导,上升到代数的高度了。我说,"Let's represent your discoveries in algebra, ok?"甜甜一直想超前学代数,好在同学面前炫耀,很高兴。我说,其实,你的两个理论和我的"发现"在代数上是等价的,正因为我的发现是常识,不证自明的,所以,如果你的理论跟我的发现等价,我们甚至不必一一验证,也可以证明你的理论是正确的。“Dad, you are confusing me!(你把我搞糊涂了)” 我本来想教育孩子,世界上除了归纳法以外,还有演绎法,可惜操之过急,有点揠苗助长了。我说,好,我们先写代数表达式吧,假设X是分针所指的整数(X=1,2,...,12),Y是分钟读数:

      爸爸的“发现”(常识):Y = 5*X
      甜甜的第一个发现:Y=4*X+X
      甜甜的第二个发现:Y=3*X+2*X

      我接着试图讲解代数运算的方法:4X+X=4X+1X=(4+1)X=5X; 3X+2X=(3+2)X=5X,可是甜甜的兴趣到此为止,已经不耐烦了,要求玩游戏去:"Ok, ok, Dad, it's too complicated. Let's do it another time. Can I play gameboy now?"。大概超出了这个岁数的专心时间限度了,我虽然意犹未尽,也只好作罢了。看样子,我家这个小鬼头,天才有余,耐性不足,要想成才,也不容易。不过,还是顺其自然吧。

      李维2005年11月9日记于水牛城

      另外, 甜甜本学期的 Science project,取材甜甜的上述数学发现:Clock Reading Experiment。为了把幻灯制作得丰富多彩,甜甜上网用Google寻找图片 icons (clock.gif,thinker.gif,happyperson.gif之类)。

  • 05.10.17, 【音乐:我的 iPod 歌曲列表】:没有音乐的日子是灰暗的,感谢科技进步使我们可以随时欣赏古今中外流行的和不流行的音乐。

    • 【歌曲列表:五星榜】:

      1. sx洒下一片深情-孙楠;
      2. wb吻别-张学友;
      3. ns难舍难分-谭咏麟;
      4. jj九九女儿红-陈少华;
      5. Heal the world-Michael Jackson;
      6. Here I Am-Bryan Adams;
      7. Just To Hear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With Tim McGraw)-Faith Hill;
      8. Valentine-Martina Mcbride;
      9. Hero - Enrique Iglesias;
      10. xq想起老妈妈-于文华;
      11. To Where You Are-Josh Groban;
      12. Sight of My Homeland - Tim Janis;
      13. ad爱的纪念理查德 克莱德曼;
      14. Sogno - Andrea Bocelli;
      15. Right here waiting for you - Richard Marx;
      16. No Secrets - Kids In America;
      17. sx小提琴 - 思乡曲;
      18. rg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 Andante Cantabile for Cello Solo and String Orchestra, Op. Posth;
      19. Pokarekare Ana - Hayley Westenra;
      20. pg帕格尼尼狂想曲;
      21. Accidentally In Love - Counting Crows;
      22. bw别问我是谁 - Wang Xinping;
      23. Whiskey Lullaby - Brad Paisley;
      24. jh江河水 二胡-扬易禾;
      25. xc西出阳关无故人 二胡;
      26. qw情网-张学友;
      27. mh梦幻曲(舒曼);
      28. al阿莲-戴军;
      29. 邓丽君 现场;
      30. Immigrant - Joanie Madden

    • 【歌曲列表:四星五星中国歌曲(4+Chinese)】
    • 【歌曲列表:四星五星西方歌曲(4+Western)】
    • 【歌曲列表:悲歌】,更爱听悲歌。悲歌悲曲净化和抚慰心灵,辽治创伤,耐人寻味,极富美感。从小爱听如泣如诉的二胡曲《二泉映月》《长江水》和洞箫《梅花三弄》《阳关三叠》,每一次听就象心灵受洗一样,内心充溢着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后来听马思聪的《思乡曲》,圣桑的大提琴曲《天鹅》,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巴赫古诺的《圣母颂》,舒曼的《梦幻曲》,和《来自神秘园的歌 (Song From A Secret Garden)》, 夜深人静,沉迷其中,常不知不觉泪沾裳矣。声乐方面,悲歌常常叙述一个人间悲剧,印象深刻的有蔡琴的《最后之夜》(写一个歌女的沧桑),Kingston Trio 唱的 "Tom Dooley" (民谣的体裁,叙述三角情杀的悲剧),Brad Paisley的“Whiskey Lullaby”(乡村音乐,写失恋), 马修·连恩的《布列瑟农(BRESSANON)》,Kingston Trio 的“Five Hundred Miles”(写乡愁),Sara Hickman 的 “It's Alright”(摇篮曲的形式,告诉孩子虽然时世艰难,但不用害怕,母爱会保护他/她)。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悲歌之最,人称自杀之歌的匈牙利歌曲“Gloomy Sunday(忧郁的星期天)”,描述无法唤醒死去的恋人,遂决定追随同去的细腻感受。据说这首歌的消极绝望情绪感染了很多失恋的年轻人,纷纷效仿,引致多起自杀事件,所以很多国家列为禁歌,其实这些大多是子虚乌有的传说。Sarah Brightman 演唱的这个版本透出的不仅是绝望的气息,更多的是梦幻般的缥缈,很接近梁祝中“化蝶”的意境。是一首可以细细品味的悲凉而不失优美的曲子。
    • 【歌曲列表:国语歌曲精选】
    • 【歌曲列表:同一首歌】,这两百多首中外曲目是iPod中听的最多的,还会一直听下去,它们构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歌曲列表:西方歌曲选】
    • 【歌曲列表:西方器乐选】
    • 【歌曲列表:中国歌曲临时歌表1(wei_on_the_go1)】,出门在外临时列表要听的必然是印象深刻的曲目。
    • 【歌曲列表:西方歌曲临时歌表1(wei_on_the_go2)】,出门在外临时列表要听的必然是印象深刻的曲目。
    • 【歌曲列表:冥冥知音】,这个西方女声独唱专辑是搜刮网友精心选择集辑的,首首动听。
    • 【歌曲列表:现代民乐】
    • 【歌曲列表:荷东迪斯科】,极富动感,听了想跳的那种。
    • 【歌曲列表: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插曲】
    • 【歌曲列表:每周一歌】。参见【每周一歌】介绍
    • 【歌曲列表:大陆著名女中音德德玛和关牧村歌曲精选】
    • 【歌曲列表:靡靡之音】,中外轻音乐和小调,挠痒痒似的。

  • 05.10.06, 《朝华午拾》:【乡愁是一张无形的网】

      因为讨论离开水牛城搬家的事,甜甜最近很伤感。我对甜甜说:“你知道么?美国报纸排名最受欢迎的居住城市,水牛城是倒数的十个(bottom 10)城市之一呀(最受欢迎的 top 10 居住地包括旧金山,波士顿,西雅图,华盛顿和圣地亚哥等),哪里不比水牛城强呀?”确实,水牛城冬季漫长,天气寒冷,极易受风寒侵袭,水质低劣,病毒流行,更主要的是,没有像样的工业,经济发展落后,人口逐年下降,年轻人大都“南下”(叫 going south)寻求发展。可是,甜甜不以为然,流着眼泪说:"Who cares about this stupid rating. I have been living here for eight years and all my friends are here. Plus, I like snow. "

      甜甜自记事起,就住在这里,水牛城自然是她心目中不可替代的唯一故乡。记得四年前第一次带甜甜回北京探亲,第一天的晚上住在姥姥家,一切对她是那么陌生,没有她已经习惯的美国卡通电视,她满脸委屈地吵着闹着要回家(“I want to go home!”)--当然是回水牛城的家。我告诉她这就是家呀,是妈妈的家,她怎么也无法认同。

      为了列举水牛城的好处,甜甜根据她有限的知识,自己独创了一种平衡理论(balancing theory):水牛城有著名的湖区效应(lake effect),所以多雪,而地球正面临可怕的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导致全球变暖(global warming),她自作聪明地说,"You see, the two effects balance each other. Nowhere else can balance the global warming as effectively as in Buffalo!"。她还能举出一千条水牛城优越的理由:"You got to admit, Buffalo is not bad. We have no earthquake like in San Francisco. No hurricane like in Florida. Our Christmas is always white." 其实水牛城确实有很多公认的好处,最著名的是拥有号称“世界第七大奇迹”(Word's 7th Wonder)的尼亚拉加大瀑布。水牛城周围原始生态保护很好:郊外从大瀑布开始,沿尼亚拉加河车行,宛如驶进仙境画廊,州立公园一个接一个,参天古树,连绵草地。不过,这里除大瀑布外,空旷的公园即便周末亦无人问津,让人真觉得可惜了这些资源。水牛城市中心(Downtown)虽然日渐衰落杂乱,人们聚居的郊区乡镇(比如我们居住的Williamsville村落)却日益兴旺,而且民风淳朴,整洁安全,环境优美如花园。水牛城房市全美最便宜,十万美元出头就可以买到前庭后院的 house(国内叫“别墅”),绝对价格低于国内沿海城市!二十万就是豪华大屋,宽敞奢侈得让人发愁,这个价钱在纽约、旧金山不够买一个房角。生活便宜也方便,到处是免费停车场,基本没有堵车现象。有一流的公立学校,课外教育(学琴,学球等)的学费只是沿海城市的一半价钱。更不用说,还有温暖的华人社区和热闹的周末中文学校。几乎所有日常活动都在离家不到半小时的范围内可以解决,确实是养家的好地方。生活方面唯一头疼的是,没有像样可口的餐馆,经常晚上发愁,不知道到何处去解决肚子问题。大大小小餐馆都尝遍了,让人想到就开胃的所在,还真没有。不由得不让人怀念国内,每次回国探亲,随便挑一个馆子,也觉得吃得象皇帝一样。

      对于很多年轻人,去国和留守是一对纠缠不清的矛盾:《围城》内外,城内的人看外面的精彩世界,哪怕城里舒适顺遂,也终觉没有亲历外部生活的遗憾;远游的人历尽艰辛终于明白,乡愁无法用物质来填补。我当年就是这样心情。研究生毕业一扎就是五年,工作生活蒸蒸日上,前途一片光明,可看见身边的同学朋友一批批出国,心里觉得空落落的。终于赶上了末班车。然而,异乡的天空却如此陌生,小时候夏夜乘凉所识的星空,连同当年的童话和遐想,从此再也无法拼接完整。

      想起初到英国的情形:尽管已经三十出头,尽管有很多同学一起来到曼城,尽管此前早已经历过离开家乡在京城的多年飘荡,尽管奖学金充足没有生活压力,但远离故国仍然伴随着难以名状的痛苦:好像一棵连根拔掉的小草,任由风吹雨打,内心充满着深不见底的空荡和恍惚。学期伊始,学生会楼前各种学生自发的俱乐部正招兵买马,熙熙攘攘,一片欢声笑语,我却似乎处在另一个时空,与现实错置,不能理解身边的喧嚣,也无法排解莫名的惆怅。这样的惆怅失落持续了半年多,直到Mary来英才慢慢平缓。

      继而是十年的隔绝:除了《华夏文摘》和《大参考》的一面报道,和偶然逢年过节给家人电话贺卡问候以外,完全失去了和祖国的交流。殊不知,这正是中国翻天覆地的十年。直到四年前第一次回国探亲,才猛然发现又一次时空错置。站在熟悉又陌生的北京大街上,看着熙熙攘攘的人流,不可救药地感觉到,这个世界已然与我无关。这就是曾经留给我那么多温馨回忆的城市么?我梦牵魂萦的北京,如今形如陌路!在我引为自豪的故都,我不能理解身边的喧嚣,也无法排解莫名的惆怅。

      只有我的童年故乡,在我的脑海永远鲜活,永不退色。三十年时光把家乡化成了浓浓的油彩:金黄、火红。那是一望无际的油菜花,和漫山遍野的映山红。走过无数城市乡镇,看到过许多摄人心魄的美景,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温哥华的海湾和森林,美国国家公园的红叶和水牛城的尼亚拉加大瀑布,一路寻觅,可就是见不到家乡那样的油菜花和映山红。直到今年回国,正赶上油菜花开的季节,才重温了田野的片片金黄,嗅到了家乡的土地芬芳。我把这片片金黄摄入录象镜头,收藏起来,生怕它再次丢失。

      思乡与爱情一样,是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从齐豫的《橄榄树》到费翔的《故乡的云》,从马思聪的《思乡曲》到美国民歌《离家500里》。夜阑人静,异国他乡,轻柔舒缓的民歌象涓涓流水,浸润着我的心,那是 Kinston Trio 演唱的《Five Hundred Miles(离家500里)》:

      If you miss the train I'm on,
      You will know that I am gone,
      You can hear the whistle blow a hundred miles.
      A hundred miles, a hundred miles,
      A hundred miles, A hundred miles,
      You can hear the whistle blow A hundred miles.

      Lord, I'm one, Lord, I'm two, Lord,
      I'm three, Lord, I'm four, Lord,
      I'm five hundred miles a way from home.
      Away from home, away from home,
      away from home, away from home,
      Lord, I'm five hundred miles away from home

      Not a shirt on my back,
      Not a penny to my name.
      Lord, I can't go back home this-a way.
      This-a way, this-a way,
      This-a way, this-a way,
      Lord, I can't go back home this-a way.

      乡愁是一张无形的网,流浪的路何时是尽头?

  • 05.09.20, 终于等到了 liwei999.com(Domain Name 域名):赶紧注册到旗下。
    • 在浏览器上,只要输入 liwei999.com 或者 www.liwei999.com,即可直达此页。 www.liwei999.com
    • 所以,我现在有两个注册域名了:liwei999.com (本网页)  和 liwei999.net (英文网页)。(还有一个域名 WeiLi.name 似乎只在北美管用,以后不准备保留了。)
    • 后缀 .com 是默认值,最抢手。

  • 05.09.15, 【美术:甜甜素描近作“乐队(Orchestra)”】
    • 今天放学回家,甜甜很得意,给我看她画的素描。我问,你是临摹的吧?甜甜摇头,“是我自己画的”。这样看来,确实不容易,比以前大有长进。 甜甜从小喜欢画画,后来我们图省事,误送进家门口一所美术学校,“误人子弟”了一年,非但无甚长进,还把胃口败了。从此,重点转移到钢琴和小提琴上,学画的事就此搁置。甜甜时不时吵着要跟我学画,说为什么我画什么象什么,而她就不行。可我是临摹出身,而且是野路子,从来没有登堂入室,怎么能教?就这样一直放任自流,没想到她忽然画出点名堂来了。这幅小画比例适当,方寸不乱,甚至还可看出人物神态,比我当年是强远了。对于孩子音体美的发展,我们基本上是顺其自然,随她的兴趣来,只要不是音体美盲就好。并不指望她有什么造就,更多是为美学熏陶和强身健体。
    • 补记:还是高兴得太早了。后来甜甜承认,这幅“杰作”是她照钢琴书上两幅插图描下来拼凑到一起的,她的唯一创作是添了一把沙发,把人物的腿脚加长,穿上皮鞋。我心里也一直疑惑,天才也没有这么容易就造就出来呀,但是人都有冲昏头脑的时候。我问甜甜为什么说谎,她刷一下眼泪就下来了:“我就是想画这么好,可总是画不好。你能画华盛顿,我怎么连一个 Orchestra 也画不好?”她描完这幅画,很满意,就跟妈妈说:“我要让爸爸吃惊,你一定替我保密”,说了个“白谎”,果然得计。我心里想,孩子啊,一口吃不了一个胖子,没经过训练和苦功,哪里能一蹴而就呢。

  • 05.09.14, 【旧照回顾】,最近三伯带来一批早年旧照,特别珍贵,扫描珍藏。
    • 【旧照回顾:“永做毛主席的红小兵”】,兄妹仨臂佩红袖章摄于文革1966年12月8日(其时我六岁)。记得当年还有一些手捧红宝书《毛主席语录》的旧照,现已散失。

      xiongmeisan1966.JPG

    • 【旧照回顾:兄妹仨】,这是六三年春拍摄的兄妹仨旧照(其时我三岁)。哥哥因为长子,从小就套着祖传的银箍。
    • 【旧照回顾:六二年全家福】,摄于1962年九月二十日(其时我两岁,小妹才四个月)。爸爸妈妈家庭观念很强,很长时间坚持每年带全家去照相馆拍一张全家福,才有现在的珍贵留存。
    • 【旧照回顾:六零年爸爸和哥哥】,摄于1960年五月二十一:哥哥两岁。
    • 【旧照回顾:六五年三伯家】,摄于1965年一月二号:三伯母和四个孩子(三个姐姐,一个弟弟),三伯不在内,大概他当时是摄影。三伯是老革命,军官出身,社会地位和待遇都很好。他爱好摄影,经常在暗房后期制作他的摄影作品:记得我家曾存有一张他自己摄影合成的杰作,画面是两个军人,一个正面,一个侧面,神情泰若,在打扑克。仔细看去,原来两个军人都是三伯本人。当时没有电脑,没有软件PhotoShop什么的,能合成得如此天衣无缝,让我从小景仰不已。
    • 【旧照回顾:1965年李家后辈参加大叔爷李应文葬礼留影】(摄于1965年九月十六日)
      后排左起:四伯父李名毅,三伯父李名勤(若非),大伯父(实际行二)李名实(何求)和父亲李名杰
      中排左起:三伯母,堂弟(三伯母小儿),?,?,?,大伯母和母亲
      前排左起:?,?,?,堂兄李扬缜,我(五岁)和堂姐李扬英
    • 【旧照回顾:我家和大伯家】,1965年李家后辈参加大叔爷葬礼留影一(摄于1965年九月十六日)
      后排左起:大伯父(实际行二)李名实,父亲李名杰
      前排左起:大伯母,堂姐李扬英,堂兄李扬缜,我(五岁)和母亲
    • 【旧照回顾:我家和三伯家母子合影】,1965年李家后辈参加大叔爷葬礼留影二(摄于1965年九月十六日)
      左起:三伯母,堂弟(三伯母小儿),母亲和我(五岁)
      堂弟和我手里各拿着从李家大院里的柿子树上摘下的柿子(印象中柿子多得吃也吃不完)
    • 【旧照回顾:父辈“杰、勤、实、毅”四兄弟】,1965年李家后辈参加大叔爷葬礼留影三(摄于1965年九月十六日)。左起:父亲李名杰,三伯父李名勤,大伯父(实际行二)李名实,,四伯父李名毅。

  • 05.09.14, 【王知还老师作品专辑】更新,新增又一首王老师半个多世纪前写的诗歌。
    • 王知还:灰烬中的诗篇二:当年暑假在师院,我常跟王老师一起吃早饭,听她谈一生的坎坷和传奇。她最怀念的是大学时代和她大学时代所写的英诗,当时出类拔萃,才气横溢,极受教授和校长器重。这一篇小诗就是当年她给我回忆记录下来的片断(手稿,tif文档格式扫描)。还记得王老师跟我讲解诗句“He sits and reads the pool”时,说sits是短元音,reads是长元音,相互配合使得诗句抑扬顿挫。并做出鸟儿神情专著盯着池塘的神态,作为此句的演示。

  • 05.09.13, 《朝华午拾:【李老夫子遗墨》简介】》版面更新,正文之后附上了新扫描进去的当年的老照片(其时我五岁)。

  • 05.08.09, 本网址各目录网页全面改版,追求清新简洁,四通八达。
  • 05.07.22, 爸爸回忆录:“人生记忆:风雨几春秋”上网。
    • 这篇回忆录是爸爸一生的传奇实录。这些故事,小时候断断续续也听爸爸讲过,这次由爸爸撰写成篇,叙述更加生动,富有历史感。所述百年家史和个人及家庭成长记录反映了时代的沧桑变迁和人生的历练磨难,令人感慨万千。
    • 文章的序言做了很好的总结:我的经历,“荒诞”传奇,今人看来,如天方夜谭。如烟往事,如水流年,斗转星移,恍如隔世,追忆沧桑,感慨万千。苦难童年,早年“成名”,中年挣扎在“人斗”的硝烟中。摸爬滚打,50年外科生涯,拯救病人,数以万千。95年获国家“外科主任医师”职称。晚年尽享家庭和社会双重福祉,退休后又为社会超期服务十年。迄今,退而未休,青春不减,宝刀不老,手术、开车、上网、写回忆,还有下棋对弈,乐此不疲。此间,恰逢盛世,中国从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历经天灾人祸,如今迎来“国恩家庆,人寿年丰”。人类科技和文明,亦空前“腾飞”:地球之“村”,天涯比邻,上九天揽月,日行八万里,一代人时光,越过以往千年、万年!
    • 这篇作品,一经投递,网上立即发表出来,在著名的高品位的人文网站《五柳村文存:人生记忆》

  • 05.07.06, 【家庭录象】整理分类:
  • 05.07.05, 【配乐家庭录象:美国独立节焰火晚会】
    • 每年七月四号,我们都去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的北校园,参加【配乐家庭录象:美国独立节的国庆焰火晚会】。今年我们跟朋友有约,早早去占据了观赏焰火的好位子。校园很美,灯火映照在湖面上,清风扑面,很是惬意。沿湖边陆陆续续坐满了人,孩子们玩得特别开心。露天表演台上演奏着爱国乐曲和经典进行曲。10点天黑,焰火礼花映红了半边天,连续半个小时。晚会结束,严重堵车,好像全城的人都集中在校园了。也不着急,iPod连上汽车音响,把音量开足,反复欣赏《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专场》的曲目,感受节日的狂欢气氛。
    • 本段录象的配乐选自《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专场》2004版的保留曲目:老约翰·施特劳斯——《拉德斯基》进行曲 作品第228号(Johann Strauß vater—"radetzky-marsch",op.228),是西方经典音乐中我们全家最喜欢的一首。网上的里卡尔多·穆蒂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专场》2004[APE]介绍说:“作为每年音乐会的终场曲目,老施特劳斯的《拉德茨基进行曲》把音乐会推向高潮,包括奥地利总统克莱斯蒂尔在内的现场2000多名观众以长时间的掌声和喝彩声祝贺演出成功。”确实如此,以前也曾听过中央乐团演奏这个曲目,有板有眼,倒也挑不出毛病,可就是出不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这个版本的气氛。

  • 05.06.19, 【自画像瓷砖:甜甜的父亲节礼物】
    • 今天是父亲节,甜甜周五从学校给我带回的礼物是一块自画像瓷砖。我问:“这个小姑娘是谁呀?”甜甜说:“我呀。” 我说:“But she does not look as pretty as my little girl."(有意思的是,她后来给妈妈画的像,光彩照人多了。)
    • 甜甜的父亲节祝词写道:My Dad is #1

      My Dad is honest. My Dad is sweet. My Dad is just like my friend Pete.
      My Dad is fun. His temper is none. He likes to ride in the sun, but really he is #1.
      Happy Father's Day!

  • 05.6.13, 《朝华午拾》:【把明天交给上帝】

      一辈子有半辈子在学校转悠,从安徽到北京,再到英国,最终落在加拿大。读书不是很苦,苦的是临近毕业找工作的压力。跟导师关系搞僵了,毕业课题和论文他完全不管不看,明摆着拖我。系里面对学生的资助也在消减,就是想混下去也难。偏偏在这个节骨眼,生了孩子,前半年忙得昏天黑地。想不到出路,下决心去找工作。找了半年也没头绪,灰心到极点,那种压力无法回首。人生无奈无助,彻骨透心。

      那年,我到新加坡开会,正是我情绪最差的时候。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一个傍晚看到很多学生排队,跟一位天主教神父忏悔或者请教。我就也排队,但是并不知道怎样诉说烦恼。我问:“为什么我负担这么重?”神父得知我还不是教徒,说:“你要敞开胸怀,接受神,而不要锁住心门。要向他祈祷,把你的负担全部托付给神,把明天交到他手中。要相信神是万能的,他总有对你的规划。总之,要信靠神。”我当时刚接触宗教,半懂不懂,但是他很慈祥的样子,还是让人有少许宽慰。是啊,既然无奈,何苦烦恼,把明天交给上帝。

      我后来参加基督教家庭团契,认识很多善良的基督徒,听他们讲各自的人生故事,见证上帝的大能,常受感动。不过,我虽然对于教义大有共鸣(爱、宽恕、感恩、忏悔等等),也深知身为人而无神的悲哀和无助,但是怎样也无法接受上帝造人,处女生子,耶稣死而复活,等等圣经“故事”,所以至今仍陷在无神论“泥潭”里不能自拔。对于生活在神的国度的兄弟姐妹,我不但理解,而且由衷羡慕,羡慕他们获得的心灵平静和喜乐。进而特别反感那些与宗教为敌,无情嘲笑和摧毁他人信仰的人。你把上帝赶跑了,可是在别人无助而需要上帝的时候,你却无影无踪,这样的行径难道不比强盗更加可恶?

  • 05.06.11,【配乐家庭录像:跟爸爸约会】,配乐:Bob Carlisle-Butterfly Kisses (蝴蝶之吻)。
    • Bob Carlisle 的 Butterfly Kisses 是我最喜欢的歌曲之一,曾在《每周一歌》ge11 Bob Carlisle - Butterfly Kisses推荐过。这是一首描写父爱的歌曲,演唱动情,让人流泪。后半曲反复重复的歌词是“With all that I've done wrong / I must've done something right / To deserve a hug every morning / And butterfly kisses at night”. (我一辈子很多失误,可肯定也做对了什么:这才有福气得到(女儿)每天早上的拥抱和晚上的蝴蝶之吻。)
    • 很巧,甜甜的舞蹈学校今年彩排,有一段有创意的舞蹈就是Dating with dad (跟爸爸约会),用“蝴蝶之吻”配乐,这段舞蹈把父女之爱表现得淋漓尽致。一群天使般的小女孩翘首等待她们的“心上人”爸爸。爸爸们领带革履,潇洒登场,拌着音乐与爸爸的乖乖女翩翩起舞,然后搂在膝上。舞蹈最后是,每一位爸爸都象白马王子在皇家舞会一样,彬彬有礼地弯腰邀请小公主,然后手牵手,或者将公主一把楼在怀中,一对一对离开舞台。

  • 05.06.04,中文学校学期结束。
  • 05.06.04, 勿忘六四。
    • 十六周年前的不眠之夜,枪声和学生撤离时的国际歌声犹在耳边。向天安门母亲致敬。愿死者安息,生者努力,中国早日进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举的现代社会。
    • 【iDisk 每周一歌】回放ge19 Hero
    • 这是一首爱情歌曲,催人泪下。电台电视台在美国911事件后,为纪念出生入死的救火队员,常常播送此歌,把这首爱情歌曲化为怀念英雄的歌曲,超出了作者的原旨。但这首歌曲所传达的情绪,非常适合表达最痛切的失去。在六四16周年忌日到来之际,谨以此歌追念六四死难同胞。
    • 提起六四,想起一个难以忘怀的形象:不是那个震撼全世界的用肉身阻拦坦克的无名勇士,而是中央台的明星主播杜宪。记得当年的新闻联播总是老套子,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引下,工业如何,农业如何,最后才来点国际新闻。S但一到时候,研究生院TV室还是充满了人,有不少跟我一样,是冲着杜宪去的,怎样也看不够。有时镜头从杜宪转到新闻现场,心里就遗憾,觉得白耽误工夫。记得当年还有一个卢静,不如杜宪,但也很受看。
    • 最后看到杜宪是6/4刚过,全身素装,在念一个稿子时(广东受灾什么的),声音哽咽,这种在亿万观众面前的自然流露岂止是勇敢,简直就是女神。代价是杜宪在她事业巅峰之时,从主播位置撤离,无数人惋惜怨恨。
    • 这是一个至善至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形象。曾经用Google、百度搜索杜宪当年的照片和音影资料,竟不可得。才不到20年,影响了一代人的明星,连音影照片都了无踪迹,让人嗟叹。只是从百度的“杜宪吧”,可以看到一大批跟我一样的老杜宪迷。

  • 05.05.30, Happy Memorial Day!
    • 上周五,观看Centerstage舞蹈排练,录下一些现代舞的精彩片断,有些是甜甜老师跳的:【家庭录像:Centerstage Rehearsal Tap Clip】,这个踢踏舞中那个黑人小伙子是舞蹈学校的明星,他形象舞姿均佳。镜头一开始对准的另一个白人teenager女孩也是人物,叫Jolina, 做甜甜的小老师(teaching assistant)好几年了,很喜欢甜甜。Jolina 人漂亮,舞也跳得好。
    • 【家庭录像:Centerstage Rehearsal Clip】,这个舞很绝,那个小个子的白人女孩是这场舞的灵魂,简直是个舞蹈精灵。她形象绝美,白璧无瑕,跳得舒展自信,热情奔放,脸上也始终挂着迷人的微笑。
    • 【家庭录像:Centerstage Rehearsal Misc. Clips】, 排练现场几个非正式的小片断,其中有甜甜多年的老师 Miss Lisa,她性格开朗,活泼俏皮,动作夸张自信,跳舞总是很尽兴。

  • 05.05.12, 《李扬新:湖光山色,两江奔流--武汉风景一览》上网
       
    • 几个月前,我哥哥李扬新给我寄来一组武汉风景摄影和他撰写的介绍文章。当时几乎惊呆了:实在想不到中国的内陆城市会有如此美景。我到过很多国家和城市,见过各类风景,包括加拿大风光无限的温哥华,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Gold Coast)这样的天堂之城,可以说,哥哥镜头下的武汉不比任何世界名城逊色。
    • 这次访问武汉,哥嫂带我们游览武汉的湖光山色江景,算是有了感性认识:武汉的确是中国的一棵明珠。加上哥哥眉飞色舞的解说,更是感染人。哥哥比武汉人还武汉,对武汉历史文化,地理景观,掌故新闻,如数家珍。这从他上列文章中亦可看出,今特上网刊出,跟各位分享。
    • 请到我雅虎像册欣赏李扬新拍摄和收集的武汉美景,以后哥哥如有武汉摄影新作,亦陆续补入,以饱眼福。

  • 05.05.08, 【配乐家庭录象:芭蕾舞《祈祷》】
  • 05.05.08, 【勿忘我:甜甜的母亲节礼物】
    • 今天母亲节,甜甜给妈妈带回的礼物是一盆勿忘我(forget-me-not)
    • 甜甜还自己精心制作了一张母亲节卡片,外面包着自己画的盆景勿忘我,卡片里面写道:

      Dear Mom,

      I made this card just for you. I hope you will enjoy this card. I think you are awesome at so many things. Here are 3 of the best things about you. First you make me feel good when I am sick. You also make me laugh when I am down. Also you are the smartest person on earth.

      My favorite thing you and I do together is when you help me with my homework. You make me feel good when you tickle me.

      If I could give you anything, I would give you love, happiness, and a day all to yourself.

      Have a wonderful Mother's Day.

      I love you!

      Love,

      Tanya
      May 8, 2005

  • 05.05.03, 【甜甜作文:我喜欢做的事】
    • 这是甜甜上周末中文学校老师要求写的命题作文。

      我喜欢做的事

      我喜欢玩游戏机,因为第一,不用爸爸妈妈管我;第二,越玩越聪明;第三,越玩越想玩;第四,交朋友,可以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爸爸妈妈告诉我,不可以老玩,游戏机会影响学习,只能在学习休息的时间玩。爸爸妈妈是对的。我听他们的话,做一个好孩子。

      劳老师评语:

      一篇很好的文章,表达清楚,语句流畅。

  • 05.04.17, 【随感:“虽说一切将会过去”】
    • 我不是很喜欢腾格尔,他是有特色的歌唱家,但唱歌太过,有点矫情。但是,这一首(“腾格尔-虽说一切将会过去”)传达的浓浓的人生无奈的情绪,非常感人。夜深人静,我一遍又一遍听这首歌,完全沉浸在歌曲创设的伤感氛围里。(亲友需要这首歌,可以去www.sogua.com 下载,或者给我来信索取)
    • [维评:经历人生和情感的大起大伏,挣扎苦痛,伤痕累累,终于身心俱惫,不堪回首。大浪东去,如水流年,如水思绪,绵绵不绝。水犹如此,人何以堪?逝者如斯,虽说一切将会过去,情有所钟,心有不甘,奈何之?]
    • 没有找到歌词,网上只有另一个版本的《虽说一切将会过去》,歌词全对不上号。只好自己听歌记词:
    • 大浪东去,年复一年 / 虽说一切将会过去 / 可是我心灵上的创伤 / 我让它怎么过去
      多少次,使我疼痛难忍 / 使我孤孤单单,哭天泣地 / 多少次,使我怒火燃起 / 使我长夜不能入梦乡
      啊,心灵的创伤 / 我让它怎么过去 / 大浪东去,年复一年 / 虽说一切将会过去
      [维评:节间配器,伤感悠长,平慰伤痕累累的无奈人生]
      多少次,使我疼痛难忍 / 使我孤孤单单,哭天泣地 / 多少次,使我怒火燃起 / 使我长夜不能入梦乡
      大浪东去,年复一年 / 虽说一切将会过去 / 可是我心灵上的创伤 / 我让它怎么过去
      多少次,使我长夜无眠 / 对着明月星空无语问天 / 多少次,使我热泪满眼 / 它一生???
      啊,如水的流年??? / 说明心灵的疲倦 / 大浪东去,年复一年 / 虽说一切将会过去

  • 05.03.15, 甜甜刚刚完成的Social Study项目 "Introducing China"
    • 这是甜甜最近在老师指导下刚完成的课堂项目,用的是微软Powerpoint, 介绍中国历史和文化。甜甜很得意,她是全班进度最快的,得到老师表扬。甜甜电脑玩的很熟,所以项目完成得既快又好。本来,我答应帮助她,结果我还没有找到空闲指导她,她就已经完成了。她从网络上查材料,配上图片,学会配音动画效果,做出来的幻灯片,有模有样。很花哨,但是这是儿童所追求的。

  • 05.2.09, 大年初一【家庭录像:2005水牛城华人社区春节联欢会部分实况】。
    • 上周末水牛城华人联谊会举办了“2005水牛城华人社区春节联欢会”:【家庭录像:开场歌舞 百童贺年!】。水牛城是纽约州仅次于纽约市的的第二大城市。但是没有大规模的制造业,经济发展较慢,人口流失,很多年轻人奔南方比较发达的州去寻找新的机会去了。可是,华人社区却稳步发展,主要得力于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的中国学生学者及其家属。华人联谊会主办的周末中文学校,热闹非凡,不仅给孩子提供了系统学习汉字和汉语的条件,也给家长提供了社交和娱乐的场所。中文学校的舞蹈班也欣欣向荣,是每年春节联欢的主力。
    • 【家庭录像:舞蹈《水乡童谣》】,表演者:小雨花舞蹈社;指导老师:李殷;节目负责人:袁汇。
    • 【家庭录像:新疆舞蹈《天山姑娘》】,表演者:小海燕舞蹈社;指导老师:李殷;节目负责人:林胜清 陈晓莉。
    • 【家庭录像:蒙古族舞蹈《春到草原》】,表演者:少儿舞蹈班;指导老师:赫立、曹扬;节目负责人:陈晓莉。

  • 05.2.08, 【随感】托技术进步的福,我们今年可以在电脑上同步观看中央台《春节联欢晚会》,画面声音均清晰。
  • 05.2.08, 【随感】美德和减肥

      在毛时代短缺经济长大的我们,加上中国传统的熏陶,勤俭节约好象宗教信仰一样,深入骨髓,往往走火入魔。

      很长一段时间,每天睡觉前,总要把家中白天吃剩喝剩的残羹剩菜、冷饮热饮,统统倒进肚中,这才安睡。心里念叨,“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太太说,这些都不值钱,扔了算了,吃坏了肚子不值,为此两口子常闹矛盾。我的逻辑是,值钱不值钱,都是农民的血汗。我们从小熟读的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直到有一天,我的大夫警告我要节食,并指出我近年来体重异常增长及潜在的严重后果。这才猛醒。我怎么这么多年也算不过这个帐呢:身体垮了值呢,还是保持“勤俭节约”的名节重要呢?

      没有人有意浪费食品,但总归有残羹剩饭。问题是我们业已“固化”的“勤俭节约”的 mentality, 总觉得倒进肚子里才不浪费。

      有意思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共产党的“革命传统”文化,似乎都熏陶我们的这一“美德”(当年随处可见的标语是:“铺张浪费是对人民的犯罪”。我们耳熟能详的革命传统故事中就有,周恩来贵为总理,可是吃饭后,碗里绝不留下一粒米饭)。二者都本于小农经济。勤俭节约确实是美德,但走向极端,或走火入魔就不好了。

      现在明白,在非短缺经济环境下,倒掉残羹剩饭不是浪费,而是正常的人类进食行为过程中的不可避免的自然损耗,可算作 food budget 中的 cost overhead. 一叶障目,这么浅显的道理,出国十多年后才明白。可见传统熏陶的力量。

      据说,动物界由于生存压力,饱一顿饥一顿, 也天生就有这个 mentality :=). 所以,一旦有食物, 就暴饮暴食。这样积攒下来的脂肪,可以更好地应付食品匮乏的时光。我怀疑,生物界冬眠的形成,可能在进化论上有这一基础。

      如今,倒掉没有保留价值的剩饭剩菜和饮料,我看也不看,尽管内心深处还有别扭。人啊,人。

  • 05.1.31, 为方便记忆,我为此中文网页申请到了新的网名(Domain Name 域名):liwei999.net, 很快就会启用。
    • 在浏览器上,只要输入 liwei999.net 或者 www.liwei999.net,即可直达此页。 www.liwei999.net
    • 所以,我现在有两个注册域名了:liwei999.net (中文网页)  和 WeiLi.name (英文网页)。
    • 后缀 .net 比 .name 更通用。

  • 05.1.25, 【新页上网】《四十年行医生涯》

      这是爸爸十年前为晋升主任医师而撰写的述职报告,读后不胜感慨。在众多医学术语和数字背后,许多往事浮现眼前。

      爸爸没有机会进入医学院,上的是医专,可他行医四十年所取得的成就,达到的高度,是常人难以企及的。靠的是,胆大心细,勤于实践,刻苦钻研。记得我们小时候,回家不见父母,总是到手术室去找。爸爸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回家也是一头扎到医书里,很少见他休息。多年下来,名震四方,求医者络绎不绝。甚至上一级医院外科主任的亲属需要手术,也来找爸爸“这把刀”才觉得放心。

      医生受人尊敬,但却是清贫的。在毛泽东时代,工资和物价均几十年不动。爸爸46元,妈妈43元,家庭收入89元一月,维持一家六口(加上外祖母)温饱,难有积余。生活苦点,倒也无所谓。其实我们从来也没有觉得苦,尽管每餐饭,一大家人才有一两碟小菜。反正大家都苦,还有很多人吃不饱饭,只能喝粥、吃红薯干呢。爸爸的难题是,到哪里去攒买书的钱呢?那些大厚本的专业书籍《外科学》、《骨科学》等,定价不菲,却是工作必不可少的。谁能想到,许多医书是爸爸瞒着家人卖血换来的。一次300cc血浆,当时的价格30元,这可是平时半年也难攒下的钱啊。有一次,妈妈发现以后非常生气。爸爸很清瘦,担心他卖血损害了身体。可爸爸总是说,人有造血机制,失点血无碍。不过,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办法么?医术再精湛,也变不了钱。记得手术误餐,当时的补贴也才两角,或者供应一碗免费肉丝面(爸爸妈妈舍不得吃,常常带回家给我们孩子吃)。

      一个时代,一种活法。可是,一个享有盛誉、对医术精益求精的医生非卖血不能拥有医书,这样的事古今中外,大概也只有毛时代了。不能说,爸爸没有赶上好时代,从事业的追求和精神的满足看,那个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条件,给爸爸一个难得的施展空间。基层县医院象一张白纸,面对的是源源不断的一向缺医少药、经济能力匮乏的农村患者。多数这样的患者基层医院不能救治,也就只好自生自灭,听天由命了。爸爸是医院的开创者之一,有充分自主权,有多大精力就有多少工作,几十年来几乎每天都有几个手术。我当年认识一位农村青年医生,由于不能施展,而厌倦行医,转报英文师专,当谈起爸爸的医术,却充满钦佩:“你知道么?你爸爸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医生。许多省立大医院尚未开展或普及的大手术,你爸爸也能做。”他给我讲解一些案例,我也不懂,但是心里明白,爸爸一直在超越自己,向越来越复杂的手术攀登。后来,跟爸爸谈起来,还有哪些疑难手术,想做而做不成。爸爸说,能做的差不多都做了,但是有些手术,比如显微外科,断肢再植等,对于器械要求太高,县医院没有这种条件,只好遗憾了。

      跟“有理无钱莫进来”的衙门不同,当年在基层医院贫苦农民也能开得起刀:印象中小手术(阑尾摘除等)收费不到10元,中等手术(胃切除等)收费几十元,大手术(心脏、脑等)也不过百元。当然,凑足这钱也不容易,但是为看病节衣缩食,或砸锅卖铁,多数人还是想出了办法。对于特困户,可以到民政局申请补助。毛泽东时代这一点,还是值得称颂的。收费低廉的根本原因,当然是成本底:医生是国家干部,拿固定工资,没有额外支出。

      说到手术,我的身上也留有爸爸的“杰作”。我十岁左右,有一天早饭不久,突然肚子疼得厉害。爸爸过来检查,按住右小腹,问疼不疼,我说,“很疼”。他突然把手抽回,我一阵剧痛,眼泪都出来了。爸爸告诉我,这叫“反跳痛”,是急性阑尾炎的典型症状,说准备开刀,不到中午就扶我进了手术室。从小看惯了开刀,知道阑尾摘除是小手术,我一点也不怕。可真要上手术台了,我却怎么也不愿意。主要是怀疑弄错了,白挨刀了。早上还是好好的,喝了半碗粥,我平时也常闹肚子疼,这次,也没有验血或做其他检查,摸摸小腹,就这样确诊了?结果自然是我多虑,割下的阑尾肿得象棵小胡萝卜头,因为手术及时,还没有化脓。不少外科大夫不给自己亲人开刀,怕太紧张。可爸爸不放心别人,理所当然亲自动手,妈妈在旁做助手。本来,如果使用常规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也可从容不迫,但爸爸为了术后反应小,坚持只使用局部麻醉,我清楚知道手术的每一个过程。多数同类手术刀口总有几寸,可爸爸只给我开了一条一两公分的小口子(关腹后只缝了两针),刚够伸进一个手指。这还不算,跟多数刀口不同,爸爸用的是横切,这更增添了手术难度。爸爸说,横切符合人的腹部的自然纹路,愈合后刀疤不显(确实如此,我见过其他竖切手术的刀痕,愈合后很久仍然粗粗红红地立在那儿,很难看)。这次手术当然很成功,我当天回家,第二天就可下床轻微走动。不过,手术中有一阵确实很疼,我大哭大叫,给爸爸增加了很大压力。那是爸爸伸进手指试图捞取发炎的阑尾时。也不怪,阑尾发炎,不碰它尚且疼痛得很呢。好在疼得时间不长,爸爸就逮住了它,赶紧补上一针麻醉。后来,爸爸说,尽管费了心思,下刀之处还是略偏了点,使我多受了一些苦。偏一点没关系,如果把刀口加大点,也好办,可爸爸坚持尽可能小的口子,不愿意让我落下一个永久的大疤痕。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女儿听,她找到我的几乎看不见了的刀口,惊叹:“Grandpa did a terrific job! (爷爷的手艺真棒!)”。从此,她肚子一疼,就大叫,怀疑得了阑尾炎,非让我检查发现没有“反跳痛”才安心。还说,她要是得了阑尾炎,就飞回去找爷爷,可信不过美国的大夫:他们才开过几个刀,我爷爷一辈子开刀何止成千上万!

      爸爸常常出诊到农村医院和农民家中(作为妇产科主任,妈妈也一样)。遇到急诊需要手术,不管什么条件,也要进行。没有电,就集中一些手电筒,因陋就简,搭起手术台,救命要紧。文革武斗那年(1967年),两派割据,常有摩擦,亦有短兵相接的时候:初期街头械斗,用的还是钢钎菜刀之类,后期可用上了真枪真炮。医院处于半瘫痪状态,并且地处“扫派”(叫“扫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