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残酷的纪实:加沙饥饿家庭的一天

残酷的纪实:加沙饥饿家庭的一天

文章来源: 日新说Copernicium 于 2025-09-26 20:07:54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残酷的纪实:加沙饥饿家庭的一天

萨哈尔·卡萨斯、她的丈夫以及他们的三个孩子,现居于加沙地带代尔巴拉赫的马斯米亚流离失所者营地。

在炸弹与饥荒的双重阴影下,记者与报道对象的界限,已然消弭。

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代尔巴拉赫

七月底,我来到了代尔巴拉赫(Deir al-Balah)一个名为马斯米亚(al-Masmiyya)的临时帐篷营地。这个营地得名于大马斯米亚——加沙地带东北部一座于1948年在家园沦陷(Nakba)时遭清空的巴勒斯坦村庄。如今,营地中的居民,大多是当年被迫离开故土的难民们的后裔。而以色列在加沙持续不断的军事行动,早已将这些难民的后代,从他们祖辈的土地上再次驱逐。

马斯米亚难民营最初是在战争初期建立起来的,为的是给那些逃离加沙北部的家庭提供一处庇护。许多早期的居民后来曾离开营地,试图返回北方的家园,但几乎所有人都陷入了一种无休无止的流离失所的循环——在过去漫长的23个月里,这种绝望的循环已吞噬了加沙无数人的生活。

我前往这个当时仅收容着少数家庭的难民营,是为了探访四十五岁的萨哈尔·卡萨斯(Sahar al-Kassas),她是一位拥有八个孩子的母亲。她与她的家人,已经历了数不清次数的流离——从加沙城到拉法,从拉法到汗尤尼斯,再从汗尤尼斯辗转至代尔巴拉赫。今年早些时候的一次短暂停火期间,他们曾短暂返回加沙城,但当停火结束后,又被迫再次迁往代尔巴拉赫。

当一场人为制造的饥荒,正以一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严酷的方式,死死扼住加沙的咽喉时,我决定跟随萨哈尔度过完整的一天,观察她和她的家人在三餐之间的饮食状况,并试图讲述他们的故事。

然而我很快发现,以一种传统的、置身事外的新闻采访方式来进行报道,是多么的困难。当我向她问道:“你今天早餐吃了什么?”萨哈尔笑着,将这个问题原封不动地抛回给了我:“那你呢——你又吃了什么?” 这个指向我——或者说,指向任何一个加沙居民——的问题,同样切中要害。

不仅是萨哈尔,每当我试图采访人们的生活时,这种情况便会屡见不鲜。我不断地提醒他们——同时也提醒我自己——我之所以倾听这些故事,不仅仅是为了记录一段历史,更是出于我作为一名新闻从业者的责任。

但真相是,我们所有人都经历着同样的苦难。记者与受访者之间的那道界限,早已变得模糊不清。我们共同经历了这一切的全部——不是某一个人被迫承受这一切,而是我们所有人。

“你参加过他儿子的婚礼”

自我踏入难民营的那一瞬间,那条界限便已然消弭。萨拉赫·阿布·哈杜拉(Salah Abu Hadoura)——人们都称呼他阿布·穆斯塔法(Abu Mustafa)——上前迎接我。这位48岁的、自封的营地代表,常常与人道援助组织进行交涉,为营地的居民争取权益,有时,他也会协助我完成一些报道。

“你还记得我的儿子穆里德(Murid)吗?”他轻声问道,“你参加过他的婚礼。”

我记得。我记得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日子里,那场婚礼上洋溢着的短暂的喜悦——他的儿子穿着一套借来的西装,帐篷之间回荡着微弱的乐声。那是2024年7月27日,当时,我正在报道加沙的民众为何仍在战火之中坚持结婚。

“他死了。”阿布·穆斯塔法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

我浑身僵住。“他死了?”这句话从我的口中吐出时,感觉是如此的违和与不真实。

他点了点头。

穆里德年仅25岁。在他新婚周年纪念日到来的三周多以前,他前往位于内扎里姆走廊(Netzarim Corridor)旁的加沙人道主义基金会(GHF)的一个食品发放点,试图为他怀有身孕的妻子领取一些食物。和成千上万的人一样,他再也没能回来。当他的孩子出生时,穆里德的遗孀将这个男婴命名为他已故父亲的名字。

阿布·穆斯塔法在向我讲述这段往事时,他的悲痛是沉静而深邃的,绵延不绝,仿佛没有尽头。

后来,我翻看他父亲手机里穆里德生前拍摄的一段TikTok视频。在视频里,他的声音沙哑,双眼因极度的疲惫而深深凹陷。

“当以色列响起枪声,”他说,“全世界都会屏息凝神。但当加沙的孩子们活活饿死时,这个世界连眼皮都不会眨一下。”

这句话让我久久无法忘怀,因为时至今日,炸弹和子弹已不再是这片土地上最致命的杀手——饥饿才是。而饥饿,常常与死亡相伴而行:人们为了求得果腹的食物而奔赴各个救援点,却在途中,惨遭枪击而丧生。

“当你的孩子饿得发抖时,你哪还有心思逃难”

萨哈尔在我到访前不久,也曾去过位于拉法的一处GHF物资点。“我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喂给我的孩子们,他们日日夜夜都在哭喊,”她向我解释道,“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哄骗他们说,明天或许就会有食物了,再喝点水吧,喝点茶吧。”

在最终决定冒险前往GHF领取救济之前,她究竟经历了多少个这样充满谎言与绝望的“明天”?

当她抵达分发点附近时,已有民众不幸遇害。她亲眼目睹了他们的尸体,被一辆驴车默默地运走。

“我究竟是想去获取食物,还是为了给孩子们觅食而白白丧命?”她反复思忖着,“若是我死了,在这场深不见底的饥荒中,我的孩子们又能依靠谁呢?”

在历经了这趟艰险的旅途之后,萨哈尔仍然认定,GHF的物资点,不值得她去冒生命的危险。她转而向居住在马瓦西(al-Mawasi)地区的亲友求助——那是位于加沙中南部的一片沿海地带,以色列已将大批流离失所的居民驱赶至那里。她推测,马瓦西离GHF的分发点更近,或许那里的人们会有更多的食物。但那些向她伸出援手的人们,自己也已一无所有。

在马斯米亚附近,萨哈尔听闻以色列已对代尔巴拉赫西南部地区发布了新的疏散令。她火速赶回家中,最终得知她家人所居住的区域,并未被划为疏散区或交战区。但很快,以色列的坦克便开进了邻近的地带,炮火的碎片开始不断地击中他们的帐篷。

突然之间,萨哈尔一家听见身后传来一声巨响——某栋建筑遭到了轰炸,多人当场遇难。在他们邻近的帐篷里,一名七岁的小女孩也不幸受伤了。当时,她正坐在帐篷外,一架以色列的四旋翼无人机突然向人群开火,一颗子弹击中了她的大腿。整个难民营顿时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人们开始纷纷撤离。

“当你的孩子们饿得头昏眼花时,流离失所是何其的艰难,”萨哈尔告诉我,“你让他们走路,他们却根本走不动。他们早已没有了任何前行的力气。”



七月底的代尔巴拉赫马斯米亚流离失所者营地。由于持续逃离以色列入侵加沙城的民众涌入,营地规模已大幅扩大。

“希望与谎言的市场”

在撤离后的第一个夜晚,萨哈尔一家在离海滩极近的一顶帐篷里栖身,涨起的潮水几乎要拍打到他们的帐篷门。第二个夜晚,他们返回了加沙城,但当他们抵达时,眼前是“满目疮痍,炸弹与空袭之声不绝于耳”,萨哈尔如此描述道。

更糟糕的是,饥饿的阴影仍在无情地肆虐。

萨哈尔挨家挨户地敲门,试图为孩子们讨要一片面包,但她得到的,却总是相同的回应:“如果我们有多余的粮食,请务必与我们分享。”

数日之后,萨哈尔一家决定重返代尔巴拉赫。他们徒步跋涉,在不久前刚刚逃离的原址之上,重新支起了他们的帐篷。

这一切,都发生在我到访前的大约一周。当我跟随萨哈尔一同穿行于难民营时,她向我娓娓道出了这段痛苦的往事。

当时在加沙,就连杜加(duggah)——一种由芝麻、小麦、漆树果混合而成的传统香料——也已绝迹。在饥荒最严重的时候,人们开始烘烤扁豆,将其碾碎后,充当香料。而面包,始终是人们心中最炽热、最深切的渴望。但面包,早已不复存在。

萨哈尔回忆起那些最艰难的时刻,她曾将一种饺子状的意面浸泡整整一夜,然后将其碾碎,像揉面团一般反复搓揉。如果没有意面,她就用扁豆或豆子来替代。再在其中添上满满一盘面粉,使其变得粘稠,直到能勉强捏成一团。“它没有任何味道,但至少能让孩子们的肚子暂时安静下来,”她指着自己的孩子们说。

然而,她那些从六岁到二十四岁不等的孩子们,仍然日复一日地向她讨要着面包。

“面包不仅仅是一种食物,”萨哈尔解释道,“它是我们的文化,是我们的生命。我们自幼便以面包为食。当你的餐桌上别无他物时,它能维系你的生命。它虽然质朴,却能填饱你的肚子。”

加沙的面包店早已关闭了数月之久,燃料早已耗尽,面粉也几近绝迹。曾经作为援助物资分发的25公斤装的面粉袋,一度成为了当地流通的硬通货。它的价格,就像这个正在崩塌的世界中人们的情绪一样,剧烈地波动着——有时,每公斤的价格高达200谢克尔(约合54美元),而有时,又会跌至仅40谢克尔(约12美元)。就连这种剧烈的价格波动,也深受政治因素的左右:停火的传闻、美国特使即将到访的耳语。萨哈尔将此称之为“一个由希望与谎言交织而成的面粉市场”。

近期,以色列允许了部分援助卡车和商业运输卡车进入加沙。如今,食物的供应状况稍有改善,价格虽然有所回落,但对于绝大多数民众而言,仍然是难以承受的天价——在战争爆发之后,他们纷纷失业,且早已钱财耗尽,萨哈尔一家也不例外。即便手头有钱,水果、蔬菜和牛奶等基本食品,也近乎绝迹。

于是,萨哈尔开始学着变通——我们所有人,都在这么做。

“妈妈,我们吃什么?”

我与萨哈尔共度的那个清晨,她正在用海水搓洗着孩子们的衣物。援助组织的运水车转瞬即逝,速度快得让她甚至连一个容器都来不及装满。

孩子们又开始向她要吃的了。她试图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她指着距离营地约200米处的海面,向他们许下了一个个她自己也明知无法兑现的承诺。可是,孩子们仍然不停地拽着她的裙摆,捂着自己的肚子,一遍又一遍地追问着:“妈妈,我们到底能吃什么?”

“身为一个母亲,这是最令人心碎的时刻;当你的孩子对你说出‘我饿了’这三个字,而你的手中却一无所有,”她说道。再也无法忍受的萨哈尔,走进了她的帐篷。片刻之后,她开始哭泣——起初是无声的抽泣,但随后,哭声变得愈发痛楚。

她六岁的幼子也跟着走进了帐篷,他看见了母亲脸上那泪痕斑驳的脸庞。“妈妈是因为我饿了才哭的吗?”他天真地问道。

萨哈尔没有回答。

男孩握住她的手,用极轻的声音说:“妈妈,我不饿了。你看?我真的,一点也不饿了。”

孩子们走出了帐篷,开始摘取帐篷旁一棵棕榈树上那些青涩未熟的果实。

“有时候,我真希望自己从来不是一个母亲,”萨哈尔说,“我希望他们能重新回到我的身体里去。至少在那里,他们不会遭受这样的苦难。”

“他冒着生命危险回来,却只带了些扁豆”

正午时分,萨哈尔向居住在邻近帐篷里的嫂子索比娅(Sobiya)求助,问她能否分一些食物给饥饿的孩子们。索比娅告诉她,她二十岁的儿子穆罕默德(Muhammad),刚刚从GHF的一个分发点带回了一些扁豆。

“就只有扁豆,”同为四十多岁的索比娅说。“他冒着生命危险赶回来,却只带回了这么一些扁豆。”

索比娅给了萨哈尔一小把扁豆。萨哈尔八岁的女儿内斯玛(Nesma)帮着她生火煮饭。萨哈尔没有打火机,便让内斯玛去向阿布·穆斯塔法借火。随后,她往一口小锅里倒入少量扁豆和大量清水,开始熬煮一锅稀薄的汤。

萨哈尔和内斯玛用一些纸板、两块布料和一些木屑生起了火,随后,她们又往火里添上了一些尼龙和塑料瓶,以维持火势。

“我们现在已经买不起木头了,”她解释道,“我让孩子们去捡任何他们能找到的东西——木头、尼龙、垃圾、瓶子、旧衣服,只要是能维持火势的东西就行。”

过了一会儿,内斯玛说火快要熄灭了。萨哈尔让她对着火吹一吹,自己也过去帮忙。她站起身,用一块纸板扇着那微弱的火苗,大口地喘着粗气,汗珠顺着她的脸颊不断地流淌。她又往火里扔了一条破旧的裤子。“你为什么要把裤子扔进火里?”内斯玛不解地问道。

我暗自发笑。在家里时,我们也同样在烧一切能烧的东西——塑料、布料、碎布、塑料袋——但我们最爱烧的,是牛仔裤。牛仔布在火焰中,能燃烧得更持久一些。我们把家里破损的塑料水管撕成碎片,然后一块块地往火里塞。“少用点塑料管,”我总是这样提醒我的嫂子,“那东西冒出的烟太多了。”

这场战争,让我亲手烧掉了许多我从前想都不敢想的东西:我的书。有些是我大学时代在加沙伊斯兰大学买的,在那些深夜学习的夜晚,我在书页的边缘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还有些,是在我有了一份工作、我的生活尚未被这场战争彻底吞噬时,一本本地购入的。

我把那些书页一簇簇地撕下,在将它们投入火焰之前,最后一次读着上面曾记录下的文字。那些旧的讲义、涂鸦的诗篇、未完成的思绪,全都被我抛进了熊熊的烈火之中。



萨哈尔·卡萨斯和她八岁的女儿内斯玛正在熬煮一锅清淡的扁豆汤,同时不断地为微弱的炉火添柴。

“我们从未想过会沦落至此”

在马斯米亚难民营,萨哈尔的炉火总是不愿持久地燃烧。“我曾经很胖——有92公斤,”她说,“但现在,我只剩下60公斤了。”

“我的父亲在城里曾开过一家肉铺。我们曾经是那些可以尽情享用肉食和肝脏的人。我们从未想过,有一天我们会沦落至此,”她补充道。

在战前,她那位如今也住在隔壁帐篷里的父亲,曾经营着一家远近闻名的餐馆。而如今,在一次次绝望的觅食过程中,萨哈尔曾在垃圾堆里,发现过一罐已经生锈的豌豆。她将罐子清洗干净,打开盖子,然后煮给了她的孩子们吃。“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一天——那纯属是一个偶然,”她说,“当我在垃圾堆里翻找时,我突然发现了可以吃的食物。”

萨哈尔24岁的长子穆罕默德,在2023年11月的战争初期便已身受重伤,身上缝了82针,至今仍无法正常行走。因此,她17岁的次子奥拜达(Ubaydah),常常需要去GHF的救济点领取物资,但却往往空手而归。

“每一次他出门,我都提心吊胆,那种恐惧让我感觉自己的大脑都停止了运转,”萨哈尔说,“他之所以会去,是因为他深知我们一家已濒临绝境。也只有他能去——他的哥哥病了,他的父亲无法行动,而我,在亲眼目睹过那些惨状之后,更是不敢再踏足那个地方。”

在我们谈话期间,萨哈尔的丈夫哈米德(Hamed)回到了营地。这位49岁的男子,因为持续的腹痛,刚刚去了一趟医生的诊所。“你平时都吃些什么?”医生询问道。“什么都没有,”哈米德回答说,“如果碰巧有的话,也只是一些扁豆而已。”

“我们现在所有的对话,都离不开食物,”哈米德告诉我。他补充道,没有食物、没有水、没有钱,说他们的处境艰难,都算是轻描淡写了。

过了一会儿,篝火彻底熄灭了。萨哈尔和内斯玛试图重新点燃它,但火苗始终无法再次燃起。锅里的扁豆并没有完全煮透,但他们却不得不吃了。孩子们在饥肠辘辘中,已经苦苦等待了太久。



萨哈尔·卡萨斯的三名子女,正在吃她煮的那锅稀薄的扁豆汤。

耻辱无法再掩盖真相

若是在数月前撰写这个故事,我或许还会犹豫。在我们的文化里,说一个人正在挨饿,是一种耻辱。是一种诅咒。是一种羞辱。

但耻辱,再也无法掩盖真相。

真相是:自这场战争伊始,以色列便系统性地将饥饿作为一种战争武器,通过严密控制食物和援助物资的流通,来打击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民。起初,他们完全封锁了所有物资的通道;后来,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之下,他们允许了少量车队通行——但数量太少,为时已晚。随后,他们又实施了更多的封锁。加沙的农田——那些曾经是我们粮仓的地方——如今已沦为军事缓冲区,任何胆敢进入的人,都会遭到无情的射杀。

这绝非偶然,而是系统性的、蓄意的。

饥饿是一种缓慢的暴力。它摧毁的,不仅仅是人的肉体,更摧毁人的尊严,掏空人的灵魂。

然而,此地存在着一种超越了新闻语言的坚韧。这不仅仅是坚韧——它是悲恸、疲惫与求生的欲望,在一位母亲的泪水中无声地交织,在孩童们沉默的饥饿里悄然凝结,在炖着那锅稀薄扁豆汤的锅底之下,尼龙燃烧的火焰里熊熊燃烧。

“我们不再期盼停火,只求更多扁豆”

八月初,我重返马斯米亚。萨哈尔仍在那里。阿布·穆斯塔法和那个以他殉难的父亲命名的男婴穆里德,也还在那里。但这一次,营地变得拥挤了许多。以色列威胁将在加沙北部发动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这场行动现已展开),这迫使又一波流离失所的民众向南迁移,马斯米亚也因此再度人满为患。

营地中所有的空地都已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新帐篷的排排林立。那些从北方仓皇逃来的家庭,四处寻找着可以栖身的地方,却往往无处容身。人们形容眼前的景象,如同战争初期那场大流离失所的悲惨重演。许多人都对这种过度拥挤所带来的后果——饥饿、疾病以及持续不断的袭击威胁——感到忧心忡忡。有人忧心忡忡地表示,在加沙北部之后,下一个被迫迁离的,可能就是他们。

“他们让我们活活饿到不再去祈求停火,我们现在只盼望能有更多的扁豆可以充饥,”萨哈尔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她指的是以色列允许运入加沙的极少量食品。

她说得对。这场战争,正在无情地扼杀我们的希望与梦想。如今,我们只谈论两件事情:我们今天能吃上什么?明天又会有多少援助物资能够进入加沙?

就在几周前,人们的谈话内容还截然不同:今晚会实现停火吗?轰炸会停止吗?

再往前追溯几个月,我们还在问:我们何时能重返加沙城?我们的家园是否依然还存在?

若再将时光回溯到更久远的过去——在战争爆发之前、在流离失所之前、在这一切的变故发生之前——我们曾怀揣着更宏大的梦想:我们何时能出国旅行?我们能否在加沙之外的某个地方,安然地观赏一次日落?

战争的本质,正是如此:它将你生命中的一切,都无情地缩减至微末。

我们曾经的梦想,关乎自由与未来,如今,却只求能熬过眼前的每一天。这也是战争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炸弹与毁灭,更是它将我们鲜活的生命,压缩成一个个最微小、最简单的问题。如今,我们不再问自己能吃上什么,而只问自己能否吃上饭;我们不再问自己能去向哪里,而只问自己能否活下去。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18)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中方检出兴奋剂物质近一年后,美方FDA承认了
蔡磊深夜发文:我还有眼睛和耳朵 宁可战死 不会等死
囚号“3617”,尹锡悦出庭受审,形象大变
42岁女市长多次与已婚男下属进酒店:我们去开会
美国“战争部”颁布紧急全球召集令,要有大事发生?




24小时讨论排行

FBI前局长被起诉 特朗普:他是这个国家最垃圾的人
默克尔自述:苏联解体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残酷的纪实:加沙饥饿家庭的一天
最高100%!新一波特朗普关税袭来 这些企业在哀嚎
中国首个移植猪肾的人,手术后存活超过200天
智利总统:我不想内塔尼亚胡被杀,我想他受审判
被丈夫推下悬崖6年后,她只想离婚
特朗普与马斯克“再联手” 为联邦机构推“政府版Grok”
“不会屈膝而活!” 特朗普与前FBI局长8年恩怨迎爆点
曾说“收复台湾捐5000万”的他,怎么也被封了?
首例!以军被爆使用微软云服务大规模监控巴勒斯坦人
陕西小村庄,住一晚居然已经要两千了
青年的呐喊:抗议之声点燃“亚洲之春”
中国在北极冰区首次成功实现载人深潜
是不是不想做了?西贝再一次上演史诗级灾难公关
美计划明年初执行载人绕月探测任务“阿尔忒弥斯2号”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残酷的纪实:加沙饥饿家庭的一天

日新说Copernicium 2025-09-26 20:07:54



残酷的纪实:加沙饥饿家庭的一天

萨哈尔·卡萨斯、她的丈夫以及他们的三个孩子,现居于加沙地带代尔巴拉赫的马斯米亚流离失所者营地。

在炸弹与饥荒的双重阴影下,记者与报道对象的界限,已然消弭。

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代尔巴拉赫

七月底,我来到了代尔巴拉赫(Deir al-Balah)一个名为马斯米亚(al-Masmiyya)的临时帐篷营地。这个营地得名于大马斯米亚——加沙地带东北部一座于1948年在家园沦陷(Nakba)时遭清空的巴勒斯坦村庄。如今,营地中的居民,大多是当年被迫离开故土的难民们的后裔。而以色列在加沙持续不断的军事行动,早已将这些难民的后代,从他们祖辈的土地上再次驱逐。

马斯米亚难民营最初是在战争初期建立起来的,为的是给那些逃离加沙北部的家庭提供一处庇护。许多早期的居民后来曾离开营地,试图返回北方的家园,但几乎所有人都陷入了一种无休无止的流离失所的循环——在过去漫长的23个月里,这种绝望的循环已吞噬了加沙无数人的生活。

我前往这个当时仅收容着少数家庭的难民营,是为了探访四十五岁的萨哈尔·卡萨斯(Sahar al-Kassas),她是一位拥有八个孩子的母亲。她与她的家人,已经历了数不清次数的流离——从加沙城到拉法,从拉法到汗尤尼斯,再从汗尤尼斯辗转至代尔巴拉赫。今年早些时候的一次短暂停火期间,他们曾短暂返回加沙城,但当停火结束后,又被迫再次迁往代尔巴拉赫。

当一场人为制造的饥荒,正以一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严酷的方式,死死扼住加沙的咽喉时,我决定跟随萨哈尔度过完整的一天,观察她和她的家人在三餐之间的饮食状况,并试图讲述他们的故事。

然而我很快发现,以一种传统的、置身事外的新闻采访方式来进行报道,是多么的困难。当我向她问道:“你今天早餐吃了什么?”萨哈尔笑着,将这个问题原封不动地抛回给了我:“那你呢——你又吃了什么?” 这个指向我——或者说,指向任何一个加沙居民——的问题,同样切中要害。

不仅是萨哈尔,每当我试图采访人们的生活时,这种情况便会屡见不鲜。我不断地提醒他们——同时也提醒我自己——我之所以倾听这些故事,不仅仅是为了记录一段历史,更是出于我作为一名新闻从业者的责任。

但真相是,我们所有人都经历着同样的苦难。记者与受访者之间的那道界限,早已变得模糊不清。我们共同经历了这一切的全部——不是某一个人被迫承受这一切,而是我们所有人。

“你参加过他儿子的婚礼”

自我踏入难民营的那一瞬间,那条界限便已然消弭。萨拉赫·阿布·哈杜拉(Salah Abu Hadoura)——人们都称呼他阿布·穆斯塔法(Abu Mustafa)——上前迎接我。这位48岁的、自封的营地代表,常常与人道援助组织进行交涉,为营地的居民争取权益,有时,他也会协助我完成一些报道。

“你还记得我的儿子穆里德(Murid)吗?”他轻声问道,“你参加过他的婚礼。”

我记得。我记得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日子里,那场婚礼上洋溢着的短暂的喜悦——他的儿子穿着一套借来的西装,帐篷之间回荡着微弱的乐声。那是2024年7月27日,当时,我正在报道加沙的民众为何仍在战火之中坚持结婚。

“他死了。”阿布·穆斯塔法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

我浑身僵住。“他死了?”这句话从我的口中吐出时,感觉是如此的违和与不真实。

他点了点头。

穆里德年仅25岁。在他新婚周年纪念日到来的三周多以前,他前往位于内扎里姆走廊(Netzarim Corridor)旁的加沙人道主义基金会(GHF)的一个食品发放点,试图为他怀有身孕的妻子领取一些食物。和成千上万的人一样,他再也没能回来。当他的孩子出生时,穆里德的遗孀将这个男婴命名为他已故父亲的名字。

阿布·穆斯塔法在向我讲述这段往事时,他的悲痛是沉静而深邃的,绵延不绝,仿佛没有尽头。

后来,我翻看他父亲手机里穆里德生前拍摄的一段TikTok视频。在视频里,他的声音沙哑,双眼因极度的疲惫而深深凹陷。

“当以色列响起枪声,”他说,“全世界都会屏息凝神。但当加沙的孩子们活活饿死时,这个世界连眼皮都不会眨一下。”

这句话让我久久无法忘怀,因为时至今日,炸弹和子弹已不再是这片土地上最致命的杀手——饥饿才是。而饥饿,常常与死亡相伴而行:人们为了求得果腹的食物而奔赴各个救援点,却在途中,惨遭枪击而丧生。

“当你的孩子饿得发抖时,你哪还有心思逃难”

萨哈尔在我到访前不久,也曾去过位于拉法的一处GHF物资点。“我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喂给我的孩子们,他们日日夜夜都在哭喊,”她向我解释道,“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哄骗他们说,明天或许就会有食物了,再喝点水吧,喝点茶吧。”

在最终决定冒险前往GHF领取救济之前,她究竟经历了多少个这样充满谎言与绝望的“明天”?

当她抵达分发点附近时,已有民众不幸遇害。她亲眼目睹了他们的尸体,被一辆驴车默默地运走。

“我究竟是想去获取食物,还是为了给孩子们觅食而白白丧命?”她反复思忖着,“若是我死了,在这场深不见底的饥荒中,我的孩子们又能依靠谁呢?”

在历经了这趟艰险的旅途之后,萨哈尔仍然认定,GHF的物资点,不值得她去冒生命的危险。她转而向居住在马瓦西(al-Mawasi)地区的亲友求助——那是位于加沙中南部的一片沿海地带,以色列已将大批流离失所的居民驱赶至那里。她推测,马瓦西离GHF的分发点更近,或许那里的人们会有更多的食物。但那些向她伸出援手的人们,自己也已一无所有。

在马斯米亚附近,萨哈尔听闻以色列已对代尔巴拉赫西南部地区发布了新的疏散令。她火速赶回家中,最终得知她家人所居住的区域,并未被划为疏散区或交战区。但很快,以色列的坦克便开进了邻近的地带,炮火的碎片开始不断地击中他们的帐篷。

突然之间,萨哈尔一家听见身后传来一声巨响——某栋建筑遭到了轰炸,多人当场遇难。在他们邻近的帐篷里,一名七岁的小女孩也不幸受伤了。当时,她正坐在帐篷外,一架以色列的四旋翼无人机突然向人群开火,一颗子弹击中了她的大腿。整个难民营顿时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人们开始纷纷撤离。

“当你的孩子们饿得头昏眼花时,流离失所是何其的艰难,”萨哈尔告诉我,“你让他们走路,他们却根本走不动。他们早已没有了任何前行的力气。”



七月底的代尔巴拉赫马斯米亚流离失所者营地。由于持续逃离以色列入侵加沙城的民众涌入,营地规模已大幅扩大。

“希望与谎言的市场”

在撤离后的第一个夜晚,萨哈尔一家在离海滩极近的一顶帐篷里栖身,涨起的潮水几乎要拍打到他们的帐篷门。第二个夜晚,他们返回了加沙城,但当他们抵达时,眼前是“满目疮痍,炸弹与空袭之声不绝于耳”,萨哈尔如此描述道。

更糟糕的是,饥饿的阴影仍在无情地肆虐。

萨哈尔挨家挨户地敲门,试图为孩子们讨要一片面包,但她得到的,却总是相同的回应:“如果我们有多余的粮食,请务必与我们分享。”

数日之后,萨哈尔一家决定重返代尔巴拉赫。他们徒步跋涉,在不久前刚刚逃离的原址之上,重新支起了他们的帐篷。

这一切,都发生在我到访前的大约一周。当我跟随萨哈尔一同穿行于难民营时,她向我娓娓道出了这段痛苦的往事。

当时在加沙,就连杜加(duggah)——一种由芝麻、小麦、漆树果混合而成的传统香料——也已绝迹。在饥荒最严重的时候,人们开始烘烤扁豆,将其碾碎后,充当香料。而面包,始终是人们心中最炽热、最深切的渴望。但面包,早已不复存在。

萨哈尔回忆起那些最艰难的时刻,她曾将一种饺子状的意面浸泡整整一夜,然后将其碾碎,像揉面团一般反复搓揉。如果没有意面,她就用扁豆或豆子来替代。再在其中添上满满一盘面粉,使其变得粘稠,直到能勉强捏成一团。“它没有任何味道,但至少能让孩子们的肚子暂时安静下来,”她指着自己的孩子们说。

然而,她那些从六岁到二十四岁不等的孩子们,仍然日复一日地向她讨要着面包。

“面包不仅仅是一种食物,”萨哈尔解释道,“它是我们的文化,是我们的生命。我们自幼便以面包为食。当你的餐桌上别无他物时,它能维系你的生命。它虽然质朴,却能填饱你的肚子。”

加沙的面包店早已关闭了数月之久,燃料早已耗尽,面粉也几近绝迹。曾经作为援助物资分发的25公斤装的面粉袋,一度成为了当地流通的硬通货。它的价格,就像这个正在崩塌的世界中人们的情绪一样,剧烈地波动着——有时,每公斤的价格高达200谢克尔(约合54美元),而有时,又会跌至仅40谢克尔(约12美元)。就连这种剧烈的价格波动,也深受政治因素的左右:停火的传闻、美国特使即将到访的耳语。萨哈尔将此称之为“一个由希望与谎言交织而成的面粉市场”。

近期,以色列允许了部分援助卡车和商业运输卡车进入加沙。如今,食物的供应状况稍有改善,价格虽然有所回落,但对于绝大多数民众而言,仍然是难以承受的天价——在战争爆发之后,他们纷纷失业,且早已钱财耗尽,萨哈尔一家也不例外。即便手头有钱,水果、蔬菜和牛奶等基本食品,也近乎绝迹。

于是,萨哈尔开始学着变通——我们所有人,都在这么做。

“妈妈,我们吃什么?”

我与萨哈尔共度的那个清晨,她正在用海水搓洗着孩子们的衣物。援助组织的运水车转瞬即逝,速度快得让她甚至连一个容器都来不及装满。

孩子们又开始向她要吃的了。她试图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她指着距离营地约200米处的海面,向他们许下了一个个她自己也明知无法兑现的承诺。可是,孩子们仍然不停地拽着她的裙摆,捂着自己的肚子,一遍又一遍地追问着:“妈妈,我们到底能吃什么?”

“身为一个母亲,这是最令人心碎的时刻;当你的孩子对你说出‘我饿了’这三个字,而你的手中却一无所有,”她说道。再也无法忍受的萨哈尔,走进了她的帐篷。片刻之后,她开始哭泣——起初是无声的抽泣,但随后,哭声变得愈发痛楚。

她六岁的幼子也跟着走进了帐篷,他看见了母亲脸上那泪痕斑驳的脸庞。“妈妈是因为我饿了才哭的吗?”他天真地问道。

萨哈尔没有回答。

男孩握住她的手,用极轻的声音说:“妈妈,我不饿了。你看?我真的,一点也不饿了。”

孩子们走出了帐篷,开始摘取帐篷旁一棵棕榈树上那些青涩未熟的果实。

“有时候,我真希望自己从来不是一个母亲,”萨哈尔说,“我希望他们能重新回到我的身体里去。至少在那里,他们不会遭受这样的苦难。”

“他冒着生命危险回来,却只带了些扁豆”

正午时分,萨哈尔向居住在邻近帐篷里的嫂子索比娅(Sobiya)求助,问她能否分一些食物给饥饿的孩子们。索比娅告诉她,她二十岁的儿子穆罕默德(Muhammad),刚刚从GHF的一个分发点带回了一些扁豆。

“就只有扁豆,”同为四十多岁的索比娅说。“他冒着生命危险赶回来,却只带回了这么一些扁豆。”

索比娅给了萨哈尔一小把扁豆。萨哈尔八岁的女儿内斯玛(Nesma)帮着她生火煮饭。萨哈尔没有打火机,便让内斯玛去向阿布·穆斯塔法借火。随后,她往一口小锅里倒入少量扁豆和大量清水,开始熬煮一锅稀薄的汤。

萨哈尔和内斯玛用一些纸板、两块布料和一些木屑生起了火,随后,她们又往火里添上了一些尼龙和塑料瓶,以维持火势。

“我们现在已经买不起木头了,”她解释道,“我让孩子们去捡任何他们能找到的东西——木头、尼龙、垃圾、瓶子、旧衣服,只要是能维持火势的东西就行。”

过了一会儿,内斯玛说火快要熄灭了。萨哈尔让她对着火吹一吹,自己也过去帮忙。她站起身,用一块纸板扇着那微弱的火苗,大口地喘着粗气,汗珠顺着她的脸颊不断地流淌。她又往火里扔了一条破旧的裤子。“你为什么要把裤子扔进火里?”内斯玛不解地问道。

我暗自发笑。在家里时,我们也同样在烧一切能烧的东西——塑料、布料、碎布、塑料袋——但我们最爱烧的,是牛仔裤。牛仔布在火焰中,能燃烧得更持久一些。我们把家里破损的塑料水管撕成碎片,然后一块块地往火里塞。“少用点塑料管,”我总是这样提醒我的嫂子,“那东西冒出的烟太多了。”

这场战争,让我亲手烧掉了许多我从前想都不敢想的东西:我的书。有些是我大学时代在加沙伊斯兰大学买的,在那些深夜学习的夜晚,我在书页的边缘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还有些,是在我有了一份工作、我的生活尚未被这场战争彻底吞噬时,一本本地购入的。

我把那些书页一簇簇地撕下,在将它们投入火焰之前,最后一次读着上面曾记录下的文字。那些旧的讲义、涂鸦的诗篇、未完成的思绪,全都被我抛进了熊熊的烈火之中。



萨哈尔·卡萨斯和她八岁的女儿内斯玛正在熬煮一锅清淡的扁豆汤,同时不断地为微弱的炉火添柴。

“我们从未想过会沦落至此”

在马斯米亚难民营,萨哈尔的炉火总是不愿持久地燃烧。“我曾经很胖——有92公斤,”她说,“但现在,我只剩下60公斤了。”

“我的父亲在城里曾开过一家肉铺。我们曾经是那些可以尽情享用肉食和肝脏的人。我们从未想过,有一天我们会沦落至此,”她补充道。

在战前,她那位如今也住在隔壁帐篷里的父亲,曾经营着一家远近闻名的餐馆。而如今,在一次次绝望的觅食过程中,萨哈尔曾在垃圾堆里,发现过一罐已经生锈的豌豆。她将罐子清洗干净,打开盖子,然后煮给了她的孩子们吃。“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一天——那纯属是一个偶然,”她说,“当我在垃圾堆里翻找时,我突然发现了可以吃的食物。”

萨哈尔24岁的长子穆罕默德,在2023年11月的战争初期便已身受重伤,身上缝了82针,至今仍无法正常行走。因此,她17岁的次子奥拜达(Ubaydah),常常需要去GHF的救济点领取物资,但却往往空手而归。

“每一次他出门,我都提心吊胆,那种恐惧让我感觉自己的大脑都停止了运转,”萨哈尔说,“他之所以会去,是因为他深知我们一家已濒临绝境。也只有他能去——他的哥哥病了,他的父亲无法行动,而我,在亲眼目睹过那些惨状之后,更是不敢再踏足那个地方。”

在我们谈话期间,萨哈尔的丈夫哈米德(Hamed)回到了营地。这位49岁的男子,因为持续的腹痛,刚刚去了一趟医生的诊所。“你平时都吃些什么?”医生询问道。“什么都没有,”哈米德回答说,“如果碰巧有的话,也只是一些扁豆而已。”

“我们现在所有的对话,都离不开食物,”哈米德告诉我。他补充道,没有食物、没有水、没有钱,说他们的处境艰难,都算是轻描淡写了。

过了一会儿,篝火彻底熄灭了。萨哈尔和内斯玛试图重新点燃它,但火苗始终无法再次燃起。锅里的扁豆并没有完全煮透,但他们却不得不吃了。孩子们在饥肠辘辘中,已经苦苦等待了太久。



萨哈尔·卡萨斯的三名子女,正在吃她煮的那锅稀薄的扁豆汤。

耻辱无法再掩盖真相

若是在数月前撰写这个故事,我或许还会犹豫。在我们的文化里,说一个人正在挨饿,是一种耻辱。是一种诅咒。是一种羞辱。

但耻辱,再也无法掩盖真相。

真相是:自这场战争伊始,以色列便系统性地将饥饿作为一种战争武器,通过严密控制食物和援助物资的流通,来打击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民。起初,他们完全封锁了所有物资的通道;后来,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之下,他们允许了少量车队通行——但数量太少,为时已晚。随后,他们又实施了更多的封锁。加沙的农田——那些曾经是我们粮仓的地方——如今已沦为军事缓冲区,任何胆敢进入的人,都会遭到无情的射杀。

这绝非偶然,而是系统性的、蓄意的。

饥饿是一种缓慢的暴力。它摧毁的,不仅仅是人的肉体,更摧毁人的尊严,掏空人的灵魂。

然而,此地存在着一种超越了新闻语言的坚韧。这不仅仅是坚韧——它是悲恸、疲惫与求生的欲望,在一位母亲的泪水中无声地交织,在孩童们沉默的饥饿里悄然凝结,在炖着那锅稀薄扁豆汤的锅底之下,尼龙燃烧的火焰里熊熊燃烧。

“我们不再期盼停火,只求更多扁豆”

八月初,我重返马斯米亚。萨哈尔仍在那里。阿布·穆斯塔法和那个以他殉难的父亲命名的男婴穆里德,也还在那里。但这一次,营地变得拥挤了许多。以色列威胁将在加沙北部发动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这场行动现已展开),这迫使又一波流离失所的民众向南迁移,马斯米亚也因此再度人满为患。

营地中所有的空地都已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新帐篷的排排林立。那些从北方仓皇逃来的家庭,四处寻找着可以栖身的地方,却往往无处容身。人们形容眼前的景象,如同战争初期那场大流离失所的悲惨重演。许多人都对这种过度拥挤所带来的后果——饥饿、疾病以及持续不断的袭击威胁——感到忧心忡忡。有人忧心忡忡地表示,在加沙北部之后,下一个被迫迁离的,可能就是他们。

“他们让我们活活饿到不再去祈求停火,我们现在只盼望能有更多的扁豆可以充饥,”萨哈尔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她指的是以色列允许运入加沙的极少量食品。

她说得对。这场战争,正在无情地扼杀我们的希望与梦想。如今,我们只谈论两件事情:我们今天能吃上什么?明天又会有多少援助物资能够进入加沙?

就在几周前,人们的谈话内容还截然不同:今晚会实现停火吗?轰炸会停止吗?

再往前追溯几个月,我们还在问:我们何时能重返加沙城?我们的家园是否依然还存在?

若再将时光回溯到更久远的过去——在战争爆发之前、在流离失所之前、在这一切的变故发生之前——我们曾怀揣着更宏大的梦想:我们何时能出国旅行?我们能否在加沙之外的某个地方,安然地观赏一次日落?

战争的本质,正是如此:它将你生命中的一切,都无情地缩减至微末。

我们曾经的梦想,关乎自由与未来,如今,却只求能熬过眼前的每一天。这也是战争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炸弹与毁灭,更是它将我们鲜活的生命,压缩成一个个最微小、最简单的问题。如今,我们不再问自己能吃上什么,而只问自己能否吃上饭;我们不再问自己能去向哪里,而只问自己能否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