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有关川普访华的信息是外界观察美中关系是否有进展的一个窗口。之前舆论认为最有可能的访华时间是在今年10月底韩国举行APEC前夕。但川普日前在和习近平通话后主动在其“真相社交”上披露,他将于明年初访问北京,并邀请习在明年适当时候访问华盛顿。
不过,考虑美中关系的复杂性,尤其是关税和贸易谈判迟迟未能达成一个协议,川普明年初访华的可能性存在变数。正如外界此前看到的,川普也曾向外放风,他会在某个时间段访问中国,但北京方面未有明确回应。
在川普访华一事上,表面看是其主动,一再制造访华议题,但从北京选择既不承认亦不否认的态度来看,中方实际是主动的一方。北京要给外界制造这样一种印象:好像欢迎川普访华,但不急著邀请,把他晾晾。比较一下上次通话,这点很明显。6月二人通话,中方通稿有“习近平欢迎川普访华”的表述,但这次完全没有,事后对此也不知可否,说明北京对待川普明年初访华,是很谨慎的,此事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要理解这种不确定性,必须结合中美关系的现实格局来观察。与外界一些舆论渲染的“中方焦虑”不同,北京认为筹码更多在自己一边,因而对川普何时访华,可能并不著急。
对北京而言 中美贸易比重已降至一成以下
先从经贸角度看,中美贸易在中国整体外贸中的比重已从早年的近三成降至如今的不到一成。这一变化本身就是中国主动进行外贸多元化布局的结果。二十年前,中国对美出口几乎决定著它的外贸盈余,如今,东盟已取代美国成为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欧盟则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即便美国今年对中国加征高关税,整体外贸仍保持增长,意味著中方的战略已经成功地降低了对美依赖度。川普要通过关税谈判为自己树立“压制中国”的形象,但中方并不迫切,因为它可以依靠和全球南方的合作、与东盟和“一带一路”伙伴的贸易增长,来平衡美国市场的萎缩。华盛顿如果想要在关税问题上推动协议,就必须考虑取消部分对华加征关税,否则北京不会为了象征性的成果而接待川普。对它来说,访华的价值必须体现在实质利益上,而不仅仅是一次外交场面的营造。
川普必须松动科技打压
科技方面,美国的限制在某些领域确实延缓了中国的步伐,尤其是高端芯片与相关制造设备。但总体来看,中国的科技产业并没有被摧毁,反而在新能源、量子通信、空间探索、人工智能应用等多个领域迅速追赶甚至局部超越美国。华盛顿从2019年起不断扩大的“实体清单”,限制中国企业获得关键技术,但中国在电动车、电池储能、无人机等领域,产业规模和创新能力甚至已经在全球佔据主导地位。美国的围堵一方面让中国在半导体等特定领域暂时承压,另一方面也刺激了中国在自主研发上的投入热情。这意味著,中国并不处于绝对的被动地位。若川普希望访华能有成果,他必须在科技打压方面做出某种松动。即使不能全面放松,也要释放出象征性的积极信号,否则北京不会配合他的外交秀。因为在科技竞争上,中方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耐力与潜力,可以继续在追赶中维持战略定力,而不是急于求和。
稀土作为反制手段
关税与科技之外,稀土反制是中方的一张有力牌。在这一轮对等关税博弈中,北京利用自身在稀土与关键矿产上的优势进行反制,让美国的供应链受到明显冲击。这种策略迫使华盛顿在原本的关税加码上不得不一再延迟,避免本国企业承受过大压力。稀土作为高科技产业和军工产业不可或缺的材料,中国的主导地位为其提供了真正可以施压的手段。换句话说,中美关税战已经进入互相制约的格局,而不再是美国单方面的主导。北京完全可以在需要时加大这种反制手段,从而让华盛顿陷入进退维谷。既然手中握有这样的槓杆,北京当然不急于在没有成果的情况下迎接川普来访。
中国不急的另一个原因: 有效的战略威慑
军事层面的发展同样不容忽视。九三阅兵所展示的一系列新式装备,标志著中国在高超音速导弹、反舰弹道导弹、无人作战系统等领域已经取得实质性突破。虽然在整体军力,尤其是全球远洋作战和全球投送能力上,美国依然保持优势,但在西太平洋地区,中国的局部优势已经足以形成有效的战略威慑。在某些尖端武器上甚至已经超过美国,这意味著华盛顿必须认真权衡军事冒险的成本。这也是中方“不急”的另一原因:它有了足够的军事实力来支撑自身的战略安全,而不必通过象征性的外交安排来换取安全感。军事差距的这种缩小,中国在本土和周边海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防御与反制能力,美国想要在军事上压制中国的可能性显著下降。
美国的形象因巴以冲突立场全球受损
最后,在国际关系层面,中方同样处于一种“不急”的状态。华盛顿的盟友虽然在安全上仍然依赖美国,但对其不满也在扩大。关税战让这些盟友觉得自身利益被牺牲,而美国在以巴冲突中的立场更是损害了它在全球的形象,全球特别是盟友对美国的信任快速下降。与此同时,中国在全球南方的影响力不断上升。通过“一带一路”、金砖扩容以及与非洲、拉美、中东的合作,中国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相比之下,美国在全球南方的形象因其单边主义和偏袒以色列而持续受损。正因如此,北京在国际舆论与合作空间上也不必急于依赖与川普的会晤来证明自己的地位。
川普对访华的需求大于习近平
上述分析表明,北京在多个层面建立起了支撑自己“不急著”邀请川普访华的战略底气。这并非是说,北京不希望川普访华,而是希望川普的访华要达成对双方都有利的实质性具体成果,尤其考虑到川普的多变性,更是如此。如果双方未形成成果共识,北京是不会出于形式上的外交需要而邀请川普来中国的,在北京看来,这只会有利于美方而不利中方。
现在川普隔段时间向外释出访华信息,既是向中方施压,但也说明他急于访华;换言之,川普对访华的需求大于习近平,他要制造对华“外交突破”的印象,从而为他的施政加分,因而,习近平没有必要在双方没有谈好实质成果的情况下为川普的政治需要提供舞台,帮助他完成这场外交政治秀,这不会给中方带来实际利益,习对此可以保持不急不躁的态度,甚至可以拿访华吊吊川普的胃口。
必须在关税、科技、台湾三大核心问题中满足两项
那么,北京要和华盛顿达成什么样的实质成果?从目前的形势和北京的核心关切来看,其设定的明确成果要求,至少是在关税、科技、台湾三大核心问题中满足两项,才可正式发出邀请,即关税必须要有实质松动,科技打压要有象征性缓和,而在台湾问题上,川普至少要承诺不比拜登政府的“不支持台独”立场更退后。如果这些条件满足,中方能拿到实际利益,再安排访华也不迟;反之,川普访华的必要性就大大下降,可以往后再拖延。
距明年初大概只有不到五个月,要在这三方面取得突破不能说没有困难,因而,川普明年初访华存在一定的难度,不排除来不了。但如果川普访华的意愿确实强烈,以他目前在共和党一定乾坤的权力,是可以做到和中方达成实质成果协议的,这样明年初访华的可能性就很大。由此来看,中美关系的走向,取决于双方尤其是川普是否愿意在实质性问题上做出妥协。
邓聿文为政治评论员,独立学者,中国战略分析智库研究员兼中国战略分析杂志共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