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当局多年来透过政府补贴和相关政策,来扶植电动车、太阳能板和锂电池产业,却造成产能过剩后果。(欧新社档案照)
北京当局为了推动先进制造业,多年来一直透过政府补贴和相关政策,来扶植电动车产业,但因车企努力追赶政府设定的生产目标,而非消费者需求,已导致产能过剩,各车企被迫大打价格战,除造成获利大缩水,更出现经销商为未售出新车挂牌和投保,以骗取车企返利和奖金,以及“零里程二手车”向海外倾销等乱象。
《路透》报导,分析师认为,中国汽车产业可能重蹈太阳能产业和锂电池的覆辙,因为中央政府政策优先考虑就业和经济成长目标,而非企业利润和可持续竞争,地方政府为了产能和税收,向车企提供廉价的土地和补贴,导致全国各地产能过剩。
曾在中国1家电动车初创公司任职的澳洲宏观经济评论员密契尔(Rupert Mitchell)表示:“当北京当局发出这(电动车)是个战略产业的讯号时,每个省长都想要设汽车工厂,他们要在党的面前求表现,结果就是车企扩大投资。”
中国车企在推出新车款方面已领先外国竞争对手,但推动电动车产业爆炸性成长和创新的政府政策,如今却在国内销售鍊上制造了双输的交易。这场潜在的危机对中国经济将有巨大影响,因汽车产业和相关服务约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十分之一。
谘询公司盖世汽车研究(Gasgoo)指出,中国车企的工厂能生产去年实际产量2倍的汽车,即5500万辆。另1家谘询公司艾睿铂(AlixPartners)预测,到2030年,中国129家电动车和油电混合车品牌中,只有15家能在财务上维持下去。
中国汽车产业的价格战已进入第3年,车企的获利大幅缩水,根据中国媒体《第一财经》报导,全球汽车巨擘日本丰田汽车今年上半年的获利虽然年跌逾30%,却仍是中国16家上市车企总获利的约1.9倍。
一些分析师称,唯一的出路是让许多车企倒闭,但许多官员反对这种“硬手段”,因为这可能导致大规模裁员和消费下降。
受影响的不仅中国车企。外国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市占率从2020年的62%,降至今年前7个月的31%。中国车企在国内买气低迷的情况下,已开始大举向外国出口,但欧美已对中国进口电动车祭出高关税,以防止中国车企的低价倾销。
电动车是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推出“新三样”经济成长引擎的其中之一,另2样分别为太阳能板和锂电池。《路透》今年8月曾报导,中国5大太阳能企业去年悄悄裁员近三分之一,反映出太阳能产业正深陷产能过剩、价格暴跌与巨额亏损的3重困境。
此外,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依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等大厂到2025年规划产能来看,已达4800GWh(百万瓩时),但市场需求估仅100GWh,电动车用锂电池出现严重产能过剩。由此来看,习近平的“新三样”经济成长引擎已全部出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