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0日晚,央视财经曝光了山西稷山县农村公厕“建而不用”“只在领导视察时才开门”,迅速引发关注。
对此,稷山县县委县政府回应情况属实,当地已经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整改工作,对全县农村公厕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切实把资金、人员、制度等长效管理机制落实到位,确保农村公用设施正常开放。同时县纪委监委对相关失职失责人员进行严肃追责问责。

据报道,2023年稷山县为了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花230万新建了23座公厕,也就是说舆论曝光的这些公厕,平均造价高达10万。
花大价钱建起来的公厕,里面的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然而新公厕铁将军把门,村民只能继续使用旁边充满异味的老旧旱厕。
这种对比,时时刻刻都在提醒众人,新厕所就是个面子工程,是给领导特供的“展品”。
此事再次暴露了一些地方在农村公厕建设中管建不管用、重建设轻使用的老问题。
按理说,把公厕建成只是第一步,后续维护使用,村民是不是满意,才能检验这项工作的成色。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地方在建设之初就只想着完成上面制定的KPI,在厕所改造数量、覆盖率这些硬性考核标准的驱动下,为了建而建,追求短期达标,根本就没有站在村民的角度真正考虑他们的需求。
稷山县在解释为何不让村民用新公厕时给出了两个理由,一是使用公厕会产生不少费用,二是担心村民素质不高带来维护难题。
这些理由一看就站不住脚。
花10万元建一个公厕,对稷山县这种小县城来说,实在不算便宜,当初在规划项目时,难道就没有考虑过采用更合理的建设方案,节约资金,给后续维护使用留下一部分经费?
公厕要正常开放,自然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水电费、保洁费、维修费这些都少不了,现在被曝光之后,当地才说要“切实把资金、人员、制度等长效管理机制落实到位”,这笔钱又要从何而来?会不会挤压其他民生支出?
山西稷山县属于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冬日寒冷,普通的水冲厕所可能并不适合当地实际。一年四季要正常使用,维护成本比较高。
如果资金问题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将长效管理机制落实到位”,可能就是一句空话,让人担心等风头一过,造价不菲的公厕还是会被锁起来。

至于当地嫌弃村民素质不高,更是甩锅之词。
在农村建设新厕所,为的就是造福村民,改变他们的卫生习惯,如果村民不爱惜公共厕所,村委会和其他行政部门要做的是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他们遵守公共厕所的规则,而不是嫌弃他们,直接不让人用。
不管多么华丽的公厕,都是给人用的,不是光给人看的。
这事引发这么大的反响,实在是因为这些年农村厕所建设乱象频出。有的地方在地下埋个大桶,不装便池和厕所小房子,村民根本就无处如厕,有人来检查,就提前给村民200块钱捂嘴;有的地方的化粪池和排污管道干脆就没有连通,一下雨家家户户化粪池的污水就外溢到街巷上,大街上粪水横流……
尽管批评声不绝于耳,但类似的形象工程还是此起彼伏。
当然,相比起来,山西稷山县不算最糟糕的,至少他们这个公厕是建设好的,各项配套一应俱全,只是后续维护经费没了着落,导致公厕长年“铁将军把门”。
但如今这些光鲜的新公厕,也成了地方的烫手山芋。不开放,就是妥妥的面子工程;开放,又要为资金发愁,怎么看都很浪费。
如果相关部门在推进公厕建设时,真心为老百姓考虑,而不是一心想着怎么让领导满意,就会寻求更符合当地实际、节约水资源的建设方案,也不用面临如今的难办局面。
要杜绝这类浪费,关键还是看领导满意的标准是什么。
所以还是要从改革考核指标开始,用公厕开放率、村民满意度来代替厕所数量、厕所覆盖率。
倒逼行政部门,把满足村民需求作为第一位的考核硬指标,才不会有只能看不能用的公厕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