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保加利亚路遇的向日葵
济南章丘的蔷薇姑娘一事,不出意外,又有许多护乡党。他们的辩护理由很简单,那里就是交通要道,就是不该搞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打卡的人就是会堵塞交通。还有人体制病发作,说没有报备就是不能画,每个人都乱画,那社会不就乱套了?
当然还少不了地域描述,比如看到作者的IP地址是广东,就说南方又来黑山东。
我在山东长大,在青岛老城区混了十几年的孩子,熟悉老城里每一条街道甚至每一个老庭院。我写过两本民国故居的书,青岛占的比例最高。我爱这个地方,但一向最反感的就是那些护乡党。一个地方护乡党越多,就越说明这地方思维观念落后。一个不断唱衰自己的地方,反而会更发达。

年少时的青岛老城区
没有报备就不能画,这是官方说法,出于各种需要。个人也采用这么官方的表达方式,其实真的很符合人们对山东的刻板印象。
至于反感打卡,我也很不喜欢一窝蜂打卡的人,尤其是那种在“我在XX很想你”下面打卡的人。但如果解决办法就是一禁了之式的把墙涂干净,那不可能解决问题。
为什么现在这么流行一窝蜂的打卡?因为很多人喜欢随大流,社交媒体扩大了这种心态,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最关键的其实是:美的地方太少了。所以一有好看的地方,就会一窝蜂。甚至很不好看很恶俗但某些人觉得好看的地方,也会一窝蜂——如果这些人有足够的审美熏陶,就不会这样。

这样的城市不需要打卡,因为哪里都很美
有人说,不报备就往墙上画,如果人人都这么做,那社会不就乱套了?其实,恰恰相反,如果真的在法律的框架之下,允许较大程度的自由创作,大家都见怪不怪,谁还会大老远为了一幅墙画打卡?
我所在的城市有个村子,村口有一大片稻田。在工业发展很早的珠三角,这样的稻田确实挺稀罕,所以总有很多人来打卡,周边还修了观景台。毫无意外,交通变得相当拥挤。
我也喜欢看稻田,尤其是一望无际的那种,外出旅行时经常拍这样的景致。记得早年去欧洲旅行时,常常慨叹,路边那么多美丽的原野景致,居然不能停车拍照,搞个观景台多好。但欧洲人确实没有这样的意识,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景致。
城市情况也类似如今中国城市流行的某栋网红建筑、网红墙式的打卡,为什么在欧洲看不到?因为类似的建筑、墙、商店橱窗,都很寻常。
涂鸦也一样,如果一幅墙画也需要报备,内容需要各种审查,确实符合某些人对“管理”的认知,但它恰恰造成了“稀缺”,反而制造了无数打卡者。
真正想解决一窝蜂式打卡,要做的恰恰不是限制、不是禁止,而是放开。
这种放开,首先需要的是思维的放开,需要人们有真正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