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百姓一直有一个盛世梦。以国富兵强的标准来看,历史上有过几段盛世。但若以国强民富的标准来看,那恐怕从未有过盛世,比如所谓的乾隆盛世。
1793年9月14日,82岁的乾隆皇帝接见了英国的马戛尔尼使团。英国使团一路的见闻,以及和乾隆皇帝的会面,被后世反复解读研究,
因为他们的见闻非常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司法、社会、军事、医学、教育等等方方面面,又因为清朝不能随意出版,民间识字率又低,所以使团的记录,恰似一面历史的棱镜,折射出了所谓"乾隆盛世"的复杂光谱。
使团成员约翰·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一书中写道: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京城,没有看到任何丰衣足食的证明,都很难看到树。运河两边的村镇,触目所及之处皆是贫困落后的景象,人们衣衫褴褛甚至裸体,我们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抢着吃。约翰·巴罗还写道:官员们把持着所有赚钱的行业,他们像蜘蛛一样编织着利益网络。
使团副使乔治·斯当东,在《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一书中写道:中国的农民的非常贫困,他们像苍蝇一样聚集在官道两侧,只为争夺我们丢弃的茶叶渣。但同时,斯当东又一针见血的指出,在中国,有钱无权不足贵,只有财产没有权力是靠不住的。因此,大清几乎所有的富人,同时都是权力的所有者,因为一旦没有权力做靠山,财富便很容易化为乌有。
使团正使马戛尔尼,是一位资深的外交官,他到访过彼时世界上所有的主要经济体,见识了当时世界上的主要大国,他在日记中一语道破了乾隆盛世的真相:所谓的盛世京城,城墙内是琉璃瓦的宫殿,城墙外是连树皮都被啃光的流民。
看看,三个外国人,不愧是见识过全球的风貌,眼光毒辣,一次访问、一次谒见,就窥见了中国两千年历史深处的奥秘。
使团记录了他们与清朝官员的交往情况,比如王大人一人就餐,都需要几荤几素,非常奢靡。官员们出行必须前呼后拥、士兵开道,还要坐4人抬的轿子,他们陪同使团去商店买东西,也不用付钱。官员们还拥有随时对下属打板子的权力,这在使团看来是奇耻大辱,但官员们却不以为然。
据历史学者们的考证:大清官员们的灰色收入,可达正俸的100多倍,冰敬、炭敬、节庆寿礼、养廉银等等,只得取之于民。大清整个官僚系统,其实就是一个吸血系统。
乾隆时代,物质生活的二律背反,只是乾隆盛世的只是一个方面,还有精神方面的二律背反。
使团的见闻非常丰富,第一件便是找领航员。英国人不认识大清的航线,请求当地的总兵帮他们找一个领航员。使团成员记录了这个过程:总兵派出的兵丁很快就带回来了一伙人,他们是我平生所见过的神情最悲惨的家伙,一个一个双膝跪地,接受询问,他们徒劳哀告,离家远行会给家庭带来灾难,但总兵根本不为所动,还命令他们在一个小时后准备妥当。
约翰·巴罗看到这一幕后说:这在英国根本无法想象,我们都被伏尔泰骗了(伏尔泰主张开明君主制),清廷的法治根本没有给予百姓什么保护。
而且为保障使团船只沿运河和内河航行,需要500个民夫拉纤,但因为没有收入,或者极低的收入,导致夜里经常有人逃跑,第二天就需要重新征调一批,两岸还有士兵监工,防止他们偷懒或者逃跑,和西印度群岛的黑人监工非常相似。
使团考察了大清的民事诉讼,他们发现大清的百姓都不愿意打官司,大清没有正式的律师,只有类似的讼师,而且打官司的成败,经常与他们送礼的多少有关。
使团还考察了大清的文化,发现知识分子都在钻研训诂学,也就是研究古文字,其它一概不敢涉足。为此,斯当东评价说:他们已经被彻底阉割掉了。
使团也记录了皇宫的情况:富丽堂皇、包罗万象,有各种奇珍异宝、珍禽异兽,甚至还有大象。当然,里面最多的是太监,宫殿里满是这种人,非常的惨无人道,他们情感残缺,但又利欲熏心,毫无同情心,在博得主子的欢心之后,就可能引发国家的灾难。
最后,乔治·斯当东在《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一书中,还指出了一个奥秘,他说:有充足的证据证明,中国的皇帝已经把他的子民完全驯服了,他们的一切都在朝廷的控制之下。
使团记录的这些吊诡的二律背反,恰恰说明,所谓的乾隆盛世,表面看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巅峰,但英国使团的记录中,这个巅峰却更像是万丈深渊里的最后一块垫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