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中国的“两院”院士,为什么没有屠呦呦?

中国的“两院”院士,为什么没有屠呦呦?

文章来源: 现实的模样 于 2025-05-06 23:36:44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4月30日,屠呦呦教授成功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

这消息一公布,在舆论场引起了轩然大波。

人们议论的焦点是,美国科学界的顶尖组织机构,都能吸收屠呦呦成为院士,为啥我们的“两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不能?

难道屠呦呦不够资格?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

屠呦呦主要的科学贡献是发现了青蒿素。经过多年研究,她从中医古籍中得到启迪,改变了青蒿素传统提取工艺。她创建的低温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成为青蒿素发现的关键性突破。

2015年10月,屠呦呦以“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青蒿素,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自青蒿素问世以来,据世卫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已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每年治疗患者数亿人。在中国,从上世纪40年代每年约3000万的疟疾病例,经过70年不懈努力,如今已完全消除。这一伟大成就,屠呦呦可谓功不可没。

可就是这样一位为人类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中国科学家,却因种种条件限制,始终未能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于是,屠呦呦就成了我国最著名的“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无留洋背景、无院士头衔)。

美国国家科学院

看了这些,或许有人会说,我们的“两院”那是“优中选优”,美国的科学院,是不是个“草台机构”?

据公开资料显示,美国国家科学院成立于1863年,属私人非营利性组织。科学院的成员由被选为院士的杰出科学家、工程师和医学专家组成。该院是美国国家科学、工程和医学的顶尖组织之一,拥有来自各个领域的知名学者和专家,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和国家科学奖章获得者。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选举,是基于院士在自己的领域内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和对整个领域的重要性来进行的,是通过对院士的名誉和声望的高度认可来选出的。

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是美国的最高学术荣誉之一。

到目前为止,美国国家科学院共有2662名院士,其中556名属外籍院士。

看到此,谁还敢说美国国家科学院是“草台机构”呢?

中国“两院”院士

关于中国“两院”院士的入选,一直就非议不断。

在中国科学界,院士,那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称号,常常被视为科学领域的顶尖精英,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影响力,对国家的科技发展可谓意义深远。

然而,近年来关于中国院士入选黑幕的传闻却不绝于耳。

①评选过程存在“人脉关系”。据相关调查显示,在部分院士评选中,有候选人凭借着与某些现有院士的师徒关系或者校友关系,从而获得了更多的支持。一些学术成果并非特别突出的候选人,却因为与多位有投票权的院士有着紧密的人脉联系,在评选中便能一路“过关斩将”。

一场本该以实力为评判标准的科学竞赛,选手的出身背景和人际关系却成了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这样选出的院士,已背离了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的要求,只能算作“关系院士”。

②科研成果评定存在“夸大”或“注水”现象。有专家表示,一些所谓的“重大科研成果”,在经过深入探究后发现,其实际的科学价值和创新性并没有宣传中那么大。某些科研团队为了让自己的成员入选院士,不惜动用大量的资源来美化成果。奇怪的是,这些成果却能在院士评选中被作为重要的砝码来参与评定。

这种评选,背后明显存在利益共同体的包装和推动的无耻勾当,这样选出来的院士,只能算作“水分院士”。

③地域因素和单位因素的畸形影响。有数据表明,某些地区或一些特定的科研单位,院士的入选人数呈现出一种不合理的集中现象。这些地区或者部门为了提升自己的科技声誉,集中资源和力量来推动本地区的候选人入选,而真正优秀的候选人,却被莫名其妙地排除在外了。

这种在评选过程中,明显的地域保护主义和特殊的推荐安排选出来的院士,只能算作“地域院士”。

在“关系院士”、“水分院士”和“地域院士”的重重作用下,象屠呦呦这样优秀的科学家不能当选院士,似乎也就情有可原了。

优秀的,不一定是院士;而院士,也不一定就优秀。像最近因董袭莹事件,被网友讽刺得体无完肤的王院士之流,不就是最好的例证么?

说到底,这些都是“关系”“圈子”的蝇营狗苟谋利伎俩在作怪。科学界,有假院士,文化界,一样也是黑幕重重。

如,本该是文学净土的中国作协,同样也充斥着“关系会员”“水分会员”和“地域会员”。那些真正埋头耕耘,作品质量上乘的作家,却总是得不到应有的认可;而一些水平一般,但会玩关系、会投机钻营的人,却能凭着几部“粪草作品”,堂而皇之就成了会员。这不仅是在作践文学,也是在赤裸裸地丟尽了作协的脸面!

科学界、文化界都尚且如此,其他的,还能好到哪儿去呢?

当“优秀”的评判标准被套上利益的“枷锁”后,“评判者”就会抬着一双“狗眼”,望着“被评者”振振有词地说:左看右看,你的水平都很低!

这,就是现实里对“评优”的莫大讽刺,谓曰——狗眼看人低!

“狗眼”,什么时候,才能被“人眼”所替代呢?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19)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东北大学6名大学生“溺亡”,让人后背发凉
半年不到,DeepSeek已跌落神坛?用户都去哪了?
纽约时报:从边境小城满洲里看中国如何支撑俄罗斯经济
娃哈哈“夺嫡”事件,暴露了一个高风险信号
中南大学教职员嫖娼拍照要挟女方 聊天曝光太辣眼




24小时讨论排行

美国海关突发提醒:绿卡持有者未随身携带是犯法!
粪水+铅中毒发酵 央视急播:美国近半自来水有毒
中国原计划赶超SpaceX 如今越来越渺茫 关键难题是…
东北大学6学生溺毙:3负责人被捕 现场直击组图
为了逃避高额学贷 美国年轻人纷纷开始跑路海外了
特朗普夸耀施压使日本让步,追加采购美国数十亿军火
自来水臭了一天,居民是最后一个知道的
观察:特朗普强硬的关税策略正在取得成效
奥巴马抨击特朗普关于2016年大选"叛国"的説法"荒谬"
湘潭9岁网球女孩晒成“老抽色” 网友:尼日利亚选手?
大转向!还记得他吗?如今公开辱骂特朗普…
遭遇强烈批评,习近平被迫对“禁酒令”进行微调
奥巴马还有道“免罪金牌”,是特朗普给他留下的
特斯拉收入暴跌16% 马斯克电话会议说了九次“艰难”
哥大同意向川普政府支付2.2亿美元 以恢复联邦资助
大学4生命案 凶手判4个无期 遇害者亲友当庭哭泣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中国的“两院”院士,为什么没有屠呦呦?

现实的模样 2025-05-06 23:36:44

4月30日,屠呦呦教授成功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

这消息一公布,在舆论场引起了轩然大波。

人们议论的焦点是,美国科学界的顶尖组织机构,都能吸收屠呦呦成为院士,为啥我们的“两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不能?

难道屠呦呦不够资格?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

屠呦呦主要的科学贡献是发现了青蒿素。经过多年研究,她从中医古籍中得到启迪,改变了青蒿素传统提取工艺。她创建的低温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成为青蒿素发现的关键性突破。

2015年10月,屠呦呦以“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青蒿素,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自青蒿素问世以来,据世卫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已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每年治疗患者数亿人。在中国,从上世纪40年代每年约3000万的疟疾病例,经过70年不懈努力,如今已完全消除。这一伟大成就,屠呦呦可谓功不可没。

可就是这样一位为人类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中国科学家,却因种种条件限制,始终未能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于是,屠呦呦就成了我国最著名的“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无留洋背景、无院士头衔)。

美国国家科学院

看了这些,或许有人会说,我们的“两院”那是“优中选优”,美国的科学院,是不是个“草台机构”?

据公开资料显示,美国国家科学院成立于1863年,属私人非营利性组织。科学院的成员由被选为院士的杰出科学家、工程师和医学专家组成。该院是美国国家科学、工程和医学的顶尖组织之一,拥有来自各个领域的知名学者和专家,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和国家科学奖章获得者。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选举,是基于院士在自己的领域内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和对整个领域的重要性来进行的,是通过对院士的名誉和声望的高度认可来选出的。

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是美国的最高学术荣誉之一。

到目前为止,美国国家科学院共有2662名院士,其中556名属外籍院士。

看到此,谁还敢说美国国家科学院是“草台机构”呢?

中国“两院”院士

关于中国“两院”院士的入选,一直就非议不断。

在中国科学界,院士,那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称号,常常被视为科学领域的顶尖精英,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影响力,对国家的科技发展可谓意义深远。

然而,近年来关于中国院士入选黑幕的传闻却不绝于耳。

①评选过程存在“人脉关系”。据相关调查显示,在部分院士评选中,有候选人凭借着与某些现有院士的师徒关系或者校友关系,从而获得了更多的支持。一些学术成果并非特别突出的候选人,却因为与多位有投票权的院士有着紧密的人脉联系,在评选中便能一路“过关斩将”。

一场本该以实力为评判标准的科学竞赛,选手的出身背景和人际关系却成了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这样选出的院士,已背离了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的要求,只能算作“关系院士”。

②科研成果评定存在“夸大”或“注水”现象。有专家表示,一些所谓的“重大科研成果”,在经过深入探究后发现,其实际的科学价值和创新性并没有宣传中那么大。某些科研团队为了让自己的成员入选院士,不惜动用大量的资源来美化成果。奇怪的是,这些成果却能在院士评选中被作为重要的砝码来参与评定。

这种评选,背后明显存在利益共同体的包装和推动的无耻勾当,这样选出来的院士,只能算作“水分院士”。

③地域因素和单位因素的畸形影响。有数据表明,某些地区或一些特定的科研单位,院士的入选人数呈现出一种不合理的集中现象。这些地区或者部门为了提升自己的科技声誉,集中资源和力量来推动本地区的候选人入选,而真正优秀的候选人,却被莫名其妙地排除在外了。

这种在评选过程中,明显的地域保护主义和特殊的推荐安排选出来的院士,只能算作“地域院士”。

在“关系院士”、“水分院士”和“地域院士”的重重作用下,象屠呦呦这样优秀的科学家不能当选院士,似乎也就情有可原了。

优秀的,不一定是院士;而院士,也不一定就优秀。像最近因董袭莹事件,被网友讽刺得体无完肤的王院士之流,不就是最好的例证么?

说到底,这些都是“关系”“圈子”的蝇营狗苟谋利伎俩在作怪。科学界,有假院士,文化界,一样也是黑幕重重。

如,本该是文学净土的中国作协,同样也充斥着“关系会员”“水分会员”和“地域会员”。那些真正埋头耕耘,作品质量上乘的作家,却总是得不到应有的认可;而一些水平一般,但会玩关系、会投机钻营的人,却能凭着几部“粪草作品”,堂而皇之就成了会员。这不仅是在作践文学,也是在赤裸裸地丟尽了作协的脸面!

科学界、文化界都尚且如此,其他的,还能好到哪儿去呢?

当“优秀”的评判标准被套上利益的“枷锁”后,“评判者”就会抬着一双“狗眼”,望着“被评者”振振有词地说:左看右看,你的水平都很低!

这,就是现实里对“评优”的莫大讽刺,谓曰——狗眼看人低!

“狗眼”,什么时候,才能被“人眼”所替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