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秦皇岛一所高中的高三学生正在学习。图文无关。视觉中国图
“帮我举报一下可以吗?”2025年3月上旬,湖南省衡阳市一名高中住校生向南方周末记者发来信息,“政策下来之后其他普高都双休了,就我们学校不放,不知道什么意思。”她所在的学校,每天早上5点50分起床,晚上9点半下课,两周放一次假,周末照常上课。
就在前一天,她刚递交了周末自愿到校申请书,末尾签了自己和家长的名字。她说,自己并不“自愿”,不想过“一次要在学校待12天”的生活,但老师说,签不同意就叫家长,她和同学们不敢不签。
高中双休制推行至今已近三个月,相关话题屡登热搜。南方周末记者访谈二十余位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高中学生、老师及家长发现,双休模式里,大部分高中生的周末依旧塞满学习任务,或签署申请书“自愿”到校自习,或被家长送到课外机构补习,部分学校甚至宣布取消双休,重归单休。
早在2024年5月,教育部部署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2025年春季学期起,全国多地推进落实高中双休制度,湖南、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开始实施或试点,由点及面,逐步扩散。
在这场多地进行的“压力测试”中,学生、家长和老师都显得心态复杂,有欢呼,也有担忧。密集高压的学习安排,使得不少高中生长期身心俱疲,但竞争激烈,内卷难消,校方及家长不敢让学生轻易休息,唯恐落于人后。
4月11日,教育部公布了各地查处中小学违规办学行为的典型案例,指出中小学在校时间过长、节假日补课等不规范办学行为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和教育形象,具有极大安全稳定风险。
“自愿到校”的高中生
“今天换了新课表,以后每周双休。”2025年3月17日,河北省衡水市一位高中老师发消息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而就在一天前,她给出的答复还很模糊。另一位老师也在近期收到了双休通知,“这是我任教二十多年以来第一次双休,我激动得简直要掉眼泪”。
河南一所高中的班主任李老师,用视频记录下了学生在得知本周起双休后的反应,教室里全班鼓掌尖叫,欢呼雀跃,楼道上学生脚步轻快,笑容满面。“能看得出来他们是真的非常开心。”
他们“课程安排得很满”,此前两周休一次,一次一天半,如今每周五下午放学,周日下午才返校,李老师感觉“轻松了很多”。但她观察到,休息两天后返校,很多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佳,很难在周一就进入状态,到了周五“心又老早飞走了”。
山东省泰安市一所高中也在3月实行了双休,却是“打折版本”的:两周放一次周末,从星期五下午到星期天下午。“不光是我们学校,基本上我们这一片所有学校都是。”当地一名高二学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此外,上学时间推迟了10分钟,取消了最后一节晚自习,周末如今能多睡一会儿,可支配时间变多了。
有部分县城中学采取单休和月假集中连休的模式,即每月前三周上六天课休息一天,第四周放月假连续休息5天。上述情况被反映至问政平台,湖南一县教育局公开回复,县城地域宽广,学校系寄宿制,大部分为农村学生,偏远地区往返需要两天时间,出于上下学往返困难及安全等原因,采取这一模式,每月也能保证休息8天。
多地均出现“学生自愿到校学习”的情况。在李老师的视频评论区,IP地址为湖南、湖北、浙江、江苏、山东等省的学生,分享了自己签署的《周末自愿留校自习申请书》。这些申请书往往是印刷版本,以学生的口吻,向学校领导表达对周末到校学习的渴望,理由大同小异,主要是因“处于学业关键阶段”,要“充分利用周末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同学讨论所学知识,增加自己学习成果”,落款有学生及家长的手写签名。
上述泰安高二生也“自愿”到校学习了。他说,班主任会问大家是否自愿上自习,不上的话要提前请假,不然老师会打电话询问,因此全校学生基本都参加了。
同城另一所高中学校的高二学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老师说这个政策不太可能实行,你周一来上学,上一天调整状态,周二再调整,周三上一天,周四周五就想着放假了。”老师和家长担心双休影响学习状态,打乱学习节奏。
两周休一次,这名高二学生和同学们不太情愿:“我们肯定希望能双休,有不少同学拨打12345热线举报,但没有成效。我给12345打电话,他说没有具体的施行时间,什么时间施行还得看你们地方。”
江苏省南京市一名高中生妈妈顾女士向南方周末记者反映,孩子“自愿自习”之后,学校需要家长周末轮流到学校“看班”。她权衡了一下,“看班”家长未必能管好自习纪律,所以她并没有选择让孩子参加,而是找了一对一的家教,利用周末时间补课。补课成本高昂,“都要1000块钱起步”。
江西省抚州市一重点中学的班主任孙晓峥(化名)称,晚自习以学生自愿为主,如果申请到校固定时间自习,也没有老师看着,主要靠学生自觉。他所在的学校,文化生每个班有近八成申请自习,学美术、体育的特长生,比例只有两成。
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现在正处于政策刚刚实行阶段,很多老师都会强调现在属于风口。也不可能去补课,怕撞到枪口上。”
但在各地问政平台上,反映“假双休”的情况频繁出现:“名义上是双休实际只放一天”“要求周日上午九点前自习,默认全部参加”“不去补课还要请假”“周六安排自主测试考试”。
在此前教育部通报案例中,河北、江苏、河南共八所中学因违规办学被点名,涉及中学组织高三学生违规补课、假期违规补课、提前开学等问题,并无具体提到双休案例。同时,教育部还统一公布了各省中小学规范办学行为投诉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表示畅通举报渠道,接受社会监督。
渴望休息的群体
云南省宣威市高一学生江婷(化名)满心期待着双休的通知。
她所在的高中管理非常严格。每天早上7点前就要进班,直到晚上11点才下晚自习,除了中午四十分钟的午休外,白天生活除了吃饭,就是学习,几乎没有休息。为数不多的休息时间只有每四周一次的两天“月假”,以及每周日三小时不能出校、禁用手机的自由活动时间,“三个小时只够吃吃饭,洗洗澡。如果还要洗衣服,时间根本不够,更别说调整好状态了”。
在湖南省一所已落实双休的高中,一名高一学生终于有了调整状态的时间。他向南方周末记者列举了双休前作息制度的种种不合理:“午休不是用来休息的,是自习写作业的”“周六是用来自习的,周末也只有四十分钟时间可以休息,打个球就结束了”“只有每个月放的两天月假才能真正地调整一下”……
江婷的空闲时间按照分钟计算,课间只休10分钟,要提前3分钟准备下节课内容,如果下堂课老师要考听写,整个课间都要为此准备,“感觉每天都被压着走,每天都很想发疯”。
她几乎每天都在考试。每天有限时练,每周有周测,每月还有月考。限时练一天要考3次。有时候,她会莫名地烦躁,听不进课。她说,如果双休,每周至少能睡两次懒觉,睡眠也不会严重不足。
许多受访学生均表达了对睡眠的渴望。一名江苏宜兴的高中生称,由于睡眠缺乏,自己基本每天会有一节课犯困,导致效率低下,每周单休很难得到有效休息。
小何是来自江苏省一所学校的高一学生,他用“一坨”来形容自己周末的学习情况:“周六想着放假,周日没睡够特别困。而周一到周五,到了晚自习就特别累,写不进作业。晚自习结束后,还要应付第二天的默写,学习效率基本为零。”在高强度的学习中,他易怒、焦虑,出现了情绪失常的情况。
江苏省宜兴市一名高中生也有这种毫无缘由的紧张或焦虑,每天睡眠不足六小时,浪费时间就会有明显的愧疚感。他试着剖析自己:“我的家庭并未给我施加较多的学业压力,高节奏的学习生活,高强度的竞争压力,以及对高效率的强调,可能是这些情况发生的原因。”
“我上着课做着题,有的时候就会开始哭。每周回家几个小时还没反应过来,就要去上学了。”另一名学生向南方周末记者倾诉过大的压力,其情绪濒临崩溃,采访不得不就此打住。
孙晓峥也感到无奈:“社会上评价一个学校,主要还是升学率,压力一层层传导后就传到了学校老师身上。”他坦言,考核需要有量化标准,但教育很难量化,分数或录取率是较易衡量的标准,也就容易被视为考核的重要维度。
“如果要保持这种高强度的学习,中间放假的话确实会多少有些影响。”据孙晓峥观察,在学校学习时,人像弹簧一样,压得比较紧。而一旦放假,弹簧就会反弹,容易放飞自我,状态需要重新调整,所以学校也不希望学生假期太久。
休息时间甚少,学习进度过快,湖南省株洲市一名高中生感到压力“不是一般的大”,故选择了留级,重读高一。如今,他所在的学校也在执行双休制度,周日下午返校。“我听到最多的就是夸这个政策的。”他说,双休对学生调整放松有很大帮助,生理心理都能减轻压力。

双休政策之下,有人欢喜有人忧。视觉中国图
焦虑的家长
紧绷的弦终于能够“松一松”,但不少家长却很焦虑。
难得的周末休息日里,顾女士催促着读高一的儿子学习。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周末一回家,孩子就躺在床上,喊半天才能把书拿出来看两眼,周末的时间在吃饭、玩耍和学习中切换循环,被浪费掉了。“他每天的睡眠时间是不够的,我就很希望他的双休日能补觉。但是一在家,电子产品就脱不了手,就很烦。”
在儿子不够自律的情况下,她希望学校能在周六安排上课,好让孩子不至于一到周末,“学习时间不超过五小时”。
孙晓峥曾在班上做过调查,大部分支持双休,但还有小部分反对。他分析,学生也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学习原本是老师安排好的,“现在突然给了你这么大片自由活动的时间,有些人可能会不适应”。
在课业负担下,有学校重新变更为单休。湖南省耒阳市一所私立中学在2025年4月10日发布通知,决定取消双休。通知称,如果双休,教学任务将很难完成,就算勉强完成也难有效果。
支持与反对的声音同样激烈。在湖南省委网信办主办的“问政湖南”平台,2月发布的微调查中,有超过18万名家长参与,其中7.4万余名家长认为不补课会导致“课程学不完,会压缩高三复习时间”,也有超过10万名家长支持“减负从还学生周末开始”。
李玉(化名)是一名高中生家长,也是高中老师。她支持周末双休。她认为,现行教材是按照一周上五天课来编写的:“新高考的模式就是要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是反对学生盲目刷题的。”
在她看来,单休模式让学生缺乏基本的时间管理意识。她说,不自律的学生不知道规划时间,大部分家长也难以提供帮助,束手无策之下,自然会感到焦虑不安。
一个绕不过的话题始终是“习惯与自律”。“真正的好学生,你把时间还给他们,所呈现出来的效果,不见得比把他困在学校的效果差。”
另一个话题是“补课”。在江婷看来,双休之后,大城市会有更多学生利用这一时间补课,但偏远地区受限于经济能力,补课人数更少,竞争力也会因此降低。
这也是孙晓峥所担忧的:“双休放大了这种马太效应,放大了家庭之间的不平等。”他所在的县城中学,位于江西省中西部地区,是人口输出重地,家长普遍外出打工,经济条件较差,难以负担周末补课的高额费用,“家长的主要焦虑可能就来自于这里”。
“特别有钱和特别没钱的家长都不会太焦虑。前者有足够的资本为孩子兜底,后者没有资本,能不能出人才全看孩子造化。”一名曾在中学任教的何姓老师认为,多数没有兜底能力的家长会感到焦虑,花很多钱投资孩子的应试教育,担心他们落于人后。
一名江苏高中老师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家长没必要焦虑,双休政策全省统一,这点至少是同一起跑线。“要理解政策,人工智能时代,国家社会需要的人才不再是‘做题家’。让树成树,让花成花,如果家庭经济方面有压力,就顺其自然,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也是一件幸事。”
双休的未来
心理学专家、中国矿业大学教授段鑫星理解家长的担忧与焦虑。她认为,家长需要知晓孩子的特点,如果是自驱力与自控力强的孩子,家长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减压,让孩子利用这两天,获得充分的休息;如果属于“腰部”学生,相对放松又能跟上节奏的,也可以一天学习一天休息或发展爱好;如果属于学习不擅长或没有兴趣爱好的,这两天时间可以用来探索孩子更有兴趣或者更擅长的事,与孩子一起规划未来,寻找赛道。
“一切为了学生健康发展”是核心。段鑫星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家长与学校还可建立联动机制,组织一些类似于“团建”的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春游、游学等,让双休日成为学生的休闲与休养时间,而非变相的学习时间。
对于何老师来说,老师同样需要双休,在她曾经供职的学校,教师每天工作超过十三小时,周六上课,每天早上5点起床,晚上10点半才下班,“一年内走了六个老师”。她觉得,双休可以提升老师工作的幸福感和稳定性。
但执行双休政策后,老师也有了新的烦恼。李老师供职的是私立学校,她说,双休后,老师有了更多的休息时间,但也意味着教学压力增大——高考难度、升学率和教学内容不变,完成这些任务所需的时间变短了。这对老师的挑战很大,需要提高自身能力,在有限的时间里讲透知识。孙晓峥布置的作业量没变,但是少了每周末的补课时间,平日里教学进度也在加快,他担心出现马太效应,学生因地域、家境、自身能力的差异,出现更明显的层次差别。
他留意到,休息时间变多后,学生上课的精神状态也有所改善,只有个别同学可能是晚上玩手机比较放纵,第二天状态不佳。而在以往不双休的时候,仅有部分自律的同学会努力学习,许多同学不在学习状态,学习效率不尽如人意,也有同学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出现心理问题。
同样令他担忧的是,周末自主时间变多,收入却减少了。孙晓峥说,在此之前,跟一个晚自习算30—50元,周末一节课约九十元,每个礼拜会多上四至六节课、四节晚自习。“没有周末上课了,不能收课后服务费了,收入上可能面临很大的减少。”
有教师将“收入骤降”问题发到问政平台,称政策实施后,原有周末课时收入被取消,工资仅仅3000元,无法承担家庭开支,每个月都是入不敷出,且平时高中教师工作强度大,每日工作时长超10小时,长期面临职业病困扰,希望提高教师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