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生活百态 » 中国人口“重返北上广”,重庆出现负增长

中国人口“重返北上广”,重庆出现负增长

文章来源: 中国房地产报 于 2024-05-02 09:10:54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中国房地产报记者梳理26个GDP万亿元城市及省会城市人口数据发现,2023年,合肥、郑州、杭州、成都、深圳、上海等城市常住人口数量均实现了超过10万的增长规模;4个一线城市2023年人口增量全部转正。

数据显示,2023年末,深圳市常住人口1779.01万,创历史新高;一年人口增加12.83万,增量居一线城市之首。在2022年,受新冠疫情等影响,一向以人口净流入著称的深圳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减少了1.98万。

广州常住人口亦重回增长轨道。2023年末,广州常住人口1882.7万,2023年人口净流入9.29万。2022年,广州人口净流出7.65万。

京沪两座城市的人口增量亦回正。2023年末,上海常住人口2487.45万,一年新增人口11.56万。2023年,上海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61‰,户籍常住人口增长10.54万,说明户籍常住人口的增长是推动上海常住人口增长的动力,背后是近年来上海落户政策的松绑。2022年,上海人口减少了13.54万,是全国人口减少最多的城市。

一线城市中,人口增加最少的是北京,2023年新增人口1.5万,常住人口数量达到2185.8万。但这一增长的大背景是,从2016年到2022年,在北京主动疏解非首都功能,将低端产业迁往郊区乃至迁往周边城市的背景下,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已经“六连降”,合计减少9.6万。2022年一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减少了4.3万。

从两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北京市六区(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常住人口都在减少,而外围区人口都在增加。其中通州区、大兴区、昌平区10年人口增量都在60万以上,房山区也增加了36.8万。

除疫情结束人口回流因素外,一线城市发起的抢人大战也是人口转向的重要原因。2023年4月,北京房山区发布《房山区实施“聚源计划”引才聚才支持办法》;上海则多次放松了高校毕业生落户门槛,允许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与华师大四所高校的本科生直接落户。

部分东北地区亦出现人口回流趋势。截至记者发稿,除黑龙江外,辽宁和吉林已公布2023年人口数据。2023年,辽宁和吉林均出现省际间人口净流入趋势,其中辽宁省人口净流入8.6万,扭转了2012年以来连续11年人口净流出局面;吉林省人口净流入4.34万,是自2011年以来人口首次净流入。

沈阳、长春两个省会城市,人口虹吸能力最强。其中,沈阳2023年人口增加了5.7万,占辽宁省人口总增量的66%;长春2023年人口增加了3.65万,占吉林省人口总增量的84%。

有分析称,不能简单地将两省人口净流入视为东北人口规模发生变化、人口振兴出现转机的迹象,实际上现实要复杂很多。从长远来看,受自然增长率长期不断走低影响,东北地区人口形势依然严峻。

在产业集群上加快脚步的新一线城市,正在成为人口增量的新星。记者统计的36个重点城市中,2023年人口增加最多的是合肥。2023年末,合肥常住人口985.3万,较2022年增加21.9万。而2022年,合肥常住人口净增16.9万,低于长沙(18.13万)、杭州(17.2万)。

从合肥2023年净增人口构成上看,21.9万增量中只有1.8万人口是自然增长,剩下20.1万人口全部是由外地迁移过来。这说明,合肥的对外地人口的吸引力很强。

人口增量第二的是郑州,河南省省会,2023年末常住人口1300.8万,人口增加18万。郑州近几年一直保持着人口正向增长,2021年人口增加14.1万,2022年增加8.6万。

第三名杭州,浙江省省会,2023年末常住人口1252.2万,人口增加14.6万。第四名成都,四川省省会,2023年末常住人口2140.3万,人口增加13.5万,均超过10万人。这说明,疫情过后,省会城市对人口吸聚力仍在加快。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原院长丁金宏表示,现在城市之间人口增减分化,省内流动比较大,未来长期格局就是省会城市以及部分省份的双中心地市会保持一定的增长,其他城市人口会持续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省会城市人口加快集聚的同时,城镇化率也大幅提升。18个省会城市中,有13个城市2023年城镇化率超过80%。其中,成都、郑州城镇化率分别达到80.5%和80%,西安城镇化率达79.88%,南昌城镇化率达79.58%。

36个重点大城市中,只有两个城市出现人口负增长,即烟台和重庆。

2023年末,重庆常住人口3191.43万,这个数字超过了上海、北京的人口数量,位居千万人口之城榜首。不过,2023年重庆人口减少了21.91万。2021年和2022年,重庆常住人口分别增长了3.5万和0.91万。

出生率创新低和自然增长率转为负数是主要原因,外出谋生则是人口出现拐点的更重要原因。早在2020年重庆人口自然增长率就骤降至-1.31‰,2023年该数值已降至-3.32‰。2023年重庆市“自然减员”(死亡超过出生)人口10.62万,迁出人口11.29万,即更多的人外出谋生去了。

烟台作为山东省经济第三大市,人口已多年负增长了。2023年末烟台常住人口703.2万,在山东省排在第7名,2023年人口减少了2.67万;从2018年到2022年,烟台人口减少了将近7万。

“人口的变化,体现了城市吸引力的变化。城市吸引力越强、营商环境越好、居住环境越好、公共设施越完善,人口就会朝向城市聚集。”河南省人口学会会长张原震表示。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邓文迪两个女儿,凭什么能拿下“遗产大礼包”
敏感时刻,美军一核武器指挥官突然宣布!
晚上9点的穷鬼超市,挤满江浙沪上班族
伊朗12天内20名高官遭精准斩首,内鬼工程师泄密
江西南昌大佬,造出千亿芯片巨头




24小时讨论排行

美国大豆丰收中国不买 “特朗普考虑100亿美元援助”
52岁莱温斯基久违现身 聊起和克林顿往事泪流满面
韩国的“爱韩国反华游行”,被总统批评损害国格
为啥马斯克缴税那么少?顶级富豪们是这样逃税的
美军袭击委内瑞拉附近海域“贩毒船只”,船上4人死亡
1400万辆新能源车跑高速,充电桩够用吗?
美籍韩裔男在解放军舰队附近放无人机 被港警逮捕
曼彻斯特袭击嫌犯为叙利亚裔 未列入英反恐计划
张继科否认瀑布落水是“假摔”:我是被人踹下去的
美法官裁定:拜登任期内大规模海上钻探禁令违法
“七巨头”的AI赌局,绑架了整个美国经济
川普摆"2028竞选帽" 怒怼:医保不给非法移民 决不妥协!
特朗普提交机密通知:美正与贩毒集团“武装冲突”
威廉王子:等我成为英国国王,我将改革君主制
首位AI女演员签约出道,好莱坞炸锅,同行阴阳
也说户晨风:他至少有三点比我强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中国人口“重返北上广”,重庆出现负增长

中国房地产报 2024-05-02 09:10:54


中国房地产报记者梳理26个GDP万亿元城市及省会城市人口数据发现,2023年,合肥、郑州、杭州、成都、深圳、上海等城市常住人口数量均实现了超过10万的增长规模;4个一线城市2023年人口增量全部转正。

数据显示,2023年末,深圳市常住人口1779.01万,创历史新高;一年人口增加12.83万,增量居一线城市之首。在2022年,受新冠疫情等影响,一向以人口净流入著称的深圳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减少了1.98万。

广州常住人口亦重回增长轨道。2023年末,广州常住人口1882.7万,2023年人口净流入9.29万。2022年,广州人口净流出7.65万。

京沪两座城市的人口增量亦回正。2023年末,上海常住人口2487.45万,一年新增人口11.56万。2023年,上海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61‰,户籍常住人口增长10.54万,说明户籍常住人口的增长是推动上海常住人口增长的动力,背后是近年来上海落户政策的松绑。2022年,上海人口减少了13.54万,是全国人口减少最多的城市。

一线城市中,人口增加最少的是北京,2023年新增人口1.5万,常住人口数量达到2185.8万。但这一增长的大背景是,从2016年到2022年,在北京主动疏解非首都功能,将低端产业迁往郊区乃至迁往周边城市的背景下,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已经“六连降”,合计减少9.6万。2022年一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减少了4.3万。

从两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北京市六区(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常住人口都在减少,而外围区人口都在增加。其中通州区、大兴区、昌平区10年人口增量都在60万以上,房山区也增加了36.8万。

除疫情结束人口回流因素外,一线城市发起的抢人大战也是人口转向的重要原因。2023年4月,北京房山区发布《房山区实施“聚源计划”引才聚才支持办法》;上海则多次放松了高校毕业生落户门槛,允许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与华师大四所高校的本科生直接落户。

部分东北地区亦出现人口回流趋势。截至记者发稿,除黑龙江外,辽宁和吉林已公布2023年人口数据。2023年,辽宁和吉林均出现省际间人口净流入趋势,其中辽宁省人口净流入8.6万,扭转了2012年以来连续11年人口净流出局面;吉林省人口净流入4.34万,是自2011年以来人口首次净流入。

沈阳、长春两个省会城市,人口虹吸能力最强。其中,沈阳2023年人口增加了5.7万,占辽宁省人口总增量的66%;长春2023年人口增加了3.65万,占吉林省人口总增量的84%。

有分析称,不能简单地将两省人口净流入视为东北人口规模发生变化、人口振兴出现转机的迹象,实际上现实要复杂很多。从长远来看,受自然增长率长期不断走低影响,东北地区人口形势依然严峻。

在产业集群上加快脚步的新一线城市,正在成为人口增量的新星。记者统计的36个重点城市中,2023年人口增加最多的是合肥。2023年末,合肥常住人口985.3万,较2022年增加21.9万。而2022年,合肥常住人口净增16.9万,低于长沙(18.13万)、杭州(17.2万)。

从合肥2023年净增人口构成上看,21.9万增量中只有1.8万人口是自然增长,剩下20.1万人口全部是由外地迁移过来。这说明,合肥的对外地人口的吸引力很强。

人口增量第二的是郑州,河南省省会,2023年末常住人口1300.8万,人口增加18万。郑州近几年一直保持着人口正向增长,2021年人口增加14.1万,2022年增加8.6万。

第三名杭州,浙江省省会,2023年末常住人口1252.2万,人口增加14.6万。第四名成都,四川省省会,2023年末常住人口2140.3万,人口增加13.5万,均超过10万人。这说明,疫情过后,省会城市对人口吸聚力仍在加快。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原院长丁金宏表示,现在城市之间人口增减分化,省内流动比较大,未来长期格局就是省会城市以及部分省份的双中心地市会保持一定的增长,其他城市人口会持续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省会城市人口加快集聚的同时,城镇化率也大幅提升。18个省会城市中,有13个城市2023年城镇化率超过80%。其中,成都、郑州城镇化率分别达到80.5%和80%,西安城镇化率达79.88%,南昌城镇化率达79.58%。

36个重点大城市中,只有两个城市出现人口负增长,即烟台和重庆。

2023年末,重庆常住人口3191.43万,这个数字超过了上海、北京的人口数量,位居千万人口之城榜首。不过,2023年重庆人口减少了21.91万。2021年和2022年,重庆常住人口分别增长了3.5万和0.91万。

出生率创新低和自然增长率转为负数是主要原因,外出谋生则是人口出现拐点的更重要原因。早在2020年重庆人口自然增长率就骤降至-1.31‰,2023年该数值已降至-3.32‰。2023年重庆市“自然减员”(死亡超过出生)人口10.62万,迁出人口11.29万,即更多的人外出谋生去了。

烟台作为山东省经济第三大市,人口已多年负增长了。2023年末烟台常住人口703.2万,在山东省排在第7名,2023年人口减少了2.67万;从2018年到2022年,烟台人口减少了将近7万。

“人口的变化,体现了城市吸引力的变化。城市吸引力越强、营商环境越好、居住环境越好、公共设施越完善,人口就会朝向城市聚集。”河南省人口学会会长张原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