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青年失业率达19.3% 到底什么是摩擦性失业?

青年失业率达19.3% 到底什么是摩擦性失业?

文章来源: 风声 于 2022-07-21 20:26:11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作者|傅蔚冈

2022 年 7 月 15 日,国新办举行 2022 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二季度就业形势总体改善,但青年就业困难问题仍较突出。6 月份,16 — 24 岁城镇青年失业率攀升至 19.3%,处于 2022 年以来较高水平。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答记者问时称,青年群体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普遍面临摩擦性失业困境,加上受到疫情影响,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下降。

" 摩擦性失业 " 这个原本冷僻的、只在学术文章中使用的词汇,一下子成了社交媒体讨论的对象。百度指数的统计显示,在 7 月 14 日之前,百度指数每天的数量是在 500 以下;但是,这场新闻发布会之后数据飙升,7 月 15 日当天就达到了 3105,此后持续升温在 17 日达到了 17871,尽管在 18 日热度有所下降,但还是维持在 14671 的高点。

为什么 " 摩擦性失业 " 会引发如此多的关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学界对于这种失业困境是不是摩擦性失业存在争议。

摩擦性失业是和结构性失业相对立的一个概念。通常而言,摩擦性失业是指当人们放弃原来的职业再寻找新的工作,可能需要花费一段时间而出现的失业状况。而结构性失业则是由于劳动力市场各种形式的 " 不匹配 " 所引发,因而持续性的时间可能更为长久。

比如说,劳动者由于某些原因从单位离职,因为就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他无法在短期内找到合适的工作,于是就形成了短期失业。必须指出的是,劳动者短期失业是任何社会都不可避免的现象,而且是基于劳动者本身的自愿——比如说我在这家公司干得累了,想换个环境,通常来说上家和下家之间不可能做到完美衔接,总有一定的空档期,而这就属于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则不然,它指的是劳动力市场的总体的各种不匹配所导致,这种不匹配可能是由新的就业机会和劳动力技能之间的错配形成,也可能是就业机会的地区差异形成,还有可能是因为某些产业转移而导致的失业。

回顾历史,近三十年来中国经历的最大的一波结构性失业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国企下岗,很多工人从原来的岗位中离开,甚至永久地退出了就业市场。

经济学上之所以要对失业类型进行区分,是想通过失业的特点和基本因果机制等来对失业进行区分,然后针对各种不同的失业提出合适的对策。

如果是摩擦性失业,政府就不需要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学界通常认为,摩擦性失业是一种过渡性的、短暂的失业形式,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但如果是结构性失业,则意味着政府要在有些方面发力。

那么,中国目前的失业,是不是属于摩擦性失业?通常来说,每年的 6-7 月份的确是青年失业率的高点,原因是这个时候恰好是毕业季,有大量的新增劳动力涌现市场。2020 年 7 月的青年失业率是 16.8%,2021 年 6 月的青年失业率 15.4%,不过,即便有这个规律,今年 6 月份的 19.3% 的城镇青年失业率还是创下了近年来的新高。

这种创历史新高的城镇青年失业率是摩擦性失业吗?现在很难下一个简单的结论。一是因为摩擦性失业通常是劳动者主动调整工作岗位而引起,但目前的城镇青年失业率上升尽管可能有工作调整,但不少恐怕不是主动调整而引起。如前所述,6 月份城镇青年失业率高是因为受到新增大学毕业生的影响,然而,最近三年还是叠加了其他因素,比如说旅游、餐饮等行业受疫情防控影响几乎是全行业亏损,从业人数大幅度下降。一些行业萧条,而新兴行业又没能容纳更多的就业者,那么这种失业应当属于结构性失业而不是摩擦性失业。

当然,这是学界对结构性失业还是摩擦性失业的讨论,学界讨论其实不大可能引发社交媒体的关注。更可能的原因是,公众对当下整体的就业状况产生了一种情绪,认为有关部门将现在的失业界定为摩擦性失业,是不太愿意正视失业的现实。

历史上政府对待 " 失业 " 现象时,确实也有不少词语加以回避:在 80 年代用 " 待业青年 " 来指代那些无法在劳动力市场找到工作的人,在 90 年代末用 " 下岗 " 形容那些无法继续在岗位工作的人,在现代很多公司甚至使用 " 毕业 " 来指代那些被辞退的员工。

但对于绝大多数公众而言,失业就是失业,他们并不知晓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的区分,也不在乎这种区分,他们只是感受到失业带来的痛苦。公众不知道摩擦性失业在描述什么,但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摩擦,恐怕是这个词在社交媒体热议的真正原因。

查看评论(10)

24小时热点排行

川普“重大震撼消息”谜底揭晓!无关台湾
中国官方通报医生出轨事件:肖飞和董袭莹均被处分
“我被丈夫下药并强奸多年” 她如何将施虐者绳之以法
中美达成初步协议,悬而未决的还有三件事
上海特殊婚礼引巨大争议 为何这届年轻人这么“另类”?

24小时讨论排行

习近平为什么赢?因为特朗普进错了赛道
DeepSinking!DeepSeek使用率暴跌 低过腰斩
《刚买的飞机被打了》走红 南开教授:恶搞不能越界
中国暂停管制禁令,恢复向美国28家实体出口稀土
加州变天了!非法移民不再享有免费医疗
留学生无人机偷拍美航母 签证吊销关押15月后驱逐
最新研究成果,马克思不但是中国人,还是回族!
伊朗:准备用永不制造核武 换美国解除经济制裁
纽约时报:特朗普为何想要一架新的“空军一号”
拿错剧本?特朗普在沙特演讲:美国不再说教了
湖南重病老人被要求到场取钱,结果死在了银行
美媒:川普错误地以为日本是一个容易拿捏的对象
纽约时报:他们一直在等待一位敢于违宪的特朗普
小罗勃肯尼迪承认自己不懂公卫 “不必听我的医疗建议”
卡塔尔首相:飞机不是给川普的礼物 若不合法会撤回
川普欲废除“出生公民权”,到哪步了?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青年失业率达19.3% 到底什么是摩擦性失业?

风声 2022-07-21 20:26:11


作者|傅蔚冈

2022 年 7 月 15 日,国新办举行 2022 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二季度就业形势总体改善,但青年就业困难问题仍较突出。6 月份,16 — 24 岁城镇青年失业率攀升至 19.3%,处于 2022 年以来较高水平。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答记者问时称,青年群体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普遍面临摩擦性失业困境,加上受到疫情影响,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下降。

" 摩擦性失业 " 这个原本冷僻的、只在学术文章中使用的词汇,一下子成了社交媒体讨论的对象。百度指数的统计显示,在 7 月 14 日之前,百度指数每天的数量是在 500 以下;但是,这场新闻发布会之后数据飙升,7 月 15 日当天就达到了 3105,此后持续升温在 17 日达到了 17871,尽管在 18 日热度有所下降,但还是维持在 14671 的高点。

为什么 " 摩擦性失业 " 会引发如此多的关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学界对于这种失业困境是不是摩擦性失业存在争议。

摩擦性失业是和结构性失业相对立的一个概念。通常而言,摩擦性失业是指当人们放弃原来的职业再寻找新的工作,可能需要花费一段时间而出现的失业状况。而结构性失业则是由于劳动力市场各种形式的 " 不匹配 " 所引发,因而持续性的时间可能更为长久。

比如说,劳动者由于某些原因从单位离职,因为就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他无法在短期内找到合适的工作,于是就形成了短期失业。必须指出的是,劳动者短期失业是任何社会都不可避免的现象,而且是基于劳动者本身的自愿——比如说我在这家公司干得累了,想换个环境,通常来说上家和下家之间不可能做到完美衔接,总有一定的空档期,而这就属于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则不然,它指的是劳动力市场的总体的各种不匹配所导致,这种不匹配可能是由新的就业机会和劳动力技能之间的错配形成,也可能是就业机会的地区差异形成,还有可能是因为某些产业转移而导致的失业。

回顾历史,近三十年来中国经历的最大的一波结构性失业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国企下岗,很多工人从原来的岗位中离开,甚至永久地退出了就业市场。

经济学上之所以要对失业类型进行区分,是想通过失业的特点和基本因果机制等来对失业进行区分,然后针对各种不同的失业提出合适的对策。

如果是摩擦性失业,政府就不需要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学界通常认为,摩擦性失业是一种过渡性的、短暂的失业形式,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但如果是结构性失业,则意味着政府要在有些方面发力。

那么,中国目前的失业,是不是属于摩擦性失业?通常来说,每年的 6-7 月份的确是青年失业率的高点,原因是这个时候恰好是毕业季,有大量的新增劳动力涌现市场。2020 年 7 月的青年失业率是 16.8%,2021 年 6 月的青年失业率 15.4%,不过,即便有这个规律,今年 6 月份的 19.3% 的城镇青年失业率还是创下了近年来的新高。

这种创历史新高的城镇青年失业率是摩擦性失业吗?现在很难下一个简单的结论。一是因为摩擦性失业通常是劳动者主动调整工作岗位而引起,但目前的城镇青年失业率上升尽管可能有工作调整,但不少恐怕不是主动调整而引起。如前所述,6 月份城镇青年失业率高是因为受到新增大学毕业生的影响,然而,最近三年还是叠加了其他因素,比如说旅游、餐饮等行业受疫情防控影响几乎是全行业亏损,从业人数大幅度下降。一些行业萧条,而新兴行业又没能容纳更多的就业者,那么这种失业应当属于结构性失业而不是摩擦性失业。

当然,这是学界对结构性失业还是摩擦性失业的讨论,学界讨论其实不大可能引发社交媒体的关注。更可能的原因是,公众对当下整体的就业状况产生了一种情绪,认为有关部门将现在的失业界定为摩擦性失业,是不太愿意正视失业的现实。

历史上政府对待 " 失业 " 现象时,确实也有不少词语加以回避:在 80 年代用 " 待业青年 " 来指代那些无法在劳动力市场找到工作的人,在 90 年代末用 " 下岗 " 形容那些无法继续在岗位工作的人,在现代很多公司甚至使用 " 毕业 " 来指代那些被辞退的员工。

但对于绝大多数公众而言,失业就是失业,他们并不知晓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的区分,也不在乎这种区分,他们只是感受到失业带来的痛苦。公众不知道摩擦性失业在描述什么,但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摩擦,恐怕是这个词在社交媒体热议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