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迎接“世博”,市政府要求市民戒除穿睡衣上街的“陋习”、免得家丑外扬,一时间让人们议论纷纷。
其实,所谓“陋习”,经常是由历史来界定,此一时彼一时也。久去不掉的“陋习”,往往扎根于当地人的生活生态中,自有其中的道理。对睡衣之争,我本来不想介入。但最近我家邻镇就有个“陋习”和“陋习”复兴的争论,颇有可观之处。我也就借此为睡衣的讨论助助兴吧。
可是,就在这么一个高端的镇中,一位叫Brace的妇女仍然坚守着几十年前的“陋习”:在自家门口露天的地方晾衣服。美国人早就进入洗衣机、烘干机的时代,这种在家门口挂起“万国旗”、把从床上用品到内衣之类的私人领域向公众敞开的行为,实在是有碍观瞻、为人不齿。几十年前,在门口大晾衣服的还大有人在。不过那多是穷人。如今穷人也无此习惯。在这么一个著名的富裕地区如此作派,邻居自然纷纷抗议。只是这位Brace女士不甘示弱。她要到镇政府讨要晾衣权!
事实上,美国很少有地方有禁止户外晾衣服的法律,一切靠地方习惯的规范和私家条例的约束。比如,Concord的一些大型公寓楼就有楼规,禁止在凉台上晒衣物。一些开发商把这种规矩包括在房地产交易合同中。想想也合情合理。你搬进一个风景秀丽的高档公寓,如果一上凉台邻居的内裤就飞入眼内,如何消受得了?独门独户的房主,绝大多数也都遵守约定俗成的习惯。谁敢得罪一辈子要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居呢?
但是,近年来的能源危机和环保运动,则使“户外晒衣权”运动在美国悄然崛起。据统计,在一亿多户美国家庭中,有两百多万户人家每周使用烘干机十五次以上。家用能源中的10-15%是烘干机所消耗的。如果省了烘干机,则不仅省了钱,而且对减缓地球暖化、保护环境也是贡献非凡。其实,许多美国人已经这样作了。他们能不用烘干机就不用。比如,他们喜欢在宽大的地下室中晾衣服。如果事后衣服还有些潮,再进烘干机几分钟就够了。但是,最先锋的人士则开始向户外发展,要当地立法支持居民的晾衣权。如果这种立法通过,则自定私法禁止晾衣的公寓也无法执行自己的规矩了。目前,在佛蒙特和缅因两州,晾衣权的立法都已经通过。在新罕布什尔州则没有通过。不过,最近该州支持此法案的议员又准备卷土重来。Brace则在本镇申请了晾衣准许权,锁定的是同样的目标。估计不久这一运动就会在麻省蔓延。只是前面三周地广人稀,很少有大公寓。波士顿地区高档公寓林立,满楼“万国旗”的景象怕是很难被人接受。
可见,“陋习”不“陋习”,是由历史所界定,并没有一成不变之规。中世纪欧洲人吃饭用手抓,王室也不例外。叉子刚使用时,用叉子吃饭还被耻笑,称为 “叉子手”。本来西方人也在户外晾衣,烘干机出现后,买的起的就不晾了,晾就成了贫困的标志。现在大家全有烘干机,人们不必用不晾衣服来摆谱儿。于是前卫的人士开始掀起晾衣运动,户外晾衣成了文明的标志。我的邻居是位英国建筑师,就骄傲地告诉我们他从来都晾衣物。只是他家大得如同个公园,中间还有个小湖。他晾衣物,连我这个最近的邻居也从来看不见。
上海人的睡衣我见过,实在不觉得有什么不雅观。如果你不叫它睡衣而叫休闲服,是否就文明了呢?上海人的睡衣一般比较保守,把身体遮得挺严实,比起开胸露背的西方夜礼服庄重多了。只是穿起来凉快,很适合上海的气候。这难道一定要引起“友邦惊诧”吗?再看那些“友邦”中年轻人的牛仔裤,后腰越来越低,乃至一蹲下半个屁股就会露出来,里面的内裤看得清清楚楚。特别是“友邦”们的新一代越来越胖,大屁股下蹲,两只白白的肥臀奔涌而出、不堪入目。凭什么这能叫时装,上海的睡衣就叫“陋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