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生活百态 » 上海人的“陋习”如何在美国成了“文明”(组图)

上海人的“陋习”如何在美国成了“文明”

文章来源: 燕赤霞 于 2010-01-15 11:42:26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上海迎接“世博”,市政府要求市民戒除穿睡衣上街的“陋习”、免得家丑外扬,一时间让人们议论纷纷。   其实,所谓“陋习”,经常是由历史来界定,此一时彼一时也。久去不掉的“陋习”,往往扎根于当地人的生活生态中,自有其中的道理。对睡衣之争,我本来不想介入。但最近我家邻镇就有个“陋习”和“陋习”复兴的争论,颇有可观之处。我也就借此为睡衣的讨论助助兴吧。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i45.tinypic.com/5uiyop.jpg" border="0" alt="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争议发生在波士顿西郊一个叫Concord的镇上。这是当地非常有名的富贵镇,中等房价在现在这种房地产崩溃的时代也在七十万美元上下。富裕的镇,自然比较讲究,一切设施都弄得完美无缺,居民也是衣食足而知礼仪,日常行为一切都中规中矩,政府自可无为而治。

  可是,就在这么一个高端的镇中,一位叫Brace的妇女仍然坚守着几十年前的“陋习”:在自家门口露天的地方晾衣服。美国人早就进入洗衣机、烘干机的时代,这种在家门口挂起“万国旗”、把从床上用品到内衣之类的私人领域向公众敞开的行为,实在是有碍观瞻、为人不齿。几十年前,在门口大晾衣服的还大有人在。不过那多是穷人。如今穷人也无此习惯。在这么一个著名的富裕地区如此作派,邻居自然纷纷抗议。只是这位Brace女士不甘示弱。她要到镇政府讨要晾衣权!

 事实上,美国很少有地方有禁止户外晾衣服的法律,一切靠地方习惯的规范和私家条例的约束。比如,Concord的一些大型公寓楼就有楼规,禁止在凉台上晒衣物。一些开发商把这种规矩包括在房地产交易合同中。想想也合情合理。你搬进一个风景秀丽的高档公寓,如果一上凉台邻居的内裤就飞入眼内,如何消受得了?独门独户的房主,绝大多数也都遵守约定俗成的习惯。谁敢得罪一辈子要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居呢?

  但是,近年来的能源危机和环保运动,则使“户外晒衣权”运动在美国悄然崛起。据统计,在一亿多户美国家庭中,有两百多万户人家每周使用烘干机十五次以上。家用能源中的10-15%是烘干机所消耗的。如果省了烘干机,则不仅省了钱,而且对减缓地球暖化、保护环境也是贡献非凡。其实,许多美国人已经这样作了。他们能不用烘干机就不用。比如,他们喜欢在宽大的地下室中晾衣服。如果事后衣服还有些潮,再进烘干机几分钟就够了。但是,最先锋的人士则开始向户外发展,要当地立法支持居民的晾衣权。如果这种立法通过,则自定私法禁止晾衣的公寓也无法执行自己的规矩了。目前,在佛蒙特和缅因两州,晾衣权的立法都已经通过。在新罕布什尔州则没有通过。不过,最近该州支持此法案的议员又准备卷土重来。Brace则在本镇申请了晾衣准许权,锁定的是同样的目标。估计不久这一运动就会在麻省蔓延。只是前面三周地广人稀,很少有大公寓。波士顿地区高档公寓林立,满楼“万国旗”的景象怕是很难被人接受。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i49.tinypic.com/rvakwm.jpg" border="0" alt="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可见,“陋习”不“陋习”,是由历史所界定,并没有一成不变之规。中世纪欧洲人吃饭用手抓,王室也不例外。叉子刚使用时,用叉子吃饭还被耻笑,称为 “叉子手”。本来西方人也在户外晾衣,烘干机出现后,买的起的就不晾了,晾就成了贫困的标志。现在大家全有烘干机,人们不必用不晾衣服来摆谱儿。于是前卫的人士开始掀起晾衣运动,户外晾衣成了文明的标志。我的邻居是位英国建筑师,就骄傲地告诉我们他从来都晾衣物。只是他家大得如同个公园,中间还有个小湖。他晾衣物,连我这个最近的邻居也从来看不见。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i50.tinypic.com/68809c.jpg" border="0" alt="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着衣其实也是如此。记得读研究生时,英国史课上有一些十九世纪工人罢工的阅读材料。那时罢工属于闹事,不合法,经常被警察镇压。有张图是表现这一情景的,来自当时的报纸。我一看大吃一惊:怎么满街绅士在和警察打架?后来和教授讨论才知道,那时的罢工工人刻意把自己打扮得体面,以求让社会接受。结果,他们出来罢工,全深着西装,戴着高高的绅士,甚至还学着当时的上流社会提着把绅士伞!成千上万的人这么衣冠楚楚地出来,就是一个奇观了。当大家都学上流社会、都衣冠楚楚以后,上流社会就挂不住了,反而要以穿着随便来显示自己的不同。比如去年夏天我买房子,一位美国人就对附近的几个镇品头论足。她特别对一个学区很好的镇不以为然,称那里住的是暴发户,没有格调。她的一个例证是,那里的家庭主妇,甚至在节假日也喜欢盛装。而另一个有格调的镇,则越是有地位的人穿着越随便。

  上海人的睡衣我见过,实在不觉得有什么不雅观。如果你不叫它睡衣而叫休闲服,是否就文明了呢?上海人的睡衣一般比较保守,把身体遮得挺严实,比起开胸露背的西方夜礼服庄重多了。只是穿起来凉快,很适合上海的气候。这难道一定要引起“友邦惊诧”吗?再看那些“友邦”中年轻人的牛仔裤,后腰越来越低,乃至一蹲下半个屁股就会露出来,里面的内裤看得清清楚楚。特别是“友邦”们的新一代越来越胖,大屁股下蹲,两只白白的肥臀奔涌而出、不堪入目。凭什么这能叫时装,上海的睡衣就叫“陋习”呢?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i46.tinypic.com/14y658p.jpg" border="0" alt="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演唱会CEO出轨最大赢家是他 还清57万元学生贷款
新一轮的美国妖股来了 散户压路机前捡铜板?
大罢免0通过 赖清德称“确立了反共护台的国家方向”
财政赤字困难 泽连斯基喊欧洲国家出钱 帮乌军加薪

24小时讨论排行

中国的经济学家都死绝了?还不站出来发声
华人家的花园太丑险遭罚款,大家评评冤不冤
情人78岁丁珮谈李小龙离世当天细节 癫痫或是真死因
释永信涉刑事犯罪 严重违反戒律 包养多名情妇还有私生子
俄媒寻人 25年前与普京合影中国男孩找到了 现任...
24名“蓝委”全过关 陆媒:民进党“大罢免”完全失败
大罢免失败赖清德会请辞吗?"第二波投票后民进党恐大乱"
“杀死”那个错付910元车费男孩的不仅仅是司机
BBC:台湾“大罢免”惨败的五个启示
特朗普开怼:“克林顿去过那个小岛28次 我从没去过”
中国餐厅日营业额“惨崩9成” 关店潮猛烈来袭
一份与释永信通奸女人笔录 被举报私生活混乱
斯坦福揭秘婚姻现代真相:为何"优质"单身女性更多?
特朗普发奥巴马版乘车逃亡恶搞图,其本人及万斯扮演警察
美波音737起飞失火冒烟 173人仓皇逃生:看到轮子喷飞
佛山疫情又开始做核酸了,三年之后又三年?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上海人的“陋习”如何在美国成了“文明”

燕赤霞 2010-01-15 11:42:26

上海迎接“世博”,市政府要求市民戒除穿睡衣上街的“陋习”、免得家丑外扬,一时间让人们议论纷纷。   其实,所谓“陋习”,经常是由历史来界定,此一时彼一时也。久去不掉的“陋习”,往往扎根于当地人的生活生态中,自有其中的道理。对睡衣之争,我本来不想介入。但最近我家邻镇就有个“陋习”和“陋习”复兴的争论,颇有可观之处。我也就借此为睡衣的讨论助助兴吧。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i45.tinypic.com/5uiyop.jpg" border="0" alt="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争议发生在波士顿西郊一个叫Concord的镇上。这是当地非常有名的富贵镇,中等房价在现在这种房地产崩溃的时代也在七十万美元上下。富裕的镇,自然比较讲究,一切设施都弄得完美无缺,居民也是衣食足而知礼仪,日常行为一切都中规中矩,政府自可无为而治。

  可是,就在这么一个高端的镇中,一位叫Brace的妇女仍然坚守着几十年前的“陋习”:在自家门口露天的地方晾衣服。美国人早就进入洗衣机、烘干机的时代,这种在家门口挂起“万国旗”、把从床上用品到内衣之类的私人领域向公众敞开的行为,实在是有碍观瞻、为人不齿。几十年前,在门口大晾衣服的还大有人在。不过那多是穷人。如今穷人也无此习惯。在这么一个著名的富裕地区如此作派,邻居自然纷纷抗议。只是这位Brace女士不甘示弱。她要到镇政府讨要晾衣权!

 事实上,美国很少有地方有禁止户外晾衣服的法律,一切靠地方习惯的规范和私家条例的约束。比如,Concord的一些大型公寓楼就有楼规,禁止在凉台上晒衣物。一些开发商把这种规矩包括在房地产交易合同中。想想也合情合理。你搬进一个风景秀丽的高档公寓,如果一上凉台邻居的内裤就飞入眼内,如何消受得了?独门独户的房主,绝大多数也都遵守约定俗成的习惯。谁敢得罪一辈子要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居呢?

  但是,近年来的能源危机和环保运动,则使“户外晒衣权”运动在美国悄然崛起。据统计,在一亿多户美国家庭中,有两百多万户人家每周使用烘干机十五次以上。家用能源中的10-15%是烘干机所消耗的。如果省了烘干机,则不仅省了钱,而且对减缓地球暖化、保护环境也是贡献非凡。其实,许多美国人已经这样作了。他们能不用烘干机就不用。比如,他们喜欢在宽大的地下室中晾衣服。如果事后衣服还有些潮,再进烘干机几分钟就够了。但是,最先锋的人士则开始向户外发展,要当地立法支持居民的晾衣权。如果这种立法通过,则自定私法禁止晾衣的公寓也无法执行自己的规矩了。目前,在佛蒙特和缅因两州,晾衣权的立法都已经通过。在新罕布什尔州则没有通过。不过,最近该州支持此法案的议员又准备卷土重来。Brace则在本镇申请了晾衣准许权,锁定的是同样的目标。估计不久这一运动就会在麻省蔓延。只是前面三周地广人稀,很少有大公寓。波士顿地区高档公寓林立,满楼“万国旗”的景象怕是很难被人接受。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i49.tinypic.com/rvakwm.jpg" border="0" alt="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可见,“陋习”不“陋习”,是由历史所界定,并没有一成不变之规。中世纪欧洲人吃饭用手抓,王室也不例外。叉子刚使用时,用叉子吃饭还被耻笑,称为 “叉子手”。本来西方人也在户外晾衣,烘干机出现后,买的起的就不晾了,晾就成了贫困的标志。现在大家全有烘干机,人们不必用不晾衣服来摆谱儿。于是前卫的人士开始掀起晾衣运动,户外晾衣成了文明的标志。我的邻居是位英国建筑师,就骄傲地告诉我们他从来都晾衣物。只是他家大得如同个公园,中间还有个小湖。他晾衣物,连我这个最近的邻居也从来看不见。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i50.tinypic.com/68809c.jpg" border="0" alt="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着衣其实也是如此。记得读研究生时,英国史课上有一些十九世纪工人罢工的阅读材料。那时罢工属于闹事,不合法,经常被警察镇压。有张图是表现这一情景的,来自当时的报纸。我一看大吃一惊:怎么满街绅士在和警察打架?后来和教授讨论才知道,那时的罢工工人刻意把自己打扮得体面,以求让社会接受。结果,他们出来罢工,全深着西装,戴着高高的绅士,甚至还学着当时的上流社会提着把绅士伞!成千上万的人这么衣冠楚楚地出来,就是一个奇观了。当大家都学上流社会、都衣冠楚楚以后,上流社会就挂不住了,反而要以穿着随便来显示自己的不同。比如去年夏天我买房子,一位美国人就对附近的几个镇品头论足。她特别对一个学区很好的镇不以为然,称那里住的是暴发户,没有格调。她的一个例证是,那里的家庭主妇,甚至在节假日也喜欢盛装。而另一个有格调的镇,则越是有地位的人穿着越随便。

  上海人的睡衣我见过,实在不觉得有什么不雅观。如果你不叫它睡衣而叫休闲服,是否就文明了呢?上海人的睡衣一般比较保守,把身体遮得挺严实,比起开胸露背的西方夜礼服庄重多了。只是穿起来凉快,很适合上海的气候。这难道一定要引起“友邦惊诧”吗?再看那些“友邦”中年轻人的牛仔裤,后腰越来越低,乃至一蹲下半个屁股就会露出来,里面的内裤看得清清楚楚。特别是“友邦”们的新一代越来越胖,大屁股下蹲,两只白白的肥臀奔涌而出、不堪入目。凭什么这能叫时装,上海的睡衣就叫“陋习”呢?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i46.tinypic.com/14y658p.jpg" border="0" alt="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