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天主教学校里的异教徒
天主教学校里的异教徒
波士顿的校巴政策靠算式和抽签决定孩子进那个学校。社区里的父母不愿意盲目接受,早已做过功课选定私校,他们的孩子都彬彬有礼落落大方,我抄这些父母的作业抄得理直气壮。
邻里多半是义大利裔或爱尔兰裔,我就这么成了天主教学校里的异教徒。
奶茶妹和兔崽子从蒙特梭利幼儿园毕业后,进了隶属于同一个修道院的天主教小学。
虽然是天主教创办的,幼儿园的饭前祷告,是他们唯一的宗教教育,最后他们只记得了一句「Bon appétit,let's eat」。这跟法国人的宗教,吃,比较有关系。
小学就多了一些与宗教相关的课程,但是比起一般的天主教小学,他们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在宗教课程上。
当初不是没有犹豫过,毕竟我不是天主教徒,不知道孩子能不能适应。
关于宗教,我不喜欢被强迫传教,但是保持开放态度。人生高低起伏,不免遇到难过的坎,低潮时,有个精神上的信仰与寄托挺重要的,宗教是选择之一。
也许正因为学校里教宗教和教数学、语文一样,都是一门必须学习的课程,反而让孩子们有不同的审视,宗教是可以提出疑问的,不必全盘接受。
我的疑虑真是多余。
也考虑到私校学生来自不同的社区,课后孩子之间或家长间的互动比较麻烦。
因为社区的孩子们多半都在同一所学校,不管是接送孩子,或是参与学校活动,大家还可以互相帮助彼此支援,互动自然不是问题。
最幸运的是,与我家紧邻的格林家有三个孩子,小的两个和奶茶妹与兔崽子同龄,也在同一所学校里。那时候我闭着眼睛都能拨格林家的电话,经常在孩子失踪了几个小时之后,才想起来问问格林太太:我家孩子应该是在你家吧?
当然,她也经常问我相同的问题。
有一次我的中学老师来看我,吃饭时间还不见孩子回来,有些担心,我安慰老师:他们有两个家,饿不着。
那时候电子游戏的渗透力没有现在这么普遍,最大的电子商品是电视机,孩子们看电视的耐心其实有限,他们有许多时间自己找乐子。
两个姐姐使唤两个弟弟也不遗余力。她们会做好柠檬汁,写传单,然后派两个弟弟整个社区里挨家挨户去宣传并送货。后来弟弟们发现不对劲,苦差事都他们做,却只得了一点点跑腿费。姐姐们还振振有词,主意是我们想的,能分给你们一杯羹已经不错了。
他们也替邻居遛狗,当然是姐姐们的主意,弟弟们又是忙前忙后,姐姐们还负责写文案,她们写狗狗都做了什么事,主人回来看见附赠的小作文,乐不可支,小生意兴隆。
孩子们有一个安全的环境,快快乐乐的成长,我谢天,谢地,谢邻里。
碼農學寫字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麦姐' 的评论 : 问好麦子。嘿嘿嘿,文章是我写的,而且家里没人看得懂,自然是我说了算。我说他们有一个快乐的童年,那就是一个快乐的童年。哈哈哈。
碼農學寫字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海风随意吹' 的评论 : 问好海风姐。我也觉得我们在选学校这件事情上,运气不错。
一直到现在,弟弟宁愿听姐姐的也不会听我的,一物克一物啊。:)
碼農學寫字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花似鹿葱' 的评论 : 问好鹿葱姐。哈哈哈,姐姐们果然都懂得怎么拿捏弟弟妹妹。
碼農學寫字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冯墟' 的评论 : 问好。波士顿的公校,确实一言难尽,你懂得。
碼農學寫字 发表评论于
回复 'ahhhh' 的评论 : 谢谢来访留言。印度人上犹太教的学校也是新鲜。教会学校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麦姐 发表评论于
码农好文,充满温情的邻里关系,姐弟们的故事好有趣,快乐成长,这是父母们最欣慰的。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这样的天主教学校不错,不那么“天主教”。姐弟之间的小故事很可爱,小弟哪是姐姐们的对手?:))
花似鹿葱 发表评论于
姐姐带弟弟的事儿真有趣。我上小学时有两个好朋友,暑假他们带弟妹来我家玩,他们当小姐少爷,我们当仆人给做饭,我们吃完了再把剩下的给他们端上去^_^
冯墟 发表评论于
城里的公校是老大难问题。教会学校肯定比一般公校好。
ahhhh 发表评论于
其实教会学校是很好的选择,学费往往比商业私立学校便宜,因为教会的地是自己的。很多华人对教会学校有误解,觉得他们会强迫信教之类的。其实不是这样的。我认识的印度人,虔诚的印度教徒,周日去神庙的那种,他们的小孩送的是犹太教的学校。
碼農學寫字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这里的寄宿学校都很棒。是哪一所?说不定奶茶妹或兔崽子和他们有过交流。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真好,有这里的邻居伙伴。我家的小留就没这么幸运了,住在波士顿教会的私立高中,有时会觉得有点孤独。不过现在去上大学了,就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