迂腐虔誠的歐洲人:永遠代表人類的生活方向

Billzhou (2025-10-07 21:17:28) 评论 (1)

昨天,看到2025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法國和英美的科學家。真沒有想到:一篇40年前的量子力學論文,竟然成為三位獲獎人的重要依據。

若是身體不好,還真等不到這一天的到來。比如當年發明互聯網光纖技術的香港的高錕先生,人都熬成了阿茲海默症,才等來姍姍來遲的挪威獲獎通知。可見,諾貝爾獎有多麼榮耀。



中國有句老話叫“十年磨一劍”,都已經很不容易。感覺諾貝爾獎更是鳳毛麟角,就像意外買中了大樂透頭獎(香港人的六合彩頭獎)。估計是千萬分子一的概率。

看來,搞基礎研究的人真要耐得住寂寞,40年磨一劍,一心做學問,著實令人敬佩。聽說三位獲獎者都是歐洲人(有一個是加入了美國籍的歐洲人)。還是有些感想。

我對歐洲人的原始認識,坦白說,是從小時候開始的。在哪個“讀書無用論”的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雖然沒有學到多少科學知識,但還是知道一些歐洲的情況。

我知道歐洲有個大科學家叫牛頓,以及他的萬有引力和蘋果落地的故事;還知道法國有個著名的居里夫人,以及她的放射實驗室;到了高中化學課時,更知道歐洲人發明了元素週期表(就像唐詩三百首一樣,老師都要求背誦);



至於歐洲人發明的蒸汽機和工業革命;憲政制度和法律工具;法國大革命,巴士地獄和巴黎公社;以及對歐洲的資本主義制度;貿易和貨幣;都是80年開始,中國開始改革開放後才有的進一步認識。

到了1999年,我有幸在廣東一間大公司謀了一份差事,負責集團的PR關係和投資者關係,有機會作為中國電子企業代表團成員之一,去了一趟歐洲,看了英國,法國和德國的好幾家名企的研發和製造。

當時給我印象最深的:

是我們參觀位於英國倫敦郊外的一間只有不到20人的作坊。好像是一間從事鋰離子電池技術研發(R&D)的初級實驗室。據他們自己說還處在實驗室到中試階段------一個十分鬆散的研發團隊。



我記得當時,我們一行裡的好幾個企業老闆,看了這間作坊,以及了解到基本情況後,都覺得不可思議。因為在中國沒有人會這麼幹。這些人做的事情,無疑是任何經濟回報的燒錢行為。

當時我就以為:這或就是迂腐的,喜歡琢磨事情的歐洲人。跟東方人真的很不一樣。

後來我們又去了德國,參觀了寶馬,西門子,和西瑪格機床設備製造公司。才知道,歐洲人做事情,普遍都是我們中國人講的“慢工出細活”的一群人。

今天,我又來到香港生活,知道了更多真實的事情。尤其是每天收聽比較客觀中立的法廣中文電台,知道歐洲人對自己的曾經的思想文明還是十分的驕傲。比如他們有一檔叫做<歐洲思想文化長廊>的節目,從去年播送到現在,至少宣講了數十位了不起的大思想家,大科學家以及能工巧匠,我深感歐洲人還是很有底蘊的。



我自己很喜歡DIY 製作食物。不說太高大上的,就一個食材的來源和質量控制,老實說,歐洲人的食品還是最好的。這源於他們的迂腐虔誠的性格,以及對品質控制的嚴格和把握。絕對不會因為盈利的考慮,而徹底放棄自己對食物的監管把關和高貴的生活要求。

雖然說,這並非100%,但今天好多事情,是“沒有最好,只有相對好”。我至今,仍然認可歐洲有機食品認證,是最靠譜的認證。

所以,歐洲人不像美國,也許歷史包袱太重 。從大英帝國法律制度;法國的紅酒;曾經的東印度公司的貿易;以及今天的西歐和北歐國家的民生投入,普遍佔比GDP25%或以上,這樣的的宅心仁厚的管治;NGO組織也是全球最多的。這足以說明歐盟國家(西歐和北歐)的生活,代表了人類的方向。



你從俄烏戰爭,到哈瑪斯的恐怖攻擊,巴勒斯坦人與以色列人的千年民族戰爭,再到加沙人道危機,背後都折射出國民的生活矛盾和糾紛。大家都羨慕歐洲國家,尤其是北歐和西歐國家。

為什麼?

不就是一個優質的生活方式和民主自由的環境。

所以,歐洲人值得救贖。值得鼓勵他們與時俱進,重新指引世界朝著優質的人類生活大道上走。

好簡單:歐洲本身就代表了人類的生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