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有很多祭祀诗,有说给祖先听的,有讲述祖先事迹的,可能还有让祖先评理的。古人相信,首领们逝去后会到天上办公,位次大概按照生前的等级来排,所以《大雅》里最喜欢夸文王。至于他的祖先,只有三人能独享一首祭祀诗,按次序分别是古公亶父、后稷和公刘。后稷是周人始祖,封在邰国,为子孙留下祖业;古公亶父带周人迁到岐山,日渐兴盛,他的曾孙是灭商的周武王;唯有公刘,带大家出走荒野,世人却大为赞扬。看看诗里是怎么讲的吧。
公刘(大雅)
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积乃仓;乃裹餱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笃公刘,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顺乃宣,而无永叹。陟则在巘,复降在原。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
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觏于京,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笃公刘,于京斯依。跄跄济济,俾筵俾几。既登乃依,乃造其曹。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
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止基乃理,爰众爰有,夹其皇涧。溯其过涧。止旅乃密,芮鞫之即。
大致意思:
厚公刘,非积储不安乐。开始小田界、开始大田界,开始积聚禾谷、开始收藏谷物;开始包缠干食、旅行用的米粟,在小袋、在大袋。管理车厢用荣耀。弓箭全都张开,进攻用的盾牌、戈、斧高举,援引并头的两船开启行走。
厚公刘,往察看此原野。已经众多、已经繁多,已经依地势整理、开始遍地起土,而没有长叹。登高则在上大下小、山形如甗的山,返回下在广、平的原。什么用船过渡往?系着玉和似玉的美石,鞘和上面的装饰容纳刀。
厚公刘,去那百泉。向远处看那广大的原野,开始登南面的低平山脊。开始遇往高丘。高丘一个师的军队往野外去。在此停留居住,在此寄住一个旅的军队,在此一人直言,在此两人对论。
厚公刘,在高丘劈砍用来靠(的家具)。行走有节奏、众多的样子,增加竹席、增加让人靠坐的用具。完毕登上他的靠,于是去他的(牧)群。捉猪在养牲畜的栏圈,斟酒他使用瓢葫芦。给他(客人)饭食、给他喝酒,让他(公刘)发号施令、尊崇他。
厚公刘,完毕广、完毕长。完毕用日影观察此山脊,察看它的北面、南面,观察它泉水的流动。他的三军没有羡卒,测量他的低湿之地、高平处,十分之一田地收获作为军粮,测量他西边的向阳处,豳居住诚然荒芜。
厚公刘,在豳这馆舍。趟水渭河为了横渡,获取磨石、获取砧石。驻守墙基开始修整,于是众多、于是又,处在此大溪涧的两边。逆着水流的方向走渡过溪涧。停留军旅才安静,水涯末端的附近。
照着诗句猜行程。
后稷所封的邰国,大概在武功县西南,渭水的北岸。漆水河从北向南流,地图上,它是邰字右边那条弯弯曲曲的细线。豳地很大,假设他们先在公刘墓附近落脚,这段路大概是往北走一百多公里。

古人长途跋涉,喜欢沿河而行。既然邰国就在漆水河旁边,那最可能沿着它逆流而上。图上根须似的细线都是河流。从漆水河上去,在断续的水网里稍稍向东,转往泔河上游,再北上翻过一片高地,就到豳了。
图上泛白的那条细线是渭水,它从关中平原汇入黄河,就在图上的浅色处。那里地势较缓,河道也宽。
泾水两旁更黄一点,因为它处于海拔上千米的黄土高原。为了撞出条路来,泾水在山谷里反复拐弯,保持大方向不变,看上去象是直指东南的粗线。几千年前,此地森林漫山,谷地难见阳光,哪有渭水好呀,然而公刘就是要往山里搬。

《史记 周本纪》上说: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犇戎狄之间。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
后稷一脉在儿子那辈就失了官,公刘是后稷的曾孙,豳地是戎狄的地盘。
但就算当不成官,又何必跟戎狄混呢?
看看地图,好象可以编个故事:
话说,邰国犹如夏朝的北大荒,离腹地虽远,收的粮食却可以顺水行舟、运出来,反正渭水沿岸全归夏朝管。泾水流经的山谷不好种田,常有戎狄出没,除了运粮季节,其他时候朝廷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夏朝精简编制,邰国叫不动官军撑腰了,后稷的儿子只能奔在戎狄之间。
一代接一代,邰国传到了公刘的手里。官位早没了,但上交的粮食不能少,要碰上天灾,日子怎么过呀?奈何朝中无人,想讨价还价也难。思来想去,终于决定举国搬迁。
要搬家,先聚粮。古时地广人稀,自己不备好,路上找不到人买。《庄子 逍遥游》里说适莽苍者三湌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公刘一年前就张罗着在偏僻处开荒,偷偷多种些粮食,私藏起来,做成干粮。几个月,担惊受怕,唯恐被人告发。消息泄漏了,幸好当时已是冬季,交通不便,朝廷的征粮队过不来。一开春,公刘就安排舟、车,择日开拔。
沿漆水河溯流而上,最好先过后河,在邻国的地盘上走。欸,他们的关系不好。大家决定,出发时全副武装,免得刚出门就被人抢。
当日,众人肃然无声,顾不上再看一眼故国,四下扫视着,往北进发。
树林里隐约有人影闪动,好在始终没人露面。等平安过了邻居的地盘,眼看越走越荒僻,大家终于松口气。方圆十里,就数他们人多,不用怕了。人群中渐渐传来低语,聊着聊着就聊到故土,想起留在家里的东西。唉,没办法,往前走吧。
经水路、过旱路,推车、拉船,赶着牲畜。人们扶老携幼翻过山岭,进入长长的峡谷。二十多天后,前方有大河挡路,多半是泾水了,对岸应该有平野,设想中的新家,目前只看见斜斜的一小处坡地。邰国人多,这点耕地哪里够呀......也许,走过去还有。公刘带了几个人,急着往前爬山,只想看个明白。还好,到山上发现,坡地后,是长长的平野,稍有些高低错落,越往里头越宽。人群正在里面掘土,干得热火朝天。这肯定是盟友了,他提着的心终于落到实处,回头看,同伴笑嘻嘻的,早忘了长吁短叹。
左右张望,山的另一面是个缓坡,山脚还有一小片平原,泾水在一边缓缓流淌。他们使劲挥手,示意山下的人们绕过去会合。不必细讲众人的喜悦。
修整后,公刘带人过河。戈呀,箭呀,斧头什么的都收起来;刀随身带,收在漂亮的鞘里,摆出友好姿态。
掘土的当地人不信河滩能种好庄稼,但既然有报酬,过来帮帮忙也行。没想到公刘出手大方,给了不少玉石,就不太好意思坑他。
丑话说在前面:这地呀,不好种。
公刘一身精英装束,美器、华服,扬言自家有良种,擅种田,还可以考虑教他们技术。
当地人半信半疑,只要公刘不反悔就好。他们说,十几里外有片平地,比这边的还大,可以拿来练手。不过,那里人多,要想圈了种地,得先说服附近的几个聚落。
接下来的日子,公刘忙着安顿国人,播种,建房。等终于腾出手来,马上去看本地人口中的那片平野。一路上,右边山坡常有清泉流过,注入左边的泾水;景色很秀丽,就是不方便赶路。到后来还碰到一条大涧,害得他们绕了好远。绕来绕去,随泾水再转几个弯,眼前一片空旷,果然有平野。爬上山岗细看,小山后面似乎还有平地,公刘越看越喜欢。
他辛辛苦苦搬这么远,做啥呀?不就是想多打点粮食吗?这块好地不能荒,找盟友商量,联合出兵,利益均沾。
盟友去他那里张望过好几次了,看他们的庄稼长得好,早已心动。于是一拍即合,约好了在高丘会师,带军磋商。附近的聚落啊,有立刻答应的,有犹疑不定的;有的可以用武力震慑,有的要讲点道理。
到了秋天,基本说服了各大势力。公刘要大摆宴席,给众人分出个次序。邰国移民们按着渭水的流行式样,打了很多家具,泾水这里都没见过呢。当地人反复试着,欢声笑语。公刘趁机挑了只精心养肥的家猪,现杀现做;席间还有成缸的美酒,用瓢添,真所谓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谁不想过好日子,众人选公刘当首领,一起种地。
其实大家联合还有个原因,那就是朝廷。粮收得连邰国这种大势力都怕,泾水的戎狄们哪敢独自硬抗。拥军自保吧。军粮嘛,靠那片平野。先分了地,然后拿十分之一的粮食出来军用。
分地靠专家,阳光好不好,水源近不近,地块大小,都要听种田专家公刘的话。
接下来组建军队。泾水那边人少,就算找了那么多聚居点,也才勉强凑够三军,没预备队。司令部设在西面山上。
公刘叹了口气,这地方是荒啊。
一步一步来吧。
邰国刀斧精良,本地人眼馋很久了,如今正好开口讨要。公刘说,这边石料不错,只是工具不趁手,搬家也没多带,得回去拿。他带自己人偷偷回渭河取。没从原路走,但还是碰上了熟人。邰国搬家的事都传开了,问他,他只说豳地平原少,好不容易找到块地,开荒辛苦,要多带点石头回去做工具。
回来后先给首领们磨了刀、斧,然后又修兵营。有上次藏田的经验,这回公刘选址更加隐秘,在那条大涧的深处,军队夹涧而居。朝廷的探子来过几次,只看见邰国人穿过时的衣服、用过时的农具。荒郊野外,田地不多,没多少剩余。再加上泾水下游水急,船不能走,陆路又远,不值得特地跑来收粮。公刘的势力由此做大,一呼百应,乡间美名传扬。
他的墓,建在当年隔水眺望过的山脊上,其实,他也想家。
注:
1、数了一下,《大雅》里直接出现文王二字的有七首诗,单用王字说文王事迹的还有几首。猜猜原因:成汤伐夏桀之后,七年大旱,逼得他要把自己当祭品。最后天降甘霖,大家相信商王得到了天帝认可。
几百年后,周人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如果你逆天而行,皇天再罚大家旱死,怎么办?天上的商王成群结队,祖丁、小乙,天干都排不过来,周人势单力孤,跟盟主沾边的只有一个文王。好在武王伐商后,没碰上大的天灾,要强调自家是天命所归,最好大夸文王。
2、商朝的后母戊鼎,以前叫司母戊鼎。可见专家都难分司和后。后稷,说不定是司稷,专门负责管理稷谷。他的本名叫弃,因为婴儿时被扔过三次,最后母亲还是把他捡回来养了。
1976年出土于陕西的利簋上刻有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右)事(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专家认为这个檀公就是古公亶父。古是故的意思,父是美称,公是敬辞。所以他其实单名一个亶字,有诚、信的意思。平时叫亶公,祭祀是把公字放到前面,顶官职的空位。
同样道理,公刘可能单名一个刘字,平时叫刘公。繁体的劉字,从金,从刀,丣( yǒu)声。本义是:杀,戮;《史记》里,讲他是种田专家,致富带头人。(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
3、那时的工艺不够,弓老绷着弦,容易坏,所以用完就松开。公刘率众人带上粮食和家当,出发时兵刃高举,弓箭上弦,显然威胁就在身边。
4、邰的海拔大概四五百米,豳处起码七、八百米,从低到高走。这爰方启行,说不定是拉着船一路上去的。下图在黄河壶口瀑布附近,以前的船只会在船底下加滚木,从旱地绕过瀑布。

5、方的本义是:并行的两船。譬如《庄子山木》里有一句:方舟而济于河,意思是渡河的时候把船并在一起。下图是成都商业街出土的船棺,单条船太单薄了,怪不得要绑起来渡江。字典上说葢方正字俗用舫,可能舫字是后来才代替方的。

6、甗是古代的蒸锅。如果地形三千年未变,那么圈中可能是公刘登高查看的那座小山,从底下往上看,下方突出的小山头遮了上方的山腰,两个山头叠起来斜着看,说不定就是葫芦形的。这个画面是从公刘墓往对岸航拍,泾水从右边的平原和对岸山头之间穿过。假设公刘带队从远处峡谷三三两两走来,那么在收拢队伍,等待渡河期间,他可能会先上山观察一下对岸的平原。另外,感谢这位关中拍客,拍得非常清楚。


7、博物馆里的武器。妇好墓出土的铜钺、铜刀、戈、玉刀,商代的玉石戚。




8、也许,公刘先在陵滩,溥原是程家川,皇涧是三水河。
9、豳字很直观,山间很多猪。原先黄土高原森林茂密,四、五千年前的庆阳市南佐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猪骨占比85%,而且碳、氮同位素分析显示它们主要以碳4类作物为食,可能是家猪。
看诗经,迁往荒野——公刘
ww911 (2025-10-31 08:52:05) 评论 (0)《诗经》里有很多祭祀诗,有说给祖先听的,有讲述祖先事迹的,可能还有让祖先评理的。古人相信,首领们逝去后会到天上办公,位次大概按照生前的等级来排,所以《大雅》里最喜欢夸文王。至于他的祖先,只有三人能独享一首祭祀诗,按次序分别是古公亶父、后稷和公刘。后稷是周人始祖,封在邰国,为子孙留下祖业;古公亶父带周人迁到岐山,日渐兴盛,他的曾孙是灭商的周武王;唯有公刘,带大家出走荒野,世人却大为赞扬。看看诗里是怎么讲的吧。
公刘(大雅)
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积乃仓;乃裹餱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笃公刘,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顺乃宣,而无永叹。陟则在巘,复降在原。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
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觏于京,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笃公刘,于京斯依。跄跄济济,俾筵俾几。既登乃依,乃造其曹。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
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止基乃理,爰众爰有,夹其皇涧。溯其过涧。止旅乃密,芮鞫之即。
大致意思:
厚公刘,非积储不安乐。开始小田界、开始大田界,开始积聚禾谷、开始收藏谷物;开始包缠干食、旅行用的米粟,在小袋、在大袋。管理车厢用荣耀。弓箭全都张开,进攻用的盾牌、戈、斧高举,援引并头的两船开启行走。
厚公刘,往察看此原野。已经众多、已经繁多,已经依地势整理、开始遍地起土,而没有长叹。登高则在上大下小、山形如甗的山,返回下在广、平的原。什么用船过渡往?系着玉和似玉的美石,鞘和上面的装饰容纳刀。
厚公刘,去那百泉。向远处看那广大的原野,开始登南面的低平山脊。开始遇往高丘。高丘一个师的军队往野外去。在此停留居住,在此寄住一个旅的军队,在此一人直言,在此两人对论。
厚公刘,在高丘劈砍用来靠(的家具)。行走有节奏、众多的样子,增加竹席、增加让人靠坐的用具。完毕登上他的靠,于是去他的(牧)群。捉猪在养牲畜的栏圈,斟酒他使用瓢葫芦。给他(客人)饭食、给他喝酒,让他(公刘)发号施令、尊崇他。
厚公刘,完毕广、完毕长。完毕用日影观察此山脊,察看它的北面、南面,观察它泉水的流动。他的三军没有羡卒,测量他的低湿之地、高平处,十分之一田地收获作为军粮,测量他西边的向阳处,豳居住诚然荒芜。
厚公刘,在豳这馆舍。趟水渭河为了横渡,获取磨石、获取砧石。驻守墙基开始修整,于是众多、于是又,处在此大溪涧的两边。逆着水流的方向走渡过溪涧。停留军旅才安静,水涯末端的附近。
照着诗句猜行程。
后稷所封的邰国,大概在武功县西南,渭水的北岸。漆水河从北向南流,地图上,它是邰字右边那条弯弯曲曲的细线。豳地很大,假设他们先在公刘墓附近落脚,这段路大概是往北走一百多公里。

古人长途跋涉,喜欢沿河而行。既然邰国就在漆水河旁边,那最可能沿着它逆流而上。图上根须似的细线都是河流。从漆水河上去,在断续的水网里稍稍向东,转往泔河上游,再北上翻过一片高地,就到豳了。
图上泛白的那条细线是渭水,它从关中平原汇入黄河,就在图上的浅色处。那里地势较缓,河道也宽。
泾水两旁更黄一点,因为它处于海拔上千米的黄土高原。为了撞出条路来,泾水在山谷里反复拐弯,保持大方向不变,看上去象是直指东南的粗线。几千年前,此地森林漫山,谷地难见阳光,哪有渭水好呀,然而公刘就是要往山里搬。

《史记 周本纪》上说: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犇戎狄之间。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
后稷一脉在儿子那辈就失了官,公刘是后稷的曾孙,豳地是戎狄的地盘。
但就算当不成官,又何必跟戎狄混呢?
看看地图,好象可以编个故事:
话说,邰国犹如夏朝的北大荒,离腹地虽远,收的粮食却可以顺水行舟、运出来,反正渭水沿岸全归夏朝管。泾水流经的山谷不好种田,常有戎狄出没,除了运粮季节,其他时候朝廷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夏朝精简编制,邰国叫不动官军撑腰了,后稷的儿子只能奔在戎狄之间。
一代接一代,邰国传到了公刘的手里。官位早没了,但上交的粮食不能少,要碰上天灾,日子怎么过呀?奈何朝中无人,想讨价还价也难。思来想去,终于决定举国搬迁。
要搬家,先聚粮。古时地广人稀,自己不备好,路上找不到人买。《庄子 逍遥游》里说适莽苍者三湌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公刘一年前就张罗着在偏僻处开荒,偷偷多种些粮食,私藏起来,做成干粮。几个月,担惊受怕,唯恐被人告发。消息泄漏了,幸好当时已是冬季,交通不便,朝廷的征粮队过不来。一开春,公刘就安排舟、车,择日开拔。
沿漆水河溯流而上,最好先过后河,在邻国的地盘上走。欸,他们的关系不好。大家决定,出发时全副武装,免得刚出门就被人抢。
当日,众人肃然无声,顾不上再看一眼故国,四下扫视着,往北进发。
树林里隐约有人影闪动,好在始终没人露面。等平安过了邻居的地盘,眼看越走越荒僻,大家终于松口气。方圆十里,就数他们人多,不用怕了。人群中渐渐传来低语,聊着聊着就聊到故土,想起留在家里的东西。唉,没办法,往前走吧。
经水路、过旱路,推车、拉船,赶着牲畜。人们扶老携幼翻过山岭,进入长长的峡谷。二十多天后,前方有大河挡路,多半是泾水了,对岸应该有平野,设想中的新家,目前只看见斜斜的一小处坡地。邰国人多,这点耕地哪里够呀......也许,走过去还有。公刘带了几个人,急着往前爬山,只想看个明白。还好,到山上发现,坡地后,是长长的平野,稍有些高低错落,越往里头越宽。人群正在里面掘土,干得热火朝天。这肯定是盟友了,他提着的心终于落到实处,回头看,同伴笑嘻嘻的,早忘了长吁短叹。
左右张望,山的另一面是个缓坡,山脚还有一小片平原,泾水在一边缓缓流淌。他们使劲挥手,示意山下的人们绕过去会合。不必细讲众人的喜悦。
修整后,公刘带人过河。戈呀,箭呀,斧头什么的都收起来;刀随身带,收在漂亮的鞘里,摆出友好姿态。
掘土的当地人不信河滩能种好庄稼,但既然有报酬,过来帮帮忙也行。没想到公刘出手大方,给了不少玉石,就不太好意思坑他。
丑话说在前面:这地呀,不好种。
公刘一身精英装束,美器、华服,扬言自家有良种,擅种田,还可以考虑教他们技术。
当地人半信半疑,只要公刘不反悔就好。他们说,十几里外有片平地,比这边的还大,可以拿来练手。不过,那里人多,要想圈了种地,得先说服附近的几个聚落。
接下来的日子,公刘忙着安顿国人,播种,建房。等终于腾出手来,马上去看本地人口中的那片平野。一路上,右边山坡常有清泉流过,注入左边的泾水;景色很秀丽,就是不方便赶路。到后来还碰到一条大涧,害得他们绕了好远。绕来绕去,随泾水再转几个弯,眼前一片空旷,果然有平野。爬上山岗细看,小山后面似乎还有平地,公刘越看越喜欢。
他辛辛苦苦搬这么远,做啥呀?不就是想多打点粮食吗?这块好地不能荒,找盟友商量,联合出兵,利益均沾。
盟友去他那里张望过好几次了,看他们的庄稼长得好,早已心动。于是一拍即合,约好了在高丘会师,带军磋商。附近的聚落啊,有立刻答应的,有犹疑不定的;有的可以用武力震慑,有的要讲点道理。
到了秋天,基本说服了各大势力。公刘要大摆宴席,给众人分出个次序。邰国移民们按着渭水的流行式样,打了很多家具,泾水这里都没见过呢。当地人反复试着,欢声笑语。公刘趁机挑了只精心养肥的家猪,现杀现做;席间还有成缸的美酒,用瓢添,真所谓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谁不想过好日子,众人选公刘当首领,一起种地。
其实大家联合还有个原因,那就是朝廷。粮收得连邰国这种大势力都怕,泾水的戎狄们哪敢独自硬抗。拥军自保吧。军粮嘛,靠那片平野。先分了地,然后拿十分之一的粮食出来军用。
分地靠专家,阳光好不好,水源近不近,地块大小,都要听种田专家公刘的话。
接下来组建军队。泾水那边人少,就算找了那么多聚居点,也才勉强凑够三军,没预备队。司令部设在西面山上。
公刘叹了口气,这地方是荒啊。
一步一步来吧。
邰国刀斧精良,本地人眼馋很久了,如今正好开口讨要。公刘说,这边石料不错,只是工具不趁手,搬家也没多带,得回去拿。他带自己人偷偷回渭河取。没从原路走,但还是碰上了熟人。邰国搬家的事都传开了,问他,他只说豳地平原少,好不容易找到块地,开荒辛苦,要多带点石头回去做工具。
回来后先给首领们磨了刀、斧,然后又修兵营。有上次藏田的经验,这回公刘选址更加隐秘,在那条大涧的深处,军队夹涧而居。朝廷的探子来过几次,只看见邰国人穿过时的衣服、用过时的农具。荒郊野外,田地不多,没多少剩余。再加上泾水下游水急,船不能走,陆路又远,不值得特地跑来收粮。公刘的势力由此做大,一呼百应,乡间美名传扬。
他的墓,建在当年隔水眺望过的山脊上,其实,他也想家。
注:
1、数了一下,《大雅》里直接出现文王二字的有七首诗,单用王字说文王事迹的还有几首。猜猜原因:成汤伐夏桀之后,七年大旱,逼得他要把自己当祭品。最后天降甘霖,大家相信商王得到了天帝认可。
几百年后,周人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如果你逆天而行,皇天再罚大家旱死,怎么办?天上的商王成群结队,祖丁、小乙,天干都排不过来,周人势单力孤,跟盟主沾边的只有一个文王。好在武王伐商后,没碰上大的天灾,要强调自家是天命所归,最好大夸文王。
2、商朝的后母戊鼎,以前叫司母戊鼎。可见专家都难分司和后。后稷,说不定是司稷,专门负责管理稷谷。他的本名叫弃,因为婴儿时被扔过三次,最后母亲还是把他捡回来养了。
1976年出土于陕西的利簋上刻有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右)事(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专家认为这个檀公就是古公亶父。古是故的意思,父是美称,公是敬辞。所以他其实单名一个亶字,有诚、信的意思。平时叫亶公,祭祀是把公字放到前面,顶官职的空位。
同样道理,公刘可能单名一个刘字,平时叫刘公。繁体的劉字,从金,从刀,丣( yǒu)声。本义是:杀,戮;《史记》里,讲他是种田专家,致富带头人。(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
3、那时的工艺不够,弓老绷着弦,容易坏,所以用完就松开。公刘率众人带上粮食和家当,出发时兵刃高举,弓箭上弦,显然威胁就在身边。
4、邰的海拔大概四五百米,豳处起码七、八百米,从低到高走。这爰方启行,说不定是拉着船一路上去的。下图在黄河壶口瀑布附近,以前的船只会在船底下加滚木,从旱地绕过瀑布。

5、方的本义是:并行的两船。譬如《庄子山木》里有一句:方舟而济于河,意思是渡河的时候把船并在一起。下图是成都商业街出土的船棺,单条船太单薄了,怪不得要绑起来渡江。字典上说葢方正字俗用舫,可能舫字是后来才代替方的。

6、甗是古代的蒸锅。如果地形三千年未变,那么圈中可能是公刘登高查看的那座小山,从底下往上看,下方突出的小山头遮了上方的山腰,两个山头叠起来斜着看,说不定就是葫芦形的。这个画面是从公刘墓往对岸航拍,泾水从右边的平原和对岸山头之间穿过。假设公刘带队从远处峡谷三三两两走来,那么在收拢队伍,等待渡河期间,他可能会先上山观察一下对岸的平原。另外,感谢这位关中拍客,拍得非常清楚。


7、博物馆里的武器。妇好墓出土的铜钺、铜刀、戈、玉刀,商代的玉石戚。




8、也许,公刘先在陵滩,溥原是程家川,皇涧是三水河。
9、豳字很直观,山间很多猪。原先黄土高原森林茂密,四、五千年前的庆阳市南佐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猪骨占比85%,而且碳、氮同位素分析显示它们主要以碳4类作物为食,可能是家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