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不见印山印海:探寻野人途经大温哥华东的奇利瓦科

SUDreamers (2025-10-31 14:33:07) 评论 (0)

昨天与邻居老太太乘车去哈里逊温泉小镇,途经大温哥华东100公里处的奇利瓦科市。这座城市目前大约有10万左右人口,以加拿大标准来看,不算是小城市,算是中等规模城市。

奇利瓦科市有一万年的人类活动历史。1782年欧洲移民抵达此处,彼时有原住民四万多人。后来随着欧洲淘金者涌入,原住民人口大幅度减少。

截止到2021年,欧洲白人后裔占总人口的80.3%,南亚裔占3.29%,东亚人占2.41%,原住民占7.89%。

难怪这里感觉和大温哥华不同,所到之处白人为主,尚未出现印山印海现象,但是也开始有苗头了,比如公交车、车站等这类通勤频繁的场地,印度脸频现。

这里房价远远低于大温哥华地区,七八十万加元仍可以买一座超大独立屋。对于大温地区的华人来说,这里简直就是远离尘嚣的陕甘宁边区,鲜有人愿意在这里落脚。凡是华人不屑于居住、且人口以欧洲白人后裔为主的地方,基本都是环境较好但房价便宜的区域,所以那些不介意与白人做邻居、喜欢清净并耐得住寂寞的华人,移居此处不失为好主意。



别看这么“偏远”的小城,城市规划和温哥华一样同步。加拿大最令人叫绝的就是:城乡发展一致,中心城市和偏远城镇也几乎无差别,一样的生活水平,一样的市政建设,而且物流、公交四通八达。不像是中国,那年我们几个人开车从北京到廊坊,刚开出通州,感觉就到了万恶的旧社会。还有一年开往丰台,回到了八十年代的北京。还有一年开往昌平农家乐,居然还劈柴做饭,感觉到了山顶洞人住所。



走在街上,迎面走来一人,居然一边步行一边看书。这得多么书痴啊!



去了小城博物馆,展览当地居民的绘画作品。水平相当不错啊!我当时就想购买几幅,但是工作人员说只展览不售卖。



博物馆老图片展示:1968年奇利瓦科社区从温哥华请来华人主妇,前来教授中国烹饪技巧,因白人妇女普遍不会炒菜。这样的多元文化给人感觉如此和谐、暖心!



小城虽小,但建筑颇有欧洲风情,不像北京郊县,只会盖铺满瓷砖、装满防盗窗的大瓦房。



随便一座小木屋,都有格林童话色彩。



更别说还有复古的一条商业街,一个个小商铺都别具一格,令人目不暇接。



街道一尘不染,是打卡照相的绝佳地点。



来到一家万圣节主题的工艺品店,其实所有物品拼多多上均可购买。老板开实体店,简直就是给拼多多做展示的。



和多伦多、温哥华不同,这里目前还没有印山印海现象出现。



回家路上,公交车里一乘客在看书。



进入大温,转天车,便开始了印山印海。邻居老太太78岁,腿脚不利,特想找个座位坐下。明明有标识,头一个座位是给老年人的,但是无一人让座。老太太身边这一印度男子明明抬头望了望老太太,马上回头跟旁边人说话了,压根儿没有让座的意思。

更耐人寻味的是,不仅没人让座,上车时还先后数次有印度年轻男子跟老太太抢着上车。

这就是加拿大社会——想一想心里一片凄凉。

笔者很后怕:有朝一日我也这么老迈,届时加拿大更是百倍的印山印海,岂不是更沦落为生物链的底端?